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近年,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农村劳力向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稻作劳力逐渐减少。为了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探索高产、省工、低耗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已提上议事日程。1987年,我们在福州市郊区鼓山乡远东村。开展这项研究,现将研究初步结果报导如下。一、试验方法 1.试验面积,连片18.6亩,土质为冲积壤土; 2.育秧:编织布秧;品种:惠农早、于四月一日播种;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麦棉两熟种植方式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商品经济观念的增强,农业生产正由一年一熟向麦棉两熟的方向发展。1985~1987年宿县麦棉两熟面积由4.5%上升到32.3%。实践证明,在劳力充足,耕作精细的地区,增加棉田复种,实行油棉、麦棉、菜棉  相似文献   

3.
人粪尿历来是农家的好肥料,在50和60年代,人粪尿在农业生产上曾红极一时,身价极高,一直被农作主帅——粮食作物所把持,茶叶却无法争用。从70年代开始,我国化肥工业崛起,由于化肥具有肥效快,效果好,施用成本低,而且省工、省力、卫生等优点,于是,人粪尿的身价便开始下降,由“香”逐渐变“臭”。到了80年代,化肥工业进一步发展,同时乡镇企业也迅猛兴起,出现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工副业生产转移,这时农民已讲究农业生产劳力投放的经济效益,并且对农活更加要求省力、清洁,因此,人粪尿就变得更“臭”了,在城镇中已成为一大包袱。如浙江新昌县  相似文献   

4.
(一)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茶区劳力随着乡镇企业的日益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在逐步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非农业生产领域转移,投入茶叶生产的劳力逐趋减少,乡村妇女大量进入城  相似文献   

5.
稻、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农田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农民收入,继稻田养鱼、稻田养鸭之后,衢州市衢江区又推出稻鳖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经过两年的试验探索发现,该模式不但稳定发展了粮食生产,又大幅度增加了种粮农民的收入,是一条生态循环农业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安乡县农业生产现状,更好的发展安乡农业特色,2016年对安乡县农业生产现状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分析了由于生产成本增加、劳动力老龄化程度加快、耕地种植情况转变、农业转型等原因造成农户收入降低、种粮人数骤减、农村新型农业主体逐渐增多等的问题,并提出加快土地流转、农产品品牌创建、加强培训等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粮食耕地逐步向种粮能手集中是大势所趋。当前,提高种粮专业户经济效益已成为稳粮兴农的重要课题。 最近,我们对常德县冲天湖乡的十个种粮专业户进行了经济效益考察。1986年这十户共种粮577.2亩,户平产粮3.2万公斤,人平产粮4483公斤,加上家庭副业收人,户平产值1.47万元,户平纯收8365元,人平1178元,劳平纯收入1818元。总的来  相似文献   

8.
福建机械化采茶试验,示范,推广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茶园推行机械化采茶是茶叶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一场技术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发展很快,第三产业遍布城乡,大批的劳力流向城镇,某区采茶劳力日趋紧张,采茶工资不断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严重地制约茶叶生产的发展。为了解决采茶劳力紧张的矛盾,必须着手进行机械化采茶的试验、示范工作。1988年8月我厅牵头组织机来考察组赴广东等省参观学习,1989年引进日本采茶机械进行机采试验.示范。经过协作组与广大茶叶工作者、茶农的五年艰苦…  相似文献   

9.
在今年农村工作会议上,盘锦市委、市政府提出对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其中大力发展河蟹生产,实施“蟹田种稻”工程是结构调整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其基本内容是:大力增加稻田养蟹特别是养成蟹面积,由“稻田养蟹”发展成为“蟹田种稻”,今年养蟹面积达到2万hm^2,实现农村劳动力人均666.7m^2,明手两年争取达到农村人口人均666.7m^2,即4万hm^2,到2005年,力争达到5.3-6.7万hm^2。这是一项很大的农业结构调整系统工程,是一项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Ⅺ报 稻桩养分转运规律研究李义珍,黄育民(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福州350019)前面报道的再生稻N素芽肥试验和高产再生稻田物质生产积累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头季稻柱在再生季有大量的物质转出。这些转出物质对供给再生苗生长发育和穗粒充实具有重要的意[1...  相似文献   

11.
一、直播栽培简史在江户时代(1603~1868),移栽方式为日本主要的稻作栽培方式。当时仅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才有直播栽培,如渍水田和缺乏灌溉条件的稻田。本世纪40年代后期战争造成日本农区面临劳力不足,直播栽培方式一时受到重视。但发芽成苗率低,除草难度大,产量低。由于当时的主要问题是增加粮食生产,随着农村劳力状况的改善,直播方式也随之减  相似文献   

12.
海南省甜瓜设施栽培生产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先在三亚市种植,随后逐渐向陵水、乐东等地辐射。2005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农业的设施栽培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有近万亩的生产规模。  相似文献   

13.
幼龄或重修剪、台刈后的茶树,一般要经过2~3次定型修剪。目的是促进单轴分枝向合轴分枝转化,树冠向矮、壮、宽、密方向发展,塑造蓬面宽阔的采摘面,为茶树高产、稳产、优质奠下基础。但近年来,由于农村生产体制的改变,茶园由茶场集体经营向个体专业户转化。农村闲散劳力日益减少,尤其是水稻的春插、双抢期间,出现劳力短缺,使正常投产茶园茶叶老在树上不能适时采,造成茶叶减产和品质下降。另  相似文献   

14.
鲁远源  任天举 《再生稻》1995,(1):97-101,53
本文通过对小麦为前作的中稻-再生稻耕制的四年定位试验结果,分析了小麦,中稻,再生稻的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物质和能量转化效益,揭示了在不同小春前作下中稻,再生稻的表现,为认识和发展稻田新耕制,促进稻田生产向“两高一优”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福建稻田大小麦机播配套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冬闲稻田多,冬作期长(从11月至翌年4月)。利用稻田冬种大小麦增产粮食(尤其是饲料粮)的方式仍是福建省冬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用传统落后手工种麦,耗工多、工本高、劳动强度大、效益低,出现农户种麦积极性下降。1987~1993年,稻麦所开展“稻田大小麦机播配套技术研究,采用江苏无锡、南通免耕条播机播种大小麦,能一次完成除草、碎土、开沟、播种、盖种、压种6个工序,每台机一天可播1-33hm2以上,相当40~60个工的劳动量。先后在福州郊区、石狮、晋江市、福清、惠安、龙海…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如东稻麦周年单产得到了恢复性增长,并取得一批高产典型,但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本文在剖析当前农村发展的社会制约因素、技术应用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未来稻麦生产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稻米》2005,(1):i001-i001
已经过去的一年,无疑是我国粮食和农业发展史上极为关键的一年,粮食的全面市场化,使得我国农业完全进入市场机制,农民种粮还得到了政府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种粮税、农业税开始减免,粮食生产得到恢复性发展,粮农收入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以往年份。这一年,是种粮农民最为舒心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发展带动乡村的新机制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8.
茶叶生产历来被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计划经济年代,农村劳力充裕而又廉价,对茶园管理实行“人海战术”也在情理之中。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劳力已不再是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力了,二三产业与农业劳力之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茶叶产业,由于种种原因,在劳力竞争中已无优势可言。同时,劳动报酬、农资价格上扬过快、过猛,也与茶叶涨幅缓慢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因此,形势迫使茶叶行业必须狠抓内部挖潜,千方百计地减少不必要的劳力投入和其他投入,节省成本开支,以此来获取一点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19.
进行稻田种植结构从稻稻麦到稻稻菜到豆稻豆演变的研究分析,表明:豆稻豆新农作制可一年3-4熟,土壤永续利用,市场开发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0.
水稻田间作业的主要机械 ,如收割机、插秧机等均要求稻田土壤有一定的硬度才能正常行走作业。而稻田土壤硬度与其含水量密切相关 ,含水量越低 ,硬度越高。降低稻田饱和含水量 (土壤全部孔隙为水份充满时的含水量 ) ,可使稻田含水量在排水后较快地降至适应机械作业的水平。有利水稻机械及时下田作业 ,争取农时。本试验的目的在于研究稻田的排水晒田措施对其饱和含水量的影响 ,为稻作生产机械化提供相应的农艺管理措施。1 研究方法试验在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农场进行 ,试验地土壤质地为壤土 ,将试验地按正常耕作要求用拖拉机耕耙平整 ,沉实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