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薯实验     
一、试验目的 通过田间试验,鉴定新育成或新引进甘薯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品质性状及综合表现,客观、公正地评价参试品种特性与生产利用价值,为襄城县甘薯新品种鉴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鲁78066甘薯的特性鉴定与其亲本利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鲁78066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高产高抗茎线虫病品种青农8号作母本,高产中抗黑斑病品种安薯1号作父本,经诱导开花、有性杂交选育而成。徐州甘薯研究中心1988年引进试种,翌年作为亲本配制组合。为探讨其直接利用和作为亲本利用的价值,近年来我们对其进行了全面鉴定,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1.设计统一试验方案,分别在五个不同区域进行适应性和生产力鉴定。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以徐薯18作为对照种,生长期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适宜陕西省合阳县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质高产甘薯新品种,陕西省合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从宝鸡市甘薯研究所引进甘薯新品种8个,加上当地传统品种北雷红共9个参试品种,以秦薯5号为对照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徐薯22、济薯25产量位于前列,折合产量分别4313.1kg/667m2、4 171.9kg/667m2,较秦薯5号(CK)分别增产24.5%、20.4%,产量高,适宜作为淀粉加工型品种示范推广;烟薯25折合产量4 187.6kg/667m2,较秦薯5号(CK)增产20.8%,口感软糯香甜,适宜作为蒸烤型品种示范推广;济薯26折合产量3 787.2kg/667m2,较秦薯5号(CK)增产9.3%,适口性极佳,综合性状好,适宜作为鲜食型品种推广种植;秦紫薯2号富含花青素,市场潜力大,适宜作为保健型品种小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4.
“浙薯13”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高产高淀粉加工型甘薯新品种。该品种优质、薯形美观、产量高、出粉率高、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良,2004年1月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  相似文献   

5.
通过开展比较试验,从薯块产量表现、烘干率、淀粉率、食味等性状鉴定甘薯新品种闽南丘陵旱地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龙薯10号、金山291、泉薯33等三个品种品质优异,金山291适宜在闽南丘陵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庄莹  吕美琴 《安徽农学通报》2005,11(7):55-55,41
本文通过开展比较试验,从薯块产量表现、烘干率、淀粉率、食味等性状鉴定甘薯新品种闽南丘陵旱地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龙薯10号、金山291、泉薯33等三个品种品质优异,金山291适宜在闽南丘陵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信息》2003,(3):42-42
问:这种甘薯的精华在哪里呢?答: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朱丹华认为:迷你甘薯的重量在80~300g左右,有着不同的口味和功效。紫色的迷你甘薯,不但可以提取出天然色素用于食品加工,而且还含有抗癌物质,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黄色的迷你甘薯,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因而口感香  相似文献   

8.
几个特色甘薯品种主要品质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湘农黄皮、川山紫等10个特色甘薯品种的主要品质性状表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品种的品质性状差异较大,83-2146、日引2号总糖分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供试品种;川山紫鲜薯淀粉率达20.67%,极显著高于其它供试品种;徐薯18号切干率达32.13%,极显著高于其它供试品种。专家品尝评定结果显示,鲜食品质较好的是83-2146,其次是日引2号、湘菜薯1号和江永紫晕.而熟食品质较好的是83-2146、湘菜薯1号和川山紫。  相似文献   

9.
渝苏162系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于1997年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提供的苏薯4号随机集团杂交的种子中选育出来的甘薯新品种.介绍了对该品种的生产力和其他特征经济性状的鉴定结果.在2002--2003年的重庆市区试中,与对照品种南薯88比较,渝苏162的鲜薯产量在2002年、2003年分别增加3.47%、-7.96%,薯干产量分别增加12.57%、2.71%;藤叶产产量在2年内平均增加2.16%;生物鲜产产量在2年内平均增加0.18%,和对照基本持平;淀粉产量在2年内平均增加9.12%.此外,渝苏162在2年内的平均上薯率为77.72%,平均薯块烘干率为31.62%,平均薯块出粉率为18.49%.2003年检测结果显示,渝苏162薯块硒含量0.111 0 mg/kg,粗蛋白含量1.02%,可溶性糖含量7.74%.总体看来,渝苏162萌芽性好、结薯较早、抗黑斑病、耐贮性较好、熟食适口性好,因而适宜作为食用和食品加工型甘薯种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7个甘薯品种与本地当家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金山679鲜薯产量高,食用品质比对照略优,可作为食用型品种推广种植;泉薯76鲜薯产量较高,出粉率高,可作为淀粉型品种推广种植;金山763鲜薯产量高,比对照增产幅度最大,丰产性好,可作为食饲兼用型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对引进的11个甘薯品种与本地主栽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鲜薯产量金山630、龙薯9号、厦门三叶红、岩薯5号与金山57(CK1)和新种花(CK2)相比,增产达极显著水平;龙岩7-3、广东7号、德引1号、金山696与金山57相比,增产达显著水平。薯干产量金山630和厦门三叶红与金山57相比,增产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观察与鉴定试验,初步了解日清1号和福薯9号等6个参试品种(系)的主要形态特征、产量表现、食味品质、抗病性以及生育期内的生长特点,认为福薯9号、22008、济薯18以及3007可作为优质甘薯开发利用,日清1号和山川紫可作为提取淀粉利用。这些品种(系)引进种植将有效改善福州市甘薯生产的品种结构, 提高优质甘薯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为鉴定甘薯新品种的生产力、品质、适应性及抗逆性,筛选一批高产、优质、抗性好、适应性广的甘薯新品种,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优良品种,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6个鲜食甘薯新品种农艺性状、产量和鲜食品质等方面的考评,筛选出适合上海地区推广应用的‘宁紫薯1号’、‘浙132’和‘宁43-8’3个优质特色鲜食甘薯新品种。‘宁紫薯1号’鲜食口感品质好、富含花青素等营养保健成分,而‘浙132’不仅较耐贮藏,并且和‘宁43-8’一样具有鲜食品质好、丰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龙薯10号系福建省龙岩市农科所,于1998年利用岩粉一号作母本,金山57作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1999年春催芽播种育苗,秋季剪苗种植实生苗品系。2000年至2005年经复选、品系鉴定、品种比较、龙岩市多点试验、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试、国家(南方)甘薯新品种区试、福建省及国家(南方)甘薯新品种生产试验选育而成。2006年1月和3月分别通过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审定和国家鉴定。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21份新引入甘薯种质资源的主要性状特性,采用田间比较鉴定、室内检测分析等方法对材料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的主要性状和薯块的主要营养成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筛选性状优良的品种,为甘薯育种提供优异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为延安地区引进优质、高产和适应性强的甘薯品种,研究通过对12个甘薯品种的产量、经济性状、农艺性状及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烟薯25鲜薯块干物率、淀粉率低,含水量大,产量高,综合性状好,可作为鲜食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普薯32丰产性、综合性状好,单株结薯数量多,有较大的增产潜力,只是小薯率较高,适合作为搭配品种栽培;胜利100作为当地老品种丰产性一般,但大、中薯率高,鲜薯块干物率、淀粉率中等,黏度适中,口感好,非常适合鲜食,可作为当地特色品种扩大种植。  相似文献   

18.
华南甘薯新育成品种性状综合评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鉴定甘薯新品种在闽南地区的适应性并探讨出一种比较适宜的品种评估方法,对华南薯区新育成的11个甘薯品种地行了品比试验,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加权关联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性状进行综合评估分析。结果表明,金山25、福薯2号和泉薯723比较适应闽南地区的生产条件;灰色加权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估结果与品种的实际表现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9.
对32份从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CIP)引进的资源材料进行主要品质性状评价,结果表明:胡萝卜素含量≥10mg/100g鲜样的资源材料9份,薯干黄酮类化合物≥0.9%的资源材料4份,薯干淀粉含量≥60%的资源材料7份,薯干蛋白质含量≥8%的资源材料4份,薯干可溶性糖含量≥17%的材料3份,其中资源Y08-11和Y08-16的胡萝卜素和蛋白质含量均较高,Y08-20的胡萝卜素和淀粉含量均高,Y08-35的胡萝卜素、蛋白质、黄酮类化合物、可溶性糖含量均高。  相似文献   

20.
四个脱毒甘薯品种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金山57、岩薯5号、湘薯75-55、新种花4个脱毒甘薯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金山57鲜薯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湘薯75-55和新种花,显著高于岩薯5号,晒干率、出粉率与新种花差不多,鲜食口感较好。岩薯5号产量次之,极显著高于新种花,与湘薯75-55差异不显著,其品质较好,但晒干率、出粉率最低。湘薯75-55晒干率、出粉率最高。新种花产量最低,晒干率、出粉率较高,鲜食品质优。4个脱毒甘薯品种均可根据不同用途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