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采用三聚氰胺甲醛树脂辊压浸渍杨木单板,通过高频热压定型得到树脂增强重组材,探讨不同辊压压榨率和热压压力对板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高频介质加热进行厚板坯的成型较接触式热压可行,可缩短热压时间,提高热压效率;热压压力对杨木重组材的大部分物理力学性能影响显著,辊压压榨率对材料的静曲强度、弹性模量等影响不显著;辊压压榨率20%、热压单位压力2.0MPa时,高频热压制备的地板用杨木重组材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综合较优,该制备条件下成品材料密度为0.68g/cm3、静曲强度50.19MPa、弹性模量4191.61MPa。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木材-金属铜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本试验以杨木旋切单板为基材,利用化学镀技术,在经过精细化预处理的杨木单板表面沉积金属铜单质。主要研究了化学镀液pH值、镀液各组分相对浓度和镀液温度对于铜单质沉积量和杨木单板表面导电性能的关系,确定了理想的的化学镀铜工艺,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  相似文献   

3.
黄晓东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4):150-151,161
为了改进意大利杨木单板的干燥质量,采取有规律切断意大利杨木单板的部分纤维。实验证明,采用此种柔化处理过的意大利杨木单板的干燥质量有明显的提高,能大大提高成品细木工板的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活性染料染色杨木单板,应用Fick第一扩散定律建立活性染料染色杨木单板过程中的染色药剂质量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与溶液中溶质之间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单因素条件下,药剂质量浓度对数、反应时间的对数、反应温度的倒数与溶液中溶质的自然对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模型可以同试验数据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利用响应面法分析研究了经微孔处理后的杨木单板的胶合性能。通过对杨木单板进行微孔处理,可使胶黏剂通过微孔渗入单板体内,增加杨木单板的本体强度,同时也可使相邻胶层透过微孔形成一体而增加单板的胶合强度等,以期制造出一种高性能的地板基材。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随微孔孔径增大,孔距减小和施胶量的增加,其胶合强度增加;随热压压力增加,胶合强度先增强,当压力超过0.8 MPa,胶合强度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遗传算法原理、特点和算法过程,回顾了国内外把遗传算法应用到木材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遗传算法在该领域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前景。最后应用遗传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对杨木单板强化复合材进行研究,对混合树脂液聚合工艺参数与树脂转化率之间的神经网络模型权值、阈值进行优化,探索最佳的树脂液聚合工艺。结果显示优化后网络的训练步长减小,推广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强化杨木单板混合树脂液的配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首次采用3种乙烯类单体混合的树脂液浸渍杨木单板,在引发剂和促进剂的条件下,低温加热,使不饱和混合树脂单体聚合成高分子固体,单体转化率达到了51.96%。同时由于3种单体在素材的细胞腔中乃至细胞壁上产生聚合,从而使杨木单板在材性方面取得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用酸性大红、黑、咖啡、嫩黄、金黄、果绿6种染料做试剂,以染色时间、染色温度、染色浓度作为单板染色的3个因数,对杨木单板进行染色试验。结果表明:染色时间4h、浓度0.5%~0.9%、温度80℃较佳,得到的单板染透率好,内部染色均匀。  相似文献   

9.
杨木单板表面化学镀镍的工艺条件对镀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杨木单板表面化学镀镍过程中pH值和温度变化对镀层的电磁屏蔽性能和表面导电性能影响。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了镀层结构和含磷量。结果表明,pH值和温度升高,电磁屏蔽性能和表面导电性提高,但达到一定值后,电磁屏蔽性能和表面导电性又有所下降。杨木单板经表面化学镀镍后,表面完全被金属镍覆盖,金属感增强,并且镀层中磷含量较低,镀层为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0.
杨木单板层积材动态弹性模量优势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不同工艺条件(如压力、施胶量、加压时间、加压温度)对杨木单板层积材动态弹性模量的影响。通过杨木单板层积材弯曲振动试验,得到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动态弹性模量,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单板层积材生产工艺对材料动态弹性模量的影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三点弯曲的方法对杨木单板条层积材进行了30%和40% 2个应力水平的蠕变试验,并用四元件Burger模型对蠕变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四元件Burger模型很适合用于描述杨木单板条层积材的蠕变变形,且随着应力水平的增加,PSL的瞬时弹性变形增加。  相似文献   

12.
经检测、分析意杨酚醛树脂单板层积材(P-PF-LVL)弯曲弹性模量(MOE)与含水率(MC)之间的关系表明:MC从10.9%吸湿到25%紧接着吸水到33%再蒸发回到25%过程中,初始 MOE 损失56.7%;经一个回合后,初始 MOE 永久性损失31.4%;P-PF-LVL 的纤维饱和点为25%左右  相似文献   

13.
预处理对杨木单板染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增加木材的渗透性出发,对木材进行了水热预处理的单因素试验和NaOH预处理的单因素正交试验,结果得出:水热预处理对染透性未达到显著水平,NaOH的质量浓度和处理时间对于提高木材染透性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综合分析NaOH预处理各因素的影响,优化得出预处理工艺为:NaOH的质量预处理各因素的影响,优化得出预处理工艺为:NaOH的质量浓度8g·L-1、预处理时间1h、温度90℃、浴比10:1.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以苯酚-间苯二酚甲醛树脂胶制备杨木单板层积木的胶合工艺参数.根据正交试验结果,提出了最优胶合条件:涂胶量200g/m~2;常温加压固化的压力1.27MPa;时间5h.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锰酸钾作为凸显主剂,对杨木单板进行天然花纹凸显处理,研究高锰酸钾对杨木单板天然花纹凸显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酸钾对杨木单板进行天然花纹凸显是可行的,杨木单板较好天然花纹凸显的高锰酸钾质量分数为0.3%,高锰酸钾浓度对杨木单板天然花纹凸显具有高度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选取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醋酸乙烯酯(VAc)3种乙烯类单体浸注杨木单板并采用加热聚合的工艺制备杨木单板强化材.通过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确定了最佳聚合工艺.利用扫描电镜和FTIR定性分析了聚合效果,表明此聚合工艺下聚合物充分聚合填充在木材内部,聚合效果明显.对所得的新型强化复合人造板的物理力学性能检测表明,强化复合人造板的硬度、耐磨性、静曲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胶合强度虽略有下降,但整体性能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杨木单板染色工艺与表面材色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材为I-214杨木单板,以染料酸性大红GR和活性艳蓝KN-R为染化试剂,选取染液质量分数、染色温度、浸染时间为考察工艺因子,进行单板染色试验。通过多光源分光测色计测定染色单板的表面材色,用CIE(1976)L*a*b*Diagram对其进行颜色表征。结果表明:染色单板表面材色与着色度的变化与染液质量分数、染色温度、浸染时间的关系不同,高温下染色时染液质量分数增大,着色度(ΔE*ab)提高;染色时间延长,着色度有所增加或无明显变化;染色温度对表面染色影响较小。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染色的单板材色变化幅度接近。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木材的渗透性,对杨木单板进行了水热和Na OH溶液预处理,用酸性染料和BL-阻燃剂对处理后的单板进行染色和阻燃同步处理,考察预处理工艺对单板上染率、氧指数、耐日晒牢度和耐水洗牢度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不同预处理方式均提高了单板的渗透性,上染率和氧指数都增大;水热处理的单板耐日晒牢度和耐水洗牢度均提高;Na OH溶液处理的单板耐日晒牢度变差,单板表面局部甚至变黑;8 g·L-1Na OH处理40 min的单板耐水洗牢度最差,色差值最大为16.172NBS.综合分析得出的较优预处理工艺为80℃热水处理5 h.  相似文献   

19.
压缩处理对杨木单板表面自由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Wilhelmy板法测量探测液体与经压缩处理前后的杨木单板的接触角,探讨了利用临界表面张力法、几何平均法及调和平均法得到的杨木表面自由能与单板压缩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临界表面张力法和调和平均法测定的未经压缩的杨木单板表面自由能分别为63.2和53.3 mJ·m-2,该值均随单板压缩率的增加而缓慢增加;而几何平均法计算的表面自由能偏大;利用调和平均法计算的未经压缩杨木单板总表面自由能中,色散力分量为10.8 mJ·m-2,极性力分量为42.5mJ·m-2.  相似文献   

20.
李万兆  于志明  陈凌云  江小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057-12059,12254
采用BL-阻燃剂溶液浸渍处理杨木单板,通过改变浸渍温度、浓度、时间和干燥温度、含水率等工艺因素,分析阻燃材变色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阻燃处理后杨木单板颜色变黄,变深;磷酸与木质素发生缩聚反应是变色的主要原因。单板颜色和氧指数受阻燃处理液浓度影响较大,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影响较小。含水率和干燥温度对阻燃材变色有一定影响,含水率越低单板变色越明显,含水率高于4%时,干燥温度对变色影响较小;含水率低于4%时,干燥温度越高,变色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