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 杨棒盘孢菌Coryneum PopulinumBres,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盘色多隔孢属。分生孢子盘碟形或垫状,初生于基质,后外露,坚实,黑色;分生孢子梗短,40×12.5 μm,淡褐色,不分枝;分生孢子镰刀形,两端渐窄,通常有隔膜3个并在此处稍缢缩,暗褐色,32~54×7~10μm(图1)。其有性世代为东北球腔菌Mycospherella mandshurica Miura  相似文献   

2.
油桐丛赤壳(Nectria aleuritidia Chen et Zhang sp nov.)为丛赤壳属(N. Fr.)一新种。子囊壳聚生成丛,生于桐梢开裂皮孔内。子囊壳球形或椭圆形,赤红色,直径223.1×197.0微米。壳壁分为不明显的两层。子囊棍棒形,大小58.1×12.7微米,内有8枚上部斜双列,下部斜单列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透明、一隔膜、大小15.7×7.1微米。经人工接种证明,此菌为致病菌,引起油桐枯枝率达46.0%,1981年降低产量57.3%,1982年降低66.5%。  相似文献   

3.
宋漳 《林业科学》2001,37(6):66-70
从福建省南平市桔蚜虫尸上分离的一株镰刀菌 ,病原鉴定为镰刀菌属 (FusariumLinkexFn)的砖红镰孢 (FusariumlateritiumNees .)。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旺盛 ,10~ 3 5℃均可生长 ,生长适宜温度为 2 0~2 6℃ ,2 5℃下培养 3d后可产孢。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温度为 2 0~ 2 5℃ ,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 96%~ 10 0 %。对桔蚜若虫的毒力测定表明 ,砖红镰孢对桔蚜具有较强的致病力 ,其LC50 为 2 71× 10 7个孢子·L- 1 ,LT50 为2 2 1~ 6 3 4d(在 1 0× 10 1 1 ~ 1 0× 10 7个孢子·L- 1 浓度下 )。用砖红镰孢菌液田间防治桔蚜 ,死亡率达91 80 %。  相似文献   

4.
1990年南京动植物检疫所在调查时发现盆景园中的瓜子黄杨发生干腐病,主干受害枯死,基部侧枝虽存活,但叶片色泽暗淡,9月下旬开始观察,10月下旬时全株枯死。植株枯死前,主干皮层腐烂发软,而后干缩、龟裂,并沿裂口产生许多粉红色蜡质突起,干基部树皮表现疏松,容易剥落,露出木质部呈灰色。脱盆观察根系也无异常,截取主干观察,木质部也很正常。将病株样本带回室内观察鉴定病原为干癌瘤座霉(Tubercularia vulgaris Tode)。蜡质突起为病原菌分生孢子座,直径1~2mm,呈粉红色至桔红色。分生孢子梗无色,重复分枝,集生成半球状;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长卵圆形,群集时呈红色,5.5~9×2~3μm。 据有关资料记载,该菌可以寄生在桑、  相似文献   

5.
冬菇Collybia ueluliPes又名构菌、金钱菌、朴蕈,属口蘑科。其外形是菌柄细长,菌盖小而圆,色泽乳黄油滑,不是黄花胜似黄花,故也得名金针菇。 冬菇子实体丛生,菌盖球形至扁球形,直径2~8厘米;气候湿润时表面粘滑,干燥时具有光泽,菌肉肥实而柔软。冬菇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所要求的温度,比一般栽培的菇类均低。菌丝体在7~30℃之间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2~24℃;子实体形成在3~18℃,最适温度为5~7℃。因此,人工栽培冬菇宜选择中秋或晚秋接种,以充分利用自然温度有利于菌丝生长,待菌丝长好后,正值天气渐冷,气温降低,恰好能满足子实体分化对低温的要求。 据测定,每百克鲜冬菇含粗蛋白17.1~31.2克,脂肪1.3~5.8克,粗纤维0.9~3.7克和纯蛋白13.4×10~(-2),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其中赖氨酸是平菇的2倍,蘑菇的3.6倍,黑木耳的4.2倍,比香菇也高60×10~(-2)以上。 冬菇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可预防和治疗肝脏疾病及胃肠道溃疡。  相似文献   

6.
29、锈伞科Cortinariaceae 担子果肉质,易腐烂;柄中生,其组织与菌盖相连,菌褶与菌柄相连;孢子淡锈色或锈红色。本科收录贵州产5属13种。丝膜菌属Cortinarius Fr. 菌盖肉质;菌幕蜘蛛网状,接连于柄及菌盖边缘之间,后期消失;柄中生,肉质;菌褶直生,后变为凹生;孢子锈褐色至肉桂色,粗糙。多形丝膜菌 Cortinarius multiformis Fr.,Epicr.Myc.263.1838. 菌盖直径4—8厘米,初期扁球形,后平展,幼时似复盖有白色絮状物,渐变为深蛋壳色,表皮易剥离,粘,边缘有丝膜;菌柄圆柱形,白色,后变黄色,基部膨大呈臼状,内部松软;长3—6厘米,粗0.8—1.5厘米;菌褶淡色,后变为土黄褐色至锈色,直生至弯生;菌肉白色。孢子淡锈色,多小疣,椭圆形,9—12×6.5—7.5微米,孢子印赭色。产贵阳、黎平等地;夏秋季生于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地上。分布山西,湖南,台湾,  相似文献   

7.
对枣树焦叶病(又称炭疽病)的病原菌及其发病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的有性阶段为围小丛壳菌,无性阶段为胶孢炭疽菌。对病叶进行分离培养,有一菌株在其菌落上可产生黑色粒状菌核。在菌核上产生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略弯曲,一端稍尖。并有褐色分隔的刚毛。经鉴定确认是墨色刺盘孢菌。本病原以无性孢子在树上的枣吊上越冬,由风传播。病菌从气孔或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潜育期4~8天。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温、湿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一般以每年6月温度为23℃,相对湿度82%时开始发病;7月中旬至8月下旬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80~89%时为病害发生盛期;9月中旬后病害停止发生。  相似文献   

8.
据调查,牡丹江林区野生木本植物的种子或种仁含油率在1O×10~(-2)以上的就有约50种。这里就分布广、贮量多、株产高、易开发、含油率在20×10~(-2)以上的10余种野生木本油料植物简述如下:1 胡桃楸 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落叶乔木;奇数羽状复叶;果实卵形,长3.5~7.5厘米,5~7个集生;果期8~9月,种仁含油58×10~(-2),是高级食用油或用于制肥皂或提制亚油酸。果实易采,采后去掉果肉和壳用压榨或浸出法取油。2 红松 Pinus koraiensis Sieb.et Zucc.常绿乔木;叶5针一束;球果大;圆锥状卵形,长达4厘米;种子倒卵状三角形,长1.2~1.6厘米、果期9~10月,种仁含油67.24×10~(-2)~68.27×10~(-2),是优良的食用及工业用油,可直接或脱壳后用压榨法取油。3 毛榛 Corylus mandshurica Maxim.落叶灌木;叶片广卵形或阔椭圆形,长6~10厘米,中上部常浅裂;坚果球形,径约1.5厘米,包于管状总苞内,常2~3个簇生。果期9~10月,种仁含油63.77×10~(-2),油可食用,去壳用压榨法取油。  相似文献   

9.
开发微胶囊技术前景看好微胶囊技术是一种典型的独具特色的精细化工技术,是用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通称壳物质)将固体或液体(通称总物质)包囊在直径为数微米至几百微米的微小胶囊。在暴露的环境中,由于壁的破裂、溶解、水解或经过壁的扩散,总物质被释放出来,而发...  相似文献   

10.
2013-2015年淳化县核桃炭疽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调查与研究结果显示,一般果园炭疽病造成损失10%~30%,严重危害逐步显现出来,叶片、枝条、果实皆可染病;病原菌有性时期为球壳菌科小丛壳属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无性态为黑盘孢科盘圆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以菌丝体在核桃病枝、病果、芽上越冬,5月上旬至下旬在越冬场所病残体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6月上旬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潜育期一般为5~10天,6月下旬发病,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发病盛期,10月中旬停止发病进入休眠越冬期;通过选育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消除或减少越冬病源量、喷施化学药剂等方法防治。  相似文献   

11.
山刺玫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刺玫Rosa davurica Pall.俗称刺玫果,蔷薇科落叶灌木。花深红色。单生或2~(?)并生;聚合果球形或卵圆形,径1~1.5厘米,熟时红色,内含多数瘦果;种子具长柔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及华北等省区。山刺玫用途广、价值大,易采收加工,是一种很有开发前途的野生经济植物。1 山刺玫蔷薇的化学成分 果实含维生素 C 4.3~7.2 ×10~(-2),尚含维生素P、B_2、K、E及胡萝卜素、果胶、蛋白质、糖分、有机酸、氨基酸、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等。 种子含脂肪油11.OO×10~(-2)左右,碘值177.9,其组成为棕榈酸2.8×10~(-2)、硬脂酸1.2×10~(-2)、油酸17.1×10~(-2)、亚油酸39.2×10~(-2)、亚麻油酸39.7×10~(-2)。 此外,根、茎、叶、花和果实均含皂甙和  相似文献   

12.
<正>在害虫的综合防治中,利用昆虫病毒治虫,是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各地已相继开展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们对河北省的昆虫病毒资源开展了调查、采集、试验研究,已采集分离到部分昆虫病毒,现报导如下: 一、红腹灯蛾(Spilosomα Punctorα)核型多角体病毒(NPV)。1982,83,84年分别在保定、石家庄的甘兰、芹菜、和桑树上采到病死虫。 据电镜观察:多角体形状不甚规则,呈近似三角形,四边形,六角形以至近球形。一些多角体表面有乳头状突起或凹陷,多角体直径1.6—2.4微米,平均2.1微米。核衣壳杆状,大小约330×33毫微米。此病毒国内外未见正式报导。  相似文献   

13.
麻疯树两种病害的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云南省永仁县神宇新能源公司老怀哨玉碗水和永兴灰坝梁子麻疯树(Jatropha curcas)基地新造林地的调查研究,发现2种麻疯树病害,其中一种表现为枝干腐烂,另一种表现为根茎腐烂;发病率分别为1.2%和2.3%,但危害严重;通过鉴定,引起枝干腐烂的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阶段属于半知菌的聚生小穴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引起根茎腐烂的病原菌的分生孢子阶段属于半知菌的色二孢属的一种(Diplodiasp.),未发现它们的有性世代。  相似文献   

14.
黄多孔菌     
黄多孔菌别名杂蘑,多生于阔叶树的朽木及枯枝上,很少生在针叶树的朽木上。在分类学中,黄多孔菌属于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多孔菌科。该菌的形态特征是菌盖扇形、近圆形或肾脏形,2—6×3—9厘米,厚2—8毫米,表面平滑,橙黄色、蛋壳色至较深的肉桂色,菌盖表面通常具有辐射状条纹,柔韧,干燥后渐变硬;菌肉白色至近白色,厚1—6毫米;菌柄偏生至侧生,向下渐狭细,大小为0.5—5×0.3—0.7厘米,上部与菌盖同色,基部略成焦黑色。黄多孔菌在我国属于广泛分布性种类,国内见于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西、  相似文献   

15.
蚧轮枝霉Verticillium lecanii(Zimm)Viegas对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有较强的寄生率。本菌培养容易,在pH6-7.5的PDA培养基上,25℃恒温培养48小时即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用1%蔗水液培养,分生孢子5小时后开始萌发。15-30℃下均能产生菌落和分生孢子,尤以20°-25℃菌落生长最快,寄生始期为4月下旬,暴发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  相似文献   

16.
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蜡蚧轮枝孢菌(Verticilliumlecanii)及2种菌混合物配制成0 5×109~5 0×109孢子/mL,在室内和野外对松墨天牛幼虫进行了防治试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和蜡蚧轮枝孢菌对松墨天牛幼虫均有较强的致病性,2种菌混合使用致病作用倍增。球孢白僵菌对松墨天牛的寄生率为5%~32%,平均20%;蜡蚧轮枝菌的寄生率为2 9%~25%,平均14 9%;2种菌混合物寄生率为12%~76%,平均47 9%。野外试验表明,球孢白僵菌防治效果为50 43%,蜡蚧轮枝孢菌防治效果为38 66%,2菌混合物防治效果为69 69%。  相似文献   

17.
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var.anisopliae)是一种重要的真菌,常用于防治林业害虫,但其分生孢子制剂不耐贮藏,且高温、干燥、强紫外光等环境条件影响其田间防治效果.为增强绿僵菌分生孢子的贮藏性及野外应用的抗逆性,该研究探索了水包油法制备绿僵菌分生孢子微胶囊乳液的技术工艺.结果表明,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为壁材料,绿僵菌孢子粉(分散于大豆色拉油中)为芯材,其最佳组合和制备条件为,壁材料∶芯材料(m/m) =10∶1,其中大豆色拉油∶孢子粉=3∶1,乳化剂为0.5%吐温-80,剪切速度为13 000 rmp,剪切时间为1 min,制成微胶囊乳液的包覆率和萌发率分别达到75.53%、82.50%.  相似文献   

18.
为查明核桃溃疡病的致病病原和生物学特性,通过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病原菌,依据柯赫氏法利用烫伤法接种健康核桃枝条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菌株是核桃溃疡病的致病病原菌,鉴定为真菌界子囊菌亚门子囊菌纲假球壳目葡萄座腔科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其无性型为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的温度为25~30℃,最佳温度为30℃,适宜的pH为6~8,最佳pH为7,最佳培养基是PDA培养基,全光照条件下生长速度快;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的温度为30~40℃,最佳温度为35℃,适宜的pH为5~7,最佳pH为6,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适宜孢子萌发,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全黑暗条件下有利于病原菌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9.
蚧轮枝霉Verticillium lecanii(Zimm)Viegas对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有较强的寄生率。本菌培养容易,在pH6—7.5的PDA培养基上,25℃恒温培养48小时即产生大量分生孢子。用1%蔗糖水液培养,分生孢子5小时后开始萌发。15—30℃下均能产生菌落和分生孢子,尤以20°—25℃菌落生长最快。寄生始期为4月下旬,暴发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又一次致病小高峰。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当田间温度18—28℃,相对湿度85%以上时发生流行。寄生率与虫口密度、树体及部位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梨黑星病,俗称黑霉病、疮痂病等,是颍上县梨树的主要病害,能侵害梨树所有的绿色幼嫩组织,如叶、叶柄、果、果柄、芽、新梢及花。主要特征是染病部位层生黑霉(分生孢子堆)。一、发病规律梨黑星病是真菌病害,病原是一种子囊菌,以无性世代的分生孢子为主要繁殖方式。病斑上的黑色霉层便是病菌繁殖传播的分生孢子。菌丝在5~28℃下均可生长,但以22~23℃为最适宜。分生孢子在5~30℃均可萌发,以20℃最适宜;分生孢子萌发所需的相对湿度为70%以上,低于50%则不萌发。在自然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在残叶上存活3个月,在温度为15~20℃,pH值5.6~6.6和有水滴存在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借水滴的滴溅而扩散。在雨水充足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大约3h即可完成一次侵染过程。分生孢子侵入梨叶、梨果,潜育期为12~20d。雨水多、湿度大的年份发病重。根据1998~2004年颍上县梨园中观察记载,梨黑星病在酥梨树上,一般3月初侵害芽,4月上旬侵害叶,5月上旬侵害果。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第一次发病高峰;如果7月雨水多、湿度大,可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入秋多雨气温下降,又值秋梢抽生,病菌侵害又成高峰。以后病菌反复侵染可延至10月下旬。1997年冬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