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于2010年9-11月在长江干流朱杨江段采集到8种鱼类标本,分别为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鲫(Cyprinus auratus)、铜鱼(Coreius heterodon)、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鲤(Cyprinus carpio)、大眼鳜(Siniperca kneri)、鲇(Silurus asotus)。在该江段上游支流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5种鱼类标本,分别为鲤、鲫、大鳍鱯(Mystus macropterus)、大眼鳜、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各种鱼的样本量为6~12尾。采用快速溶剂萃取及气相色谱法对各标本鱼体内的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两个江段的各种鱼类标本体内检测到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在所有鱼体样本中均未检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在长江干流朱杨江段所采集到的8种鱼中圆筒吻鮈体内邻苯二甲酸酯的总量(∑PAEs)最高,为(1 818.32±190.88)μg/kg。在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的5种鱼中鲤体内∑PAEs最高,其含量为(790.60±76.04)μg/kg。在长江朱杨段和沱江富顺段两采集地的相同种类有3种,其中鲤和大眼鳜各自体内的∑PAEs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朱杨段鲫体内的∑PAEs含量显著高于富顺段鲫体内的含量。结果表明,长江朱杨段及支流沱江富顺段的鱼体均受到了PAEs的污染,而长江干流朱杨段的污染程度要稍高于其上游支流沱江富顺段。  相似文献   

2.
2014年11月-12月在金沙江收集体长(L)150~290mm,体重(W)64.1~422.7g的圆口铜鱼23尾,根据体长将其分为4组,分别测定其化学组成,估算其能量密度。结果显示:圆口铜鱼幼鱼含水量(WAT)、蛋白质含量(PRO)、脂肪含量(FAT)、灰分含量(ASH)和能量密度(E)占其湿重的百分比分别为65.87%~69.99%,15.65%~18.17%,9.95%~14.07%,2.69%~3.80%,7.23~10.06kJ/g。经统计分析,圆口铜鱼幼鱼含水量与其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灰分含量和能量密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线性关系。另外,圆口铜鱼幼鱼体长与其含水量存在显著的负线性关系,而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灰分含量和能量密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线性关系。结果表明,可以用圆口铜鱼幼鱼的含水量和体长估测其化学组成和能量密度,圆口铜鱼高脂肪含量与其长距离繁殖洄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由于水电梯级开发和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影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资源量显著下降。增殖放流是保护该物种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人工繁育过程中为圆口铜鱼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对其性腺发育至关重要。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年龄和性腺发育阶段的圆口铜鱼肌肉营养成分、肌肉和性腺氨基酸组成,可为其人工饲料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1)随着年龄的增长,圆口铜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2)性腺从II 期到IV 期的发育过程中,圆口铜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含量均升高;(3)性腺中谷氨酸和亮氨酸在所有氨基酸中的占比较高,分别为9.82%和6.74%,其中10 种氨基酸的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均显著低于肌肉组织中的含(P<0.05),而每100 g 蛋白质中脯氨酸(3.19±0.22)g 和丝氨酸(3.56±0.27)g 含量显著高于肌肉组织中的含(P<0.05)。研究表明,圆口铜鱼肌肉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与其年龄和发育期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性腺发育,其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谷氨酸、亮氨酸和脯氨酸在圆口铜鱼性腺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上游圆口铜鱼的种群死亡特征及其物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葛洲坝(1998~2007年)、重庆(2006~2007年)和合江江段(1998~2005年)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圆口铜鱼的种群死亡特征进行了评估,并利用Beverton-Holt模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方程,分析和探讨了长江中上游圆口铜鱼资源的合理利用.结果表明:1)3个江段各年间的圆口铜鱼开发率和捕捞死亡系数均远远大于相应年份最大允许的开发率和捕捞标准的基准尺度F0.1,3个江段的圆口铜鱼资源均处于严重过度捕捞状况;2)葛洲坝江段圆口铜鱼的最适开捕年龄为4龄(体长330mm),重庆和合江江段圆口铜鱼的开捕年龄应至少为5龄(体长375 mm).为保护圆口铜鱼的资源,建议葛洲坝江段三层流刺网的网日(2a)应大于75 mm为宜,重庆和合江江段的网目(2a)应不小于90 mm且同时需要控制各种渔具的日均作业次数.  相似文献   

5.
长江干流圆口铜鱼的年龄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鳞片材料对采自长江干流宜昌和重庆江段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的年龄进行鉴定,并对其生长方程、生长拐点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江段圆口铜鱼的年龄组成以1、2龄个体为主;体长(L)和鳞径(R)呈线性关系,L=15.327R+71.349;体重(W)与体长(L)呈幂指数关系,W=0.00002L2.9942;体长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为Lt=730.15[1-e-0.12(t+1.01)];体重生长方程为Wt=7493.05[1-e-0.12(t+1.01)]2.9942;其生长拐点年龄为8.13龄。圆口铜鱼体长生长3龄前为快速期,之后生长减缓。为了保护长江干流圆口铜鱼资源,建议以278mm为最小捕捞个体的体长。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圆口铜鱼呼吸代谢的温度响应特征,研究了不同水温(10、15、20、25、30℃)下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耗氧率、排氨率、氧氮比以及不同水温范围温度系数(Q10),测定了不同水温下血红蛋白、血糖、乳酸、皮质醇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圆口铜鱼耗氧率、排氨率和血红蛋白含量均随水温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耗氧率、排氨率的Q10值均在25~30℃水温范围时显著下降;10℃组氧氮比值显著低于其他组,除10℃组外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血糖随水温升高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除25℃组外,10℃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乳酸含量随水温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皮质醇含量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此外,水温对圆口铜鱼耗氧率昼夜变化具显著影响。15~25℃范围内,圆口铜鱼耗氧率昼夜变化类型为夜间大于白天类型,而10、30℃组属于昼夜差异不明显类型。15~25℃组耗氧率整体均高于10、30℃组。综上所述,水温15~25℃时,圆口铜鱼呼吸代谢水平较稳定。  相似文献   

7.
圆口铜鱼仔幼鱼驯养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24日至10月8日,以采自金沙江的34尾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仔鱼(出膜3~4d)为驯养试验对象,仔鱼阶段分别以蛋黄和水蚯蚓碎浆作开口饵料,稚鱼、幼鱼阶段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圆口铜鱼仔鱼、稚鱼、幼鱼均能主动摄食。经107d驯化培育,总体成活率64.71%,幼鱼平均体长(70.5±4.6)mm,平均体重(5.9±1.3)g,表明圆口铜鱼仔幼鱼易于驯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鳃、肝脏、肾脏、心脏、背肌、腹肌和尾肌等器官与肌肉中6种重金属(Pb、Cd、Cu、Cr、As和Hg)的调查, 分析了百花湖野生鲢和鲤体内重金属含量水平、分布特征及其与水体重金属之间的相关性。在所测4种器官和3处肌肉组织中, 鲢和鲤体内重金属平均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 Cu > Pb > Cr > Cd > As > Hg; 在鲢和鲤各器官中, Cr和Cu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 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878(P<0.01)和 r=0.972(P<0.01), 而Cr和Hg只在鲤体内表现出负的相关性 r= -0.782(P<0.05); 以6 种重金属为依托的鱼体器官自身之间的相关性较强, 但各器官与沉积物和水质中重金属平均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聚类分析表明, 在两种鱼体内, 这6 种重金属可以分为3类。研究结果表明, Pb主要蓄积在鲤的肝脏和心脏中, Cd主要存在于两种鱼的肾脏中, Cu 主要在肝脏及心脏中蓄积, Cr主要蓄积在两种鱼体的肝脏和心脏中, As在鲤心脏中含量较为突出, 但在鲢各器官中含量差异不大, Hg在整个鱼体器官及组织中的含量较为均匀, 鱼体可食用的肌肉组织中这6种重金属含量普遍较低。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以硫化物形态存在, 生物可利用度低, 可能是鱼体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普遍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采用丰年虫、水蚯蚓、微囊饲料3种饵料的不同配合策略,对圆口铜鱼仔稚鱼投喂60 d,以研究对其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30日龄后投喂水蚯蚓的成活率、全长、体长、体质量均高于其他组,特定生长率为4.44%±0.30%/d,显著高于对照组和W15微囊饲料组。15日龄后转投微囊饲料组的全长、体长、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最低。结果表明不同的转食策略对圆口铜鱼仔稚鱼的生长及存活有显著的影响,30日龄后投喂水蚯蚓能有效的提高存活率及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0.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对山西省册田水库中的鲢、鳙和鲤的肌肉、鳃、椎骨和肝胰脏组织中4种重金属(铜Cu、铅Pb、镉Cd和铬Cr)的含量进行测定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重金属在同种鱼体组织中的富集程度不同,同种重金属在不同鱼体组织中的分布也不同。3种鱼体中的Cu、Cd和Cr在肝胰脏组织中的富集程度高于肌肉、鳃和椎骨组织,其中Cu在肝胰脏组织中含量最高,Pb在椎骨组织中的含量最高。4种重金属在这3种鱼中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不同组织之间含量差异显著(P0.05)。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表明,3种鱼体中的Cu处于无污染水平,Pb在椎骨组织中处于污染水平,Cd和Cr在3种鱼的肝胰脏中均处于轻污染水平。根据综合污染指数评估显示,3种鱼处于无污染水平,但椎骨和肝胰脏组织的综合污染指数高于鳃和肌肉组织,其中肌肉组织的综合污染指数最低。研究结果表明,册田水库中的鲢、鳙和鲤受到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1.
采用鳞片材料对采自长江干流宜昌和重庆江段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的年龄进行鉴定,并对其生长方程、生长拐点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江段圆口铜鱼的年龄组成以1、2龄个体为主;体长(L)和鳞径(R)呈线性关系,L=15.327R+71.349;体重(W)与体长(L)呈幂指数关系,W=0.00002L2.9942;体长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为Lt=730.15[1-e-0.12(t+1.01)];体重生长方程为Wt=7493.05[1-e-0.12(t+1.01)]2.9942;其生长拐点年龄为8.13龄。圆口铜鱼体长生长3龄前为快速期,之后生长减缓。为了保护长江干流圆口铜鱼资源,建议以278mm为最小捕捞个体的体长。  相似文献   

12.
2010年9-11月、2011年5-7月和9-11月、2012年5-7月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宜宾、合江及江津江段进行了4次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鱼类样本27 836尾,隶属于7目17科111种(亚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27种,产漂流性卵鱼类45种,外来鱼类6种。宜宾、合江及江津江段鱼类物种数分别为85、91及91种,宜宾与合江江段鱼类相似度指数为69.23%,合江与江津江段为71.70%,宜宾与江津江段为77.78%。铜鱼(Coreius heterodon)、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长鳍吻(Rhinogobio ventralis)及圆口铜鱼(C.guichenoti)为保护区干流主要经济鱼类,产漂流性卵鱼类占渔获物总重量的66.35%。鱼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4次调查中江津江段均最高,宜宾次之,合江最低,但三江段之间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历史资料相比,该江段鱼类资源明显减少,急需加强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分析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的遗传多样性,可为其人工繁殖家系鉴别、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以室内循环水养殖的圆口铜鱼为研究对象,提取其肝脏RNA,通过Illumina HiSeq? 2000 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MISA软件对测序获得的unigene进行微卫星(SSR)位点挖掘和特征分析,设计SSR位点引物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圆口铜鱼转录组测序共获得80 688条 unigene,通过查找获得34 155个SSR位点,分布在25 947条序列上,发生率为32.2%。圆口铜鱼SSR中主要重复单元类型为单碱基和二碱基,其中A/T和AC/GT为优势单碱基和二碱基重复单元,占总SSR数量的57.2%和19.7%。SSR重复数在5~60次,其中有40.3%的SSR序列集中在11~15次;SSR序列长度变化显著,单碱基至六碱基重复类型的总体长度在11~101 bp,其中12~35 bp序列长度占78.8%。随机选取50个SSR位点合成引物对9尾圆口铜鱼样本进行PCR 扩增验证,可稳定扩增出目的条带的有40对引物,其中16对具有多态性,证明了通过转录组测序开发圆口铜鱼SSR标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长江上游渔业资源衰退的代表性物种,目前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社会关注度空前。在圆口铜鱼自然繁殖条件几尽丧失的情况下,人工驯养繁育成为保护该物种的极重要选择。近年来,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对圆口铜鱼的保护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总结了圆口铜鱼养殖生物学、人工驯养与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长江上游鱼类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残留分布,本研究于2013年分3次在长江上游不同江段,采集该地主要经济鱼类铜鱼(Coreius heterokon)。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铜鱼肌肉、肝和性腺3种不同组织全氟辛烷磺酸(PFOS)含量。结果表明,铜鱼组织内PFOS检出率为100%,总体均值为2.72 ng/g(0.33~10.14 ng/g)。PFOS含量水平在肝最高(5.56 ng/g),肌肉次之(1.39 ng/g),性腺最低(0.62 ng/g)。不同组织间差异极显著(K-W test,P0.01),表明鱼类肝比肌肉和性腺更易于积累PFOS。在不同采集江段,PFOS含量仅在肌肉组织差异显著(ANOVA,P0.05);在不同年龄组,PFOS含量有随鱼类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且在各组织中差异显著(ANOVA,P≤0.05),该结果表明PFOS含量可能与鱼类摄食内容及生理参数不同有关。与已有研究相比,长江上游铜鱼PFOS暴露水平低于国内外淡水、海水鱼类,目前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峡库区蓄水后鱼类资源现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2005~2006年对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鱼类资源进行了3次流动调查,共设17个采样点,每次调查时间为1~2个月;同时在巴南和万州进行定点监测,每月2次。监测到鱼类108种,分属9目20科71属。鲢、南方鲶、鲤、黄颡鱼类、铜鱼、圆口铜鱼、长鳍吻鮈、圆筒吻鮈、长吻鮠、草鱼、鲹类为三峡库区渔获物主要种类。不同江段的渔获物组成存在差异,渔获物中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7.
利用鱼类游泳能力测定装置,以人工繁殖的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幼鱼为实验对象,体重(3.05±0.99)g,体长(5.94±0.66)cm,采用递增流速法研究其游泳能力与游泳行为。结果表明,在(20±1)℃水温条件下,圆口铜鱼平均相对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ed,Ucrit)为(8.41±1.56)BL/s;其步态转换速度(gait transition speed,Uchg)与临界游泳速度呈线性正相关:Uchg=0.63 Ucrit+0.21(P<0.01,R 2=0.86);摆尾频率(tail beat frequency,TBF)与进口流速(inlet velocity,Uin)呈线性正相关:TBF=0.48 Uin+2.53(P<0.01,R 2=0.95);进口流速(inlet velocity,Uin)与步长(step length,SL)呈线性正相关:SL=0.11 Uin+0.41(P<0.01,R 2=0.99)。实验鱼的摆尾幅度(tail beat amplitude,TBA)、冲刺次数、各进口流速下的摆尾时间百分比及稳定摆尾与非稳定摆尾比例,均随进口流速改变而变化。随流速增大,摆尾幅度呈现先增大、再减小、最后又增大的趋势;冲刺次数也是先增加、随后逐渐下降;摆尾时间百分比最初是快速增大,随后基本保持不变,流速增至8 BL/s高流速时,再次随流速增加而快速增大。当流速与临界游速比值(U/U max)为0.38时,实验鱼出现非稳定摆尾行为;比值为0.58时,实验鱼稳定摆尾行为与非稳定摆尾行为比例为1∶1;比值增至0.78时,稳定摆尾行为消失。人工繁殖的圆口铜鱼游泳能力较强,在不同流速下,通过改变游泳行为以保持更长的游泳时间及距离。研究结果可为以圆口铜鱼为过鱼对象的鱼道建设以及养殖流速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