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天敌昆虫与生防微生物资源引种三十年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汇总了30年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原生物防治研究所)引进的天敌昆虫及生防微生物资源,系统介绍了引进生防资源的种类、数量、来源国家、引种单位和应用情况,并对未来资源引种提出建议。30年来,累计引进境外天敌昆虫及生防微生物资源至少89种、232批次,提供给国内至少21家教学、科研及生产单位。据统计,引进境外天敌昆虫至少69种、212批次,包括茧蜂、瓢虫、草蛉、赤眼蜂、蚜茧蜂、蚜小蜂、跳小蜂、姬小蜂、绒茧蜂、捕食蝽、捕食螨、古巴蝇、食蚜瘿蚊、防杂草象甲、防杂草实蝇等;引进境外生防微生物资源至少20种、20批次,包括耳霉、疫霉、白僵菌、绿僵菌、轮枝菌、虫霉菌、多角体病毒、生防线虫等。这些引进资源的一部分,如广赤眼蜂、甘蓝夜蛾赤眼蜂、丽蚜小蜂、桨角蚜小蜂、半闭弯尾姬蜂、小黑瓢虫、孟氏隐唇瓢虫、黄瓜新小绥螨、智利小植绥螨等已在我国商业化生产,广泛应用于农作物、蔬菜、水果、茶叶、林业的病虫害防控,部分天敌昆虫已成功定殖,成为国际生物防治资源引进与利用的成功案例。显著提升了我国生物防治科研、教学和生产水平,促进了我国生物防治事业的进步。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型农业生产形势下,发展生物防治,加强生物防治资源引进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外天敌引种与外来有害生物的持续控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陆庆光 《植物保护》1996,22(6):44-45
国外天敌引种与外来有害生物的持续控制陆庆光(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北京100081)在生物防治的实践中,天敌的应用一般有3种方式:天敌引种,保护利用和大量释放。天敌引种是指由害虫原产地引进有效的天敌,防治由国外传入的有害生物,这种技术常可达到持...  相似文献   

3.
天敌的增殖是农林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室内大量繁殖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为提供天敌的周期性释放,作为补充天敌的本地自然种群或引进天敌的种群来直接防治或间歇控制害虫种群在可允许水平之下。本文介绍了正在我国推广应用或研究成功的几种赤眼蜂、平腹小蜂、红铃虫金小蜂、黑胸茧蜂,紫腹白虫小茧蜂、烟蚜茧蜂、几种草蛉、孟氏隐唇瓢虫、七星瓢虫、异色瓢虫、刺兵蝽、土耳其扁谷盗及几种钝绥螨的大最繁殖方法和它们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米蛾卵繁蜂工厂化中试技术研究”于1989年7月6~7 日在太原通过验收。该项目由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室主持,与山西省农科院植保所、太原南郊花塔乡生防站和沁水县生防站协作。经过三年多的共同努力,现已完成了米蛾生物学,饲养收集方法,繁蜂技术和滞育冷藏等基础性研究,取得了一批新结果;并在山西太原建立了第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科院生防室“天敌资源引种与天敌引进研究的成效”课题,于1985年11月2日在北京通过技术鉴定。由有关专家、教授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对此项研究进行了充分肯定。本课题自1979年接受任务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首次建立了我国天敌资源引种的规章制度,开创了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国际间天敌引种工作和全国天敌引种的归口任务。建成了  相似文献   

6.
据《天敌昆虫图册》(科学出版社)记载,螟甲腹茧蜂Cheionus munakatae Munakata寄生于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和甘蔗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蜂产卵于螟卵内,蜂幼虫孵化后即在寄主幼虫体内取食。从螟虫幼虫体内钻出结茧化蛹,该蜂属卵~幼虫期寄生蜂。据我们在1970~1981年间,从田间采集枯鞘、枯心于室内剥查获得的1712头二化螟幼虫进行饲养,并采用幼虫分龄饲养观察寄生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苹果园金纹细蛾Lithocolletis ringoniella寄生蜂的空间分布动态以及生境对寄生蜂发生量的影响,在陕西洛川和杨凌果区选择样地果园,以5点取样法调查统计金纹细蛾寄生蜂种类数量。结果显示,在不同生境的果园,金纹细蛾的危害率在弃管园最重,达21.13%,覆膜套种幼园最轻4.76%;嘎啦品种受害最大,达10.01%,红星最轻1.56%。金纹细蛾的寄生蜂有5种,分别是瘤羽角姬小蜂Sympiesis soriceicornis、茶细蛾雕绒茧蜂Glyptapanteles theivorae、褐足光盾跳小蜂Ageniaspis testacesipes、光额羽角姬小蜂Sympiesislaevifrons、什毛姬小蜂Pnigalio sp.,其中,瘤羽角姬小蜂在无草老园寄生数量最多,达到37.44头.500片1虫疤叶,覆膜套种幼园寄生最少;茶细蛾雕绒茧蜂在弃管园寄生最多,达到256.82头.500片1虫疤叶,在套种幼园寄生最少;跳小蜂数量在杂草老园果园寄生最多,达到22.23头.500片1虫疤叶;3种蜂均在嘎啦品种上寄生最多。金纹细蛾幼虫、瘤羽角姬小蜂、茶细蛾雕绒茧蜂、跳小蜂在树冠空间分布型整体均趋向于聚集分布,金纹细蛾幼虫、瘤羽角姬小蜂和跳小蜂偏向于树冠内侧和下层,瘤羽角姬小蜂为北侧最多,跳小蜂为北侧最少,茶细蛾雕绒茧蜂在各个方位分布比较均衡。据此可知,果园生境对金纹细蛾及其寄生蜂的发生有密切的影响,精细的管理果园是减轻金纹细蛾的有效途径。在时空动态上,金纹细蛾优势寄生蜂中茶细蛾雕绒茧蜂又显得跟随性以及数量均高于瘤羽角姬小蜂和跳小蜂,茶细蛾雕绒茧蜂可以作为金纹细蛾生物防治的首选寄生蜂。  相似文献   

8.
与日本发生的马铃薯块茎蛾同属麦蛾科的马铃薯蛾(Scrobipalpopsis solanivora)仅为害栽培在土中和贮藏在库中的未发芽马铃薯块茎。贮藏期中用杀虫剂作块茎粉衣防治有效。利用甲腹茧蜂、颗粒病毒等天敌进行防治尚在继续研究中。利用其产卵习性,适期在马铃薯的茎叶上施药亦有防效。有关的生防措施和施药部位及效果还待今后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增进生防学术交流,加强全国生防工作的联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于1985年3月3日至10日在北京举办了“生物防治工作现状及展望”讲座。讲座期间请生防学界的专家、教授作了有关害虫生物防治发展趋势;害虫的综合治理策略;国内外生物防治科  相似文献   

10.
松褐天牛的天敌及其对寄主的控制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作者的研究结果,总结和记述了传播松材线虫的媒介昆虫松褐天牛的天敌种类及其控害情况。共有9 7种天敌,其中天敌昆虫4 7种,病原微生物1 7种,捕食性鸟类3 3种。同时对主要天敌种类病原微生物、肿腿蜂、斑头陡盾茧蜂、花绒寄甲、天牛斑叩甲和捕食性鸟类对松褐天牛的控制能力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近十几年来,东北、内蒙古及山西等省落叶松人工林遭受落叶松鞘蛾(Coleopnlra laricella Hübner)严重为害。由于大量使用烟剂防治,杀伤了林内有益天敌,致使其为害日趋严重。 笔者在甘井子林场北岗林地,调查发现,森林蜘蛛种群数量十分丰富,种类繁多,其捕食量也是十分惊人的,有的一个蛛网上,落网的松鞘蛾成虫,就有3000头之多。1头三突花  相似文献   

12.
草地贪夜蛾自2019年入侵我国以来,已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挖掘、筛选和评估本地天敌资源,对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在陕西省玉米主产区开展草地贪夜蛾及其天敌资源调查时首次发现被螟蛉盘绒茧蜂寄生的草地贪夜蛾幼虫,这也是我国首次报道本地寄生蜂螟蛉盘绒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幼虫。本文详细报道了螟蛉盘绒茧蜂的个体发育史和各个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以期为今后利用螟蛉盘绒茧蜂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参考。螟蛉盘绒茧蜂的个体发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卵有柄,发育3 d后孵化为幼虫;幼虫3龄,1龄幼虫具有角质化的颚,2龄幼虫具有发达的尾囊,3龄幼虫尾囊退化;3龄幼虫咬破寄主体壁爬出体外并就近结茧化蛹;化蛹3 d后即羽化为成虫。螟蛉盘绒茧蜂卵期3.1 d,1龄幼虫期2.1 d,2龄幼虫期3.2 d,3龄幼虫期1.0 d,蛹期3.0 d,卵~成虫发育历期12.4 d。  相似文献   

13.
连续4年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越冬幼虫越冬后存活及发育情况研究表明,亚洲玉米螟幼虫越冬死亡率在45%~65%之间;白僵菌Beauvaria bassiana、寄蝇和茧蜂是导致亚洲玉米螟幼虫越冬死亡的主要病原菌和天敌种类,3类生物致死因子的综合控制力为22.50%~34.11%;3种生物致死因子年度间组成比例变异较大,存在互补和竞争效应,越冬后发生时期不同,白僵菌主要发生于发蛾高峰期前,茧蜂羽化期在发蛾高峰期后,寄蝇羽化期晚于白僵菌而早于茧蜂,白僵菌有越冬后再次侵染越冬代幼虫的条件;亚洲玉米螟室温下羽化期为18 d左右,雄蛾羽化和结束时间早于雌蛾,雌雄性比年度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菜田常用杀虫剂对小菜蛾及菜蛾绒茧蜂的选择毒杀作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在室内测定了9种菜田常用杀虫剂对小菜蛾幼虫及其主要天敌菜蛾绒茧蜂成虫和茧的毒性。结果表明,应用厂家推荐田间防治小菜蛾的使用浓度,对小菜蛾的杀虫效果锐劲特、Bt、虫螨光可达100%,生物复合病毒杀虫剂、宝路和抑太保可达95%以上,杀虫双达80%,而氰戊菊酯和万灵对小菜蛾的杀虫效果较差,供试幼虫最终化蛹率分别达70.0%和78.3%。让菜蛾绒茧蜂成虫接触厂家推荐浓度的药膜,接触杀虫双2小时后的死亡率即达80%以上;12小时后,接触锐劲特的死亡率即达100%;24小时后,接触万灵和杀虫双的累计死亡率达90%以上,接触宝路和氰戊菊酯的约50%,而接触抑太保、Bt、虫螨光和生物复合病毒杀虫剂的累计死亡率均在20%以下,和对照无显著差异。作者认为在菜蛾绒茧蜂等天敌较为丰富的季节,虫螨光、Bt、生物复合病毒杀虫剂、宝路和抑太保应属防治小菜蛾优先选用的杀虫剂,锐劲特则主要应在小菜蛾大发生、而天敌又很少时应用。  相似文献   

15.
5%丁烯氟虫腈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5%丁烯氟虫腈SC 3种浓度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均很好,药后7d防效为99.41%~100%,药后14d防效为98.8%~100%。对水稻均无药害,但对蜘蛛、黑肩绿盲蝽、绒茧蜂等天敌有一定影响;药后7d绒茧蜂蜂茧数量比清水对照减少63.5%~84%;药后14d黑肩绿盲蝽虫量比清水对照减少92%~100%,蜘蛛虫量比清水对照减少80.6%~87.1%。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双斑长跗萤叶甲数量逐年上升,其分布广泛,寄主多样,危害严重,成为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的重要害虫。笔者于2022年7―9月在吉林公主岭田间采集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时,在其体内发现了一种寄生蜂。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冈田长柄茧蜂Streblocera (Eutanycerus) okadai Watanabe(茧蜂科Braconidae长柄茧蜂属Streblocera亮角茧蜂亚属Eutanycerus),基于CO I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显示与长柄茧蜂属寄生蜂聚为一类。截至目前,国内外未有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性天敌报道。本研究填补了双斑长跗萤叶甲寄生蜂生防资源的空白,也为该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螟蛉绒茧蜂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螟蛉Narange aenescens在温州地区近年来曾间歇发生,其发生程度与天敌消长关系密切。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对稻螟蛉与早春麦田的粘虫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其蜂茧不仅在水稻上见到,在席草、茭白上也屡见不鲜。新西兰曾从巴基斯坦引进螟蛉绒茧蜂防治玉米粘虫,最近,更用于防治地老虎,均取得良好效果。1981~1982年,作者对螟蛉绒茧蜂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材料与方法将上一年冷藏的稻螟蛉蛹在室内羽化后,置于养虫笼内盆栽的水稻上产卵,幼虫饲养2~3龄,选健壮的同龄虫50头为一组,移至幼嫩的盆栽稻苗(品种温选青)上,经适应半天,接蜂3对。每次设5个重复。同龄寄主幼虫经接蜂后24小时,逐日进行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科院生防所于1991年4月22~26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来自29个省市150个单位的生防科技工作者190余人,欢聚一堂,盛况空前。会议分4个学术组: (1)天敌昆虫应用技术组,(2)天敌昆虫基础研究组,(3)病原生物及其利甩组,(4)植病生防及新技术组。有5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在大会和专题组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在讨论会上,每位代表都畅所欲言,青中年同志尤为踊跃,共同总结、交流建国40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25±1)℃,以小菜蛾3龄幼虫为初始寄主,对过寄生后,小菜蛾幼虫内寄生蜂——菜蛾盘绒茧蜂的种内竞争进行了研究。当2头雌蜂同时寄生(10 min内)同一头寄主,2 d后几乎同时孵化的茧蜂幼虫总有一头1龄幼虫利用发达的角质化上颚攻击同类竞争者。当两次寄生间隔时间为24、48和72 h时,先寄生的茧蜂幼虫分别以86.7%,95.0%和96.9%的比例在发育中占据优势,1龄幼虫使用上颚将后孵化的初孵幼虫杀死,或直接攻击蜂卵致使包囊、黑化的发生,此时物理攻击发挥主要作用,并可能通过先寄生者释放畸形细胞、水解酶等生理抑制方式完全阻碍后产入的蜂卵的发育。当两次寄生间隔时间长达96或120 h,因寄主已不适合茧蜂的再次产卵寄生,致使过寄生率由100%分别下降为69.4%和60.7%;已发生过寄生的个体中,80.0%以上以先寄生者吐丝、结茧化蛹,后寄生者则伴随被过寄生寄主的死亡而不能完成发育。以上结果表明,当种内竞争发生时,菜蛾盘绒茧蜂可通过物理攻击和生理抑制两种途径排除同类竞争者,竞争结果主要取决于雌蜂2次寄生的先后顺序。  相似文献   

20.
《植物保护学报》1984,11(4):222-222
《生物防治通报》(季刊),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主办的中级学术性期刊。以报道农、林、牧、医各方面对有害生物进行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普及生防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充分发挥生物防治在综合防治中的作用为主要任务内容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菌、虫治草,天敌资源的利用(包括益虫、益菌及其它有益生物用来防治农林卫生方面的病、虫、草、鼠害),农用抗生素,微生物农药,昆虫信息素,辐射不育和遗传工程的应用等无公害防治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