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傅积平改进法测定了张家界植烟土壤的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并分析了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腐殖质的结合形态主要以松结态和紧结态为主,稳结态腐殖质含量最少;土壤复合量与松结态腐殖质、紧结态腐殖质和有机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无机复合度仅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3种结合态腐殖质中,松结态与土壤养分(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的相关性最高,土壤全钾与腐殖质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松结态腐殖质主要是铁、铝键结合的腐殖质,稳结态腐殖质则主要是钙键结合的腐殖质.腐殖质不同形态与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硫和有效铁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云南、贵州和安徽三省区紫色土有机胶体组成和特性作了初步探讨,其共同特点是:三省区紫色土有机质含量均小于1%,普遍低于贵州的对照土壤-黄壤的有机质含量;紫色土腐殖质的HA/FA值均小于1,比其对照土壤-黄壤HA/FA值高;紫色土结合态腐殖质中松结态和稳结态较紧结态低.紧结态占重碳的50%以上。并且还分析了有机胶体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黑钙土的培养试验,表明了作物根茬施入土壤后不仅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从而提高了土壤的肥沃状况。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加量与松结态腐殖质的增加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稳结态及紧结态腐殖质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四湖地区不同水型水稻土的腐殖质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四湖地区采集了不同潜育程度5个水稻土剖面共20层样品,用傅积平改进法测定了样品的腐殖质组成,分析了松结态和稳结态中胡敏酸和富里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潜育度越高,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上升,土壤松结态、稳结态腐殖质中的胡敏酸、富里酸含量和紧结态腐殖质的含量也越高,紧结态腐殖质在重组有机质中的比例下降,而稳结态和松结态腐殖酸的比例增高。胡敏酸、富里酸和紧结态腐殖质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4~8.8、0.5~10.1、8.4~14.6 g/kg。松结态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均高于相应土壤中稳结态的含量。胡敏酸/富里酸比值(H/F)在松结态中为0.67~0.98,稳结态中为0.85~1,重度潜育土、中度潜育水稻土和潴育型中比值增大,依次为0.73~0.92、0.89~0.98和0.91~0.99。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与栽培条件下土壤有机质演变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棕壤上(耕淀简育湿润淋溶土)连续8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裸地和覆膜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时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施肥水平条件下,有机肥和化肥单独施用和配合施用均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覆膜各处理有机质含量增加程度均高于相应裸地各处理,无论覆膜与否,各施肥处理均提高土壤中易氧化有机质含量,提高易/总,降低Ka,增加复合体有机质的含量、原土复含量和追加复合量、松结态腐殖质含量和松结态腐殖质中易氧化有机质和括性腐殖质含量,但覆膜后,各处理的增加程度均超过相应的裸地各处理。  相似文献   

6.
耕作方式对土壤腐殖质结合状态及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及组成的变化规律,依托8年定位耕作试验,采用大田取样、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种耕作方式下土壤腐殖质均以紧结态腐殖质为主,其含量占重组有机碳的50%以上;传统耕作方式(CTA)松结态、稳结态腐殖质含量随试验年限延长而增加,但紧结态腐殖质含量及其在重组碳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传统耕作方式下腐殖质趋向于分解退化;旋耕秸秆还田方式(RTS)松结态、紧结态腐殖质含量年增加速率分别达0.08和0.31 mg/g,且其稳结态腐殖质含量最高,旋耕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腐殖质的更新与积累;土壤耕作及由此引起的秸秆分布位置不同是促进对应层次松结态腐殖质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秸秆还田条件下对土壤的扰动,增加了土壤的腐殖化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施肥结构对红壤性稻田土壤有机质性质及其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和无肥处理比较,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不仅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而且其品质也有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易氧化有机质、胡/富比、土壤有机无机复合量及松结态有机质的数量明显提高.有机质状况的改善,提高了土壤氮素贮量,活化了土壤氮素,明显增加了土壤酸解氮总量,其中,氨基酸态氮和未鉴定态氮增加尤为明显,同时还促进了土壤结构的形成,改善了土壤物理条件。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及其复合状况与土壤肥力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Kos 值)与土壤氮素肥力、CEC、土壤有机质总量、有机无机复合量及松结态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初步认为,有机无机复合量及有机质氧化稳定系数可作为衡量稻田土壤培肥效果和土壤有机质品质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细质沙土(河北大名县沙土区)中不同结合形态腐殖质、CEC、全 N、有效钾等多项指标,发现细质沙土有机质总量的80%以上与矿质颗粒相结合,以有机无机复合体形式存在。由于紧结态腐殖质在总结合态腐殖质中所占比例较大,故对土壤 CEC、全 N 和有效钾的影响比松结态和稳结态要大。  相似文献   

9.
几种绿肥、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期秸秆还田能大幅度提高新形成腐殖质与土壤无机部分的复合,增强土壤腐殖质活性。C/N比值大的秸秆有利于提高改土效果。C/N比值小的绿肥增加松结态腐殖质碳量相对较多,易矿化,有利于提供土壤速效养分。  相似文献   

10.
对比分析了川西低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中有机碳(SOC)、腐殖质组成及其结合形态特点,结果表明:SOC平均含量为17.05g/kg。其中水田土壤SOC含量最高,平均值为21.44 g/kg,其次是林地SOC平均值为16.71 g/kg,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的SOC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竹林、旱地和茶园SOC依次降低,但差异不显著。土壤腐殖酸碳占SOC总量的比例为竹林最高,依次为茶园、林地、水田,旱地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胡敏酸碳、富里酸碳、胡敏素碳和H/F比值均存在不同的差异。土壤中的腐殖质以紧结态和松结态方式为主,稳结态所占比例较小。除旱地外,其他几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松结态腐殖质碳均高于稳结态腐殖质碳含量。耕地的稳结态腐殖质碳比例小于其他几种土地利用方式,而紧结态腐殖质碳比例大于其他几种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SOC含量以及组成的差异与土壤环境特点、输入土壤的有机质性质以及人为耕作管理活动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
杉阔轮栽模式土壤腐殖质及肥力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杉阔轮栽模式及对照的杉木萌芽林土壤腐殖质及肥力的研究,得出结果:26年生杉阔轮栽模式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增加,土壤徨化活性加强,土壤生化活性加强,土壤速效养分供应量增强,土壤腐质,HA(胡敏酸)/FA(富里酸)比值,E4(胡敏酸光密度值)上升,E4/E6(胡敏酸吸收光谱曲线的斜率)变小;土壤松结合态和紧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及其比值增加,土壤腐殖质活化度增强,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留杉栽阔模式林分土壤腐殖质及肥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留杉栽阔模式林分,对照的杉木萌芽林土壤腐殖及肥力的研究结果表明,33年生留杉栽阔模式林分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增加,土壤生化活性加强,土壤速效性养分供应量增加,土壤腐殖质中HA/FA值,E4值上升,E4/E6值变小,土壤松结合态和紧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及其比值增加,土壤腐殖质活化度增强,土壤肥力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促进了模式林分中杉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耕作方式对黑土有机碳数量的变化、有机无机复合度及腐殖质结合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设置休闲、玉米连作和玉米—大豆轮作3种耕作方式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结果]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有机无机复合状况有明显的影响。休闲、连作及轮作均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及其各组分、重组有机碳含量以及原土复合量,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及原土复合度。连作和轮作增加黑土土壤追加复合量和追加复合度,以轮作效果最好。不同耕作方式中各种结合形态的腐殖质在绝对含量上均有明显提高,以松结合态腐殖质增加较多。[结论]轮作更有利于提高土壤HA/FA比值、HA的E4/E6比值、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含量及土壤重组腐殖质碳的松/稳和松/紧比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砂滤管法研究了有机物料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爬地兰、无刺含羞草、日本草、百喜草和宽叶雀稗地上和地下部物料的腐殖化系数分别为0.32-0.38和0.34-0.43.各物料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土壤有机碳地上部物料平均77.5%、地下部物料平均68.1%以有机无机复合状态存在.加入有机物料还能增加松、紧结合态腐殖质量,提高松紧比和增加松结态的胡敏酸和富里酸量.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不同的试验设计 ,三年间对风沙土进行秸秆等有机物料培肥 ,研究其结合态腐殖质中富里酸与胡敏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不同的有机物料培肥均能提高风沙土松结态、稳结态富里酸的含量 ,处理间胡敏酸含量的变化不十分明显 ,但胡敏酸与松结态、稳结态腐殖质的比值 ,随着培肥年限的增加 ,与 CK处理比较 ,有降低的趋势。松结态、稳结态腐殖质中胡敏酸与富里酸的比值 ,与 CK处理比较 ,也呈降低趋势。经统计分析表明 ,以处理低量麦秸 +泥炭全肥 +泥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水田自然免耕土壤有机质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田自然免耕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淹水平作土壤低,比水旱轮作土壤高,随着免耕时间延长,免耕土壤的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逐渐回升.免耕垄作土壤的腐殖质特别是松结合态腐殖质相对含量增多,土壤复合度增加,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特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本文通过对南平溪后安曹下杉木丰产林(70年)和山脊上保留的杂木林土壤腐殖质组成(HA和FA)、胡敏酸光密度值、腐殖质不同结合形态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杉木林取代杂木林后土壤有机质和腐殖酸类含量下降,HA/FA和E4值降低,E4/E6值增大,土壤中松结合态(Ⅰ)和紧结合态(Ⅲ)腐殖质减少,土壤腐殖质质量下降趋势较为明显.这可能亦是杉木林连栽土壤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