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河南省的森林类型主要是天然次生阔叶林,面积与蓄积分别占全省的70.9%和83%。这些次生林主要集中在豫西地区,其面积与蓄积分别占全省天然次生阔叶林的81.5%和92.3%。因此,探讨该地区天然次生阔叶林的改造方式,在理论上和生产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3.
4.
5.
湖北远安县大堰自然保护区内残存常绿阔叶林自然片段分布,也是该区域低海拔分布唯一的常绿阔叶林群落斑块,开展了以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为主题调查研究。设置1 hm2的固定监测样地,调查了所有胸径(DBH)≥2 cm的木本植物、记录物种名称、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区系特征、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样方内有维管束植物45种,隶属29科38属,DBH≥2 cm的乔木植株密度2441株/hm2,以壳斗科、樟科、冬青科、山茶科为优势建群种。区系特征在属的划分上,泛热带占比16.67%、热带占比45.84%、温带占比37.5%。重要值区间在0.51%~16.51%,壳斗科物种占比76.93%,占有绝对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分为乔、灌、草3个层次,径级结构为异龄林、林龄为中幼林,自然更新良好。物种多样性指数顺序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样地内物种组成丰富,为典型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稳定,区系特征处于热带与亚热带交错带,物种分布趋于热带性质。该区域常绿阔叶林恢复的成功案例可为此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良好借鉴经验,可扩大类似区域... 相似文献
6.
对安徽省祁门查湾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成熟林分的结构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林分在600 m2的样地内出现树种数(D≥3.0 cm)为11个,多样性指数为1.94,均匀度指数为0.81,低于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其他地区常绿阔叶林。但林下植被树种(D≤3.0 cm)多样性较高,出现树种数达21种,表明森林植被干扰后树种多样性得到了较好恢复。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天然阔叶林经营之路,1975年在金盆山林场开始了天然阔叶林改造试验,目前全县已改造0.44万hm^2,据标准地调查,改造的年后每hm^2生长量达9.15m^3,比对照3.9m^3/hm^2净增5.25m^3/hm^2。与人工营造阔叶林比,每hm^2可节约750元。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南方,天然次生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是一种常见的管理措施。为研究森林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我们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比较了天然次生阔叶林、第一代和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明显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林。第一代、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仅为天然次生阔叶林的53%和46%,微生物氮为97%和79%。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也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但微生物量氮则相反,为杉木人工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林。因此可以得出,天然次生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以及杉木林连栽引起了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土壤质量降低。图2表3参36。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阔叶次生林的合理经营方法,利用系统聚类中的离差平方和法,对江西部分次生阔叶林的类型进行数量分类.德兴2个林场的次生林可划分为10个群丛,宁冈、信丰4个林场的次生林可划分为10个群丛.将生长较为迅速,分布在山坡中下部,立地条件较好的栲树林、米储林、甜槠林、木荷林等划为一个经营类型;将生长较慢,分布在立地较差的石栎林、青冈林、福建青冈林划分为另一个经营类型.根据不同的经营类型采用不同的经营措施,可以更好地经营好次生阔叶林,同时可获得较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次生阔叶林采用皆伐重造、间伐抚育、间伐补造和保留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在次生阔叶林采用间伐抚育和补造珍贵树种效果很好,树高生长比对照高148.6%~151.4%,胸径生长高114.1%~160.0%,方差分析均达到极显著和显著差异,林分树种多、结构好、价值高,生态效益显著,是保护和发展阔叶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浙南次生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南次生阔叶树种资源丰富,常见的自然恢复乔木阔叶树种达60余个,频度大于10%的有青冈、木荷、苦槠、白栎、甜槠、枫香、红楠、野漆、栲树、樟、冬青、檫木、野柿和杨梅14个;但树种总量较为集中,其中青冈、木荷、苦槠和白栎4个树种的立木总量占全部阔叶树种的65.14%。天然恢复条件下林分一般由1~5个乔木树种组成,其中乔木树种4个以下的占48.3%,乔木阔叶树种4个以下的占乔木树种4个以下的57.4%,只有10%的样地乔木树种数量超过10个;单位面积的乔木树种在3000株/hm2以下的占89.9%,不足2000株的占78.7%,1000株以下的占32.6%。根据各样地乔木层主要树种的重要值,浙南次生常绿阔叶林中青冈、苦槠、木荷、甜槠、枫香、石栎、米槠等种群为群落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2.
陈大林业站自1978年开始进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阔叶林的试验,采取迹地清理不炼山、封山育林、幼林抚育、抚育间伐等技术措施,取得了很好效果。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阔叶林,有利于保护树种多样性,恢复多树种混交林;生长量大,投资省,见效快;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3.
14.
《西部林业科学》2015,(6)
以江西东北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标准样地35块,调查分析该区域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和林分生物量的特征。结果表明,(1)丝栗栲和石栎单株平均生物量为88.52 kg和132.52 kg。甜槠单株生物量在胸径25 cm时,增长平缓;胸径25~30 cm之间增长迅速;30~35 cm之间,生长速度放缓。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过程,这一生长过程也表现在木荷上,转折点分别为胸径15 cm和20 cm阶段。(2)德兴常绿阔叶林主要是甜槠林、丝栗栲林、木荷林及石栎林,其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120.56 t/hm~2(不含地下生物量),284.23 t/hm~2、256.59 t/hm~2和385.47 t/hm~2。(3)甜槠、丝栗栲、石栎和木荷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38.22 t/hm~2(不含乔木层根部生物量)、295.73 t/hm~2、410.46 t/hm~2和264.39 t/hm~2。 相似文献
15.
森林最重要的一项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被人们称为绿色水库。但是,不同的森林,其蓄水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其防洪减灾能力的大小也不一样。森林结构越复杂,树冠越庞大,枝叶越浓密,林木根系越发达,枯枝落叶层越厚,落叶越软越容易腐烂,土壤孔隙度越大,土壤结构越疏松,则其蓄水能力就越强,森林保持水土,防洪减灾的能力就越大。一般来说,天然林的树种结构,林层结构,林龄结构等总是比人工林复杂,因此天然林的蓄水能力比人工林强。而天然林中由阔叶树组成的森林又比由针叶树(如杉木)组成的森林复杂得多,因而天然林阔叶林的蓄水能力比针叶林… 相似文献
16.
1984年在江西省德兴市和信丰县进行次生常绿阔叶林抚育改造试验,10a研究结果表明:(1)更新初期次生林组成抚育树种选择应以林分中速生丰产树种米槠、丝栗栲、木荷等为主。米槠等速生树种材积定期生长量在林分中所占比例比其株数所占比例多10%以上;(2)幼龄林疏伐强度的生长效应以中—强度疏伐对林分生长有促进作用,林分主要速生树种数量和材积比例可分别提高15%和5%左右。伐后保留1500株/hm2,疏伐间隔期8~10a;(3)中龄林密度管理后,槠栲类、木荷和次要树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7%、33.9%和29.1%。4a后3类树种在林分产量结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3.7%、29.4%和16.9%,槠栲类直径和单株材积定期生长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2类树种,表明密度管理能较有效地提高槠栲类树种的生产力,林分保留密度以600~8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陈策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82,(1)
南昆山位于广州市东北部,距广州九十多公里,森林面积18.5万亩,森林复被率82%,其中天然阔叶林12万多亩,属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虽然面积不大,但充分显示了森林在维护生态平衡、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点缀景观以及科研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祖国南方门户的绿色珠宝。 相似文献
19.
《林业勘察设计》2017,(1)
利用1974~2013年福建省8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数据,选用生物量扩展因子(BEF)方程估算地上生物量,采用根冠比估算地下生物量,选取碳含率估算乔木层碳储量,估算森林资源清查间隔期天然阔叶林碳汇值,分析碳储量、碳汇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74~2013年福建省8次森林资源清查的天然阔叶林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8 252.39万t、7 489.70万t、7 599.11万t、8 751.12万t、9 51.16万t、10 882.78万t、11 703.32万t、13 903.42万t。1979~1988年2次复查碳储量较第1次有所减少。1983~2013年连续6次复查碳储量呈递增态势,其中2009~2013年碳储量增幅最大。1979~2013年福建省7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期间的天然阔叶林乔木层碳汇分别为-2 796.51万t、401.15万t、4 224.05万t、2 566.81万t、5 249.27万t、3 008.67万t、8 067.00万t,其中1979~1983年碳汇为负值,1984~2013年碳汇为正值。 相似文献
20.
我省山楂资源丰富,栽培历史较长,近几年发展很快,目前全省共有山楂树2388.88万株,结果树327.3597万株,1986年产量为729.006万公斤。但是长期以来,多数成龄山楂树仍处于半野生栽培状态,管理粗放,生产上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栽培品种混杂我省山楂栽培品种多由山东引入,但由于民间长期采用根蘖苗就地嫁接繁殖,致使品种良莠不一,树体生长发育慢,结果迟,产量低,仅果肉就有绿色、白色、粉色、红色之分,严重影响着山楂生产的发展。其次苗木产销缺乏管理,生产无计划,质量无标准,销售无牌价,检查无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