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牛早系特早生茶树良种,1984年以前,永嘉县零星丛栽计72万丛,折1112亩,年产“温炒青” 30吨,产值12万元.1985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及浙江省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永嘉县研制成功“永嘉乌牛早”名茶,10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5年,永嘉县彻底淘汰了“温炒青”传统产品,实现名茶产业化,乌牛早名茶产量达5吨,产值1200万元.全县累计繁育良种苗木4000万株,发展乌牛早新茶园9000亩,乌牛早茶园面积已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68%,乌牛早种植范围从3个乡扩大到10个乡镇,5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30家,5亩以上的专业户500家,11个村茶叶单项收入超50万元.罗东乡乌牛早名茶产值65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许多乡、村乌牛早名茶已成为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2.
开化县是"中国龙顶名茶之乡",拥有6万亩骨干茶园,其中有1.2万余亩无性系良种茶园.生产的开化龙顶名茶具有外形紧直挺秀、银绿披毫,内质香高持久、鲜醇甘爽、杏绿明亮、匀齐成朵的独特风格,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开化县大力实施"开化龙顶"名牌战略,力争把开化龙顶名茶发展为钱江源头的农业支柱产业,提高开化龙顶名茶的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开化每年发展新茶园2000亩以上,同时对原骨干茶园进行低产茶园改造.为探索正确的茶园管理技术,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开化县林业局专门对此展开研究,力图找出茶树品种和肥培管理与茶园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为名茶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3.
庆元县茶场,建于1980年9月。现有茶园面积1324亩,海拨400~700米的梯级茶园.茶叶生产实现初精制配套,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茶树有迎霜、福鼎大白茶、鸠坑等品种。其中“碧玉春”在1988年~1989年两届被评为浙江省一类名茶,“玉女茶”89届评为省二类名茶。该场仅有10名职工(正式工5名)1990年产干茶70150公斤,产值56万元,上缴国税11万元、利7.6万元,平均每个职工1万多元。茶场还使周围村民每个劳动力每年增加3千元  相似文献   

4.
缙云县小章茶场,海拔650多公尺,立地条件比较差。82年承担丽水地区科委“亩产150公斤茶叶生产技术措施探讨”课题。全场现有茶园272亩,已投产的199亩。总产量、产值,从81年22.4吨、83177元,82年增加到27.15吨,97981元。83年是茶叶滞销,84年仍有27.35吨,81173元。其中,承担课题的12亩试验园,82—84年亩产分别达到164.5公斤、174公斤、170公斤。另有8.7亩高产园,亩产分别为247.5公斤、269公斤和  相似文献   

5.
汽热杀青及配套机制工艺对开化龙顶茶的品质影响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化县是“中国龙顶名茶之乡”,拥有6万余亩高标准骨干茶园。2002年全县开化龙顶名茶产量达750吨,产值达亿元,名茶生产已成了开化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为推进开化龙顶名茶产业化进程,开化县把开化龙顶名茶开发列为县“510工程”重点项目,专门成立了机制名优茶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目前全县名优茶机制率达90%以上。同时,县林业局专门组织了课题组负责技术攻关,1999年研究成功了开化龙顶机制新工艺,简称九九式机制工艺,其流程为摊青→杀青(30型滚筒杀青机)→理条机理条(1)→理条机理条(2)→烘干→滚筒机提香。该工艺在全县推广应用后,大大提…  相似文献   

6.
溪东乡周墩村茶园是1968年以后陆续发展起来的,现有茶园面积360亩,可采面积300亩。随着大田生产责任制落实,1982年周墩村也相应落实了茶叶生产责任制,由原来茶业队骨干叶石金等8人承包。承包时间一定四年,由于他们善于管理,懂技术,责任心强,1984年茶叶产量达到13600公斤,产值47156元,每50公斤均价173元;1985年产量15055.5公斤,产值55573元,每50公斤均价184元,比84年增加11  相似文献   

7.
富阳县新民茶场现有密植速生茶园912亩,1985年产茶91500公斤,比84年增加300公斤,亩产100.3公斤,与上年持平。随着茶叶收购政策的改革,流通领域放开,茶叶生产由原来的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实行多茶类生产,产销直接见面,提高了经济效益。茶叶产值由1984年的30.7万元增加到  相似文献   

8.
武夷岩茶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岩茶发展现状武夷岩条是闽北乌龙茶中的珍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建国后武夷岩茶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茶园面积从1978年的1666.7公顷发展到1996年的6400公顷,增加2.8倍,其中良种面积4906.7公顷,占总面积的76.6%,采摘面积由1000公顷扩大至4933.3公顷,增加3.9倍,茶叶产量从325.2吨上升至25085吨,增加6.7倍;产值从126.17万元提高到4545.4万元,增加了35倍,每百公斤产值由388元上升到1812元。尤其可喜的是,近几年发展了名优茶生产,经济效益明显增加。1996年名优茶产量达940.6吨,销售…  相似文献   

9.
蔡远 《福建茶叶》2014,36(6):51-52
蕉城区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区位优势独特,山海资源丰富,产茶历史悠久.全区茶园面积13.1万亩,年茶叶产量10610t,产值7.06亿元,茶叶商品总值13.89亿元.全区16个乡镇产茶村达216个,种茶农户5.3万户,人口达23万人.全区70%农户经济、收入直接或间接得益于茶叶.2009年起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2012年蕉城区荣获“中国名茶之乡”之称号.2004年以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茶叶品种结构的调整,蕉城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区新增新优茶树良种茶园面积4万多亩,产量增加4247吨,产值增加3亿元,比增191.1%.名优茶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区产量、产值的27%和46.4%,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余双 《茶报》2004,(1):15-15
2002年,全市茶农25万户,茶园50万亩,其中采摘茶园42万亩,茶叶产量4.3万吨,产值11亿元,平均每公斤25.58元。其中名茶1.27万吨。产值9.24亿元,平均每公斤72.75元。名优茶产量、产值所占比例分别为29.64%和84%。无性系良种茶园13万亩,复盖率27%。主要名茶有大佛龙井、越乡龙井、会稽龙井、绿剑茶、觉农舜毫。全市拥有无公害茶园33万亩,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 率和经济效益,我县制种基地北风头村“油 -稻-制”1989年示范面积133亩,1990年扩 大到269亩,两年来均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1989年“油-稻-制”高产田块验收,中油821亩产油菜籽105.4公斤,产值149.67 元(1.42元/公斤);早稻浙辐802亩产426公斤,产值298、2元(0.7元/公斤),秋制 汕优64,亩产202.5公斤,产值11.74.5元 (5.8元/公斤);对照晚杂汕优64亩产512公斤,产值358.4元。“油-稻-制”亩产值共计为1622.37元,除去制种每亩投入多100元,实为1522.37元,与“油-稻-杂”比较亩增产值716.1元。 1990年“油-稻-制”…  相似文献   

12.
苍南县现有茶园2.66万亩,近几年产量徘徊在850吨上下,平均单产32公斤,处于低水平。主要原因是低产茶园面积大。1989年苍南县农业局在普尾茶场进行50亩低产茶园改造试点、示范。低改前亩产干茶30公斤,亩产值197元,通过改造后,到今年春茶亩产干茶达60公斤,亩产值达1453元,单产  相似文献   

13.
一、低产原因及现状县位于闽北山区,现有茶园54379亩。是福建渔则史要茶叶产区之一。1993年全县茶园采摘面积37717亩,总产量1575吨,产值1049万元。平均亩产41.7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亩产最高58公斤,最低仅17公斤,亩产低于们.7公斤的茶园面积18753亩,占可采面积的49.7%,如能将18753亩低产茶园改造成亩产58公斤的水平,按1993年全县平均价每公斤6.66元计算,那么,全县茶叶总产值可增加200万元.如果再进一步全面改造.增加产值将更可观。二、改造措施1.改良土壤。松溪县茶园有50%是在25-45度的荒山上开垦做梯、等高种植.…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新昌县拔茅村茶场,是一个具有20年历史,走“三专”道路(配备专业队伍、实行专业化管理、专事茶叶生产)的村办茶场,全场有89亩生产茶园,1989年产干茶21538公斤,亩产242公斤,总收入达225212元(包括收青制干产值),获净利达5万元。该场原是1970年发展的大队茶场,80年代初,周围大队茶场的茶园都相继分给农户承包,有的直接平分到户,连承包款也不交大队,在这种形势下,拔茅村的党支部与村干部进行了多次讨论分析,一致认  相似文献   

15.
周光霖  洪永贵 《茶叶》1991,17(4):30-31
开化县地处浙江西部,是"遂炒青"的主要产区,也是浙江眉茶出口基地县之一。全县拥有茶园面积11 .73万亩,1990年产茶3150吨,产值1816多万元,上交国家税收425万元,出口创汇740万美元。茶叶生产在我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活跃山区经济,促进农民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1985年以来,为了适应茶叶出口基地建设的需要,"开化龙顶"名茶生产,我县明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安溪县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名茶铁观音发源地。经历届政府精心打造的茶产业,2008年再创辉煌佳绩。全县茶园面积达60万亩,年产茶6万吨.涉茶产值达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100元有56%来自茶产业。  相似文献   

17.
1989年永丰县开始试行和推广“早椒──晚杂”耕作制,经过几多的实践,摸索出一套成功的经验,取得显著效益。第1年在坑田乡上西村试种45亩,验收结果早椒(早杂2号)亩产2254公斤,投入237.0元.产值2254.0元;晚杂(汕优桂33)亩产465公斤,投入31元.产值325.5元;共计投入268元,产值2579.5元。比双杂(亩产1003公斤,投入124.7元,产值702.1元多净增1734.l元。1990年,该县种植5000多亩,产值突破1500万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0.1%。1992年推广至1.1万亩。早椒后杂交晚稻的产量也不断提高,亩产达540.4公斤。 “早椒──晚杂”耕作制不仅经济效益高,也有…  相似文献   

18.
平和县长乐乡福塘茶场有人口3386人,621户,分为18个生产队,总耕地面积1983亩,人均0.58亩,属人多耕地少的山区。1956年村委会组织社员办茶场,开辟茶园158亩。但由于种茶经验不足,加上管理体制等问题,单产低,年产量仅8000—9000斤。为着改变生产面貌,提高经济效益,1978年开始改造低产茶园,逐年分批分片改植换种,茶叶产量不断上升。1984年采摘茶园面积120亩,产量已近三万斤,产值66,000元,平均亩产超过二百斤,产量、产值比1978年增加二倍。其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19.
平和县茶叶示范场,自然条件优越,属低海拔地区,四面环山,茶园均为原农建团开垦。至1992年止共有茶园面积320亩,投产茶园210亩,种植的品种有黄、毛蟹、本山、八仙、铁观音等。黄是该场的当家品种,其高产优质试验园种植于1981年春季,面积92亩,占全场投产面积的43.8%。据试验记载统计,黄高产优质试验片茶园产量、产值均稳步上升,其中1992年的平均单产已达365.5公斤,亩产量和产值是其他茶园的3.9信和5.25倍,效益显著。在现阶段茶叶生产处于不很景气时期,特别有必要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茶园的栽培技术。现根据本人多年在该场培育…  相似文献   

20.
龙山银尖     
“龙山银尖”产于浙西山区开化县茶场。环山旁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土壤pH值5~5.5,有利于茶叶生长。1984年以来,年产名茶1000~1500公斤左右。该场有福鼎大白茶、上梅州等良种茶园200亩。“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