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人是平湖市交通局的一名普通干部,自1994年开始学习制作山水盆景。多年来,市交通局积极创导发展交通文化,为我工作之余研修山水盆景制作创造了宽松环境。我市还有一批山水盆景爱好者,制作上达到了一定水平,对我学习山水盆景制作提供了许多帮助与指点。另外,《中国花卉盆景》等多种杂志更是我学作山水盆景的良师益友。这期间也制作了一些山水盆景,其中部分作品曾在有关盆景杂志上刊登。但由于受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绘画艺术起源很早,可以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绘画算起,而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中国古代文艺思潮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绘画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涌现了许多专业画家。 相似文献
3.
4.
5.
走进马伯钦的微型山水盆景陈列室,就能感受到他奋力创作的气息。室内周围墙上挂着名家书画,更多的是他自己的画作。古色古香的红木橱中及博古架上琳琅满目地陈列着他收藏的古人物、古船、民舍、古陶瓷、艺术盆、艺术壶。他说艺术是相通的,观赏这些古玩藏品,可以有所借鉴,在绘画或制作盆景时触类旁通,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6.
山水盆景是人为的大自然山水景观的浓缩物。在制作中有时不免将景物要夸张一些。现以《无限风光在险峰》(下图)这幅作品为例来说。此景运用夸张手法,使主景山崖悬空探出,并跨越水泊河流去接近衬石(配峰),这是为了体现山景的壮观和雄险。主峰看 相似文献
7.
走进马伯钦的微型山水盆景陈列室,就能感受到他奋力创作的气息。室内周围墙上挂着名家书画,更多的是他自己的画作。古色古香的红木橱中及博古架上琳琅满目地陈列着他收藏的古人物、古船、民舍、古陶瓷、艺术盆、艺术壶。他说艺术是相通的,观赏这些古玩藏品,可以有所借鉴,在绘画或制作盆景时触类旁通,推陈出新。他制作微型山水盆景是心境的流露、精神的物化。画人不必要名人巨星,画景不 相似文献
8.
树石盆景制作必须结合树型构思设计,充分发挥树石造型的绝对优势,确定设计方案,再进行制作和养护。要求石依树姿而造景,树依石景而相生,从而使树石巧妙结合,景上添花,意境生情。这是树石盆景构思与制作的基本要求。现将《共缀春光》的制作经历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我的印象中,国内出版的盆景专著,专门撰写树石盆景创作的并不很多,除香港《伍宜孙盆景集》将树石盆景纳入"附石盆栽"一章论述较详细之外,内地第一位提出"论树石盆景"者恐怕是武汉的贺淦荪教授了。而今天我又欣喜地看到林鸿鑫先生寄来的《树石盆景的创作与欣赏》书稿真是喜出望外。应该说,关于以树石盆景创作为中心内容的专著也许这是国内第一本。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林先生与我有多次交往。最初,只知他为人诚恳,教学有方,曾先后担任国内多所大、中院校兼职教授,并受聘于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兼职教授。再后来,又知道他不仅精于盆景艺术,还擅于设计施工各种园林景观,在香港花展期间,经他设计施工的展区由于风格独特,受到各国宾客的好评,被授予"特别贡献奖"。林先生的才艺不仅在浙江红欣园林艺术公司经营、投资苗木基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在深圳市东湖公园盆景世界中获得了"精品示范园"和"绿色传播者"的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10.
在马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以一盆福建茶盆景《骏马腾色》献给马年。请看下图。这盆景比较奇特。在自然界不知是人踩、湃踏,还是雷电所击,几株福建茶小苗被揉在一起生长, 相似文献
11.
木本叶下珠(简称叶下珠,下同),别名红珠子。系大戟科,叶下珠属。产于福建、浙江、江苏、湖北的山地疏林下或山坡路旁。叶下珠系灌木,高可达2米,树皮暗褐色,呈鱼鳞状,剥落。叶互生,薄纸质,常二列,全缘无毛,椭圆形或卵形,长1.5~2.5厘 相似文献
12.
盆景一般不宜体量太大,古人称“以几案可置者为佳”。但在现代的一些大型场所,如公园、住宅区公共绿地、专业盆景园等场所内,有时也可适当设置一些大型盆景,作为环境布置的亮点。 相似文献
13.
本品于1986年从苗圃中购得,原为一地栽树,种植时间约在15至18年间。购入后,即截去上部的80%,留取根部和主干二枝。当年放瓦盆蓄养时高度30厘米。1992年己形成所需枝叶开始攀扎造型(入瓦盆第3年后即注意摘芽留势)。基本成形后,1995年配优质紫砂盆定植。2000年时,已成本貌。在2001年"松江区建成1250周年盆景精品展"上,获得一等奖(那次评比一等奖只设一名)。其时已花16个年头。 相似文献
14.
“艺术最忌雷同,最忌‘千人一面’。程式化的作品之所以不受欢迎,正是由于缺乏个性。反之,作品的个性愈鲜明,其吸引力就愈强烈(徐晓白、赵庆泉《论中国盆景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用盆景艺术向世界宣传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是海派树石盆景《浦江源头》的创作初衷。早在2006中国陈村世界盆景赏石博览会上,《浦江源头》就赢得了中外盆景界权威人士的高度赞赏。美籍国际盆景雅石协会(BCI)和世界盆栽友好联盟(WBFF)领导人琳达布兰特颇为欣赏地与《浦江源头》合影留念。《浦江源头》能在大展上引起震撼,不仅让人领略了海派盆景的魅力,而且向世界展现了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举办地的母亲河——黄浦江源头的神韵美境。 相似文献
16.
盆景(盆栽)制作有两种模式值得注意,一种是“用废(天然)为宝”,另一种可以称之为“制废(人为)为宝”。有必要对它们进行认真研究,因为它们产生于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上,风格截然不同。从教育学角度看,对人性培养的影响完全相反,南于双方对世界盆景文化发展格局都有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出现让人担忧的此消彼长的迹象, 相似文献
17.
作为编者,面对这样一部作者众多,篇幅浩瀚,风格各异,色彩纷呈,工艺精细,耗资巨大的盆景作品集,当编撰工作顺利完成之时,心绪是不平静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盆景设计制作,经过仁人志士20余年的努力,在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双重推动下,涌现出一批格调高雅,主题新颖,造型别致,技法卓杰,意味无穷的优秀作品。目前,作为彩版的同类盆景图书,有一定分量的不下一二十种,比较之余,我们认为《中外盆景名家作品鉴赏》一书.有着以下几点特色。 相似文献
18.
作为盆景起源国的中国,学习日本盆栽艺术,是否会改变中国盆景的传统特色?怎样才能达到“洋为中用”,进一步提升中国盆景的艺术品位?值得我们思考和研讨。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也是很正常的现象。神枝舍利干是习文中的汉字名称,借助佛教语言来形容其亘古不化之骨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枯枝枯干。为了表现盆景枝、干苍古残缺的景象,一种是保留有修饰自然生成的枯枝枯干使其白骨化;另一种是通过人工制作,将部份活性枝、干进行雕刻,摹仿出自然式白骨化形态;或者两者合一,使其更加贴近自然,贴近野 相似文献
19.
在盆景创作中,常有“参照画意”之做法。这是因为,从古今名画中挑选合适的构图,要比自己凭空想象高明得多。本人的水旱盆景《柳村诗话》,便是受到画的启发,然后确定创意,再根据构思选择材料,经细致加工而成的。 相似文献
20.
盆景《大江东去》(见右下图),近看是石,远看似浪,汹涌澎湃,气势奔腾。作者是“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盛定武先生。作品在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