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豆鼓粒及其与农业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于公主岭以大豆吉林3号品种为材料对大豆鼓粒及其与农业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大豆鼓粒有三个明显时期:鼓粒初期,籽粒形成时期;鼓粒中期,籽粒主要增长时期;鼓粒后期,籽粒脱水成熟时期。从开始鼓粒日期迄止于最高干物重出现之间的日数为大豆鼓粒期长度。 大豆鼓粒时期籽粒鲜重、个重、含水量与体积均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干物重的变化与时间呈直线关系;鲜重和含水量的变化均与时间呈抛物线趋势。 气温、降水量、20cm土壤相对湿度等农业气象条件对大豆鼓粒都有直接影响。大豆鼓粒期间旬平均气温低于19.0℃,降水量少于30mm,20cm土壤相对湿度低于20.0%,会妨碍大豆正常鼓粒,大豆鼓粒中期最忌低温和干旱。8月下旬是吉林省中部地区大豆鼓粒的气候生态关键期。在大豆鼓粒中期少雨的年份要及时进行灌溉,才能保证大豆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2.
菜用大豆“292”秋播花后干物质积累及鼓粒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国强  黄建成 《大豆科学》1997,16(4):293-297
本文对菜用大豆品种“292”秋播花后干物质积累和鼓粒特性的研究作了阐述。结果表明,籽粒增重和籽粒含水下降过程均呈“S”形曲线,但趋向相反;平均鼓粒速度在物质积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鼓粒前期,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重,鼓粒中期以生殖生长为主,鼓粒末期营养生长则停止。  相似文献   

3.
利用3个大豆杂交组合的F2-F4材料,通过实际选择试验.研究鼓粒期对籽粒产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不同鼓粒期组籽粒产量差异显著.鼓粒期延长主要通过增加粒重、降低瘪粒率提高产量,亲代鼓粒期对子代产量有显著的线性效应,对鼓粒期正向选择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响应值.  相似文献   

4.
大豆鼓粒阶段是决定大豆产量的重要阶段,鼓粒速率可以利用粒重和荚果厚度与花后天数的关系进行模拟估计。田间分别种植3个粒重差异较大的大豆材料(中黄37,秦豆10号和JTN-5503),通过花期标记,利用不同取样方式(定位和随机),连续测定大豆粒重和荚果厚度,拟合其与花后天数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线性函数和二次多项式函数可以有效模拟大豆鲜(干)重和荚果厚度与花后天数之间的关系;(2)与籽粒鲜重表示的鼓粒速率比较,籽粒干重增速估值偏高,而基于荚果厚度的估值偏低;(3)不同材料间的荚果平均增厚速率存在差异,但不同材料的初始速率估值差异不大;(4)荚果厚度定位测定的试验误差最小。因此,荚果厚度定位连续测定法可用于大豆鼓粒速率的度量,其结果与籽粒重表示的鼓粒速率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出口型菜用大豆品种始花期和鼓粒初期各灌水一次,能提高籽粒鼓粒速度,延长鼓粒持续期,促进籽粒饱满,增加标准荚数,提高鲜荚产量和标准荚产量.鼓粒速度越快,百粒鲜重、单株鲜荚重、单株标准荚重越大.  相似文献   

6.
大豆品种鼓粒期田间抗旱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鼓粒期缺水是制约大豆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鼓粒期对大豆品种进行抗旱性鉴定,可为大豆抗旱育种和抗旱节水栽培提供依据。选取不同地区育成的代表性品种(品系)46份,在鼓粒期田间干旱与灌水条件下,分析其产量、产量性状、生育期与形态性状、籽粒品质性状等指标,并且对其进行抗旱性鉴定。结果表明,干旱区46份材料平均产量1 759.6 kg/hm²,灌水对照区平均产量2 223.1 kg/hm²,46个品种平均耗水系数1.079 t/kg。干旱对三粒荚影响显著,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生物产量、单株粒重、百粒重影响极显著。干旱区的平均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高于灌水区,比对照区提高幅度4.47 %;平均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灌水区,比正常灌水区降低幅度4.19 %。干旱条件下品种百粒重下降,生育期提早均属于品种抗旱性的适应反映,与抗旱性无关。适于呼伦贝尔的品种推荐为北豆14、黑河50、黑河43、华疆3、登科1号、蒙豆15、北豆37、黑河36、北豆38等。  相似文献   

7.
浅析灌水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是需水较多的作物,尤以分枝期到鼓粒期对水分要求最高。试验表明,大豆生育期间适当灌水,可明显提高大豆产量:开花期灌水。增产40.80%;结荚期灌水,增产52.19%;开花和鼓粒期各灌水一次,增产92.33%;分枝、开花、鼓粒期各灌水一次,增产155.77%;分枝、开花、结荚、鼓粒期各灌水一次,增产166.21%。从经济效益上看,开花期和鼓粒期各灌一次水,经济效益最高,其产投比达到6.87:1。  相似文献   

8.
大豆豆荚形成过程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豆荚形成过程可明显区分为三个阶段:荚壳伸长期,鼓粒期和成熟期,一般分别为20、40和12天左右。大豆结荚与开花相衔接的紧凑程度和灌浆期长短在品种间有区别,影响到品种的生育期,但生育期长的品种不一定灌浆期长。大豆籽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籽粒灌浆强度,其次是灌浆期的长短。一般在开花后35—45天籽粒增长最快,每个籽粒每日干物质积累量可达8—9毫克。籽粒含水量最初可高达90%左右,随着籽粒的增长逐渐下降,直至成熟期降到15%左右。与其它作物相比,大豆具有生殖生长期长的特点,故开花后的田间管理对增产有重大作用。大豆豆荚形成过程,在品种间有多方面的差异,对大豆品种资源进行这方面的分析研究,可以增加大豆育种工作的预见性。 对大豆豆荚形成过程的了解,有助于从栽培和育种方面探索促使大豆丰产的措施。本试验对豆荚形成过程进行了观察,探索荚的形成过程和不同类型品种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以高油型东农47和高蛋白型东农48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沙培方法,研究高油型和高蛋白型大豆品种鼓粒期不同器官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和果糖含量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东农47鼓粒期根系、叶片和荚皮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茎秆的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东农48叶片和荚皮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双峰曲线变化规律,茎秆可溶性糖含量与东农47变化规律一致;东农47鼓粒期各器官和东农48鼓粒期叶片、茎秆和根系的蔗糖含量变化规律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峰值都在鼓粒后第12天;东农47根系的果糖含量呈上升趋势,茎秆和叶片呈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趋势,荚皮呈先上升再下降后上升趋势,东农48除根系果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外,其它器官均呈先升后降趋势。高蛋白型东农48鼓粒期可溶性糖、果糖含量较高油型东农47高。高油型东农47鼓粒期蔗糖含量较高蛋白型东农48高。  相似文献   

10.
对春大豆始花期到鼓粒期进行灌溉技术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的灌水量和时期 ,对大豆籽粒产量有明显影响。如灌水仅1次 ,在大豆结荚鼓粒初期灌水 ,增产较明显 ,如灌水 2次 ,应在始花期和鼓粒初期各灌水 1次 ,可将大豆产量提高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11.
用早毛豆、夏大豆、特用豆和芽用豆类计18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早毛豆各品种的全生育期无明显的影响,而其它类大豆品种的全生育期均随播期的延迟而缩短.除早毛豆外,大豆株高、单株分枝数、单株成英数和单株产量多随播期的延迟而降低;百粒重在35g以下的,播期对百粒重的影响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2.
美国大豆品种改良过程中生理特性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育种者通过遗传改良大幅度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同时生理特性也发生较大的变化,鼓粒期(seed filling period,SFP)干物质积累、N积累、光合效率及叶面积持续期明显增加;子粒蛋白质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而油份含量有所增加;耐密、抗倒伏特性增强,但抗旱特性有所减弱。在中国不同区域内开展大豆基因改良过程中生理变化的研究将对未来新品种的研发产生重要影响。各种专用化的大豆品种的培育将是大豆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夏大豆育种,对2006-2017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品质及抗性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产量水平明显提高;株高、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茎节数略有上升;生育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底荚高度略有下降。粗蛋白含量整体略有上升,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参试品种(系)中达到高蛋白和高脂肪标准的品种 (系)分别有20个、82个。参试品种(系)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水平不断提高,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水平明显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产量与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C7株系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 株粒重是产量的正向作用因子;主茎节数是产量的负向作用因子。以上结果综合表明:单株粒重是黄淮海地区大豆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夏大豆品种选育时,应注重主茎节数适中、单株粒重较高的亲本组配及后代单株的选择,同时还要重视品质,强调抗性,从而选育出适宜黄淮海地区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人工降雨室内模拟连阴雨天气,对18个大豆材料进行高湿诱导霉变处理,通过籽粒霉变程度分级,比较不同材料间的霉变敏感性差异,同时考察霉变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大豆材料对籽粒田间霉变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黑色和棕色种皮大豆较黄色种皮大豆的霉变抗性更强。霉变使各大豆材料产量显著下降,产量损失在23.14%~96.55%之间,产量损失率与霉变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产量损失率(Y)与霉变指数(X)的回归拟合方程为Y=1.34X+24.51,R=0.98。霉变还影响大豆品质,籽粒蛋白质、脂肪的相对含量随霉变程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可溶性糖的相对含量随霉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而蛋白质、脂肪和可溶性糖的绝对含量均随霉变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此外,霉变使籽粒百粒重降低,并随霉变程度的增加而逐步降低。大豆收获期籽粒田间霉变会对大豆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不同抗性的大豆种质资源为抗霉变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5.
Jones RS  Mitchell CA 《Crop science》1992,32(2):404-408
Agronomic and horticultural crop species experience reductions in growth and harvestable yield after exposure to physical agitation (also known as mechanical stress), as by wind or rain. A greenhous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test the influence of mechanical stress on soybean yield and to determine if exposure to mechanical stress during discrete growth periods has differential effects on seed yield. A modified rotatory shaker was used to apply seismic (i.e., shaking) stress. Brief, periodic episodes of seismic stress reduced stem length, total seed dry weight, and seed number of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Lodging resistance was greater for plants stressed during vegetative growth or throughout vegetative and reproductive growth than during reproductive growth only. Seed dry weight yield was reduced regardless of the timing or duration of stress application, but was lowest when applied during reproductive development. Seismic stress applied during reproductive growth stages R1 to R2 (Days 3 to 4) was as detrimental to seed dry weight accumulation as was stress applied during growth stages R1 to R6 (Days 39 to 42). Seed dry weight per plant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seed number per plant, and seed number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seed number of two- and three-seeded pods. Dry weight per 100 seeds was unaffected by seismic-stress treatment. Growth and yield reductions resulting from treatments applied only during the vegetative stage imply that long-term mechanical effects were induced, from which the plants did not fully recover. It is unclear which yield-controlling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were affected by mechanical stress. Both transient and long-term effects on yield-controlling processes remain to be elucidated.  相似文献   

16.
陈新  薛万军 《作物研究》2000,14(4):22-25
用抗性不同(抗、高抗、中抗和不抗)的16个大豆品种,组成17个杂交组合。以其杂种二代为材料,研究其褐斑粒率与病毒病发病程度的相关性及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花叶病毒是籽粒发生褐斑的前提,在大多数情况下,褐斑率大小与病害程度呈正相关。一般情况下,在组合内,褐斑率与百粒重呈负相关,褐斑率高的品种,脐色一般较深,生育期越长,褐斑率越大,在育种中选择低褐斑率品种作亲本时,相关性状也应予考虑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田间进行了重茬大豆施肥技术组合筛选,NPK不同组合可明显促进重茬大豆生长发育,主要表现在增加大豆株高、提高大豆地上和地下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NPK配合可促进大豆根瘤数量和重量的增加,N3P4K5 叶面肥在大豆分枝期(V5)、开花期(R2)和鼓粒期(R6)三个时期都明显增加大豆优质根瘤比率;NPK配合可增加大豆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和光合势,其中N3P4K5和N3P4K5 叶面肥对大豆生长发育促进作用最为明显,N3P4K5 叶面肥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22.7%,增加了大豆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各处理对大豆百粒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大豆种子脂肪和蛋白质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张恒善  付艳华 《大豆科学》1993,12(4):296-301
用8-10个公演成分不同的大豆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大豆“蛋脂”形成及积累规律。在种子形成的过程中,干重的积累是递增的曲线。中早熟品种脂肪相对含量在开花后16-26天迅速增加,脂肪形成高峰在开花后36-46天。以后多数品种略有下降,或降后稍有回升,少数品种在个别年份一直缓升。蛋白质含量呈现前高,中降或降后稍有回升趋势,少数品种在个别年份稳定上升或缓降。脂肪含量初期高,成熟时亦高,蛋白质含量变化亦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