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柑橘黄龙病发生危害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2-2006年柑橘黄龙病发生危害与防治指标研究,阐述柑橘园柑橘黄龙病发生危害动态及其运动轨迹模型,分析了柑橘木虱"株虫量"与虫株率的关系:m=0.0302MP-0.1145(n=9,r=0.9771··),柑橘木虱虫株率与柑橘黄龙病病株率的关系:P=0.8960MP-4.5754(n=36,r=0.9479··),柑橘木虱带毒率与柑橘黄龙病发病率关系D=0.5085P+3.5167(n=7,r=0.7507··);测定了柑橘黄龙病病株率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Y=3.1469P-0.5354(n=6,r=0.9979··).在拟定经济允许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出柑橘黄龙病策略性防治指标为株发病率1.0%,预警指标为柑橘木虱带菌率4%;提出了柑橘树新梢(春梢、夏梢、秋梢)抽发初期为柑橘木虱防治适期,其防治指标为带菌柑橘木虱"株虫量"(东西南北中5梢合计的有效虫量)0.1头.经应用验证,与实际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示柑橘黄龙病入侵发病扩散规律,评估防控成效,有效控制疫情,2002—2007年在柑橘黄龙病初发生区采用设立自然条件、治虫防病和综合防控三处理类型,监测柑橘黄龙病发生扩散动态,结合面上疫情普查资料,创建柑橘黄龙病自然条件下、治虫防病条件下以及综合防控条件下的疫情扩散模型,分别为:P1=12.9690N1-18.10(n=6,r=0.9945**)或P1=0.2293N12+11.135N1-14.89(n=6,r=0.9948**),P2=7.8857N2-10.2667(n=6,r=0.9675**)或P2=1.4107N22-1.9893N2+2.90(n=7,r=0.9996**)和P3=-0.1398x N32+1.1248N3-1.141(n=6,r=0.8396*),结果表明柑橘黄龙病在自然条件下从发病到毁园需要9a时间,单一治虫防病措施难以达到持续控制效果,只有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才能达到可持续控制,保障柑橘优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回顾阐述2002—2017 年台州对柑橘黄龙病亚洲种和亚洲柑橘木虱防控研究结果。指出黄龙病在果园空间分布入侵初期呈均匀分布,后呈聚集分布,亚洲柑橘木虱在果园内也呈聚集分布状态;认为黄龙病对柑橘产量与品质影响是随着病级的上升增加。得出黄龙病疫情自然入侵扩散流行呈周期性变化规律,建立积年发病率(PI)与入侵年数(N)模型I=84.6740/[1+EXP(3.540-0.5838X)](n=14,r=0.9946**);检测发现黄龙病树体内和亚洲柑橘木虱带菌量在11 月和12 月最高,亚洲柑橘木虱带菌率同样以12 月最高。提出防治亚洲柑橘木虱除抓好春夏秋三梢期外,冬季和初春清园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台州探索实践的“九坚持”和“三防五关”防控模式对黄龙病防控和柑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可在相似柑橘生态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十几年对柑橘木虱和柑橘黄龙病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研究探讨,明确了柑橘木虱在台州橘林的发生分布规律和抽样技术,分析了柑橘木虱虫株率和带毒率与黄龙病、黄龙病与柑橘产量损失等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柑橘黄龙病预警和柑橘木虱防治指标,建立了不同管理方式下的疫情扩散模型预测橘林经济寿命,提出了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和可防可控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根据十几年对柑橘木虱和柑橘黄龙病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研究探讨,明确了柑橘木虱在台州橘林的发生分布规律和抽样技术,分析了柑橘木虱虫株率和带毒率与黄龙病、黄龙病与柑橘产量损失等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柑橘黄龙病预警和柑橘木虱防治指标,建立了不同管理方式下的疫情扩散模型预测橘林经济寿命,提出了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技术和可防可控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柑橘黄龙病疫情运动规律与预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柑橘黄龙病整体疫情入侵、扩散、流行等运动规律,对柑橘木虱种群的数量消长情况进行多年多点的系统监测,同时在柑橘黄龙病果实显症期采用全境式普查方法开展疫情调查。2002-2010年连续8年的监测和普查结果表明,柑橘黄龙病疫情入侵分布呈南重北轻、东高西低的特征,其扩散趋势为自南而北逐年推进,并呈螺旋式上升。疫情长期运动一般需经历入侵上升、高位运行、受控回落周期性变化,其运动周期为10年左右,并建立时序运动模型: P=-00044N2+0056N -00698(n=9,r=09552**,r001=07977)。应用上述模型进行逐年修补,若预测下年度果园加权发病率在1%以上,则可发布预警。  相似文献   

7.
柑橘黄龙病老龄果园发病力与时序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揭示柑橘黄龙病自然感染年序病情发生规律,以提高监测预警防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2—2015 年在天然隔离屏障良好的一个老龄果园开展柑橘黄龙病自然感染发病危害研究,在初入侵果园采取3 个重复样地定点定株发病扩散危害系统调查。坚持14 年试验结果表明:柑橘黄龙病自然感染发病力以自然感染发病4~5 年后为最强盛,其发病力可达年新发病率10%~15%,较其初发病力增强2~3 倍;其当年新发病率消长呈“M型”曲线变化规律:第1 自然感染发病显症高峰一般为初次入侵后的第5 年前后,峰期一般为2~3 年;第2 个自然感染发病显症高峰为初次入侵后的第9 年前后,峰期一般为1~3 年,两峰之间为高位波动变化动态。老龄果园黄龙病积年发病呈Logistic 曲线上行变化轨迹,其年序数值化变化模型为Q = 85.81441 EXP( 4.0063-0.5837N )(n=14,r=0.9941**),其自然感染扩散大周期为15年(其中核心为害周期10 年左右)。运用这些变化规律,对提升老龄果园黄龙病监测预警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柑橘小实蝇入侵扩散与危害规律,提高其监测与防控水平,2008—2010年应用柑橘小实蝇专用性诱剂和诱捕器,在全市19个镇(街道)35个柑橘园建立监测点进行全市性入侵扩散分布普查;在古城伏龙柑橘园和市区水果市场,建立2个系统监测点开展全年种群数量消长监测,结果表明柑橘小实蝇种群入侵扩散与时空分布呈塔型趋势,即以城区为中心,并呈向周边区域扩散蔓延趋势;全年种群时序数量变化主要呈单峰型曲线变化,一般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初见性诱成虫,8月上旬形成增长拐点,9—10月形成数量高峰,影响种群数量消长的主要因子有种群基数、气候和生境条件等,从而创建柑橘小实蝇基数(m6)与全年种群诱量(M)关系模型M=23.8339m6+59.8003(n=6,r=0.9735**)、当旬虫口密度(mn)与其前3个月的旬平均气温(tn-9)关系模型mn=1.9248tn-9-14.88063(n=72,r=0.5123**),以及柑橘挂果期成虫诱量(M)、有虫株率(R%)、有虫果率(P%)、每虫果幼虫量(N)等关系模型:R=0.3667M-1.2746(n=11,r=0.8901**);P=0.0581R+0.3112(n=11...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八里香、翠美绿宝2种甜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SPAD值,构建二者之间的数学模型,以探讨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种甜瓜叶片的SPAD值与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量的相关性均为极显著。就SPAD值与叶绿素a含量的相关性而言,八里香的最优函数模型为y=0.033 7x-0.539(r=0.823**),翠美绿宝的最优函数模型为y=1.022 3lnx-2.935 8(r=0.795**);就SPAD值与叶绿素b含量的相关性而言,八里香的最优函数模型为y=0.027 5x-0.466 9(r=0.757**),翠美绿宝的最优函数模型为y=0.003x1.450 8(r=0.769**);就SPAD值与叶绿素总量的相关性而言,八里香的最优函数模型为y=0.061 2x-1.005 9(r=0.825**),翠美绿宝的最优函数模型为y=1.976lnx-5.829 2(r=0.807**)。  相似文献   

10.
阐述温岭市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示范方的基本概况,介绍了其综合防控技术,主要包括彻底铲除柑橘黄龙病的田间病株、专治柑橘木虱、适时修剪、加强肥水管理、及时补植等综合技术措施,通过应用技术可有效地遏制柑橘黄龙病的田间扩散和蔓延,同时能延长柑橘生产期,达到柑橘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柚类果树叶片斑驳病的病原鉴定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柚类是柑桔中的一类重要品种,在我国有广泛的分布、近年来,在福建等产区发现柚类病树日趋2增多、基病状为叶片斑驳、小果、植株矮化、暂称为叶片斑驳病。本有通过组织嫁接从病柚树传染到柚健苗和芦柑健苗。在电下观察,其病原功体的形态和细胞壁构造与柑桔黄龙病的病原十分要似。应用柑桔黄龙病病原DNA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试验产生的PCR产物,其分子量与柑桔黄龙病病原DNAPCR产物的基本相同,为563bp;以及应  相似文献   

12.
棚栽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特点及其化学防治措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试验结果表明:黄瓜霜霉病在田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株率逐渐增加,病株率增加与调查的日期值呈显著性线性相关,相关式为y=0.9722x-38081;病叶率与调查的日期值也有显著性线性相关,相关式为y=1.209x-47370,病株率与病叶率同步性增加。霜霉病的病情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增加,但与当时的气候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并建立小麦赤霉病的高效生防技术,从各地小麦赤霉病发病穗部分离筛选到1株对小麦赤霉病具有高拮抗活性的细菌Z54,对该菌株进行菌株鉴定、室内抑菌测定、盆栽防病试验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经分子生物学鉴定结合形态学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平板对峙结果显示,Z54菌株对亚洲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um)P2的菌丝抑制率达到70.13%;Z54菌株发酵液与亚洲镰刀菌P2在PDA上共培养结果显示,Z54菌株对P2的抑制率达到100%。盆栽防病试验显示,Z54菌株的菌体和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57%和77.95%。田间小区试验显示,菌体与菌株发酵液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63%和75.82%。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Z54菌株对亚洲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厚朴中7种代谢产物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nd.et Wils.)中7种代谢产物含量。[方法]色谱条件:Shim-pack CLC-ODS色谱柱(150mm×6mm,5μm);检测波长:320和294nm;流动相:A相为乙腈,B相为0.1%甲酸,采用梯度洗脱。[结果]峰面积(y)对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槲皮苷、槲皮素、厚朴酚和和厚朴酚对照品溶液浓度(x)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E+05x-306360(r=0.9998)、y=5E+04x-79920(r=0.9994)、y=5E+04x-55280(r=0.9999)、y=5E+04x-60530(r=0.9999)、y=2.5E+04x-57010(r=0.9998)、y=2E+04x+7102(r=0.9999)和y=2E+04x+11028(r=0.9999),各对照品溶液在3.125~100.00μg/ml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槲皮苷、槲皮素、厚朴酚和和厚朴酚对照品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98%、101.65%、99.17%、103.59%、103.59%、102.44%、104.62%,RSD分别为3.37%、2.86%、3.02%、2.89%、2.86%、1.18%、3.67%。厚朴中各部位7种化合物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叶中,7种代谢产物均有积累,其中和厚朴酚、厚朴酚和槲皮苷的含量较高,金丝桃苷和槲皮素的含量较低。[结论]该研究建立的HPLC法简捷、方便,稳定性和重复性好,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厚朴提供依据,并为同时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及酚类化合物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赵斌  刘敬  王琼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596-9597,9599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文殊兰药材不同部位石蒜碱的含量。[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柱(5μm,250 mm×4.6 mm),甲醇-磷酸盐缓冲液(pH3~4)-三乙胺(8∶92∶0.1)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为290 nm的色谱条件测定文殊兰不同部位中石蒜碱的含量。[结果]石蒜碱进样浓度在0.081 8~0.818 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石蒜碱平均回收率为98.5%,RSD为1.4%。[结论]文殊兰鳞茎中的石蒜碱含量最高,所建立的RP-HPLC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文殊兰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6.
试验于1989~1990年间在金华县油桐良种基地进行。在一般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根据成林油桐生长和发育的特点,在油桐开花前(3月下旬),追施以氮肥为主的氮、磷、钾配比肥料(N:P_2O_5:K_2O=4.0:2.0:1.2),在长果长油前期(7月上旬),追施以钾肥为主的氮,磷,钾配比肥料(N:P_2O_5:K_2O=1.0:1.0:2.4).试验证明;盛果期油桐的产量和质量与施肥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回归关系。产量与施肥量的回归方程为:y=2403 7950x-3165x~2,r=0.7842,r_(0.01)=0.6411(6年生);y=3947 11628x-4074x~2,r=0.8290,r_(0.01)=0.6411(7年生)。含油率与施肥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48.21 31.06x-13.00x~2,r=0.9312,r_(0.05)=0.8783.追施配比肥料的油桐,其桐果产量从对照的3267kg/hm~2,提高到7557kg/hm~2.含油率从对照的46.0%提高到63.7%.最高产投比为5.21.  相似文献   

17.
依据田阳县2002—2012年水稻纹枯病观测田的病情系统调查记载表数据,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100对数据,构建了病情指数y与病株率x数学预测模型y=0.2919x-0.1478(%,0〈x〈20),应用于预测预报时可减少调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高智席  陈碧  吴艳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322-7323
[目的]为开发鱼腥草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干灰化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鱼腥草中Fe、Cu、Mn和Pb的含量。[结果]各元素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如下:Pb:y=31.0163x+0.0093,r=0.9998 Mn:y=4.4099x-0.0899,r=0.9970 Cu:y=5.02925x-0.05120,r=0.9989 Fe:y=8.1106x-0.1004,r=0.9971。鱼腥草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比较高,在测定的3种微量元素中Fe的含量最高,有害元素Pb的含量较低。鱼腥草中Fe、Cu、Mn和Pb的含量均低于我国食品卫生标准及《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限量指标:重金属含量总量应≤20.0 mg/kg,Pb≤5.0 mg/kg。利用该法测定Pb、Cu、Mn和Fe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3.0%、0.3%~0.4%、0.3%~0.4%和0.3%~0.4%。[结论]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鱼腥草中的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含量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