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国农村法制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涉农法律法规自身存在缺陷农村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阻碍农村法制建设的首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涉农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许多农业工作领域出现无法可依现象;很多法律法规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业基本法律(如<农业法>、<村委会组织法>)的配套法规、规章不健全,且可操作性差;农民的应有权益得不到法律保障,如劳动权益保护方面,劳动法第二条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相似文献   

2.
论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力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的合法权益如劳动经济权益,社会保障权益,政治权益,受教育权益等都得不到切实保障并不断受到侵害,究其原因,主要是历史的二元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利益诉求机制不完善等。构建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必须从建立健全方面入手。法律和政策等。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农村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石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86-16589
从农业法律法规和农村社会治理法律制度2个方面概述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发展状况。对新农村法制建设进行了展望,分析了新农村法律制度所应具备的特征。一是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法律的社会认同性特征明显;三是法律的实在性不断催生新的法律需求。探讨了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一是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的法律问题;二是农村金融法律问题;三是农业社会化服务法律体系;四是城乡一体化的户籍制度的构建问题;五是农村土地产权、收益法律制度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六是农村网络建设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春杰 《农业展望》2007,3(8):11-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完善的法制作为制度保障。中国农村法制建设经过长期努力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依然存在诸如法律法规不健全、广大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和执法工作困境重重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探讨了解决之策,提出了完善涉农立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农村执法体系建设以及向农民提供更高水平的法律援助服务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县(市)委书记、县(市)长: 《农村.农业.农民》杂志是全国唯一份以“三农”为刊物名称的综合性涉农期刊,由河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河南省人民政府农村农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力。本刊以“发展农业、振兴农村、富裕农民”为办刊宗旨。  相似文献   

6.
在基层法院的民事审判工作中,大量的涉农案件中反映出农民土地权益、农村养老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权益保障、农民工权益保障等问题的现状,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存在的原因有社会经济原因,也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目前,我国农民权益保障制度正在不断健全和完善,司法保障是农民权益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基层法院在审理各类有关农民权益的纠纷中,要从思想认识、业务能力、便民诉讼、诉讼指导、法律宣传、法制建设等方面,在实际审判工作中做到公正和效率相结合、执法和普法相结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结合,全力配合和推进中央和各级政府有关农民权益保障工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业部人事劳动司组织编制的《“十一五”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建设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有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的基本特点,是一个既有高度又有广度的农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8.
《现代农业》2005,(6):31-32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纠纷,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是稳定农村、发展农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作。一、进一步宣传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根本法律依据,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维护自身土地承包权益的有力法律武器。各级农业部门的干部要加强学习,全面准确掌握《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精神实质,切实增强依法行政意识,认真自觉地贯彻执行法律。要采取组织宣讲、印发资料、广播电影电视、宣传标语等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法律,做到进村入户、家喻户晓,切实增强广大…  相似文献   

9.
魏欣  王志彬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111-4112
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阐述了保障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法律,如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生产资料法律制度,并建议加快义务教育法的修改和农民权益保障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0.
二、解决农村土地信访问题的主要做法及存在问题 (一)主要做法 1、党委政府重视。近年来,商丘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特别是农村土地信访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维护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益,保持农村大局稳定,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本报讯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法律没有限制的品种均可以入市流转交易。现阶段的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林权、"四荒"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等八个门类。流转交易主体主要有农户、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涉农企业和其他投  相似文献   

12.
<正>健全农村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抓紧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明确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界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之间的权利关系,保障好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统筹推进与农村土地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和修改工作。抓紧研究起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加强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3.
时政小贴士     
21世纪以来9个涉农"中央一号文件"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  相似文献   

14.
《农业质量标准》2006,(4):10-10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发布,这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农业部门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规划》对未来5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针、目标、战略、重点进行了总体部署,是农业部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5.
农村法治建设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中国法治建设大局,必须予以重视。但是农村法治建设必然面临现实局限,农民法律意识相对落后、涉农法律制度不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的偏失、农村法律服务的缺位等等都制约着农村法治化发展。因此应从加强立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完善农村法律服务工作等方面着手,加快推进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关于“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的规定,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关于“尽快制定有条件的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的具体办法”的要求,现就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国家有关涉农项目(以下简称涉农项目)具体事宜,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7.
最高人民法院前不久下发了《(关于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为人民法院更好地审理涉农案件,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甘肃省农业承包合同仲裁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出台实施,秦安县针对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了农村土地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依法保障了农民的权益。保持了农村稳定,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新农村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三权分离”的改革使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成为我国农户融资的新途径,可有效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但该业务风险管理的特殊性制约了其大规模推广。故从借款人信用风险、抵押物风险、操作风险三大方面着手,运用博弈论对涉农金融机构和农户的信贷行为进行分析,结合现实情况,得出加强风险管理的可行方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填补农村征信管理空白,加快推广农业生产保险制度,健全抵押物价值管理机制,旨在于促进涉农金融机构广泛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相似文献   

20.
《福建农业》2010,(8):1-1
为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关于“国家支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的规定,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关于“尽快制定有条件的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的具体办法”的要求,现就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国家有关涉农项目(以下简称涉农项目)具体事宜,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