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大气氮沉降对于草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增加的系统氮输入提高了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同时也降低了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本研究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进行模拟氮沉降试验(0/2.5/5/10g N m~(-2) yr~(-1)),以三个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和裂叶蒿(Artemisia tanacetifolia)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种群生物量、个体数量以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以探讨水氮耦合对其影响。研究发现:不同程度的氮沉降会降低针茅与裂叶蒿的优势度,但不会影响其生物量及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而羊草种群的生物量与种群空间聚集程度随着氮沉降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根茎型禾草对水分和养分的变化敏感,特别是在养分增加和水氮耦合的条件下以强烈的空间聚集的方式所表现,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这一研究为揭示全球大气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机制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数据资料,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草地管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外来物种入侵生态学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正>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21世纪5大全球性环境变化问题之一,也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Mack et al.,2000)。外来入侵物种的迅速增加以及种群扩张严重威胁着本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以及生态系统功能。随着世界各国贸易交流的日益密切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外来物种高发、频发、多发,并逐步演化成为制约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田生物多样性对昆虫的生态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田作物的单一性种植,植食性昆虫暴发、物种流失等问题日益突出,化学农药大量应用于作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更加剧了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不稳定性.因此,从生物多样性-农田生态系统-植食性昆虫的相互关系入手,探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其在农业有害生物防控上的应用,回归农田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生态调控举措,成为可持续发展农业领域中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综述了农田生物多样性对昆虫生态影响的重要性及其生态功能,进一步阐述了农田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4.
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既体现了昆虫种群演化过程中的变异和趋势,又体现了昆虫种群对生态环境的响应,而虫口统计学是研究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理论基础,是探索昆虫种群变化机制的重要工具和途径。本文概括虫口统计学的概念与内涵、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虫口统计学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澳大利亚外来昆虫物种组成及入侵区系,以在线数据库、公开发表文献以及图书等资料为数据源集成澳大利亚外来昆虫数据集,对其物种组成、原产地、空间分布、传入途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收集的澳大利亚外来昆虫数据集共包括382种,隶属于8目78科277属。鞘翅目昆虫的种类最多,有325种,其中象甲科昆虫最多,有74种,其次是隐翅甲科和叶甲科昆虫,分别有27种和20种。澳大利亚外来昆虫主要来源于亚洲,占外来昆虫原产地总记录频次的28.47%,其次是欧洲和非洲,占比分别为19.79%和16.32%。整体上来看,澳大利亚外来昆虫丰富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密度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从传入途径来看,无意传入的昆虫占91.89%,有意传入的昆虫占8.11%,且主要通过运输污染物和运输偷运物2种途径无意传入。基于澳大利亚外来昆虫现状,考虑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面临的跨境生物入侵威胁,建议我国在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中加大口岸检疫监管力度,规范引种管理,同时加强防范入侵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安徽歙县油茶林昆虫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安徽歙县油茶林的昆虫病原真菌群落多样性,于2016-2017年对油茶林内自然罹病的昆虫标本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昆虫病原真菌共计132株,鉴定为6属10种。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环链棒束孢Isaria cateniannulata和细脚棒束孢I.tenuipes为歙县油茶林昆虫病原真菌的优势类群,3种昆虫病原真菌的数量占所有菌株的75.76%。同时对昆虫病原真菌物种的多样性研究表明,其物种数、多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等指标在一年中变化不大。不同季节昆虫病原真菌数量变化较大,夏季菌株最为丰富,随着气温下降及降雨量的减少,菌株数量逐渐下降。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生物农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试论昆虫资源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朝亮 《昆虫天敌》1998,20(1):35-37
昆虫资源学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本文从生物多样性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占整个动物界五分之四的昆虫物种多样性,以及昆虫物种多样性的物质表现-丰富的昆虫资源。以生物多样性理论作为昆虫资源学的理论基础,为这一学科注入丰富的内涵和广博的外延。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东亚迁飞场重要通道—雷州半岛空中昆虫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22年在雷州半岛设立探照灯对夜间昆虫进行诱集及种群动态监测,并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诱集昆虫隶属于12目61科126属146种,其中鳞翅目、鞘翅目和半翅目昆虫是诱集量和物种丰富度最多的3大类群,分别占所有诱集昆虫总数的72.37%、11.18%和6.58%。诱集昆虫不仅包括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劳氏黏虫Leucania loreyi和斜纹夜蛾S. litura等多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还包括中华草蛉Chrysoperla nipponensis、黄蜻Pantala flavescens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等迁飞性天敌昆虫。空中昆虫的诱集高峰期主要在6—9月。诱集昆虫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数为6.6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数为2.68。表明雷州半岛空中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高,并证实许多重大农业害虫在迁飞过程中途经雷州半岛。  相似文献   

9.
紫茎泽兰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和防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生物入侵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外来人侵种是指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被引入到自然分布区外,在自然分布区外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或生境中建立种群。并对引入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影响或破坏物种。外来物种是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在该生态系统中原来并没有这个物种的存在,它是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来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昆虫防除杂草已成为许多国家治理杂草的一项有力措施。昆虫治理杂草既能对环境产生有利的生态效应,包括增加植物群落多样性,保护同一生境内珍稀动植物及代替除草剂应用等,但也会产生不利的生态效应。如为害观赏植物、经济及珍稀植物等。利用昆虫防除杂草时,充分调查昆虫的特性,寄主范围及目标杂草的经济价值、分布、来源和数量,测定昆虫的寄主专化性和结合利用其它治理手段是减少不利生态影响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农业外来生物入侵种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前国际上对外来生物入侵种的研究主要在个体水平上研究外来种对新环境的进化与适应,本地种对生物入侵后发生的进化调整;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研究外来种的定居、潜伏、竞争和暴发;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生境的可入侵性和外来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风险分析标准化与定量化、检疫鉴定快速化、除害技术安全化、信息管理全球化是全世界对外来物种入侵管理与科研的焦点问题。本文依据外来物种入侵的形成和扩散暴发过程,提出了超前预防和综合管理等未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简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系统是我国进行生物入侵交流的权威网络信息平台。该系统由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系统、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地理分布信息系统、外来入侵物种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安全性评价系统、中国主要外来入侵昆虫DNA条形码识别系统和中国重大外来入侵昆虫远程监控系统等6个子系统组成。该系统旨在为从事外来入侵物种研究、检测监测工作的科研机构和职能部门提供科研成果交流、检测监测信息发布、外来入侵物种数据查询和科普教育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3.
SSR分子标记技术在入侵昆虫学研究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外来入侵生物通过与本地生物竞争营养、水分和生存空间,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逐渐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威胁。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或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s DNA)分子标记是生物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与变异研究中极有价值的分子标记,由于其具有多态性检出率高、信息含量大、共显性标记、实验操作简单、结果稳定可靠等优点,目前在外来入侵生物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概述了SSR分子标记在入侵昆虫来源鉴定、杂交和基因渗透、瓶颈效应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在入侵生物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暖对农业害虫及其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引起了人类的高度关注。农业害虫是关系到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一个特殊的昆虫类群,已经受到温度升高的影响。本文从气候变暖对农业害虫的发生、为害以及与天敌间关系的影响等三方面进行了综述。温度升高导致农业害虫的发生区域扩张,发生期提前和延长,高温适生种群发生量增大;农业害虫的为害时期改变,为害程度加重,为害物种之间产生新的竞争关系;农业害虫与寄主植物、天敌之间的同步性发生改变,继而影响到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本文最后对当前的研究工作进行了评述,就气候变暖形势下农业害虫的防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imported and naturally occurring insects pests of Lantana camara L. a noxious exotic weed in Zambia, was determined by survey. Of the seven insect species imported in 1969–74, only Teleonemia scrupulosa Stål has become established in Zambia and occurs today all over the country. Two other neotropical lantana insects, namely Ophiomyia lantanae (Froggat) and Lantanophaga pusillidactyla Walk, have spread naturally into Zambia. In addition, 17 indigenous insect species were recorded as infesting lantana during the survey. The actual injuriousness of the insect complex to lantana was in all cases negligible, and it was concluded that insects will probably not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lantana control in Zambia.  相似文献   

16.
薇甘菊的天敌调查初报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经调查和鉴定,我国假泽兰属有两种:原产种为假泽兰Mikania cordata,分布海南省和广东省,不造成为害;入侵种为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分布广东、香港和台湾等地,造成严重为害。在假泽兰上采到假泽兰瘤瘿螨Aceria mikaniae(Nalepa),是我国新记录,对假泽兰的生长有较大的抑制作用。薇甘菊有明显的驱避作用,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or可致薇甘菊叶片萎缩;在深圳、珠海等地发现薇甘菊上病害普遍,是假尾孢菌属一种真菌Pseudocercospora sp.所致。在有些地方发现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 Choisy寄生薇甘菊,能否用来抑制薇甘菊的生长,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植物病毒病频发,严重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绝大多数植物病毒依赖媒介昆虫进行传播,而传播的关键是病毒如何突破昆虫的肠屏障、唾液腺屏障和卵屏障等多个生物屏障。植物病毒一方面利用其外壳蛋白或非结构蛋白突破媒介昆虫的中肠屏障和唾液腺屏障;另一方面则与昆虫体内卵黄原蛋白、共生菌以及精子表面蛋白发生特异性互作,促进病毒跨越卵障碍,最终实现病毒在昆虫体内复制。此外,植物病毒还能通过侵染寄主植物影响其防御性状,间接改变媒介昆虫生理及其行为反应,促进病毒在植物间的传播。该研究对植物病毒突破昆虫生物屏障的分子机制,以及植物病毒-植物-媒介昆虫互作对于病毒传播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阻断病毒传播的方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花生害虫是影响花生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刺吸类害虫为害日益加重,蓟马科害虫为害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直接影响了花生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采用色板诱集法分别对黄淮海4省7个地区花生产区昆虫种类和优势种发生动态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鉴定出昆虫93种,隶属于6目67科,其中,缨翅目在个体数量上占优势地位,为黄淮海花生产区的优势昆虫;对黄淮海7个地区黄板诱集昆虫种类特征指数进行了分析,多样性指数在0.680 4~1.583 9范围内,均匀度指数在0.235 7~0.518 1之间,优势集中性指数在0.313 2~0.740 0之间。根据形态学特征,确定黄板诱集花生田害虫优势种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明确其发生高峰期为6月下旬。本研究为黄淮海花生产区主要刺吸类害虫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主要关注物种的丰富度、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难于深入解析多物种间的复杂作用关系及生态功能的内在驱动机制。节肢动物食物网组建及结构分析,可以评价不同营养层级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进而阐明天敌生物控害作用等食物网功能的调控机制。该文系统梳理了农田节肢动物食物网的组成和评价方式,介绍其结构与功能关系,并结合食物网理论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实践,总结物种内部作用和外界环境变化对食物网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深化了对食物网结构介导的天敌控害功能的认识,为优化农田害虫生物控制理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