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本文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法(Emergy Ecological Footprint,EEF)对日照市单位面积耕地的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日照市单位面积耕地的能值生态承载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变化不大;能值生态足迹总体增长;生态赤字总体增大,但近两年有下降趋势;对可持续发展指数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日照市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先降低,近年来又有所升高。为了实现日照市耕地可持续发展,应进一步保护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甘肃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为甘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2005-2011年甘肃省及县(区)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在构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对2005-2010年甘肃省以及2010年甘肃省各县(区)的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在Geoda和Arcgis软件支持下,对甘肃省各县(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对耕地利用分区,探讨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2005-2010年甘肃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呈波动性发展,其中生产稳定性指数、经济可行性指数、社会接受性指数总体提高,但生态合理性指数总体降低。2010年甘肃省各县(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总体较低,且县(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差异明显,将甘肃省划分为河西区、陇东区、陇南区、甘南区、陇西区5个耕地利用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依次降低。【结论】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都说明甘肃省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受生态合理性限制,为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必须提高耕地自身质量等级,改善耕地外部环境,促进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由能值密集型向能值安全高效型转变。  相似文献   

3.
土地生态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绵阳市安县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掌握其时空变化过程与分布格局,依据能值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土地生态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对土地生态系统的投入和产出进行统一的能值核算,构建了若干基于能值的土地利用指数,并以此对该市的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判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定西市农田生态系统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地区农田功能区划与管理、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2014年定西市7个县(区)农田生态系统的环境资源条件、投入产出结构和可持续性进行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定西市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强的是漳县和岷县,可持续发展指数分别为1.35和1.33,其他县(区)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数均小于1,可持续性较弱,为消费型生态经济系统;定西市农田生态系统能值综合水平地域差异明显,呈"南部→中部→北部"递减的地理分布特征.【结论】定西市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总体较弱,强、弱、不协调发展型区域农田面积分别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14.44%,49.46%,36.10%.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生态退耕前后农牧交错带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方法]以宁夏盐池县为案例区,利用土地利用类型的年转移率、耕地适宜性特征和能值分析,定量分析在生态退耕前后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变化特点。[结果]建设用地扩展占用耕地的趋势逐渐增强;生态退耕后,耕地面积仍然大于宜农地面积;耕地农业化学物质的投入逐渐加大,单位种植业能值产出所需的农业化学物质能值投入不断增加。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波动降低。[结论]监管建设用地的开发和利用、深化生态退耕政策,根据降雨量控制单位种植业能值产出所需的农业化学物质能值投入是提高农牧交错带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通榆县土地沙漠化防治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技术支撑,选择吉林省西部典型半干旱区通榆县为研究区,以Landsat TM/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提取研究区1990-2017年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信息,采用沙漠化指数及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通榆县土地沙漠化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2017年,通榆县沙漠化土地类型以农田沙漠化和灌丛沙漠化为主,其面积从1990年的25.78 万hm2减少至2017年的25.10 万hm2,总体呈先增后减趋势,2000年时沙漠化面积达最大,为30.85 万hm2;土地沙漠化程度,轻度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中度面积呈持续增加趋势,但重度和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7年沙漠化指数分别为0.62,0.70,0.66和0.53,2000年以后总体沙漠化程度有所减缓;土壤类型、高程、坡度、气温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耕地面积、载蓄量及政策是影响通榆县土地沙漠化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5个能值分析指标:土地能值净收益、净能值产出率、环境负载率、能值利用强度、基于能值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对平凉市农用地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凉市农业用地在经济可持续性及社会可持续性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在生态可持续性方面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存在很多问题,同时提出几项对策,以改善平凉市农业用地利用情况,提高农业用地的整体可持续利用性。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构成及其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介绍了能值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提出了可引入能值分析理论对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并给出了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给本就有限的土地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土地生态经济系统,为未来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以满足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该文以新疆阿克苏市为例,应用能值理论的方法对阿克苏市2005-2010年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贡献率、净能值产出率、环境承载力、环境负载率、系统优势度、系统稳定度、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进行定量及变化趋势分析。分析阿克苏市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状况的程度和特征,为阿克苏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结构的合理配置,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能值分析理论,通过计算、对比江苏省1996-2005年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评价指标,分析了江苏省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结构及发展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江苏省耕地利用系统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且由于经济反馈能值投入比例失调、“重产出,轻保护”、耕地利用环境污染加重、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耕地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等,其可持续性有减弱趋势。为促进江苏省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应从调整耕地能值投入结构、加大农业科技及基础设施投入、治理工农业污染以及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磴口县土地景观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磴口县1990年和2003年2期秋季相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采用遥感影像解译与地面调查相结合办法,对磴口县13 a沙荒土地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的土地景观变化状况进行了监测。根据磴口县的土地沙漠化和土地覆盖的特点,采用遥感影像监督分类方法获得监测区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图,通过野外考察和抽样调查,对分类结果进行了验证。监测结果显示,13 a中,由于开荒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磴口县的沙漠化仍在发展之中。结合同期的气象和统计资料,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泉州市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土地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亟需对其市域土地承载力进行研究,并用以指导城市的发展.本研究从生态敏感性的视角,将泉州市域的土地资源进行分类并划分成生态用地和城建用地,在以保护生态用地为前提的基础上,通过对泉州市域遥感影像的解读,测算该市市域范围内的生态用地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最后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测算出土地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越来越活跃,区域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开展山区生态风险测度对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左右江革命老区为研究范围,基于GIS和RS技术,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空间分析模型,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引入土地生态风险指数、土地利用变化综合生态风险度,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5年期间:(1)研究区主要在草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地类间剧烈转化,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2)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不断扩张、人口密度和粮食需求量增加,导致土地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稳定性下降,土地生态风险发生率变大;(3)研究表明生态风险指数和土地利用的综合生态风险度结论一致,均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耕地垦殖指数增大,景观多样性和植被覆盖指数减小,研究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受到威胁,生态风险程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玛纳斯河流域典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为该区域土地资源合理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多源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和土地利用变化模型,重建玛纳斯河流域典型绿洲区近40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并定量分析变化的状态与趋势.[结果]1975 ~2015年,研究区内占主导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始终为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研究时段末期,耕地成为研究区面积最大的地类.研究区土地利用综合状态与趋势指数从初期的0.48增至末期的0.62,整体为0.75,面积净变化指数和综合变化指数均为先减小后增加,但仍未达到研究初期水平.各地类在研究时段内均呈现阶段性非平衡态势,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在研究时段中期和末期呈极端不平衡态势.[结论]近40a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发生较大变化,耕地的迅速扩张和林地、草地的减少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整个时段内,区域土地利用/覆被总体处于不平衡状态,四个子时段呈现由准平衡状态向极端不平衡状态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加剧,合理的建设用地是城市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本文以贵州省黔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遵循生态保护优先原则,选取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3个方面的8个因子对研究区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关因子权重,结果表明院淤总体上研究区用地以较不适宜和较适宜建设用地为主,比例分别占到研究区总面积的32.15%和39.71%,整个黔中区域适宜建设用地(适宜、较适宜)面积为25 850.6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07%,说明黔中地区适宜开发的土地相对较少。于很不适宜和适宜建设用地面积最小,比例分别为5.33%和8.36%。盂空间分布上,研究区适宜建设用地(适宜、较适宜)主要分布在中部贵阳市境内大部、修文、黔西、安顺和福泉等地。  相似文献   

16.
夏永久  王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84-12086
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对芜湖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芜湖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环境资源破坏为代价,其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较弱。结合芜湖市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以期为陕西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P-S-R模型,以国家土地资源安全评价应用性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生态特点,构建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1997~2006年陕西省土地资源数据为例,对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变化进行定量评价。【结果】1996~2006年,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系统压力指数整体上呈减小趋势;土地资源状态系统安全指数波动显著;土地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呈明显增长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1999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波动明显,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转为较不安全,第二阶段(1999~2006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逐年上升,安全状态也由较不安全升至临界安全。【建议】应继续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坚持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从根本上降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压力,维护区域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8.
根据研究目的,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耕地、园地等7种类型,利用转移矩阵分析2001~2007年各类用地转换特征及其经济效益,采用空间叠加法分析2005、2008年2个时段城区与重点镇用地类型转换的趋同性。结果表明,7年间新泰市林地面积增加最多,生态用地得到有效保护;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多,后备资源开发成效显著;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等指标表明新泰市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2005~2008年城区与重点镇用地类型转换具有趋同性,转入最多是林地,转出最多是耕地;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各类用地之间转换促进了内部用地结构优化,有利于用地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为目标,生态足迹模型和GIS技术为方法,采用生态可持续指数评价分析2013年13个地市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耕地资源总体呈现生态盈余;总体上由北向南呈现耕地利用可持续状态逐渐减弱的空间分布态势,临界可持续地区与弱可持续地区的生态安全得到重视;修正可持续状态分析得出,哈尔滨、大兴安岭地区、黑河的耕地生态可持续程度下降或改善不明显;耕地生态可持续指数预警值为0.449。该研究可为黑龙江省耕地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和政府部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生态用地是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稳定的重要保障。以典型生态脆弱区磴口县为研究区,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考虑生态阻力与不同生态源地的能量构建MCR/E模型,构建生态网络,结合县城区位因素,建立生态网络点集,创建泰森多边形,运用聚类算法划定磴口县生态防护分区。结果表明,生态网络共确定了391块生态源地、47 466条生态廊道、677个潜在生态节点;泰森多边形分布较为均匀,密度较大的区域为磴口县北部以及中部附近区域。生态防护分区共包括5个一级区,22个二级区。一级区具有明显的景观异质性,二级区为分开针对管理,考虑各区域内部以及各区域之间直接的相互作用,实现景观格局优化,保证磴口县区域生态稳定。本研究为生态分区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为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管理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