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2.
3.
应用方差比率法、2×2列联表的χ2检验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闽楠天然次生林重要值较高的15个主要树种进行联结性分析,同时对目的树种闽楠不同生长期与其他乔木层树种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物种间总体关联性检验表明15个树种总体种间呈不显著正关联,种间联结较为松散,树种的分布有一定的独立性;105个种对的正负关联比为0.91,检验显著率为9.52%。(2)林分中闽楠大树(20 cm≤DBH)、中树(10 cm≤DBH20 cm)、小树(5 cm≤DBH10 cm)与其他乔木层树种所形成的105个种对的正负关联比分别为0.86、0.76和0.69,其检验显著率分别为11.43%、8.57%和5.71%,均表现为大树中树小树,种间联结较为松散,群落处于不稳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沿海拔2000~2600m设置了20块乔木样地,100个灌草样方,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双向指示种(TWINSPAN)和去趋势对应分析(DCA)等方法对芦芽山自然保护区阴坡落叶松—云杉群落特征随海拔的变异规律及灌草群从垂直分布格局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海拔升高,乔木的树高、胸径与冠幅在波动中下降,而其活枝下高、林分胸高断面积及密度呈增大趋势;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随海拔升高显著下降,丰富度指数下降趋势则不明显;上述3个指数在草本层的变化均不明显;研究立地的灌草植物可划分为13个群丛类型,其空间分布主要是海拔和土壤水分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灌草物种均有其最优分布海拔,灌木的分布上限位于海拔2550m,海拔2200~2400m是灌草物种组成发生明显变化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帽儿山落叶松群落主要树木种群间联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2×2 列联表,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Jaccard指数对帽儿山落叶松所在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落叶松群落总体间的关联性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在91对种对中46对表现为正关联,其中极显著正关联的种有8对,显著正关联的有4对,极显著负关联的种对有7对。在相对稳定的群落中优势种间可以共同利用群落中的非限制性资源,形成显著的正关联。这种关联性一方面与物种本身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与群落演替的时间与空间有关。 相似文献
6.
三个天然次生林群落中主要树木种群间联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三个天然次生林群落中几个主要树木种群的RA、RD、RF及IV值的比较分析以及种间联结系数(AC)的求算,研究了各主要树木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种间联结星座图(constellationgraph)对此种关系作了直观反映.研究结果对于深入分析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形成的内在机制及其动态特征具有重生意义. 相似文献
7.
天然次生林中乔木树种的种间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建了局部联结度指数构造模型,构造了一种与密度相关的联结度指数及相应的显著性检验统计量,证明了经典联结度检验统计量是本模型的特例。应用联结度定义研究了帽儿山林场的固定标准地数据10个树种的联结关系,得到了几个有显著联结度的树种关系,并捡测到白桦与山杨间随年龄而变化的联结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常绿阔叶次生林主要种群间的联结性,为探索植物群落演替及原生性植被类型的恢复提供依据,为该林场常绿阔叶次生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在福建将乐林场选取重要值较大的22个树种,利用种间联结指数VR研究群落的整体关联性;利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分析种对间的联结性。【结果】该林场常绿阔叶次生林种间联结指数VR为1.014,主要种群总体呈现较弱的正关联。231个种对中,χ2检验结果显示,正、负关联的种对数分别为110和119对,正负关联种对数的比值为0.924;显著和极显著相关种对数占总数的11.3%。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正、负相关的种对数分别为77和153对,正负关联种对数的比值为0.503;显著和极显著相关的种对数占总数的7.4%。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正、负相关的种对数分别为100和129对,正负关联种对数的比值为0.775;显著和极显著相关的种对数占总数的13.9%。【结论】福建将乐林场的常绿阔叶次生林总体联结程度较小,22个主要树种种对间关系以负相关较多,种间关联性不明显,主要种群独立出现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9.
华木莲群落种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的计算,对华木莲SinomanglietiaglaucaZ.X.YuetQ.Y.Zheng分布的群落中60个主要树种间的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木莲分布的群落总体种间关联性为显著正相关;236个种对呈显著正联结,44个种对为显著负联结,PC≥60%有28对,40%≤PC<60%有121对,20%相似文献
10.
焦健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9,34(1):61-64
根据2×2联列表,应用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Jaccard指数等技术,测定甘肃文县珙桐群落的8个优势种群间的联结性,以半矩阵图表达测定结果。研究表明,珙桐群落种间联结较复杂。群落的8个优势种28个种对间有10对存在显著的正联结(I0>0.4)。其中珙桐与生态习性相似的包果石栎、千金榆表现为极显著正联结,白桦与亮叶桦亦为极显著正联结。群落中15个种对存在显著的负联结(I0<0.7),约占总种对数的54%反映出该区域珙桐群落的次生性和年青性。珙桐、包果石栎、青冈与白桦、青冈与亮叶桦生态习性差异较大,表现为极显著的负联结。表明生态习性相似、对环境要求相似、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种相伴随出现的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11.
毛红椿天然林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2联列表,应用方差分析,χ2统计检验,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Cramer指数等系列技术,分别对天然毛红椿林群落乔木层树种的总体相关性,乔木层20个优势树种的种间联结显著性和关联强度进行定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该群落多物种总体关联性为显著的正相关,但毛红椿与乔木层植物种间联结性不显著,说明毛红椿的生长与其他乔木树种间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闽北常绿阔叶林乔木种群种间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2 联列表以多种指标分别测定了建阳山区常绿阔叶林乔木种群在抽样面积100m 2时的种间相关性.结果表明, 在中亚热带山地森林植被研究中, 以X2 为基础, 结合联结系数AC和点相关系数PCC来测定植物种群的联结性, 效果较好, 测定结果为建阳山区人工阔叶林混交的树种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闽北常绿阔叶林乔木种群间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2联列表以多种指标分析测定了建阳山区常绿阔叶林乔木种群在抽样面积100m^2的种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在中亚热带山地森林植被研究中,以X^2为基础,结合联结中系数AC和点相关系烤PCC来测定植物种 的联结性。 相似文献
14.
鼎湖山主要林型优势树种种间联结性的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9种计算方法,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种主要林型——针阔叶混交林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种间联结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先用方差比率法(VR)验证整个群落的总体关联性,再以x^2统计量来确定物种间联结性,然后与种间联结系数(AC)和成对物种间匹配系数(OI)等方法共同分析南亚热带森林的种间关系效果会较好.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研究的结果比针阔叶混交林更精确.对种间联结系数AC出现+1、-1的情形,把a、b、c、d为0的都加权为1后的结果,便于在2个林型间进行比较,更能体现出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和延续性,而不是种间关系的突变. 相似文献
15.
2011—2013年4—10月.在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虎纹伯劳的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虎纹伯劳在该区为夏候鸟,最早4月23日迁来.最晚9月27日迁走,居留期为147~155d。迁来初期,虎纹伯劳常在低山灌丛带、河谷地带的向阳处或电线、电杆活动。进入繁殖期。虎纹伯劳多转移向中海拔地区的疏林灌丛带。虎纹伯劳在该区的种群密度在8、9月最大,每千米遇见只数分别为0.51、O.58只;在4、6月种群密度最小。每千米遇见只数0.18只,3年在该区的种群密度平均为0.29只/km2繁殖前(5月)每千米遇见只数为O-33只,繁殖后(9月)每千米遇见只数0.58只,繁殖后比繁殖前每千米遇见只数增长76%。繁殖期5月下旬至7月中旬,5月上旬营巢,雌雄鸟共同营巢,营巢期7~8d,窝卵数4~6枚,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5~16d,雏鸟晚成性,巢内育雏14~16d,平均孵化率为89.7%,平均成活率为89.2%.繁殖力2.2只,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占食物种类的98%以上。 相似文献
16.
闽北天然次生林林木直径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应用六种概率分布律拟合闽北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林木直径分布,并比较不同分布类型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正态分布、威布尔分布的拟合效果较好.探讨这些规律对闽北天然次生林的合理经营及进行森林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