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年我县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三年来共建设工程4 533.3hm2,其中坡耕地造林2 866.7hm2、荒山荒坡造林1 666.7hm2,有效地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根据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有关政策,结合实际  相似文献   

2.
通过参加近年来宁夏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造林阶段性的核查验收工作,深切感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宁夏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提出了巩固宁夏退耕还林建设成果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浅谈延安市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延安市属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各县区都有不同程度的退耕成果。全市从1999年到2007年,累计退耕还林57.7万hm2,其中退耕造林33.5万hm2,荒山造林24.2万hm2,退耕还林面积占全国的2.4%,占全省的27%。近年来,延安植被水源涵养能力提高,区域年均降水量增加,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较以前提高20%以上,入黄泥沙和沙尘天气减少,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使百万农民从中受益。从整体上看,延安的退耕还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尤其是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力的促进了县域畜牧业的发展。但从实施过程来看,还存在很多问题,而且是不容忽视的,需要立即解决。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将在试点示范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国家林业局在杨凌召开的“中国农业高新科技论坛”上透露,“十五”期间,我国计划退耕还林还草231万hm2,力争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实现长江上游5年初见成效、10年大见成效,黄河上中游10年初见成效、20年大见成效的目标. 据介绍,由于长江黄河上游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我国已将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建设工程作为我国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重点.在长江上游地区和黄河上中游地区13个省(区、市)的772个县(森林局)将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加快宜林荒山荒地的造林种草.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2000年我国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已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程,在长江上游的13个省(市、区) 中,选择了174个县先行开展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作,通过在不同区域、不同自然条件下坡耕地的试点示范,目前已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实际的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措施及办法,为有计划、分步骤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介绍,2000年我国已安排退耕还林还草34.3万hm2,并按照“退一还二、还三”的要求,安排宜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种草43.2万hm2.加上湖南、河北、黑龙江和吉林4省,退耕还林和人工造林面积分别又增加了3.3万hm2和3.5万hm2. (本刊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民勤县样本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典型调查和跟踪监测,摸清了民勤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情况。自1999年民勤县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实施至2007年,共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92万hm2。工程建设质量达到了国家的检查验收标准,工程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建议在工程建设中注意扶持后续产业,加大林木和林地管护力度,加强对专项规划实施的监督和检查,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归纳宁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隶属度评价方法,对宁夏各地区2008—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并与现实情况进行了印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调整完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的建议,对于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颖 《现代农业科技》2010,(15):236-236
为更好地实施退耕还林等一系列工程、巩固造林成果,系统提出了建平县春季抗旱造林关键技术,包括整地、苗木选择与起运、栽前处理、栽植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同时,积极开展好配套荒山荒地造林任务.作者结合秦州区退耕还林实际,阐述了该区配套荒山荒地造林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淮太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及防沙治沙工程的大力实施,杨树成为豫东地区造林的主栽树种。为了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大力发展杨树速生丰产林,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解决木材  相似文献   

10.
武知和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4):206-206,215
本文主要从祁门县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性以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应采取的措施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如何巩固和加强祁门县退耕还林成果,为祁门县退耕还林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俞平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218-221
通过对舒城县南港镇2002、2003年度退耕还林的全面调查,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已发挥的效益评价。结果表明,南港镇2002、2003年退耕还林坡耕地造林403.8hm2,小班368个。退耕还林8~9年以来,2002年度杨树林分平均胸径、平均蓄积量分别达13.5cm、151.8m3/hm2;2003年杨树平均胸径、平均蓄积量分别达到12.3cm、117.0m3/hm2;2002、2003年度板栗林分平均产量(2010年度)分别达3 600、2 880kg/hm2。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年涵养水源1.6×106m3、滞留泥沙6 865m3、累计吸收CO2约5.23×108kg、释放O2约3.81×108kg;创造直接经济价值2 585.2万元;累计享受政策补助1 157.3万元,其中人均受益910.1元,占退耕以来平均人均收入3.3%,同时转移1.6万劳力到二、三产业中。退耕还林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益。  相似文献   

12.
西吉县退耕还林补助收益与养羊收入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以来,我县生态建设实现新造林100多万亩,其中退耕还林68.2万亩。全县30%的黄土高坡与丘陵沟壑开始变绿了。然而据2008年统计,羊出栏超过1.24多万只,年增长幅度达1.6%,由此而导致的林牧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巩固林业和生态建设成果,通过对西吉县2008年退耕农户收益和养羊收入效益对比分析,退耕还林补助收益远远大于养羊带来的收入,  相似文献   

13.
<正>1退耕还林工程基本情况退耕还林工程涉及石家庄市19个县(市)区、159个乡(镇)、1 820个村、15.4个万农户,其中退耕地造林工程县13个,138个乡镇,1 699个村,退耕农户11.05万个。2002~2015年,石家庄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17.3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42.3万亩,人工荒山荒地造林92万亩,封山育林83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累计完成林业产业基地建设25.1万  相似文献   

14.
以岷县自然条件为背景,总结了岷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管理、技术设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对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充分提高退耕还林工程效益提出了建议,以期为退耕还林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大通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2008年,大通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15193.34hm2,工程的实施在推进大通县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政府主导的重要生态环境保护、恢复项目之一,积极地巩固我国的退耕还林成果,有助于改善我国林业资源状况及生态环境,是造福于全民的伟大工程之一。但是,受到政策、退耕还林后林产品效益等影响,我国退耕还林巩固工作难度较大。基于此,本文针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建设现状及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有关政策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和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建设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8.5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3.8万hm2,荒山荒地造林4.7万hm2等建设现状;取得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显著提高的主要成效;以及由于林地病虫鼠兔及羊只危害普遍,加之持续干旱、抚育管理滞后等...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中卫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成效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措施,并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为中卫市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安图县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几年的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论述了工程实施情况和后续产业的发展.为今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出了工作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涞水县退耕还林工程自2002年施行以来,总体进展顺利,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加快了农村结构调整。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立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我县从2008年开始又实施了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现将涞水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的主要方式及技术要点概述如下:一、建设方式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建设包括特色经果林基地建设和抚育经营两种方式。特色经果林基地建设是对退耕地上原有的树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