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国白蛾在天津市的发生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洁  于兴国  敬永红 《植物检疫》2003,17(3):146-147
1995年美国白蛾Hyphantriacunea(Drury)在天津港附近大发生。对林木、果树造成严重危害。为摸清美国白蛾在天津的发生、危害特点及生物学特性 ,为更好地指导防治 ,我们于1 995至 1 997年对美国白蛾在天津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全面调查 ,调查范围扩大至天津全市 ,现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1 寄主植物及危害状况据调查 ,美国白蛾在天津港及附近地区危害寄主植物达 51种 ,分属 2 4科。其中以糖槭和桑受害最重 ,其次为苹果、杨、李等。该虫主要取食叶片 ,在树叶吃光后 ,转移至农田及杂草上取食危害。糖槭是天津市的主要绿化树种 ,特别是天津港及附近…  相似文献   

2.
美国白蛾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川  杨朝乾  朱瑜 《植物医生》2007,20(1):49-50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又名秋幕毛虫、秋暴蛾,是我国对内对外检疫对象。该虫食性很杂,繁殖较快,适应性强,传播途径较广,危害严重。寄主有果树、林木、农作物、野生植物等50多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在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其肠道细菌群落的变化情况,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肠道细菌16S rDNA的V3~V4区域,分析肠道细菌的多样性、物种组成和菌群结构差异,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预测。结果显示,美国白蛾4龄幼虫在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肠道细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出现明显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取食寄主法国梧桐Platanus orientalis、柿Diospyros kaki、胡桃Juglans regia、杨树Populus×canadensis和杏Armeniaca vulgaris的群体。美国白蛾肠道优势菌门主要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而属分类水平上的物种在不同处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取食法国梧桐和柿树的美国白蛾肠道中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的相对丰度较高,分别为63.16%和34.50%;取食杏树和杨树的美国白蛾肠道优势菌属分别是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相对丰度分别为87.58%和37.93%。不同寄主也导致美国白蛾肠道细菌群的组成结...  相似文献   

4.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植物检疫性害虫.2003年秋季在廊坊首次被发现,因廊坊地处北京和天津两特大城市之间,美国白蛾在廊坊的发生、危害、控制情况直接影响到京津林木,如果不尽快有效遏制、控制其扩散,会威胁到北京2008年的绿色奥运.因为美国白蛾第2代幼虫的暴食期正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举办期间,所以对美国白蛾在廊坊的控制又增添了特殊意义,现将美国白蛾在廊坊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冯术快  卢绪利 《植物保护》2009,35(5):168-169
通过室内饲养及野外观察表明,美国白蛾在昌平区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且该虫具有趋光、趋味和幼虫吐丝结网的习性。制定了加强监测预报和普查,在低龄幼虫期使用生物或仿生物、植物源类药剂进行预防,同时采取人工、物理和生物措施进行防治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迪 《广西植保》2022,(3):31-34
美国白蛾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其幼虫具有繁殖快,取食量大的特点,给各地园林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自传进天津市以来,对天津城市园林绿化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本文就天津市滨海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美国白蛾的发生现状和防控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以期为美国白蛾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成虫触角上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美国白蛾雌、雄成虫触角上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美国白蛾雌成虫触角呈锯齿状,雄成虫触角呈双栉节状。雌、雄成虫触角上的感器类型有所不同,个别感器的长度和基部直径差异显著。美国白蛾成虫触角上分布9类共16种感器,即4种毛形感器Ⅰ~Ⅳ、2种刺形感器Ⅰ~Ⅱ、1种鳞形感器、2种锥形感器Ⅰ~Ⅱ、2种腔锥形感器Ⅰ~Ⅱ、1种栓锥形感器、1种舌形感器、2种Bǒhm氏鬃毛Ⅰ~Ⅱ以及1种新的感器——单孔栓感器。毛形感器数量最多,且雄成虫触角上的毛形感器数量多于雌成虫触角上的。单孔栓感器数量较少,雌、雄成虫触角上仅发现2~3个,在雌成虫第1~3鞭亚节腹面锯齿端部各分布有1个。毛形感器Ⅳ——超长毛形感器及舌形感器仅分布在雄成虫触角上。锥形感器Ⅰ~Ⅱ、腔锥形感器Ⅰ和Bǒhm氏鬃毛Ⅰ~Ⅱ的长度在雌、雄成虫间均差异不显著,而其余感器的长度在雌、雄成虫间均差异显著;雄成虫触角上毛形感器Ⅰ~Ⅲ、腔锥形感器Ⅱ和刺形感器Ⅰ~Ⅱ的长度均显著大于雌成虫触角上的,雌成虫触角上鳞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的长度显著大于雄成虫触角上的。表明美国白...  相似文献   

8.
HcNPV和Bt复配对美国白蛾的致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了美国白蛾核多角体病毒和苏云金杆菌复配对寄主美国白蛾的致病性.结果表明,Bt浓度为10或25mg/L对美国白蛾核多角体病毒的毒力有增效作用;美国白蛾核多角体病毒浓度为1.6×105、1.6×106、1.6×107PIBs/ml对Bt的毒力有增效作用,两病原相互增效作用明显.二者复合感染与美国白蛾核多角体病毒单独使用相比,合剂使LT50缩短0.5~2.1d,缩短了美国白蛾幼虫死亡时间,加快美国白蛾核多角体病毒致死速度.并对混合感染中病原的相互作用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采自美国白蛾僵虫的虫生真菌Bb08 12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研究及致病性测定。根据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将其初步鉴定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室内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在26 ℃恒温、高湿度下对1龄中期美国白蛾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107 孢子/mL剂量饲毒处理幼虫72~120 h,幼虫死亡率可达25.47%~79.32%,120 h的LC50 为1.169×106孢子/mL。该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差异明显。沙氏培养基上产孢量最高,10 d产孢量可达到5.59×108孢子/cm2,极显著高于PSA、查彼培养基和5%麸皮 蔗糖固体培养基上的产孢量。24 h光照和24 h黑暗两处理间的菌落生长量差异不明显,而在培养的最初48 h,24 h黑暗处理可显著促进分生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美国白蛾对主要农作物的危害风险,选取20种常见农作物进行美国白蛾的饲喂试验。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幼虫饥饿时能被动取食多种农作物,未发现其嗜食的农作物;喜食玉米和棉花,大部分虫体生长发育正常,危害风险极大,且会产生较严重的下一代疫情风险;可取食芝麻、空心菜、苋菜、大白菜、小白菜、番薯、南瓜,但50%以上的幼虫死亡,残存幼虫部分不能发育为正常蛹和羽化,具有一定的危害风险,也存在下一代疫情风险;厌食大豆、白花菜、豇豆、葫芦,部分幼虫可化蛹,但发育不正常,不能羽化,危害风险较小;拒食水稻、花生、荷花、番茄、辣椒、苦瓜、茄子,对其不存在危害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对含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寄主植物的适应机制,用含不同浓度DNJ的人工饲料饲喂美国白蛾幼虫,测定饲喂后美国白蛾幼虫的死亡率、生长发育指标、营养效应指标和体内解毒酶活性。结果表明,浓度0.125%~2.000% DNJ处理6 d后,美国白蛾5龄幼虫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最高达52.50%。DNJ对美国白蛾的亚致死浓度LC25和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41%和1.80%。0.5% DNJ处理后美国白蛾幼虫总发育历期延长20.75%,幼虫总存活率、化蛹率、雄雌比和单雌产卵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浓度0.125%~2.000% DNJ处理后美国白蛾幼虫相对取食量较对照显著升高,而食物转化率、食物利用率和相对生长率却低于对照,且随着DNJ浓度升高均逐渐降低。DNJ能诱导美国白蛾5龄幼虫中肠内细胞色素P450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ATP结合盒转运蛋白3种解毒酶的活性,但每种酶的诱导模式不同。表明美国白蛾幼虫可能通过调节食物利用策略和激活解毒代谢等途径对一定浓度的DNJ产生生理适应。  相似文献   

12.
围食膜是昆虫中肠细胞与肠腔之间的一种防御性屏障,破坏围食膜即能促进病原微生物对昆虫的侵染。分别研究了荧光增白剂FB28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颗粒体病毒增效蛋白(En-Ha)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yphantria cunea nucleopolyhedrovirus,HcNPV)的增效作用,分析了活体条件下FB28与En-Ha对美国白蛾幼虫围食膜的破坏作用,解释了其增效作用机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FB28和En-Ha均能够影响围食膜蛋白的表达谱,提高HcNPV的感染率,使其毒力显著提高:单独饲喂HcNPV时的LC50值为1.11×105 PIBs/mL,添加FB28和En-Ha后,其LC50值分别降低为1.91×103和7.70×103 PIBs/mL,增效比值(SR)分别为58.12和14.42。SDS-PAGE电泳结果发现:用FB28饲喂处理幼虫后,分子质量为60 ku的蛋白条带消失,37 ku的新蛋白条带逐渐出现;幼虫摄取含有En-Ha的饲料后,分子质量为75 ku的蛋白条带消失,44.3 ku的新蛋白条带逐渐出现。经过10~24 h后,FB28和En-Ha处理的幼虫围食膜都能够恢复正常,表明其破坏作用是短暂的。  相似文献   

13.
为阐明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与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的协同作用,分别用103~108孢子/m L的6个Bt浓度处理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2龄幼虫后,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Bt对其致死、亚致死效应,及亚致死浓度Bt对寄生蜂子代出蜂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106孢子/m L处理组美国白蛾均未能化蛹;而106孢子/m L处理组均能化蛹并羽化,且幼虫发育历期随Bt浓度的增加而延长,平均蛹重在74.92~92.18 mg之间,均高于对照的68.66 mg,但蛹重不呈线性规律变化。当Bt对美国白蛾平均校正死亡率低于17.17%时,幼虫发育历期延迟不明显,但平均蛹重为101.11~124.34 mg,均高于对照;接蜂后能够正常出蜂,出蜂率为33.13%~51.25%,每蛹出蜂量为117.43~143.42头,均显著高于对照。表明用平均校正死亡率低于20%的Bt处理对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生有利,2种生防措施协同作用存在增效潜力。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定位寄主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时利用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源,利用Y型昆虫嗅觉仪测定了红颈常室茧蜂雌雄成虫对绿盲蝽3龄若虫及其为害寄主植物棉株以及雌性红颈常室茧蜂成虫、绿盲蝽成虫对苗期和花期的棉花、蓖麻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与干净空气(空白对照)相比,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绿盲蝽3龄若虫、健康棉株的选择行为无显著差异,绿盲蝽3龄若虫为害的棉株对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但在为害后去虫和未去虫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雄性红颈常室茧蜂对各处理均无明显的选择行为。与健康或为害后去虫的苗期棉花相比,雌性绿盲蝽成虫显著趋向花期蓖麻;而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只趋向于为害后的花期蓖麻。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为害后去虫的花期棉花和花期蓖麻的选择行为显著高于相应的苗期植株。这表明雌性红颈常室茧蜂主要利用绿盲蝽若虫为害后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定位寄主绿盲蝽,且其对花期寄主植物的选择行为与绿盲蝽成虫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越冬范围与潜在扩散区,通过调查野外越冬种群及模拟越冬试验分析草地贪夜蛾在江西省南昌市越冬的可能性及其相应的越冬虫态,并通过低温驯化探究草地贪夜蛾对低温的适应性进化能力。结果表明,在江西省南昌市,进入冬季后草地贪夜蛾蛹和3龄幼虫的存活时间较长,可能为草地贪夜蛾的越冬虫态;3龄幼虫可从12月初存活至第2年1月底至2月初,但无法越过完整冬天;前期的低温驯化会显著提高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和6龄幼虫在极端低温(-8℃处理2 h)下的存活率,并显著缩短其在经历0℃处理12 h后的冷昏迷恢复时间,证明其具有低温驯化能力及扩散至较冷地区越冬的潜力,江西省南昌市及相近等温带可能会成为草地贪夜蛾的冬繁区。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保护和利用溪岸蠼螋 Labidura riparia,在室内对其形态学特征、发育历期、生活习性以及其对草地贪夜蛾各虫态的捕食能力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显示,在(27.2±0.5)℃、光周期16 L∶8 D、相对湿度(80±5) %条件下用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饲喂时,溪岸蠼螋1个世代的发育历期为73.89 d,其中卵经7.41 d孵化, 1~5龄若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7.18、 6.85、 7.20、 13.70和13.90 d;雌成虫具有多次交配的能力,寿命为17.68 d,单头产卵次数为4.41次,产卵历期16.86 d,平均单雌产卵量为286.86粒;雄成虫寿命为17.26 d。溪岸蠼螋若虫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各虫态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中溪岸蠼螋雌成虫的日捕食量最大,但与其雄成虫的日捕食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溪岸蠼螋1~3龄若虫的日捕食量,与溪岸蠼螋4~5龄若虫日捕食量的差异因草地贪夜蛾虫态不同而不同,溪岸蠼螋雌成虫对草地贪夜蛾1~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的日捕食量分别为31.45、28.80、 16.50、 8.15、 6.40、 6.35、 5.10和4.95头,溪岸蠼螋雄成虫对草地贪夜蛾1~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的日捕食量分别是29.45、 27.40、 14.40、 8.65、 6.10、 5.95、 4.95和4.85头。表明溪岸蠼螋在防控草地贪夜蛾方面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2019年四川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虫源地分布及迁入路径,利用HYSPLIT轨迹分析平台模拟草地贪夜蛾的迁入及迁出轨迹,并利用GrADS气象图形处理软件进一步分析其迁飞期间的天气背景。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最早于2019年4月下旬迁入川西南及川南地区,其虫源主要来自云南省;5月上中旬进入大规模迁入和向北扩展期,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见虫,最远可达川东北32.087° N;川西南及川南虫源来自我国云南省和缅甸,川东虫源来自我国贵州省,而川西、川中虫源多为川内虫源扩散而至;6月中旬本地的草地贪夜蛾进一步向北迁飞,到达四川盆地西北地区,甚至进入陕西省,除川西高原外,四川省各地均可见虫。草地贪夜蛾在四川省的整体迁飞路径表现为由南向北,再由东北向西北扩展。结合迁飞轨迹与水平风场分析发现,由孟加拉湾而来的西南暖湿气流可为草地贪夜蛾迁飞提供运载气流。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防控稻秆潜蝇Chlorops oryzae的发生危害,于2017—2018年在湖南省11个县(市)定点系统调查稻秆潜蝇的寄主、田间发育进度、发生世代数及产卵选择性,并进行3种常用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稻秆潜蝇的夏寄主有水稻、游草和稗,越冬寄主有看麦娘和冬小麦。在湖南省1年发生5代,即早稻上发生完整的第1代,中稻上完成第2、3代,晚稻上完成第4代,在看麦娘上完成第5代(越冬代)。不同水稻品种上稻秆潜蝇总着卵量差异显著,其中在丰两优6348品种上最多,为120.5粒,同一生育期内不同水稻品种上稻秆潜蝇着卵量之间差异显著,同一品种不同生育期的稻秆潜蝇着卵量之间有差异;不同水稻品种上稻秆潜蝇初孵幼虫平均钻蛀成功率之间差异显著,除破口初期,同一生育期内不同水稻品种上稻秆潜蝇初孵幼虫钻蛀成功率之间差异显著。所有供试药剂的中稻晒田前施药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晒田后的防治效果;在晒田前施药中,0.1%呋虫胺颗粒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在黄土店镇和朱亭镇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6%和93.6%,显著优于70%吡虫啉和40%毒死蜱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