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综合叙述通辽地区水资源动态模拟评价基本原则与水资源系统水量转化关系的基础上,应用均衡模拟法和有限单元模拟法对通辽地区重点研究时段地下水资源进行了系统评价,评价了降雨入渗量,潜水蒸发量,水库渗漏量,河渠渗漏量,侧向净补给量随降雨量,水面蒸发强度,水库蓄水量,水位,河渠流量与地下水埋深的动态变化机理及其已开发地下水资源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动态发展的观点,确立了通辽地区水资源系统有限元模拟模型中各单元逐时段系统输入输出信息的计算模型,诸如降雨入汉补给量,潜水蒸发量,河渠和水库引放水渠渗漏量,地下水净开采量及灌溉回归水量等信息都综合考虑了降雨量大小,潜水蒸发强度,河渠流量大小,开采量(或灌溉量)大小和地下水埋深的关系。还考虑了其随时间,空间位置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辽地区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的分析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及数学处理方法给出了通辽地区不同非饱和带分区上的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文中首次将“野外三水转化法”用于降雨入渗系数的推求上,当然,也不排除一切行之有效的传统实验及数学分析方法,文中通过对不同方法计算成果的对比分析表明:对于平原区,当地下水位埋深较浅,且在地下水未开采时段内,用“地下水动态资料分析法”推求降雨水渗系数仍然是很准确,鉴于该法所用资料易于获得,且在区域上分布均匀,因而将主要采用这一方法的实验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4.
灌溉入渗补给量的计算是三水转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定合理灌溉制度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根据1990~1993年在西辽河平原灌区所做的不同非饱和带岩性、不同潜水位埋深、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的多组专项灌溉入渗补给试验研究,提出了计算灌溉入渗系数的简易方法一水丘面趋势模拟积分法,既可以减少野外试验强度,又能提高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5.
通辽地区工农业需水量的现状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通辽地区工农业需水量进行了现状分析与预测,分别分析预测了:通辽市城区需水量;通辽地区非灌溉用水量,通辽地区农区灌溉用水量以及总需水量,并且对分区各行业需水量进行了月分配,区分配和单元分配。城市需水量,农区非灌溉需水量预测中考虑了社会经济与其用水定额的动态趋势性,并通过社会经济预测指标及用水定额的趋势模拟预测结果进行了预测,农区灌溉用水量考虑了降雨量,月连续干旱天数以及上一年秋季灌溉用水量的大小以及动态发展特性。  相似文献   

6.
灌溉入渗补给量的计算是三水转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定合理灌制度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根据1990 ̄1993年在西辽河平原灌区所做的不同非饱和带岩性、不同潜水位埋深、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的多组专项灌溉入渗补给试验研究,提出了计算灌溉入渗系数的简易方法-水丘面趋势模拟积分法,既可以减少野外试验强度,又能提高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7.
针对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以及灌溉方式问题,通过人工降水模拟结合正交试验的方法,对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水分入渗进行研究,设置了漫灌、沟灌、膜下滴灌3种不同灌溉方式,田间持水率的50%、60%、70%3种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10、20、30 mm/h 3种不同降水强度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降水强度对土壤含水率的变化速率影响最大,降水强度越大,土壤含水率的变化值越大,且不同时间影响程度不同;在同一降水强度下,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土壤的入渗越慢;不同灌溉方式比较的结果表明,膜下滴灌的膜外入渗最快。研究结果为揭示灌水方式对土壤入渗的影响,为研究土壤水运移和地下水入渗补给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通辽地区诸多空间点上的抽水试验资料和结果进行了分析处理,给出了相应点上的含水层参数值,通辽地区抽水试验资料较多,但这些资料是在不同的年代由多家单位获得的,鉴于每个试验其实际方法,手段及求参方法各不同相,因而所求参数差异较大,我们在自己试验的基础上,又筛选出从多试验和求参方法较为一致的抽水试验资料,综合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各含水层参数与其单位涌水量q,抽水井半径、r0,滤水管长度l间的多元统计相关关系,并从不同层位含水层抽水试验的水文地质孔中,统计其相应的渗透系数来确定其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辽宁地区潜水蒸发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辽宁台安试验站历年潜水蒸发试验资料.分析了作物生育期、埋深、土质、大气蒸发能力、降雨等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并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逐月潜水蒸发模型,为辽宁地区计算有作物生长条件下的潜水蒸发量提供了潜水蒸发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甘肃景电灌区15年地下水水位动态及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干旱区扬水灌溉对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和开敞型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盐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扬程提水灌区内的水盐运移主要受控于灌溉水入渗,呈径流滞缓、水盐积累的特点;灌溉水入渗带、溶质迁移带和潜水排泄带的地下水矿化度受入渗—溶滤过程的影响呈振荡变化型;封闭型水文地质单元的汇水聚盐带地下水矿化度和土壤含盐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灌区内土壤次生盐碱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一个水文地质实体模型概念化入手,建立了描述地下水运动的数学模型。计算模型及参数反演模型。介绍了模型应用成果,就地下水水位变化对降雨入渗补给量、潜水蒸发量等潜水垂向水量交替强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地下水数值模型参数确定中校验函数的灵敏度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大武口市森林公园利用再生水灌溉为例,通过室内一维土柱试验模拟土壤的入渗过程,研究了不同灌溉入渗条件下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土壤的吸附作用是影响该地区土壤污染物迁移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微污染水用于绿化灌溉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一个水文地质实体模型概念化入手,建立了描述地下水运动的数学模型,计算模型及参数反演模型。介绍了模型应用成果,就地下水水位变化对降雨入渗补给量,潜水蒸发量等潜水垂向水量交替强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地下水数值模型参数确定中校验函数的灵敏度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膜沟灌溉是与地膜覆盖技术相结合的沟灌,它将带有渗水孔的地膜敷贴在灌水沟内形成膜沟,灌溉时水在沟内的膜上流动,并通过膜孔渗入土壤。针对膜沟灌溉的累积入渗量、湿润深度随入渗历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制了膜沟灌溉入渗试验装置,针对2排3列膜孔布置方案进行了膜沟灌溉入渗试验,观测得到了不同入渗历时的累积入渗量和湿润深度。结果表明,累积入渗量与入渗历时之间的关系符合Kostiakov-Lewis模型,湿润深度随入渗历时的变化符合幂函数关系,因此可用该2个模型描述膜沟灌溉的入渗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从通辽地区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过程的视角,分析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效果,以期为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更大范围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滁州地区水稻需水量试验成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天长市二峰灌溉试验站(1981~2007)和全椒县下封灌溉试验站(1981~1986)多点多年水稻需水量试验资料,提出了滁州地区水稻本田期6~9月作物泡田用水量和5种需水量计算方法,成果为确定灌溉用水量、水资源平衡研究、农田规划设计及灌区用水管理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大量的野外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岩性调查等资料,从区域地下水形成的地质条件入手进行分析。查明了通辽地区第四纪地质实体各期岩相古地理,沉积构造特征,地层空间结构,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异,据此进行了地层分区。 为通辽地区含水层系统的分析与辨识,研究垂向水交替,准确测定有关参数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并据此进行了地质分区。  相似文献   

18.
<正> 土壤水分入渗是指水分进入土壤的过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中有重大的意义。黄淮海平原碱化土壤是一种物理性质很差的土壤,水分往往难以渗入,大部份降雨以径流方式流失,土壤受侵蚀,且抗旱性差.因此,研究碱化土壤的水分与入渗状况,可为改良利用碱化土壤提供科学依据。一、试验区的概况和试验方法试验设在中国科学院黄淮海平原综合  相似文献   

19.
局部控制地下浸润灌溉土壤入渗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试验,对局部控制地下浸润灌溉不同处理下的土壤水分运动进行了观测分析,并用幂函数对不同处理下湿润锋入渗距离及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拟合,用Kostiakov入渗模型建立了局部控制地下浸润灌溉中累计入渗量与累计入渗时间之间的关系,同时确定了局部控制地下浸润灌溉合理的技术要素组合范围。结果表明,所有处理条件下湿润锋的推移及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均呈显著或较显著的幂函数关系;Kostiakov入渗模型能准确地描述局部控制地下浸润灌溉中累计入渗量与累计入渗时间之间的关系;局部控水浸润灌溉合理的技术要素组合为:淹没高度为7-9 cm,适宜开孔率为14%左右,灌水下限不低于70%田间持水率。  相似文献   

20.
不同节水灌溉技术下水分运动的试验与模拟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根据灌溉水分运动规律,建立了水分入渗和土壤蓄水量动态模型。对喷灌、滴灌、渗灌及波涌灌几种方式下,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的水分入渗和土壤蓄水量动态进行了对比试验和模拟研究,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的灌溉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