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政党执政,尤其是长期执政,从根本上说,要获得社会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必须具有执政的合法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增强执政合法性的新举措。经济和谐是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文化和谐是党执政合法性的灵魂,阶层和谐是党执政合法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前苏联及东欧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因素是苏东共产党蜕化变质。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丧失了党的思想、理论、阶级基础、群众基础、前进方向的先进性,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能力,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也葬送了党的自身。国际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党开展先进性建设的启示是深刻而巨大的: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与时俱进;必须从严治党,建立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加大反腐败力度。永葆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的取得并非轻而易举,而且其保持也决非一劳永逸。因此,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其合法性,就必须胸怀忧患意识,牢固树立三个基本执政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争取最广泛的合法性资源;实现执政方式的法制化,为维护执政合法性取得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和谐社会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要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和构建社会和谐为基点。  相似文献   

5.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与时俱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这一目标不仅进一步深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新党的治国理政思想,而且也表明中国共产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升到全新的战略高度,有机地将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的理念结合起来,并作为完整的体系进行建设,无疑是党在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上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6.
"执政方式现代化"一词自党的十六大开始逐渐成为党建理论研究的热点,理论界对于执政方式现代化的理解主要为要实现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执政的底线,也是科学民主执政的基础。而依法执政的关键是依宪行政,全面实施宪法,运用宪法思维执政对于实现权力的制衡、十八大提出的"服务型"政党等党的执政现代化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给政界学界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现存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相对落后,跟不上社会现代化的步伐。如果不解决国家治理中存在的紧迫问题,治理危机有可能转变为全面的统治危机和执政危机。化解治理危机的根本途径,就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小议沈育初百家争鸣这一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当时社会激烈变革,“士”阶层的扩大和私人讲学之风的兴起,长期的文化积累和发展,是形成这一局面和风气的重要原因。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  相似文献   

9.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党的执政对象呈现出复杂性的趋势,党的执政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能否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严峻考验,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相似文献   

10.
基层党支部是联系群众与党组织的重要枢纽,是我党组织群众学习党的观念、理论和政策方针路线的重要基础组织。群众是一个党执政兴国的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是我党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一切要以人民为先,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党对群众的工作成为了热流,这也凸显了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必要性。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都离不开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它是我国改革精神坚强党的精神面貌建设发展历程中的迫切需求,因此,只有加强基层党支部的建设,我国才能跟上我国发展的新形式,让国家的发展更加通畅。  相似文献   

11.
鉴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发展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一理念是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其理论根据的。社会关系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而生产力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终价值目标和归宿。  相似文献   

12.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本文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结合重庆实际。探讨了建设重庆农村小康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目标及思路和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我国当前高校不和谐现状的分析,秉持社会工作的理念和视角,探索了我国高校和谐教育的含义,并就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在建设高校和谐教育中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发挥重要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我们应该用和谐思维正确认识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发挥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妥善处理宗教方面的矛盾,化解宗教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至此,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不同时期取得的成就将其进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经验,从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这一制度性难题,统筹城乡经济,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肇始,中国思想文化多元的局面得以形成,并造就了沈从文文艺创作的辉煌。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等诸次重大社会变局有着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所形成的社会政治生态使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多数时间呈现出由多元向单一的走向。特定的社会政治生态使自由知识分子逐渐边沿化乃至于消失。沈从文创作理念、艺术风格与主流文艺标准的冲突过程以及挣扎沉浮的人生轨迹,显示出20世纪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一个时代的缩影。沈从文个体经历折射出的普遍意义,或可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作出可供参考的注脚。  相似文献   

18.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当前西部地区城市化处于早期阶段,非常容易导致强调经济目标而忽略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文章在体现资源、环境、生态的承载能力,体现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需求,体现生存质量的改善和体现城市化后城市资源消费生活环境发生主要变化的基础上,构建了兼顾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等多视角评价投资效率的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重庆1995—2004年的相应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中国大陆获得了快速发展。在简单回顾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剖析了社会工作教育在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