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普通玉米杂交组合N3030为对照,通过田间调查、盆栽接虫试验、室内饲养和组织切片,系统研究了转B t基因玉米杂交组合N3030B t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转B t基因玉米N3030B t上的虫孔率、百株幼虫数、百株隧道数和百株隧道长均极显著低于对照;1-3龄幼虫取食转B t基因玉米后1-2 d死亡,死亡率达90%以上;4龄以后死亡率为0,但其生长发育均受到一定的抑制;组织切片观察表明,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转B t基因玉米后,中肠肠壁细胞端部的微绒毛出现不同程度的溶解,大部分肠壁细胞排列松弛,细胞体缩短,细胞层变薄.该结果表明转B t基因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具有稳定的杀虫作用.  相似文献   

2.
转Bt基因抗虫玉米为诺华公司含Bt11转化系的杂交种NX4777,能全株表达Cry1Ab杀虫蛋白,以其非转基因受体玉米品种NX4906为对照。在玉米生长至心叶中期(50~60cm高)、抽雄前期和抽丝散粉期分别进行人工接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ée)]初孵幼虫40~60头。以食叶级别、存活幼虫数、蛀孔数、隧道长度和雌穗被害级别等,分别作为评价玉米心叶期和穗期的抗性标准。结果表明,Bt玉米食叶级别仅为1级,显著低于对照的7级。Bt玉米平均每株存活幼虫0.04~0.20头、蛀孔0.11~0.15个、隧道长度0.13~0.41cm,雌穗被害级别为0,植株折茎率为0,而对照玉米平均每株存活幼虫6.19~12.41头、蛀孔4.48~7.05个、隧道长度12.41~24.09cm,雌穗被害级别为5.9,植株折茎率高达73.6%~95.5%。室内生测结果亦表明,取食Bt玉米心叶、雄穗的初孵幼虫3d全部死亡,取食花丝7d死亡率达到99%,相比之下取食常规玉米的存活率在88.7%以上。表明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Bt对亚洲玉米螟具有很高的抗虫性,能够保护玉米全生育期免受玉米螟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沈阳几个主栽玉米品种的二代玉米螟抗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感虫条件下,对沈阳地区广泛种植的几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抗螟性调查.结果显示,东单80的雌穗被害率最高,达54%,单玉99和单玉39的雌穗被害率在30%以下,其余品种的雌德被害率在30%~49%;东单80茎秆蛀孔数最高,为0.93个/株,单玉99茎秆蛀孔数最低,为0.34个/株;百株残虫量最高的是单玉86,为88头,最低是单玉99,仅有4头.由此可知,不同玉米品种间抗螟性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5.
1996~1998年,通过在抗病虫鉴定圃人工接种虫的方法,结合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吉林省中部地区累计131份玉米生产骨干品种和后备品种进行对玉米苗病、丝黑穗病、茎腐病、叶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综合抗性总体表现较差。相对表现较好的品种有四密21号、四密25号、四单152、四单151、吉单321、西单2号、丹703、中单321、吉单209。针对这些品种的抗性特点,提出合理推广使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亚洲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的一种重要害虫,利用抗性品种是有效控制玉米螟为害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2016年在安徽凤阳和海南乐东评价了1 463个普通玉米自交系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水平,并测量这些自交系的理化性状,包括株高、穗位高、叶片数、穗三叶长、穗三叶宽、穗三叶夹角、茎粗、叶片厚度、叶片硬度、蜡质含量、单宁、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等理化性状,分析了理化性状与抗螟性的相关性。鉴定结果显示,高抗自交系142个,抗性自交系317个,中抗自交系322个,抗虫自交系占53.38%;相关性分析表明,玉米株高、穗位高、叶片数、叶长、叶宽、叶夹角、10 cm茎粗、叶片蜡质含量与其抗螟性无显著相关,而叶片厚度、叶片硬度、单宁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与玉米抗螟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旨在明确玉米品种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及药剂防治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效。通过田间调查,分析27个玉米品种对玉米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通过玉米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玉米灌浆中期,供试27个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为58.33%~100%,平均91.42%;发病级别2.33~6.97,平均4.51。玉米蜡熟期所有供试玉米品种的大斑病发病株率均为100%,平均发病级别6.89;玉米螟危害的被害株率23.33%~71.67%,平均45.74%;百株虫量20.00~88.33,平均51.94。大喇叭口期整株喷雾,供试11个药剂处理对玉米大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较低,其中最低0%,最高10.57%,平均仅为5.37%。由此可见,不同玉米品种对大斑病和玉米螟的抗性差异很大,且供试27个品种不同时期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强弱排序不同;大喇叭口期药剂整株喷雾防治玉米大斑病,供试11个药剂处理的田间防效均不理想,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陕西杨凌国家区试玉米品种病虫害抗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玉米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方法]于2017年8—9月,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国家玉米区域试验站对72个供试玉米品种的病虫害抗性进行调查。[结论]72个供试品种对玉米病虫害的抗性程度差异很大,且在玉米灌浆初期和乳熟期,不同品种之间抗性程度的排序变化较大。2号品种受害最轻,危害率仅为8.33%,是所有供试品种中唯一受害株率小于10%的品种。[结论]初步明确了不同玉米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程度,为优良抗病虫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玉米主推品种对丝黑穗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吉林省主推玉米品种人工接种丝黑穗病菌,鉴定出不同级别的抗性品种,得出病害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人工接种鉴定60份不同玉米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情况,旨在为玉米抗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系、品种间对纹枯病的抗性差异明显,且大多数品系和品种对纹枯病抗性较弱。其中属于高抗的材料占5.0%;属于抗和中抗的材料分别占13%和31%;感和高感的材料分别占35%和16%。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部分水稻主栽品种抗稻瘟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我省稻区的82个稻瘟病菌株接种,分析了吉林省历年种植的水稻品种的抗瘟性。结果表明:近几年新育成的品种抗瘟性已有较大的提高,九稻41、通丰8号和九稻33的抗性优异,抗谱在95%以上,九稻44、吉玉粳、丰选2号、九稻46、九稻42、九稻39、超产1号、超级稻1号和通粘8号等品种的抗谱也较高。同一品种对不同地区菌株的抗谱有较大差异,生产上可根据其在不同地区的抗性表现合理搭配种植。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对美国 Monsanto公司提供的转 Bt基因玉米及其近等基因品系进行的接种亚洲玉米螟试验。结果表明 ,在黑龙江省转 Bt基因玉米品系在心叶期和穗期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明显高于其近等基因品系 ,但在籽粒产量上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吉林省玉米品种评价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搜集目前我省商业销售的玉米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测试与评价。初步提出优秀品种36个,明晰了玉米品种的基本现状及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南方抗螟玉米种质的引进和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引进92份玉米种质材料,从中筛选出对亚洲玉米螟抗性达中抗水平以上的材料46份;对抗性材料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组配出丰产性、抗病性和抗螟性均较好的杂交组合桂三5号、桂单26号、桂单30号、CG17和南60-1×CML54等5个组合;在南宁、来宾、百色、河池、防城港等市(区)示范推广桂单26号、桂单30号、桂三5号3个组合,到2002年底,累计示范推广9.007万hm2,增产玉米4771.14万kg,平均每公顷增产529.65kg,新增产值6678.67万元,项目全面超额完成了合同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不同玉米品种的抗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间调查了20个玉米品种心叶末期的螟害花叶指数和收获期茎秆及雌穗上的虫孔数、虫道数、虫道长、幼虫数.结果表明,各玉米品种之间的抗螟性存在明显差异,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的抗螟性亦不相同.新单23、浚单22前期抗螟性强,而后期较弱.滑丰9号前期抗螟性较弱,但后期抗螟性较强.浚单20、郑农7278茎秆的螟害程度较轻,但雌穗的螟害程度较重.滑丰986、郑单958、张玉9号和浚单18整个生育期的抗螟性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大豆品种品质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87~2002年对吉林省审(认)定(不包括引种)的92个大豆品种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大豆品种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1.07%,脂肪含量为19.94%。其中,普通高产大豆品种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0.9%,脂肪含量为19.96%;高蛋白大豆品种平均蛋白质含量为44.99%;高油大豆品种平均脂肪含量为22.37%。全省仍然缺少蛋白质含量达46%以上和脂肪含量达23%以上的优质大豆新品种。含有十胜长叶大豆种质的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种分别占我省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种总数的61.5%和53.3%。  相似文献   

17.
发展高油玉米是促进吉林省玉米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阐述了吉林省发展高油玉米的必要性及条件 ,提出了高油玉米种植区域及方式 ,首次提出改变以往清种普通玉米为一定高油玉米和普通玉米间混种植 ,进行种植业调整 ,从而提高现有商品玉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1~2004年吉林省普通玉米区试结果和2001~2005年品种审定情况,分析了我省玉米育种的现状及玉米育种形势。提出今后10年吉林省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仍以高产、优质、适应性为育种目标;分子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玉米杂交种;集成多项育种技术,多学科协作,深入开展超级玉米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