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麦显性核不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普通小麦品种间杂交后代分离出的7603A核不育类型,主要由两对独立遗传的显性非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间存在抑制互作效应。可产生多种特有的育性分离比例。在普通小麦品种中,广泛存在着恢复系和“一次保持系”。人工制造持系无效。不育株有纯合和杂合两种基因型。纯合型与“一次保持系”杂交,后代可获得100%的不育株;杂合型与“一次保持系”杂交,后代产生1:1育性分离。  相似文献   

2.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与质核互作不育系的遗传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果表明:萍乡显性不育水稻带有质核互作不育系的恢复基因,不同遗传背景的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对质核互作不育系具有不同的恢保关系;萍乡显性核不育基因与质核互作不育基因是独立发生的。当质核互作不育系中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隐性不育基因一起作用时,能够掩盖萍乡显性核不育基因的育性表达。  相似文献   

3.
白菜型油菜显性核互作不育系统转育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白菜的显性核互作不育基因向白菜型油菜上转育,成功地育成了白菜型油菜显性核基因互作的全不育系93-1A。经测恢,找到了上位显性核互作恢复基因,它对不育基因具有上位恢复作用,并证明其F1具有超亲杂种优势,应用于生产的强优势组合正在选育中。  相似文献   

4.
论油菜显性核不育材料基因的互作--兼与李树林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李树林先生在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系23AB的研究^[1-5],以及董振生^[6-9]在白菜型油菜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896AB的研究结果,用全不育株与恢复株测交,F2代可能的育性比出现全可育,可育株与不育株3:1,13:3的育性分离资料分析,认为油菜显性核不育的遗传不宜用上位抑制来解释,而应用抑制作用解释较为妥当,即育性是由一对显性不育基因MSMS和一对显性恢复基因RfRf互作控制,且显性恢复基因能抑制不育基因不育性的表达,使育性恢复可育。  相似文献   

5.
6.
7.
经6a的冬小麦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转育研究,转育出遗传稳定,背景各异且有利价值的显性核不育冬小麦材料20个,选育出具有小偃麦特征的显性核不育株系4个,获得5个高度不育或完全不育的蓝粒标记核不育株系,转育出具有显性矮秆基因标记显性核不育冬小麦材料8个,这些材料的转育成功,为冬小麦轮回选择育种利用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8.
雄性不育是植物界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迄今已在43个科162个属617种植物中发现了这一现象,其中包括水稻、谷子、小麦、油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水稻雄性不育的最早报道出自二十世纪20年代,之后,国内外相继发现了许多不同遗传类型的水稻雄性不育材料,绝大多数为隐性核不育,包括目前杂交水稻上应用的核质互作不育、光温敏隐性核不育以及用于水稻轮回选择的单基因隐性核不育,极少数为显性核不育。迄今仅报道了5份水稻显性核不育材料,即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和四川农业大学的低温敏显性核不育水稻等。水稻显性核不育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水稻种质资源及其遗传理论研究,而且为水稻的遗传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仅就1978年以来我国学者在显性核不育水稻的发现、遗传理论、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9.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基因的转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株高温条件下表现部分可育的特性,在南昌夏季以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杂合不育株作父本,与具有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常规水稻品种(粤香占、HR—195、85—02、中鉴100、9311、原早7号、超丰早、R402)杂交,各杂交组合及后代分别在江西南昌和海南三亚种植。结果表明,转育后代出现的不育株育性没有中间类型,败育彻底;遗传背景和环境条件不会对转育后代Ms—p基因表达产生影响,转育的不育株系育性能稳定遗传。转育成功的5个不同细胞质源的显性核不育株系在株高、分蘖力、上三叶长度和角度等农艺性状都与原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不育株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显性核不育亚麻的雄性不育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显性核不育亚麻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亚麻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丰富了我国显性核不育种质资源。本文对显性核不育亚麻的雄性小育机制从生理生化和遗传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其应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显性核不育亚麻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2.
利用SSR荧光标记定位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育性恢复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的恢复机制为显性上位作用.显性上位基因起调控作用并不单独控制某一性状,只是与显性不育基因同时存在时抑制不育基因的表达,从而使不育恢复可育.实验用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含萍乡显性核不育基因Ms-p)与紫圭(常规水稻品种,携有显性上位恢复基因Rfe)杂交组合的F2构建定位群体,用12对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对84个极端不育株进行PCR扩增,统计表型数据,经Mapmarker软件分析,结果显示9对引物与显性上位恢复基因连锁其中多态性SSR分子标记RM6737和RM6100距Rf基因最近,并分别位于Rf基因的两侧遗传距离均为0.04 cm.  相似文献   

13.
以普通小麦新601×雌性不育小麦XND126的F2群体作为育性调查以及基因标记群体。通过对育性基因的分析,确定在此组合中雌性不育基因表现为1对主效基因控制;结合混合分组分析法(Bulk Segregant Analy-sis,BSA),首次对小麦雌性不育基因进行了SSR标记研究,通过对一千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初步确定了微卫星引物cfd36和gwm296与主效基因连锁。  相似文献   

14.
硬粒温光敏核不育小麦DT94-1的发现及育性转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低温短光照条件下 ,筛选发现了硬粒温光敏显性核不育小麦DT94 - 1。研究证实该材料雌雄蕊生物学下限光日照为 6h ,温度为 8℃ ;雄蕊育性临界转换光日照为 8h ,温度为 14℃ ;雄蕊育性完全恢复的生物学上限光日照为 12h ,温度为 16℃。最理想的雄性不育诱导温度和处理时间为药隔期 13~ 12℃连续 3d处理  相似文献   

15.
“萍乡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是一种自然突变株,通过对可育株、不育株及珍A不育系的雄芯,雌芯及不同发育时期功能叶的酯酶同功酶进行一系列的比较研究,找出了酯酶同功酶各器官组织中的变化规律,发现了“萍乡核不育水稻”可育株与不育株的雄芯酯酶同功酶有明显的差异,还发现雌芯的酯酶同功酶尚无差异,功能叶未见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从显性核不育水稻的种类特征、败育的细胞形态学、生理生化、同工酶研究、显性核不育基因的定位及对显性核不育水稻的利用和展望等方面对显性核不育水稻的研究和利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生态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考察生态雄性不育小麦ES-10与6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品种(系)及其杂交后代F1,F2,BCF1的育性变化规律,了ES-10育性转换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ES-10的雄性育性遗传受细胞核基因控制,与细胞质基因无关,其育性2表现出明显的数量遗传特征,为数量性状遗传,雄性育性受一组对环境条件敏感的微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矮败小麦在选育育种材料、建立目标性状基因库等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矮败小麦的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矮败小麦创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虎渠  刘秉华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2):4127-4131
 阐明矮败小麦创制的过程和其在小麦育种上应用前景,提出矮败小麦育种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小麦雄性不育在杂种优势育种上应用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