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长白山露水河林区2003年和2013年两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固定样地资料,利用相对生长法,对长白山露水河林区各林分类型的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露水河林区各林分类型乔木层生物量平均为175.07t/hm2,其中天然林平均乔木层生物量要高于人工林。天然林中针叶树种和慢阔类树种积累生物量的能力较强,而人工林中以人工红松林的乔木层生物量最高。半数以上林分类型随着林龄的增长,乔木层生物量逐步升高;其他林分类型变化趋势不一。长白山露水河林区各林分类型的乔木层生产力平均5.00t/(hm~2·a),总体看来,人工林的生产力比天然林高。人工林中乔木层生产力最高的是人工红松林,这与人为抚育有关,而天然林中以针叶混交林乔木层生产力最高。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山地7种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对生长法对其乔木层(干、枝、叶、根和整株)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定量研究,并分析了生物量回归关系.结果表明:树干、树枝和整株生物量与树高、胸径呈幂函数关系,树根和树叶生物量与树高、胸径呈二次多项式关系,且R>0.81;不同树种各器官的生物量有所差异;乔木层平均生物量在29.56~135.09 t/hm2之间,排序为白秆>油松>核桃楸>华山松>白皮松>山杨>侧柏;净生产力范围为2.06~9.44 t/(hm2·a),从大到小依次为核桃楸>油松>白杄>白皮松>华山松>山杨>侧柏.不同林分各器官生物量的积累以树根和树干为主,生产力的积累以树干和树枝为主.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201个样地和145株样本的实测数据,建立了广西不同地区杉木人工林单木生物量估测优化模型,并对各地杉木单木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规律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4.
利用湖南省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2004--2005年2年连续定位测定数据,分析杉木人工林水文学过程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不仅提供了杉木生长所需要的水分,而且,降水过程中雨水对枝叶和树干的淋溶、冲洗作用,把林冠层截留的干尘降及其自身携带的养分带入林地,降水量的多少决定进入林地的水分并影响林地的养分量;林木生长的季节变化虽然受本身生物节律的影响,但降水的月分配格局,决定着林木生长季节的水肥供给状况,进而影响着林分生产力过程;土壤水分动态与林木生长关系密切,生长季节,当土壤含水量在30%-40%(相对含水量)范围时,林木生长迅速,25%-30%范围时,林木生长速率一般,25%以下时生长速率明显下降;林木蒸腾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一定的关联,但不能用蒸腾量的大小简单地预示整个林分光合作用的强弱;系统内水分输出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体现在养分的保存和损失上,通过蒸腾蒸发作用以水汽形式逸散,失去的只有水分,可以保存营养物质和保持林地的土壤肥力,有利于林木生长,而通过径流以液态形式流走时,不仅失去水分,而且流走了大量营养物质和表土,造成土样瘠薄,进而影响林分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对广西西北部的南丹山口林场3个不同林龄(8、11、14年生)的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8、11和14年生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分别为35.75、55.12和75.77t/hm^2,其中经济生物量(干材)分别为16.28、26.64和36.35t/hm^2,占林分生物量的45.5%以上;林分乔木层净生产力分别为4.47、5.01和5.41t/(hm^2·a);从8年生到11年生,树叶、树枝的组成比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再到14年生时呈增长趋势;而干材、干皮、根系却呈现相反的趋势。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均较少,其大小排列次序为14年生〉8年生〉11年生。  相似文献   

6.
田林老山中山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及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田林县老山林场中山区气候冷凉潮湿,土壤肥力较高,能满足杉木速生要求。17年生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的生物量达138.46t/ha,平均净生产量为8.15t/ha·a,与杉木中心产区相当。乔木层对N,P,K,Ca,Mg5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量为224.04kg/ha·a,其中42.3%存留在林木层,42.5%通过凋落物,15.2%通过降雨淋洗归还土壤。通过凋落物归还是N,P,Ca,Mg归还的主要途径,K的归还主要通过降雨淋洗;K,Ca,Mg的循环系数较大,分别达到0.58,0.68和0.60;N,P相对较小,分别为0.48和0.33。林木正处于生长旺盛阶段,杉木对5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存留量和归还量以及循环系数都有较高水平,生物量积累也较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相对生长法和样方收获法分剐调查了广西不同生态地理区域杉木近熟林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的生物量。根据调查数据,建立了不同区域估测乔木层单株林木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域,杉木森林群落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是宜山甘村>龙胜里骆>田林利周>岑溪七坪。生物量在群落中的分配是乔木层>枯枝落叶层>草本层>灌木层。广西东部、中部和西部,存在着发展杉木的生产潜力,宜作为培养中径用材林基地。  相似文献   

8.
从不同的土壤深度测定5年生杉木人工林碳氮储量,发现土层0~20 cm的土壤碳氮储量均比土层20~40 cm的土壤碳氮储量大。碳储量与杉木树叶、树干生物量的相关系数较大,增加土壤中的碳元素能增加杉木树叶的生物量。土壤氮储量与杉木枯枝、中根的相关性较大,且均为极显著正相关,增加土壤中的氮元素能增大杉木枯枝和中根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9.
广西合浦窿缘桉海防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空间代替时间与定点连续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0.7 ̄7.7a生窿级桉海防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窿缘桉林分的生物量是随着林分年龄的增长面增加,即由造林初期的2.77t/hm^2增加到主伐期的70.932t/hm^2。不同年龄林分生物量的器官分配存在一定的变化,干材占总生物量的42.53% ̄56.34%,干皮12.16% ̄17.25%,光枝3.85% ̄5.30%,叶枝0.76% ̄4.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重量法和形态法,于1979—1985年间在广西龙胜县里骆林场调查了两种立地53株22—28年生杉木的根系及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立地杉木根系的重量、组成、形态和分布以及主要营养元素都有较大的差异,中坡杉木单株根量比山脊的高266%,全林根量高102%,磷含量高约一倍,根系的组成和分布较合理,中坡吸收根的全量效率是山脊的1.8倍,从而使中坡单株地上生物量比山脊的高181.4%,全林地上生物量高68.6%。山脊杉木生产率低,主要原因是土壤瘠薄,使根系生长发育不良所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不同年龄、不同密度的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95株标准木的树干解析和枝解析生物量数据,研究不同大小树木因子与单木各分量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建立落叶松单木各部分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利用单木各部分生物量回归模型方程估测落叶松人工林各林分的总生物量,并分析了不同年龄及林分密度下林分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的生物量随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增长,树干的生物量的比例是最大的,同时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的增长,而树枝和树叶的生物量的比例较小,林分的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北方主要造林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陕西省北部(陕北)、中部(关中)、南部(陕南)不同生物气候区内不同龄阶油松人工林下枯落物量及其碳储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幼龄林阶段后,不同生物气候区人工油松林林下枯落物含碳率在不同林分发育时期无明显规律;不同区域人工油松林下枯落物含碳率表现为陕南地区幼龄林含碳量明显高于陕北地区,其它林龄阶段含碳率也未表现出明显规律。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油松林枯落物生物量和碳储量,均随林龄的增大逐渐增大;不同纬度下,中龄林和近熟林下枯落物生物量和碳储量呈陕北>陕南>关中的趋势,并未表现出随纬度降低而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1982~1990年,对田林县老山林场中山杉木人工林及草坡地的水文要素进行定位对比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林冠对大气降雨量的截留、再分配;林分对增加林地枯枝落叶量与容水量,改良土壤物理特性,增加土壤蓄水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水文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连栽对杉木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不同栽植代数(1、23、代)、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含C率、C贮量和年净固C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的含C率在45%~55%之间,不同代数间差异不明显,同一栽植代数相同发育阶段杉木林乔木层各器官含C率表现为皮>叶>干>根>枝。随栽植代数增加,杉木林C贮量和年净固C量明显降低,但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代数间差异程度不同,中龄林代数间差异最明显,与1代中龄林相比,2、3代杉木林C贮量分别下降16.98%和63.60%,年净固C量分别下降14.01%和25.14%。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里骆杉木林区十二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分布、立地变化、季度变化以及杉木中各种元素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是强烈积聚钙、磷、锰的,属于N>Ca>K(Mn)型树种。林下植物的营养水平比杉木高得多,特别是钾。在二十四年生杉木中,每公顷贮存的元素公斤数是:氮277、磷29、钾196、钙263、镁53、铁24、锰11、锌0.66、铜0.22、硫22、氯55、硼0.23,元素总量近一半集中于林冠,树干占32%,树根占19%。杉木这十二种元素总贮存量相当于土壤0~80厘米土层相应的可给态元素总量的80%,杉木中的氮、磷、氯占的比例比土壤的速效氮、磷和水溶性氯的大得多,微量元素比土壤相应的可给态元素小得多,其它元素相差不大。同一山坡的土壤中、下中坡的大多数可给态元素显著高于上坡,夏春显著高于秋冬。同一山坡1~2年生杉木枝叶中,大多数元素差异不显著,但下中坡的钙和硼非常显著地高于上坡,夏春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显著高于秋冬。当土壤养分供应较好,杉木衰老枝叶向1~2年生枝叶转移的元素量多时,1~2年生枝叶元素含量高,各种元素比例比较协调,杉木生长较好。杉木中的钾、钙、镁、锰、氯、硼彼此之间以及氮—钾、氮—钙、锌—铜之间等都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位于坡脚和中坡的两个人工火力楠纯林进行生物量和营养元素分配的初步研究表明:林木的生物量构成是干材>根>枝>皮(?)叶,干材约占40%;林分总生物量为71.7~80.5吨/公顷,林木层生物量为60.5—74.2吨/公顷,随立地变干而降低。火力楠不是典型的浅根性树种,它既有明显的主根,且都伸展到1米以上,但80%的吸收根却集中土表,故立地较干生长即下降;叶面积指数较低,阳叶阴叶比例不合适是当前林分生长量低的重要原因。火力楠对营养元素的需要量是N>K>Ca>Mg>P,对N、P、K的需要量和杉木近似,对Ca的需求则偏低,能适生于缺钙的红壤和赤红壤。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过熟杉木插条林的生物量特点,本文对广西苍梧县白南林场44年生杉木插条林分的生物量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上、下坡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130.146吨/公项和178.683吨/公顷,差异显著;从各生长级生物量的分配看,经济系数随生长级下降而递增,是这个杉木过熟林反映出的一个特点;立地条件较差的上坡样地,杉木干、叶比例明显失调,提出了年龄增长因立地不同对杉木生长发育影响的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北地区蒙古栎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东北地区常见5种蒙古栎林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的结果表明,各林分生物量依次为榛子蒙古栎林(249754.45 kg/hm2)>高产栎林(184750.00 kg/hm2)>胡枝子蒙古栎林(128312.00 kg/hm2)>杜鹃蒙古栎林(124573.16 kg/hm2)>矮栎林(42974.50 kg/hm2),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主要分布在数量较少的大径级林木中,大径级林木在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构成中占主导地位。几种次生林乔木层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榛子蒙古栎林>白桦林>高产栎林>杂木林>胡枝子蒙古栎林>杜鹃蒙古栎林>山杨林>硬阔叶林>矮栎林。各林分净生产力依次为榛子蒙古栎林(18701.3kg/hm2.a)>矮栎林(7682.6kg/hm2.a)>杜鹃蒙古栎林(7622.1kg/hm2.a)>胡枝子蒙古栎林(7588.5kg/hm2.a)>高产栎林(6984.0kg/hm2.a)。  相似文献   

19.
杉木人工林和阔叶杂木林土壤养分平衡因素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李昌华 《土壤学报》1981,18(3):255-261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lata)是我国南方重要造林树种,人工林分布面积很大。在多年的林业实践中,发现杉木人工林,特别是速生的林分在连续栽植之后,一代不如一代,地力逐渐衰退。因此,连栽二、三代之后,就使其轮荒恢复杂木林。而阔叶杂木林则有恢复土壤肥力的作用,因而杉木一般以在常绿阔叶林或阔叶杂木林砍伐后第一次植杉的土壤上生长为最好[1]1)。  相似文献   

20.
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与可持续经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根据近20年来杉木人工林地力 衰退的研究资料,对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机理进行综述和分析。并从杉木树种本身特性和杉木传统的栽培制度等方面提出杉木人工林地力维护的途径和技术,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