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粳型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规律及超高产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目的】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的超高产生产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粳型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协同演进规律及超高产特征。【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4个超级粳稻品种(武粳15、淮稻9号、徐稻3号和常优1号)为材料,对高产(8250—9750kg.hm-2)、更高产(9750—11250kg.hm-2)和超高产(11250kg.hm-2)3个产量等级群体的产量及其结构、群体库容量和群体库容的充实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由高产到更高产再到超高产,4个超级稻品种的群体颖花量不断提高(差异显著),而结实率、千粒重在3个产量等级间略有增减(差异不显著)。在安全成熟的情况下,群体颖花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群体颖花量的提高在由高产提高到更高产的水平上,主要依靠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而由更高产提高到超高产水平,则主要依靠足穗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在安全成熟条件下,群体库容充实度在3个产量等级间因种略有增减,差异不显著,而群体库容实际充实量则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以足量大穗构成群体安全大库容(安全成熟的群体高颖花量),通过保持正常的充实度(即保证常年的结实率与千粒重),从而提高群体库容总充实量,是粳型超级稻的超高产特征。  相似文献   

2.
以淮麦33、烟农19和连麦7号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进行超高产栽培,对小麦的产量、主要品质指标、RVA特征值及蛋白质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高产栽培小麦(产量为7.52~8.31 t/hm2)相比,超高产栽培小麦千粒重高,穗粒数多,单位面积穗数与对照高产栽培小麦无显著差异;与高产栽培(对照)相比,超高产栽培可以显著增加小麦的湿面筋含量、容重、粗蛋白质含量及谷蛋白、醇溶蛋白、清蛋白的含量,对谷醇比与球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超高产栽培对淀粉黏滞谱(RVA)特征值的影响因品种而异。表明超高产栽培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而且还可以明显改善小麦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超级稻Ⅱ优航2号超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设计基蘖肥与穗肥的不同施氮比例,对超级稻Ⅱ优航2号的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超高产栽培水稻总颖花数的增加主要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多,超高产栽培水稻产量的显著提高主要是库容量的显著扩大。(2)超高产栽培水稻群体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少,群体源库协调。(3)超高产栽培水稻根系活力、光合能力在孕穗期、齐穗期均高于普通高产栽培水稻,超高产栽培有利于水稻生育中后期有机物的积累。因此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途径是:(1)在一定穗数基础上,通过主攻大穗扩大库容;(2)培养健壮个体,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粒叶比,协调源库关系;(3)提高根系活力和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4.
陕西灌区高产春玉米物质生产与氮素积累特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明陕西灌区高产春玉米栽培下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动态特征,为陕西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产玉米品种陕单609为材料,设置普通大田栽培、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3个栽培处理,于2013—2015年在陕西灌溉春玉米试验站进行试验,研究分析玉米产量等级群体的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叶面积指数与SPAD值、产量构成特性。【结果】普通大田栽培、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玉米籽粒平均产量分别为11.1、13.1和16.1 t·hm~(-2),与普通大田栽培(对照)比,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籽粒产量增加18.0%和45.1%;穗粒数和千粒重低于对照,而单位面积穗数极显著高于对照,单位面积较多穗数,是玉米高产潜力的关键。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群体收获指数也显著高于普通大田栽培。高产和超高产栽培群体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较对照增加18.5%、41.8%和20.5%、24.5%。春玉米吐丝后,高产和超高产栽培群体干物质量对籽粒产量贡献率较对照提高10.0%和20.1%;氮素积累量对籽粒氮贡献率较对照提高30.2%和61.6%。相关分析显示,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8;r=0.927)。春玉米花后,高产栽培和超高产栽培下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显著高于普通大田。【结论】与普通大田栽培和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显著提高了春玉米吐丝后生物量积累和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维持叶片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是其实现春玉米高产的生理基础。在陕西灌区春玉米生产中,在筛选耐密品种的基础上增加种植密度、强化氮肥分次追施,保证高产玉米吐丝后期对氮素的需求,实现春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用小区试验、高产攻关和总结群众高产典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主导品种小麦超高产栽培的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和实践。结果表明:矮抗58、周麦22、众麦1号、郑麦366、郑麦7698等品种在河南省均为超高产品种,其实现超高产的关键是充分挖掘增穗的潜力。提出小麦超高产栽培的技术思路是主攻穗数、兼顾粒数、确保粒重。实现大面积超高产栽培的技术路线是适期足墒播种、适当增加播种量,增大群体的起点,使冬前分蘖数达到或接近高峰值,早春促控结合,拔节后主攻大穗,建立高质量群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稻区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构成和物质生产差异,以提高当地水稻产量。【方法】以‘吉粳88’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基础)、当地农户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和超高产栽培4种栽培模式,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和物质生产特性。【结果】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均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产高效和超高产栽培2年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0.34和12.15 t·hm~(-2),分别比对照提高8.44%和27.45%;有效穗数分别提高3.03%和34.10%;每穗粒数分别提高4.06%和9.37%。【结论】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可以促进水稻群体物质生产及转运,优化穗部结构,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从而大幅度提高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稻区的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粒用高粱超高产群体的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宁省近年低、中、高不同产量水平高粱材料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期为高粱高产栽培和育种材料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构成因素间差异显著。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不同。低产水平下,单穗重对产量的贡献较大;高产水平下,收获穗数对产量的贡献较大;超高产水平下,仍以单穗重的贡献较大,但收获穗数的直接通径系数也处于较高的水平上。综上所述,低产到高产阶段,主要依赖于收获穗数的增加;高产到超高产阶段,在保证较高收获穗数的基础上提高单穗重是实现产量跨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不同穗型寒地水稻高产栽培肥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水稻超高产生产目标,采用小区对比法研究了不同肥密水平对不同穗型寒地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其高产结构。结果表明:加大施肥量,进一步稀植后,与理论产量相比,穗重型品种松粳9号的实际产量仍有提高空间。中间型品种松粳5号和穗数型品种松粳3号的实际产量在3个密度下都有提高空间。松粳9号穗粒数随施肥量增加穗粒数增加幅度较大,说明靠穗重增加而增产;松粳5号和松粳3号穗粒数增加幅度较小,是靠增加穗数而增产。穗重型品种适宜密度20穴·m-2,中间型和穗数型品种适宜密度均为23穴·m-2。  相似文献   

9.
高产和超高产水稻产量差异比较及其原因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高产与超高产水稻产地的环境因子,生长发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等因素进行比较研究,超高产水稻在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LAI高值持续时间,干物质积累总量等方面优于高产水稻。7-9份超高产水稻所处环境的太阳辐射总量、最高温分别比高产环境高25.7%和21.3。形成大穗,多穗的跗力小,其决定时期无光温明显差异,因而发迹栽培管理措施来增加高产水稻的有效穗粒数和穗粒数至超高产水平是客观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试验选用9个性状差异较大的品种(系)组配成36个杂交组合,用Nair单性状水平分组法将杂交组合分为低产组、中产组、高产组和超高产组4组。按分组结果对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结构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对产量的影响较为稳定;在中、高产水平下,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穗粒数最小;在超高产水平下,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贡献都最大;超高产水平下,千粒重与穗粒数之间是完全可以协调的,通过增加穗粒数来实现高产比增加单位面积穗数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江苏省沛县2003-2010年8年间的小麦品种试验和高产示范田68份产量及产量结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苏北地区小麦创高产主攻方向,并结合生产实践经验,总结该地区小麦创高产栽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江苏淮北地区小麦高产田的产量构成特点为具有较高的群体总穗数;超高产田的产量构成特点是群体总穗数适当,且较高,粒重和穗粒数均处于较高水平。苏北地区小麦创高产的栽培策略是:提高群体成穗率和千粒重。而穗数受栽培条件的影响最大,粒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高产田创建主要依靠栽培措施的优化,超高产田的创建则需要栽培措施与气候条件的配合。  相似文献   

12.
为给优质弱筋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以弱筋小麦新品种生选6号为试验材料,设置180、240、300 kg/hm23个施氮水平和基肥∶分蘖肥∶拔节肥为9∶1∶0、7∶1∶2、5∶1∶4等3个施氮方式,研究了施氮量和基追比例对生选6号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拔节期追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受氮肥用量影响不大;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穗粒数先增加后减少,千粒重则增加;随着拔节期追肥比例的增加,穗数、穗粒数增加,千粒重则基本不变;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着施氮量及拔节期追肥比例的增加而升高;面团稳定时间随拔节期追肥比例的增加而缩短,饼干厚度与面团稳定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在本试验条件下,实现生选6号优质与高产相结合的施氮量为180 kg/hm2,施氮方式即基肥∶分蘖肥∶拔节肥为7∶1∶2。  相似文献   

13.
特优航1号的产量结构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早季特优航1号超高产栽培示范片产量与产量结构的调查及其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早季特优航1号产量(y)与穗数(x1)和穗粒数(x2)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x3)和千粒重(x4)呈显著正相关,各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和贡献率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产量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为y=-1116.009 0.004x1 2.915x2 23.793x4。特优航1号超高产栽培主要技术为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合理灌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泗稻15号最优栽培技术,发掘品种高产潜力。[方法]采取多重种植方式和不同氮肥运筹,考察泗稻15号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发育动态和产量构成。[结果]机插秧种植时泗稻15号产量水平较高,易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氮肥运筹方面,适当提高氮肥投入,有效促进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总颖花量的增加,实现高产;基蘖肥和穗肥运筹比例为6∶4时,满足前、后期水稻生长所需氮元素,保障足够的有效穗数和后期充足的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充实,实现高产。[结论]该研究可为泗稻15号的推广提供科学的栽培依据。  相似文献   

15.
徐稻3号水稻超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徐稻3号的超高产栽培试验研究,明确了徐稻3号在江苏连云港地区作为麦茬稻人工育秧移栽要获得800 kg/667m2左右产量的最佳播种期为5月5~10日,秧田播种量控制在35 kg/667m2以内,氮肥施用量为22~23 kg/667m2,水稻生育前期与后期氮肥施用量的比例为(5.5~6)∶(4~4.5)。  相似文献   

16.
粳稻武运粳7号超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运粳7号是江苏苏南近年来主推的水稻品种,其穗粒互补性强,产量潜力大,稳定性好。本试验结果显示:武运粳7号产量800 kg/667m2的穗粒结构指标为有效穗20万~22万/667m2,每穗粒数150粒左右,结实率93%~94%,千粒重28~29 g。武运粳7号超高产栽培的技术途径是稳定穗数、主攻大穗和扩库强源,通过软盘稀播育壮秧、扩行减苗、精确定量施肥、节水定量灌溉、综合防治病虫害及抗逆栽培等技术手段,构建800kg/667m2超高产的库容量,可实现稳定超高产。  相似文献   

17.
以河南省大面积种植和新近培育的14个超高产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超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了不同小麦品种的增产途径。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超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大穗小麦品种的穗粒数较多,但千粒重相对较低,杂交小麦品种杂麦3号的穗粒数和穗数较多,因而产量较高。通过对上述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产量构成因素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和产量相关项均呈现正相关,大小顺序为穗粒、千粒重、穗粒数。由于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不同,要想实现超高小麦增产,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有针对性的开展品种选育,完善相应栽培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性状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为了给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15个具有超高产(单产超过汕优63)潜力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和对照汕优6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经济产量(单株粒重)、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等性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的组合在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两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个别组合在生物产量不变的情况下,依赖经济系数的提高也可比对照显著增产;2)超高产杂交稻产量的增加不是依赖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增加,而是必须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每穗粒数以扩大库容,并保证源的有效供给以提高籽粒充实系数;3)每穗实粒数分别与经济系数、生物产量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每穗实粒数、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同步增加正是超高产育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国红6号小麦的超高产群体形成特征及配套栽培技术,通过超高产攻关田和高产攻关田试验,分析其高产田块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结果表明,国红6号产量超过9 000 kg/hm~2的群体特征为穗数495万~525万穗/hm~2、穗粒数达44~46粒、千粒重达44~46 g、冬前茎蘖数/最终穗数为1.1~1.2、高峰苗/最终穗数约为2.0、分蘖成穗率为37.5%~39.0%。  相似文献   

20.
超高产水稻的产量构成和库源结构   总被引:57,自引:5,他引:57  
为探讨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调控的主攻方向,分析比较了不同时期栽,品种和杂交稻组合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和库源结构。试验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产量的构成特征是具有足够的穗数和大穗;超高产育种的方向是稳定穗数,培育大穗,增加单位面积总粒数,并增强后期物质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