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引起国家重视。该文主要从超级稻研究的历史、超级稻概念、超级稻育种途径等方面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超级稻的研究进展。结合连云港市超级稻的育种实践和水稻高产栽培的经验,提出了连云港市发展超级稻的意见和江苏省淮北地区超级中粳水稻的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超级稻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对国内外超级稻(超高产)育种研究作了回顾,简述了广东省超级稻育种研究取得的进展:育成了10个达到(基本达到)超级稻(准超级稻)产量指标的新品种(组合),并逐步进入生产示范和推广;初步创立了华南超级稻"半矮秆、早长根深"育种模式和华南双季超级稻"动态株型结构"育种模式两种理论。提出广东省今后超级稻育种与应用研究的课题是:提高超级稻品质和综合抗性;加强超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改进超级稻品种(组合)区域试验的方法,加快超级稻推广。  相似文献   

3.
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超级稻育种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重大技术,自1996年以来,全国超级稻研究协作组在超级稻育种技术的确立、理论体系的建立、育种材料的创制及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之所以能创新与发展,首先,满足生产和市场需求是超级稻发展的根本目标,第二是创新了超级稻育种技术路线,第三是良种良法配套使中国超级稻得以大面积应用,第四联合协作攻关是中国超级稻创新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丽萍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1):1501-1505
回顾了国内外超级稻育种历史,介绍了我国超级稻育种研究进展,指出我国超级稻育种在籼粳亚种优势利用及株型育种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超级稻在我国已处于大面积推广阶段。针对我国超级稻品种(组合)普遍存在适应性不广、结实率偏低、抗性及米质较差、双季超级稻品种(组合)较少及育种理论和技术还有待完善等问题,提出未来超级稻育种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超级稻生态育种及超高产栽培特征与途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超级稻是目前作物生产领域的研究热点。围绕超级稻,回顾了超级稻育种的发展,并重点介绍了几种典型生态稻区株型模式,进而分析了超级稻的一些栽培特征,最后展望了超级稻的未来和发展方向。超级稻穗大粒多、叶片直挺、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根系健壮,抽穗后干物质生产积累优势明显,超级稻栽培根本途径在于“强支撑、扩库容、促充实”。  相似文献   

6.
过对近5年来武穴市粮食及超级稻生产情况进行分析,凸显了超级稻对粮食生产的主导地位,超级稻对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主要表现在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方面。同时对超级稻示范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超级稻发展潜力进行了探讨和评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超级稻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简要回顾了自1996年我国启动超级稻研究以来,安徽省在超级稻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和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对超级稻品种(组合)Ⅲ优98、新两优6号、丰两优4号、丰两优1号、协优9019、K优52、双优4183、70优9号的选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了在超级稻高产理论和技术研究滞后、超级稻的增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超级稻育种与生产销售环节脱节3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安徽省应进一步加强超级稻育种攻关、与超级稻相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超级稻的示范推广和科技推广队伍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启动至今,对促进我国的粮食增产,提升我国水稻育种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自1996年以来,作为中国超级稻研究项目主要发起和承担单位,承担了该项目的华南稻区超级稻选育研究工作。在开创水稻生态育种并取得显著成就的基础上,经过10年攻关,再创华南超级稻育种新辉煌。先后构建出"早长、根深"超级稻株型模式和华南广适应型优质超级稻株型模式;在优质超级晚稻育种和广适型超级稻育种方面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育成一批达标优质超级稻,主要代表品种有:品质可与泰国优质香米相媲美的优质超级稻品种胜泰1号、我国超级晚稻育种取得突破的先锋品种桂农占和大穗高结实的广适型超级稻品种玉香油占等,这些超级稻正迅速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超级稻发展的历程,由于育种技术和栽培方法不断开拓创新,中国水稻最高单产屡屡突破世界纪录,超级稻育种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在综观国内外超级稻育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水稻产量的理论极限及超级稻育种技术,并提出了对今后超级稻育种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对黑龙江垦区超级稻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级稻育种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重大技术,综述了超级稻的定义、名称来源及其研究过程;中国超级稻的研究现状,并就黑龙江垦区超级稻研究提出了几点思考,即培育超级稻新品种、发掘现有品种增产潜力、深入研究寒地水稻增产潜力机理和良种良法配套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昆仑镇近年来超级水稻种植推广情况,针对目前昆仑镇超级水稻种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主要包括:继续实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加大对超级稻的科学宣传和培训、加强超级稻配套技术的熟化和集成、提高超级稻技术的到位率、因地制宜推广超级稻种植、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种子等。  相似文献   

12.
当前超级稻示范推广工作情况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是国家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启动实施的第一年,为掌握超级稻生产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指导超级稻示范推广工作,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农业部超级稻专家于7月25日至8月10日,对承担部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的12个省、直辖市的23个项目县(市)开展了超级稻生产技术指导和调研活动。初步  相似文献   

13.
三明市超级稻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三明市超级稻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发展超级稻的优势,结合实际提出发展超级稻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超级稻优势和增产潜力、机械化育插秧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单季超级稻机械化育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单季超级稻机械化育插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斌  丁金海  刘立中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6):119-121,92
通过近6年来超级稻示范推广种植实践,找出了部分田块超级稻生产水平不高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十一五”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超级稻示范、推广工作全局,大力示范、推广应用适宜我市种植的超级稻组合要与“五良”配套生产结合对策措施,全面提升超级稻生产能力和扭转生产水平不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正>超级稻是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农业部从2006年起就正式启动超级稻发展"6236"工程,加大了对超级稻选育、加工、推广的工作力度,特别对完善超级稻综合配套技术推广体系,给予了高度重视。从2006年开始引进、种植超级稻新品种,并对其综合配套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确定了适合本地区的超级稻品种、配套技术及示范基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超级稻综合配套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育成了一批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超级稻品种(组合),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超级稻及与超级稻生长发育相协调的配套栽培技术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增收的重要举措。根据沅陵的气候特点,山区生态条件和超级稻高产栽培的相关原理,结合近两年来沅陵县推广超级稻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以来,全国水稻单产屡创新高,超级稻作出了重要贡献.对目前广西超级稻的应用现状和育种进展进行分析,指出广西超级稻应用存在着超级稻品种多为外地引进、配套栽培技术落后、推广技术体系缺失、种子市场不规范等问题,并对今后广西超级稻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技推广》2005,(4):26-27
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从2005年起,国家设立超级稻推广项目。”农业部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发出了《关于做好超级稻示范推广工作的通知》(农科教发〔2005〕2号),要求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加强超级稻示范推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超级稻示范推广工作。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农业部有关文件精神,做好超级稻的示范推广工作,发挥超级稻大幅度提高单产的作用,从本期起,我刊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粮食作物技术处共同开办“超级稻示范推广”专版,重点介绍我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的组织与实施情况、超级稻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超级稻品种选用与栽培新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和技术,希望广大读者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把超级稻示范推广过程中的技术、经验和问题反馈给我们,共同促进我国水稻生产和技术进步,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国内关于水稻和超级稻高产栽培的基本生物学规律及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经验,提出了定目标产量、定群体指标、定技术规范的超级稻“三定”栽培法,并论述和讨论了“三定”栽培法的概念及其理论依据。指出超级稻品种有其适宜的种植区域,在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超级稻产量表现不同。生产上应按照超级稻的种植区域,以确定适合的栽培目标产量,采用与目标产量相一致的定量化栽培技术和群体发育调控技术,实现高产稳产高效的超级稻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