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欢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病原 病原为尖孢镰刀菌的变型 二、危害症状 感染枯萎病的合欢幼苗发病表现猝倒,很快死亡。大树感病后,叶片萎蔫下垂,干枯脱落,枝条死亡。发病时由1-2个枝条开始干枯,然后发展到全株死亡。  相似文献   

2.
苗圃合欢枯萎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报道了发生在洞庭湖区成年杨树林中的重要病害——欧美杨枯萎病的危害状况、症状特征和侵染途径。经对不同菌株进行分离鉴定,确认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同时分离到一种细菌,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黄单胞菌基本一致,但其致病性尚待进一步证实。进行药剂抑菌试验表明,40%灭病威200~600倍液和50%多菌灵200~400倍液对此病均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对千年桐抗枯萎病性状进行研究表明,千年桐是枯萎病的高抗物种。其抗性与其根部表皮细胞和木栓层较厚、单宁和钾含量较高及过氧化氢酶和多元酚氧化酶活性较强有关。以千年桐作砧木,三年桐优株无性系作接穗嫁接的桐林,不仅能保持高度的抗病性,而且生长快、结实早、盛果期长,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枣缩果病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枣树缩果病的病原菌(Frwinia jujubovoraWang.Cai.Feng et Gao)为肠杆菌科,欧文氏菌属的一个新种。经多年研究,此病发生与气温、湿度和枣果发育期密切相关。在新郑枣区,8月中旬至9月中旬,旬平均气温22—26℃时,是此病主要发生期。通过小区试验,使用链霉素70—140单位/毫升、50%DT 600倍液、卡那霉素140单位/毫升、土霉素210单位/毫升等药剂喷药3次,保果率在90%以上。1986年以来,在新郑等三县示范防治6.1万株,病果率降至7%以下,纯经济收入57.95万元。  相似文献   

6.
文山州草果萎蔫性病害病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确定草果重大病害草果萎蔫病病原,解决其防治关键技术问题,在云南文山州的马关县仁和镇木腊村、古林箐乡瓢厂村草果种植区采集草果萎蔫性病害植株典型病征标本,进行切片、鉴定和按照柯赫氏法则分离、回接、鉴定。结果表明,镰孢属Fusarium sp.菌株是草果萎蔫性病害发生的主要致病微生物;围小丛壳属Glomerella sp.(无性型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也能导致草果萎蔫性病征,同属于草果萎蔫性病害致病微生物。  相似文献   

7.
三年桐、千年桐感染枯萎病病原菌后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枯萎病是油桐毁灭性病害。中国广泛种植的油桐有三年桐和千年桐,三年桐易感枯萎病,千年桐抗枯萎病。为探讨三年桐与千年桐在枯萎病应答过程中的差异,在对油桐枯萎病灾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进一步探讨三年桐、千年桐接种枯萎病病原菌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油桐枯萎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接种试验显示千年桐在接种尖孢镰刀菌后SOD、POD、CAT较三年桐均呈现较高活性,在接种后SOD、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CAT活性升高并维持高活性,MDA含量变化不明显;三年桐SOD活性和MDA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POD活性先降低再升高,CAT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又降低。千年桐作为抗病种,其抗病性可能与其本身具有较高的SOD、POD、CAT活性有关,并且和病原菌感染后酶活上升有关;三年桐为易感病种,接种后SOD、POD、CAT活性有变化,但仍不能抵御病原菌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1974年在浙江竹区发现一种刚竹病害。典型症状是竹杆基部紫色,形成条、环状绕竹杆基部一周深紫色斑。1980—1987年对此病进行了研究,经鉴定此病由束梗镰孢菌(Fusarium stilloides Wollenw.)引起。病菌广布土壤中,在霉雨季节病菌从竹根、蔸,竹杆基部的伤口侵入,7—8月高温时病斑迅速扩散。重病株当年9—10月开始落叶,以后逐渐全株枯死。病害发生同竹龄、立地条件、经营管理水平有关。防治应以营林措施为主。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长速率法,对毛竹菱斑病的5种病原真菌进行了室内毒力试验,结果显示,福美双和农抗120对该病的病原菌无明显抑制效果,多菌灵和甲基立枯灵对尖孢镰刀菌、甘蔗节菱孢菌、赤霉病菌和炭角菌属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而噁霉灵对链格孢菌具有中等强度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圆柏芽枯病是大连地区圆柏最主要的病害,80年代开始在大连市林业科研所苗圃和劳动公园成灾,到90年代初已传播蔓延到7个县(市)区,从1年生小苗到多年生幼树均能发病。病原菌为壳小圆孢属(Coniothyriumsp.)的真菌,在病叶上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侵染发病,6~9月为发病盛期,9月份停止发病。发病除和树种及树龄有关外,还同温度、湿度、降雨量、地形、地势、通风、透光密切相关。据室内抑菌和大田防治试验,以波美1度石硫合剂防治效果为最好,经防治病树普遍恢复了生机,年平均高生长达40cm左右。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沙棘干缩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2007年分秋、春、夏3次采集大果沙棘干缩病感病植株感病部位组织,分离纯化、鉴定获得8个真菌菌株.根据Koch's证病法则,选择分离自具有明显干缩病症状植株感病部位的分离物的孢子作为致病性测定用接种体,分别采用菌剂灌根、干部刮伤涂抹菌剂的方法对沙棘幼苗和12年生沙棘进行接种后,引起与自然发病相一致的症状,对接种发病的植株再分离获得3个菌株.对上述菌株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测定,将其鉴定为拟枝孢镰孢菌.该病原菌可生长在沙棘的叶部、枝干部及根部,生长在不同部位的菌株存在致病力上的差异.该病原菌在大果沙棘上的危害在黑龙江省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采用灌根接种法研究了从黄栌枯萎病病根中分离到的几种根栖真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单独接种 Fusarium spp.和 Cylindrosporium spp.的不同菌株均未发病,3个 Verticillium dahliae菌株的发病率分别达到 60%,70%,90%;而 V.dahliae和 Fusarium spp.混合接种的发病率达到100%;分离自陕西棉花上的V.dahliae菌株也可以引起轻微的枯萎症状,但症状不同于分离自黄栌的菌株.V.dahliae 菌株占黄栌根、茎、叶等不同部位的分离真菌菌株总数的61.7%,占叶部真菌菌株的96.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