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扩散行为与迁飞可能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作者于1987和1988两年在河北省衡水市当地越冬代亚洲玉米螟成虫盛发期,采用人工标放回收方法对其扩散行为及迁飞可能性进行了研究。两年分别释放人工饲养的标记玉米螟成虫15万和Lipaphis erysimi(kaltenbach), diamondback moth60万头,在45.5km半径范围内分别回收到标记雄蛾461和2650头,首次明确了我国北方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的田间扩散飞行规律,95%集中在距释放点4km半径范围内;部分个体可扩散到6—30km半径范围内,最远距释放中心45.5km。成虫扩散飞行受风力、风向和温度影响。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虽有远距离迁飞的潜力,但至少在越冬代发生期基本不存在大量远距离迁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黑龙港地处河北东南部平原,境内多港泊洼淀,地势低,易于沥涝成灾。种植的作物以小麦、杂粮为主。其生态条件适于小地老虎发生,成为我国小地老虎严重发生区之一。尤其近年来生态条件的不断变化,小地老虎的发生消长也日趋复杂。 防治适期是关键问题。过去提出以蛾、卵、幼虫龄期、作物苗龄作为防治适期的指标,但在应用上不易掌握,为此重点研究了一代幼虫虫源组成和蛾、卵关系。 1 越冬代蛾峰与发生程度关系 黑龙港地区小地老虎不能越冬,一代虫源均由外地分批迁入,一般情况成虫迁入时  相似文献   

3.
亚洲玉米螟一、二代成虫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1991-1992年在河北省衡水市亚洲玉米螟一、二代成虫盛发期,在田间释放用人工饲养、苏丹蓝Ⅱ标记的玉米螟成虫34万头,在距释放点1、2、4、6、8、10、20、30、40、50km处设点回收,以研究玉米螟田间扩散规律和远距离迁飞的可能性。用玉米螟性诱剂回收时,两年回收到标放雄蛾一代分别为119和195头,二代分别为53和249头,回收到标记蛾距释放点的最远距离均8km,其中1-2km范围内回收到  相似文献   

4.
在湖南,根据实地饲养和利用有效积温(张孝羲,1979)推算,小地老虎发生代数,在湘西凤凰为4.3代,湘东长沙为5代,湘南郴州为5.4代。种群的季节消长型为斜坡型,如据常德1977~1984年8年黑光灯诱蛾资料,3,4(越冬代)、6(1代)、7(2代)、8(3代)及9~10(4代)月各月蛾峰日蛾量常年平均值分别为75.3、81.1、101.5、4.0、7.3及7.6头,故以越冬代蛾量最多,共156.4头。越冬代蛾常年有2个明显蛾峰,分别在3月中旬(少数年份在3月下旬)及4月上旬(少数年份在3月底)。湖南每年种植烟草100  相似文献   

5.
小地老虎发生主导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书欣 《植物保护》1982,8(6):15-16
小地老虎一代幼虫的发生量、为害程度与其越冬代蛾的数量、性比,4月份的温度、相对湿度、雨日、雨量以及食物、天敌、活动的土壤等多种因子有关,常年发生程度很难测报。如1974年,我站糖酒醋液诱蛾量是十年中最小的一年,然而发生却是较重的一年;1979年,诱蛾量在十年中仅次于1980年,  相似文献   

6.
小地老虎与粘虫发蛾期同步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在江苏一带,每年春季都有很大的蛾量出现,与为数极少的越冬虫量很不相符。这批虫源是哪里来的?有人推测是外地迁飞来的,有人则认为是本地越冬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小地老虎在我国不但有种种迁飞的迹象,而且越冬代蛾常与粘虫、(Mythimna separata)同期发生,有明显的同步关系。粘虫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在国内已为研究所证实,因此深入探讨它们之间的同步现象,就能为小地老虎的迁飞提供旁证,有利于搞清越冬代蛾的虫源性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北京地区八字地老虎的种群动态及其发生危害地位,2012年和2013年,在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使用佳多虫情测报灯对地老虎成虫种群动态进行了持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八字地老虎已成为当地最主要的地老虎类害虫,成虫的优势度最高可达83.8%,已超过常年优势种小地老虎。八字地老虎在北京顺义1年可见3代成虫,越冬代成虫期为5月中下旬,一代成虫期是7月中下旬,二代成虫期持续时间最长,从9月初开始,10月上旬逐渐消失。监测表明,八字地老虎在局部地区存在严重发生的可能性,建议各监测点密切关注其发生动态,为今后八字地老虎的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稻纵卷叶螟是远距离迁飞性害虫,1977—1980年期间,曾连续组织了标放回收试验。1976年先由江苏徐州地区农科所和江苏农学院探索了标放回收方法;1977年由广西农科院、湖南郴州地区农科所和桂、湘、苏、浙等省区13个单位协作,设10个标放点次,开始作标放回收试验;1978—1980年全国协作组安排设立29个标放点次,共组织300余个单位参加回收。 4年来共标放有色稻纵卷叶螟蛾539.5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掌握山西晋南各地小地老虎越冬代成虫发生量与海拔、气温、降雨等环境因子的关系,2015年进行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小地老虎越冬代成虫性诱剂诱虫试验。结果表明:低海拔地区的成虫比高海拔地区始见期早,且发生量大;成虫始见期温度为5~6℃,活动的高峰期温度为11~19℃,终末期温度为25~28℃,低于5℃或者高于28℃成虫基本不活动或零星活动;在成虫主要集中活动的11~19℃范围内,不同区域成虫活动与温度变化差异显著,温度高时活动明显加剧,温度低时活动减弱;成虫的发生量随降雨量增加呈递减规律;从降雨前1日到降雨当日再到雨后1日也整体呈递减规律,但中雨前后3日,发生规律有所不同,呈"V"字形趋势;其中,小雨(或阵雨)当日及前1日、中雨前1日的平均单日诱虫量均大于无雨日的诱虫量。  相似文献   

10.
金纹细蛾属鳞翅目、细蛾科害虫,是苹果园里常见的一种潜叶害虫,近年来金纹细蛾在临汾市为害加剧。苹果树受害后,仅留少数嫩梢和青果,不仅直接影响当年苹果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成熟,还影响花芽的分化和形成,使树体衰弱,发生腐烂病。金纹细蛾在临汾市一年发生5代,以蛹在被害落叶中越冬,3月下旬越冬代(第一代)成虫开始出现,4月中旬即有为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第二代成虫,第三代成虫在7月中下旬发生,第四代成虫在9月中下旬发生,第五代成虫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发生。  相似文献   

11.
小地老虎是棉花苗期的主要害虫,常年以第一代发生数量较多,危害较重。准确预报越冬代小地老虎首次蛾峰日期,是关系到防治一代幼虫成败的关键。对于小地老虎发生期的预测常规办法是通过人工锄地掏土获得虫、蛹后,进行分龄分级推算预测,工作量大。为了探求更好的预报办法,测报工作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监测和防治枣镰翅小卷蛾,采用性诱剂诱捕的方法,观察了枣镰翅小卷蛾成虫的发生消长动态。结果表明,枣镰翅小卷蛾在陕西延川1年发生3~4代,其中以1年发生3代为主,个别的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在3月中下旬开始羽化;有世代重叠现象;在枣树高度1.0~2.0m范围内,诱集到的成虫数量有一定差异,2.0m处分布最多,在运用性诱剂诱杀枣镰翅小卷蛾成虫时,应尽量将诱集器在枣树高度近2.0m处,以达到更好的诱捕效果;成虫活动时间主要在20:00-24:00及4:00-6:00时间段,其中在20:00-22:00及4:00-6:00时段活动更频繁、更活跃。  相似文献   

13.
2013—2017年,利用性诱剂诱集大樱桃园(附近种植梨、桃、苹果等其他寄主作物)梨小食心虫成虫,研究多寄主生境下梨小食心虫种群消长动态。通过观测发现,在烟台市与多种果树混栽的大樱桃园中,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5代。其中,越冬代成虫盛发期为4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为5月下旬末至6月上旬初,第2代成虫为6月下旬末至7月上旬,第3代成虫为8月上、中旬,第4代成虫为9月上、中旬。各世代成虫发生期多连续,存在世代重叠现象。成虫发生期持续时间以越冬代和第4代较长,以第2、3代较短。各世代成虫发生量以越冬代和第1代蛾量较多,其余3代数量起伏不定。建议生产上重点防治越冬代和第1代。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成虫的种群动态变化,2002—2014年在陕西省礼泉县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苹果园中,采用性诱剂诱捕器对桃小食心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系统监测,并于2010年和2011年的7—8月桃小食心虫成虫盛发期,系统调查了成虫发生量与苹果着卵量的关系,建立基于性诱剂监测的桃小食心虫成虫防治指标。结果显示,苹果园桃小食心虫成虫的种群动态、始见期和终见期在年度之间差异很大,每年主要集中在6—8月发生;桃小食心虫成虫每年出现多次无规律的高峰,但第1代成虫高峰期发生的早晚与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出现的早晚有密切联系,即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出现早,则第1代成虫高峰期出现也就相对较早,且越冬代成虫发生量明显多于第1代成虫。性诱剂诱捕的成虫与卵果率之间呈极显著的对数关系,当以卵果率1%或2%为防治指标时,性诱剂诱捕器诱蛾量为8.3头/诱捕器·日或30.0头/诱捕器·日。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田间剖解坑道和漏斗式诱捕器研究了葡萄树光滑足距小蠹的生活史和季节性飞行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该小蠹在成都地区1年发生3~4代,具有局部世代现象,自11月始以雌成虫在主干基部的坑道中群集越冬。越冬雌成虫于第2年3月开始出孔飞行,全年雌成虫有2个飞行活动高峰,其中越冬代雌成虫的飞行活动为最高峰。  相似文献   

16.
黄地老虎在南通棉区发生危害逐年加重,春季一代幼虫危害棉苗,被害株率3—37%,平均10.2%,断茎率平均2.4%。秋季四代幼虫危害蚕豆,被害株率2.7—36.2%,平均22.1%;断枝率平均18.2%。 (一)发生规律 1.生活史:通过饲养观察,黄地老虎在沿海棉区一年发生四代,世代重迭。越冬代幼虫于3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上旬见蛾,  相似文献   

17.
2013年我国草地螟发生范围小、发生程度轻、发生区域集中,继续维持2010年以来的轻发态势.总结了2013年我国草地螟各世代各虫态的时空分布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西部早东部晚、灯下蛾峰时空集中、田间蛾峰持续短,虫量低;1代幼虫发生期偏晚、发生密度低、重发区域少;2代成虫蛾峰小、滞留少,2代幼虫零星发生.分析了2013年草地螟轻发生原因为国内虫源基数小、发蛾关键时期气象条件总体不利、天敌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8.
赖向阳 《植物保护》1984,10(5):40-40
我站于1982和1983两年,使用江苏省激素研究所合成的小地老虎性诱剂作发生期预测,此法较之传统的糖醋酒液诱蛾有如下优点: 1.诱蛾频率高 1983年早春系统观测31个夜晚,共93钵次,诱到小地老虎成虫有71钵次,诱蛾频率0.76;而设置于相对相同生境的糖醋酒液只有33钵次诱捕到蛾子,诱蛾频率0.35。反映出性诱剂有稳定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9.
性诱剂监测玉溪烟区烟草上夜蛾类害虫的发生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玉溪烟区烟草夜蛾的为害规律及防控对策,在自然条件下利用性诱剂对斜纹夜蛾、小地老虎、烟青虫进行多年诱捕监测,并对诱蛾量与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溪烟区斜纹夜蛾、小地老虎在冬季能正常羽化,诱蛾量为斜纹夜蛾小地老虎烟青虫;斜纹夜蛾最佳诱蛾期为4月下旬—5月下旬和10—11月,其次是6—9月;小地老虎最佳诱蛾期为2—3月上旬、5月中旬—6月中旬和12月下旬;烟青虫有效诱蛾期主要集中在5—6月。诱蛾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表明,斜纹夜蛾诱蛾量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多;小地老虎诱蛾量随日照时数增加而增多,随空气相对湿度和日最低气温升高而降低;烟青虫诱蛾量随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增加诱蛾量增多。防控策略:防治斜纹夜蛾于整地理墒或烟苗移栽后在田间安置诱捕器诱杀,8月中旬(中部叶采烤期)结束;防治小地老虎于前茬小春作物花期(2—3月上旬)在田间安置诱捕器诱杀,5月底至6月上旬(烟株团棵期)结束;防治烟青虫于整地理墒后在田间安置诱捕器诱杀,6月底至7月上旬(烟株封顶7 d后)结束。  相似文献   

20.
韭菜蛾(Acrolepid alliella Semenov et. Kuznetsov)以幼虫蛀食为害韭菜、大蒜、葱、洋葱等百合科葱属植物。在陕西关中年发生约7代。以成虫、蛹在寄主过冬田间或田边杂草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第一代成虫发生在5月中旬,以后世代重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