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珍稀油料树种琴叶风吹楠苗木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5个分布地点采集琴叶风吹楠(Horsfieldia pandurifolia)11株母树的种子,繁殖成11个家系,对其1 a生苗木的株高、地径、抽枝数、抽枝总长、第一轮分枝高度、株高与地径比等6个性状进行调查和变异分析。结果表明:6个性状家系内变异系数为15.72%~89.64%,家系平均值间变异系数为9.30%~26.73%,各家系平均株高、地径和分枝总长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37~2.57倍,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所调查543株苗木的株高、地径和分枝总长的频率符合正态分布,而且3个性状密切相关。琴叶风吹楠在家系间、家系内单株间都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具备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开发利用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肉豆蔻科风吹楠、大叶风吹楠、琴叶风吹楠和红光树的1年生幼苗为试材,对其生长量、叶片性状及光合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植物幼苗的苗高和地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苗木生长排序依次为风吹楠大叶风吹楠琴叶风吹楠红光树。4种幼苗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厚、比叶面积及叶脉密度在种间差异极显著,其中,按叶面积大小排序依次为大叶风吹楠琴叶风吹楠红光树风吹楠,比叶面积大小排序依次为琴叶风吹楠风吹楠大叶风吹楠红光树。大叶风吹楠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种,风吹楠和琴叶风吹楠相当,而红光树极显著小于其他3个种;红光树和风吹楠具有较高的光饱和点,较低的光补偿点,且红光树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说明红光树对环境适应范围较宽,但其对应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叶片较少,植株生长矮小。大叶风吹楠和琴叶风吹楠的光饱和点相对较低,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补偿点较高,生长较快,对环境适应范围相对较窄。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琴叶风吹楠种子性状及含油率。[方法]对采集于西双版纳且经过风干处理的琴叶风吹楠种子测量其纵径、横径、千粒重、出仁率等性状,并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油脂,测定种仁含油率。[结果]各单株间的纵径、横径、千粒重、出仁率、含油率间存在很大的差异,34株琴叶风吹楠种子横径为1.33~2.35 cm,平均为1.69 cm;纵径为2.48~3.60 cm,平均为2.99 cm;纵横径比值在1.48~2.31,平均为1.78;千粒重为2 354.16~5 505.87 g,平均为3 329.59 g;种仁率为78.23%~86.75%,平均为84.36%;含油率为52.48%~71.09%,平均62.99%。[结论]琴叶风吹楠属于高含油量种子,各单株间的含油率达到极显著差异,有望从中选出种仁含油率高的单株,为该树种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粤西乐昌含笑优良家系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坑山林场乐昌含笑家系试验林七年生观测数据作遗传变异及家系选择分析,表型变异分析表明,树高、胸径、材积、树干通直度、叶片大小、树冠浓密度和冠幅等7个性状家系间均存在较大变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性状家系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遗传参数估算结果表明,叶片大小的家系遗传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余性状均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材积遗传变异系数最大;根据多重比较结果,以材积为选择目标,选出3个优良家系,现实增益介于13.29%~19.64%之间。  相似文献   

5.
以6个杜仲优树自由授粉家系种子为材料,研究了种子性状、1 a生苗生长性状及药用有效成分性状的遗传变异状况,并进行了家系及家系内选择。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变异较大,其变异系数分别达到49.70%和68.53%。各性状在家系间变异均较大,平均变异系数为10.96%,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17.45%(D),最小的为5.48%(WL/LL);除地径和叶长宽比性状外,家系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家系内性状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系数在5.88%~30.0%之间,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30.0%(家系B),变异系数最小的为5.88%(家系E)。选出优良家系2个和优良单株6株,在苗高和地径上分别平均提高17.65%、10.56%(家系选择)及53.67%、45.41%(单株选择)。  相似文献   

6.
珍稀琴叶风吹楠种子主要脂肪酸成分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明琴叶风吹楠种子油中各脂肪酸百分比的变化规律,对澜沧江流域5个县40株大树采集种子,测定脂肪酸成分及百分比,结果表明共53份种子样本都含有17种脂肪酸.针对4株树,不成熟种子十四碳烯酸的百分比为22.12%~28.61%,十四烷酸为62.31%~67.27%,总十四碳酸为85.40%~89.99%,种子完全成熟后分别为18.63%~21.93%,68.57%~71.38%和88.87%~90.24%;5株树十四碳酸总百分比年际差异在1.49%~4.26%之间;不同地点39株树的成熟种子十四碳酸总百分比为88.14%~92.82%之间,平均值为90.60%.琴叶风吹楠成熟种子十四碳酸相对百分比群体变异和年际差异极小,在种子成熟过程中,十四碳烯酸不断转化成十四烷酸,但是在单株间和同株年际间的转化程度不一致.总十四碳酸百分比占绝对优势,且具良好稳定性,可以作为琴叶风吹楠化学分类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滇杨优树无性系苗期叶片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5个产地收集滇杨优树52株,经扦插繁殖无性系化,对其1 a生苗木的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长、脉左宽/叶宽、宽基距/叶长、叶片厚及叶尖角等叶片性状进行了调查和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间6个叶片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4~24.3,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滇杨优树无性系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较丰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滇杨优树无性系叶片性状变异主要体现在叶长与叶宽性状,其次为叶最宽处在叶片的位置;基于欧氏距离聚类的结果将滇杨52株优树在1.5阈值处聚为4类,且优树无性系的表型变异与其地理来源无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木姜叶柯[Lithocarpus litseifolius(Hance)Chun]叶片表型性状上分析其变异特征及地理分化特性,为资源利用提供实践指导。【方法】以全分布区内62个居群469份腊叶标本的叶长(LL)、叶宽(LW)、叶片长宽比(LL/LW)、叶尖长(TL)、叶尖夹角(TA)、叶柄长(PL)、一级侧脉对数(PLV)、叶基夹角(BA)和叶面积(LA)等9个表型性状为对象,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及聚类分析,研究各居群叶片表型性状变异、地理分化模式及其与主要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叶片表型性状变异较大,变异系数9.79%(TA)~42.57%(TL),平均22.59%。不同居群间叶片表型性状达到极显著变异(P<0.01),LL、LW、LL/LW、TL、TA、BA及LA变异主要来自居群间,PL和PLV变异来自居群间及居群内。(2)叶片表型性状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且LL、LW及LA与经度达到极显著负相关,BA与纬度达到极显著负相关,LL与LA与年降水呈显著负相关,BA与极端最低温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叶片表型性状变异呈现经纬双向变异模式,年降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何首乌不同种源的叶性状变异情况,并对不同种源何首乌进行聚类,为何首乌良种分类、鉴定、选育和快速繁殖育苗提供依据。[方法]对何首乌在全国主要分布区的31个种质资源的叶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不同产地何首乌叶片的遗传变异。[结果]供试何首乌种源内各单株叶性状较为稳定,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面积、叶片中宽、叶宽等指标;种源间叶各性状变异明显,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干重、叶片面积、叶片中宽、叶长等指标。对何首乌叶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单叶面积和单叶干重均与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厚、叶柄长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WWR(叶宽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LWR(叶长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柄长这几个直观的叶性状指标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高达97.4%,能够较准确反映何首乌种源叶性状的综合表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31个何首乌种源。划分为3大类群。第一类群地理区域为贵州中部、西部和相邻的广西西北部及西部高海拔地区;第二类群地理区域为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及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第三类群地理区域为安徽、江苏、河南及山东。[结论]叶性状的聚类分析表明地理位置靠近的种源能聚在一起。该研究为何首乌的品种分类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何首乌不同种源的叶性状变异情况,并对不同种源何首乌进行聚类,为何首乌良种分类、鉴定、选育和快速繁殖育苗提供依据。[方法]对何首乌在全国主要分布区31个种质资源的叶形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不同产地何首乌叶片的遗传变异。[结果]供试何首乌种源内各单株叶性状较为稳定,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面积、叶片中宽、叶宽等指标;种源间叶各性状变异明显,变异主要来源于单叶干重、叶片面积、叶片中宽、叶长等指标。对何首乌叶各性状间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单叶面积和单叶干重均与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厚、叶柄长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WWR(叶宽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LWR(叶长与叶长1/2处宽度之比)呈显著负相关,此外叶长、叶片中宽、叶宽、叶柄长这几个直观的叶性状指标相互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高达97.4%,能够较准确反映何首乌种源叶性状的综合表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31个何首乌种源划分为三大类群。第1类群地理区域为贵州中部、西部和相邻的广西西北部及西部高海拔地区;第2类群地理区域为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及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第3类群地理区域为安徽、江苏、河南及山东。[结论]叶性状的聚类分析表明地理位置靠近的种源能聚在一起。该研究为何首乌的品种分类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1.
日本落叶松不同种源及家系生长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日本落叶松不同种源及家系生长性状变异,为日本落叶松遗传改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本文以4个种源的169个日本落叶松半同胞家系为材料,对不同树龄日本落叶松的树高和胸径进行方差分析、遗传参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家系选择。结果各指标在种源和家系间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各家系间的树高和胸径的表型变异系数(4.00%~37.37%和24.89%~26.48%)和遗传变异系数(1.94%~20.93%和8.93%~13.68%)均随树龄的增加而上升。树高和胸径的家系遗传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881~0.972和0.877~0.879,单株遗传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406~0.664和0.301~0.410。各性状变异系数及遗传力均属于较高水平,有利于优良家系的评价选择。相关分析表明种源内不同树龄树高和胸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以10%的入选率进行优良家系选择,17个入选家系的树高和胸径平均值分别为11.10 m和13.82 cm,现实增益分别为11.68%和17.98%,遗传增益分别为11.35%和15.80%。以5%的入选率进行优良家系内优良单株的选择,25个入选单株的树高和胸径平均值分别为12.58 m和17.72 cm,遗传增益分别为8.54%和12.50%。结论在本研究中,种源和家系间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可以进行优良种源、家系和单株的选择,为建立改良种子园和二代种子园提供育种材料,也为日本落叶松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形态上调查了海南麻疯树 Jatropha curcas 试验基地2年生19个种源195个实生家系的田间生长性状.研究结果表明,麻疯树家系平均成活率为93.65 %,树高为1.97 m,地径为6.85 cm,结实枝数为1.38个,结实数量为20个;变异系数介于11.50%~60.70%.不同省份、种源的各生长和结实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尽管只有成活率在家系间有差异显著,但上述5个性状的家系遗传变异系数(GCV)均在1.14%~13.64%之间,表明家系间某些性状仍蕴藏着丰富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成活率与其他各性状相关性不明显;而树高、地径、结实枝数及结实数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各性状与经纬度及海拔间无明显相关性,种源聚类结实也未发现明显的地理相关性,说明中国境内麻疯树的变异为随机的地理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板栗自然分布区8个产地采集的板栗叶片进行取样测定,分别测定叶片3项形态指标,结果表明,各指标在同一群体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板栗叶片形态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广泛差异,其中,叶片长、叶片宽及叶片长宽比等3个性状群体内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F值分别为7.50、6.36及7.39;群体间,叶片长、叶片宽及叶片长宽比3个性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F值分别为19.36、18.32和3.40。根据3个性状的平均,群体间的方差分量占总变异的11.417%,群体内的占39.86%,机误占48.72%。板栗叶片3个性状群体间的表型分化系数平均为13.03%,而群体内的平均表型变异占86.97%,表明群体内变异是板栗叶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多样性特征,为中国板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10个省份(群体)240份资源的36个叶片表型性状(31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进行检测,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板栗叶片表型多样性水平及其与原产地的地理、环境因子关系。【结果】巢式方差分析表明,31个数量性状在群体内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叶片长、叶片宽、叶片长/宽、锯齿高度等15个数量性状及3个质量性状(叶片形状、叶基形状和叶缘锯齿特征)在群体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说明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均存在丰富变异。群体间叶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7.95%,远小于群体内的92.05%,说明叶片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板栗叶片表型的平均变异系数(CV)和平均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8.05%和1.27,5个质量性状中以叶片形状的CV和H′最高(35.67%,0.86),叶缘特征最低(5.60%,0.07);31个数量性状的CV在8.68%(叶片长/宽)—32.73%(锯齿深度),H′在1.54(叶背茸毛密度)—2.09(叶片结构疏松度)。叶片外观形态、生理指标和解剖性状的平均H′分别为2.03、2.04和2.04,CV由高到低分别为15.27%(外观形态)>15.18%(生理指标)>12.17%(解剖结构)。10个群体表型性状CV均值在17.11%(陕西)—19.66%(山东),H′均值在0.99(安徽)—1.80(河北)。板栗叶片大多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年均气温等温度指标和年降水量与叶基形状、锯齿高度等性状呈负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正相关),与叶片长/宽呈正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负相关)。【结论】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变异,但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基因型间的变异),因而以叶片表型性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抗逆性、高光合效率等特异品种选育或相关研究时,研究重点应该放到广泛的个体基因型调查上,变异较为丰富均匀的群体可作为重点参考。板栗叶片大多外观形态和生理指标性状呈现以温度和降雨量因子为主导的梯度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对西双版纳分布的野生大翼厚皮橙3个居群进行调查和取样,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其叶片、种子的15个形态特征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居群内各个表型的变异程度不同;9个表型在群体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1个表型差异为显著,其余4个表型为差异不显著;种子形态表现较叶片更为稳定。15个形态特征的变异系数分别为,翼叶宽度29.64%,翼叶长度22.96%,本叶宽度22.46%,本叶长度20.97%,翼叶长/本叶长20.73%,叶总长20.09%,本叶长/翼叶长17.47%,翼叶宽/本叶宽16.97%,种子长/宽14.97%,翼叶长/宽13.39%,种子厚度12.34%,本叶长/宽12.04%,种子宽度11.37%,翼叶长/叶总长10.39%,种子长度10.10%。11个叶片及4个种子形态特征间多数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H. Hu)不同优选种质间枝条和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20个优选种质枝条和叶片的10个表型性状的变异进行分析,并对聚类分组表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掌叶覆盆子枝条和叶片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幅度为10.22%~46.63%,平均变异系数为22.02%;不同种质间变异差别明显,RC17平均变异系数最大(18.79%),RC01平均变异系数最小(11.27%)。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9.04%,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2.61%;聚类分析结果将20份掌叶覆盆子种质分为3大类,其中第Ⅰ类包括10份,第Ⅱ类包括9份,第Ⅲ类包括1份。Ⅰ类与Ⅱ类组间叶脉角和叶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Ⅰ类与Ⅲ类组间地径、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叶裂宽和叶脉角存在显著差异(P<0.05);Ⅱ类与Ⅲ类组间地径、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叶裂宽和叶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探讨优选种质枝条和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将为掌叶覆盆子资源保存及构建核心种质提供数据基础以及新品种选育和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24个一年生苦楝半同胞家系子代测定,对其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性状间的遗传相关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苦楝半同胞家系一年生苗的树高和地径不仅在家系水平上存在着极显著的变异,而且家系内个体间也存在着丰富的变异.苦楝苗期性状丰富多样.苗高与地径表型变异系数分别为5.581%、8.147%,地径的表型变异系数大于苗高的表型变异系数,家系间的变异系数大于家系内的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18.
浙江野生樱花枝干及叶片形态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浙江省野生樱花资源,挖掘其优良性状,以野生樱花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对枝干、叶片的50个形态学性状进行测定,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其种间及种内各性状的变异,探明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除株高外,其余17个数值型性状在8个种(变种)间差异显著(P < 0.05),其中16个性状为极显著(P < 0.01)。各性状在种间的变异系数为14.05%~64.15%,其中,叶长的种间变异系数最小,胸径的最大。叶片性状中托叶长、叶面积、托叶宽、叶柄/叶片长、叶柄长的种间变异系数均大于30%;除分枝角度外,其他枝干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大于30 %;大部分性状的种内变异小于种间变异。②二元及多态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为0.03~1.28,其中,叶形、幼叶颜色、成叶反面颜色、嫩枝、小枝和老枝颜色7个性状的平均多样性指数均在0.95以上。③叶片、枝干各性状间彼此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将数值型性状和7个多样性指数较高的多态性状综合为8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可达76.85 %。④根据主成分值将91份樱花种质资源分为5大类,分别为大叶早樱Cerasus subhirtella类,华中樱C. conradinae类,迎春樱C. discoidea类,尾叶樱C. dielsiana和山樱花C. serrulata类,其中2个变种也分别聚在了相应的种内,而浙闽樱C. schneideriana并没有成为独立的一类。研究认为:野生樱花种间及种内各性状的变异幅度大,差异显著,多样性丰富,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在枝干、叶片性状分析中是可行的,可提高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19.
苦楝不同种源叶片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苦楝10个种源的叶片性状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种源叶片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种源间6个叶片性状变异系数幅度为16.48%~41.26%,表明不同种源间叶片性状的变异明显;叶面积和叶柄长的种源重复力较高,达到70%以上,其他4个叶片性状也超过45%,说明苦楝叶片生长性状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遗传控制的;对各种源建立叶面积方程,除广东兴宁种源外,其他种源方程相关系数均在0.70以上,说明模拟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偏相关分析表明,叶片性状与纬度、海拔、年均温、年降水量、无霜期、年均日照均相关;株高与叶长/叶宽呈显著正相关,冠幅与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与叶长/叶宽呈显著正相关;根据叶片的6个性状可将10个不同苦楝种源聚为2类。  相似文献   

20.
对红河橙野生居群进行调查,研究红河橙栽培和野生居群叶表型多样性,采用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红河橙13个叶表型性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变异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栽培居群有8个叶表型平均值大于野生居群居群,而野生居群有5个叶表型平均值稍大于栽培居群;居群内各个叶表型的变异程度不同,同一表型在不同居群间的变异程度也不同;翼叶长/叶总长在2个居群中的变异均最小;除翼叶宽度这个表型外,其余12个表型的变异系数均是栽培居群大于野生居群;大部分叶表型在居群间的差异极显著或显著,仅翼叶长/翼叶宽、本叶长/本叶宽、本叶宽/翼叶宽3个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