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为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南阳市区片状绿地按种植结构分为乔-灌-草、乔-草、灌-草、乔木、灌木和草坪6种类型,并定点定时测定绿地中心和对照点的光强、湿度、温度、噪音和空气中细菌数。[结果]结果表明,在片状绿地中,除草坪外,其他绿地均具有一定的遮荫效应,不同结构绿地遮荫效应依次为灌木>乔-灌-草>乔-草>灌-草>乔木>草坪;各绿地也有明显的降温效应,降温效应依次为乔-灌-草>乔木>灌木>乔-草>灌-草>草坪;各绿地还有一定的增湿效应,增湿效应依次为乔-草>乔-灌-草>乔木>灌木>灌-草>草坪;各绿地也具有降噪效应,降噪效应依次为乔-灌-草>乔-草>乔木>灌-草>灌木>草坪;各绿地在灭菌方面也有明显的作用,灭菌效应依次为乔-灌-草>乔-草>乔木>灌-草>灌木>草坪。[结论]相同种植结构的绿地中复层结构绿地的生态效益均大于单层结构的绿地,以乔-灌-草三维立体型绿地生态功能最佳。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居住区绿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规模、不同结构绿地的夏季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舒适度等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面积1hm2的北京居住区绿地夏季昼平均降温1.43℃,昼平均增湿3.49%,并伴随绿地规模的增大,降温增湿作用增强;2)夏季不同结构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和人体舒适程度大体呈现出乔-灌-草型绿地乔-草型绿地草地≈裸地的特征;3)在9m的垂直高度,14:00~16:00为居住区绿地每日高温低湿时段,5:00~6:00为低温高湿时段;伴随着高度的升高,乔-灌-草型和乔-草型绿地的日均和高温低湿时段空气温度大体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草坪和裸地变化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3.
校园内不同绿地类型降温增湿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8年内蒙古农业大学东校区内,选择乔+灌+草、乔+草和草坪3种绿地类型和对照水泥地,对校园内不同绿地类型的降温增湿效应以及不同绿地类型的大气温度、地表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的日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园的3种绿地配置中,不论是乔+灌+革、乔+草还是草坪,相对于水泥地面来说,都有明显的降低地面及大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的作用,尤其在1d中温度最高、空气湿度最小的中午作用更明显.观测期间,乔+灌+草、乔+草、草坪对于大气温度的平均降温率分别为10.1%、8.3%、6.6%;对于地面的平均温度的降温率分别为43.6%、41.4%、31.3%;对于大气湿度的平均增湿率分别为44.3%、29.8%、16.5%.乔+灌+草复层结构降温增湿效应最大,而且养护成本较低,因此在校园绿化建设中应该适当增加其所占比例.  相似文献   

4.
利用遥感影像陆地表面温度反演和野外实地观测温湿度的方法,综合分析了深圳特区内绿地斑块的面积、周长、形状、植被类型等空间结构特征与绿地降温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绿地斑块对周边热环境的降温效应随其面积、周长和形状指数的增大而增大,形状指数与温度的相关性显著高于斑块面积和周长与温度的相关性;在绿地斑块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提高斑块形状的复杂性更有利于发挥绿地的降温效应。在夏季高温季节,不论是居住区绿地、还是道路绿地或公园绿地,乔灌草型、乔草型、灌草型、草地等4种植被结构绿地均发挥着不同程度的降温作用;从其降温效应来看,乔草型绿地的降温效应优于乔灌草型绿地,二者的降温效应均显著优于灌草型和草坪型绿地。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场所,而植物作为城市公园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城市人文背景,还有益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通过调查宿迁市城区4个城市公园的绿地景观情况,采取美景度评价法(SBE)对样方植物群落配置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各植物配置形式的平均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乔-灌-草(0.675),乔-草(0.663),灌-草(0.650),乔-灌(0.615);从植物层次、数量、颜色、形态等方面分析原因,进而对宿迁市城市公园绿地植物配置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研究区及普通对照绿地群落气象因子的监测,对比分析二者总体降温增湿效应差异及规律,揭示与评价前期研究的热岛改善关键技术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地区域热岛效应的改善情况.[方法]自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在研究区及普通对照绿地同步对比监测,利用Kestre14500手持式气象仪和Fluke-63红外测温仪测定不同结构植物群落内气温、地温、相对湿度,对比分析二者及研究区内各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应.[结果]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呈现降温增湿效应,其中夏季最强,秋季次之,春季较弱,冬季则呈现保温干燥效应.春季、夏季和秋季不同结构类型绿地整体降温增湿效应排序为乔-灌-草>乔-草>灌-草>草坪.研究区绿地年均降低气温0.9℃,降低地温9.7℃,增加相对湿度3.6%.研究区绿地在春季、夏季和秋季降温增湿效应,冬季保温干燥效应,年均降温增湿效应三个方面均强于普通对照,尤其在夏季和秋季降低气温、夏季增加相对湿度、年均降低地温三方面显著强于普通对照(P<0.05).[结论]进一步验证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缓解区域热岛效应,并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好的服务及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选择福州典型的河流廊道绿带——闽江及闽江公园南园4种不同内部结构绿地作为研究对象,每天8:00-18:00,每2 h分别对样地和对照处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连续测定7 d。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分析亚热带城市河流廊道绿地不同内部结构与温湿效应的关系,为河流廊道绿带建设提供合理的依据。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草坪的降温增湿效果不显著,乔—草、灌—草和乔—灌—草型绿地的降温增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将保定环城林带分成不同郁闭度、林带宽度、群落结构。并定点定时测定绿地中心和对照点的湿度、温度、噪音、粉尘、空气中细菌数。结果表明,林带绿地郁闭度、宽度增加,其降温增湿、滞尘、降噪功能越明显,而抑菌能力却下降;群落结构类型对林带生态效益的影响依次是乔灌草〉乔灌〉乔草〉灌草。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6种下垫面不同季节温湿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北京市玉渊潭公园6种不同下垫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下垫面四季温湿效益的研究。每天8:00-18:00,每2h分别对6种下垫面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1次,春、夏、秋、冬各季分别连续测定7d。结果表明:城市中的绿地和水体具有明显的微气候效应。绿地夏季的降温增湿效果最明显,其次为春、秋季,冬季的温湿效益最小。在春、夏、秋季,绿地具有降温作用,在冬季,绿地具有保温作用。夏季,水体下垫面的降温作用比较明显,仅次于乔灌草下垫面,其降温值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下垫面。夏季绿地比铺装温度低0.8~4.1℃。不同类型下垫面春、夏、冬季的相对湿度高低趋势一致,均为:水体>乔灌草>灌草>草坪>铺装>建筑,秋季为:灌草>乔灌草>水体>草坪>铺装>建筑。夏季水体比建筑的相对湿度高10.2%~15.4%。  相似文献   

10.
按照乔-灌-草、乔-灌、乔-草、灌-草、乔木、灌木和草本不同配置结构,对哈尔滨市主城区113块样地固碳效应进行研究,通过植物实际监测,计算了哈尔滨市20种常用绿化植物的固碳效应,并对不同配置结构绿地固碳效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乔木中糖槭、榆树、银中杨、垂榆,灌木中接骨木、黄刺梅都是固碳能力较强的园林绿化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可优先考虑。不同配置结构的绿地单位面积固碳量从高到低依次为乔-灌-草、乔-灌、乔-草、乔木、灌-草、灌木、草本,其中,乔-灌-草的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最大限度发挥其固碳效应,可以充分发挥单位绿地面积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11.
绿量,作为城市绿化的一项新指标,是生态效益量化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上海3个社区中的167个样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上海社区道路、公园、居住区及其他绿地4种不同类型绿地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指标与绿量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影响植物群落绿量的结构特征指标。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偏小,物种多样性不高且变异很大,乔灌草各层物种多样性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社区道路绿地的绿量与乔木平均冠幅呈现极显著正相关;社区公园绿地的绿量与乔木平均胸径、乔木平均高度、乔木平均冠幅呈现极显著正相关;社区居住区绿地的绿量与乔木平均胸径、乔木平均高度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与乔木平均冠幅、灌草平均高度呈现显著正相关;社区其他绿地的绿量与乔木平均高度、乔木平均冠幅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与乔木平均胸径、灌草平均高度呈现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社区不同类型绿地植物群落提升绿量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植物配置在草坪空间设计中直接影响草坪空间和景观方面的构建,从而引导和控制游人的游憩行为。通过对上海城市公园典型案例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上海城市公园游憩型草坪空间的植物配置及游憩利用情况,进而归纳出开敞式、半开敞式、覆盖式、封闭式4种游憩型草坪空间的植物配置模式,以期对未来游憩型草坪空间植物配置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上海市长宁区公园发展需求,选取了长宁区典型公园植物群落进行样地调查,结果表明公园植物群落类型主要包括:常绿针叶林、落叶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共10类。调查发现公园绿地高频度植物分布较为集中,香樟和广玉兰的出现频度高达18.5%和15.7%,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普遍较低;公园乔木以青壮年为主,高度集中分布在6.1~10.0m之间,径级多分布在10.1~25.0cm之间;绿地植物群落的景观空间类型较为丰富,其中半开敞空间类型数量最多,以林冠草坪型群落和林侧草坪型群落为主,占到调研群落的45%,便于居民休闲活动的开展;另外,公园植物群落配置较为单一,应注重利用乡土树种,构建接近自然的人工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4.
刘宇  黄旭  偶春  韩浩章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30(5):241-245
在2014年夏季,通过对宿迁市不同结构绿地和对照内空气PM2.5浓度以及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风速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绿地及对照内空气PM2.5浓度日变化均明显,基本呈现“M”型趋势,波峰出现的时间受人流和车流影响;PM2.5浓度均值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对照、草坪、篱草、大阔叶乔草、乔灌草、针叶乔草、小阔叶乔草;PM2.5浓度与不同结构绿地的光照强度达到显著正相关,与风速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三维绿量对怀化市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绿地48个典型植物群落夏季11:00—15:00时间段降温、增湿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群落高度、分层数、总三维绿量密度、乔木三维绿量密度、灌木三维绿量密度与降温率和增湿率呈显著正相关,地被植物三维绿量密度与降温率和增湿率呈显著负相关;当乔木三维绿量密度接近9.9 m3/m2时,降...  相似文献   

16.
以福州市晋安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绿地可达性进行评价,探究路网密度等微观因子对可达性的影响程度,并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晋安区公园绿地可达性水平,促进城市公园空间配置优化。基于百度地图API路径规划接口及热力图等大数据,采用多种出行模式(步行、电动车、驾车)的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福州市晋安区公园绿地的空间可达性及其活力匹配特征进行研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工具对可达性与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1)晋安区绿地可达性在空间上呈现中心向外递减特征,可达性较高的多为综合公园,较低的多为社区公园和街头绿地;2)公园绿地活力分布呈现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减特征,低可达性高活力类型和低可达性低活力类型的公园绿地面积占比多,高可达性高活力类型占比最少;3)在可达性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中,发现道路服务指数、路网连接度对公园绿地可达性有显著影响;公园的空间分布上,鼓山镇东部及东南部、岳峰镇东北部为公园资源匮乏区。建议通过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公共绿地及和小型的公共绿地,优化散落分布的社区公园,提高路网密度以及路网连接度,以提升晋安区公园绿地可达性。  相似文献   

17.
以郑州市中州大道金水路至郑汴路段两侧道路带状绿地为观测对象,探析不同绿地空间结构对温、湿度的调节效应。根据带状绿地宽度、周边建筑环境、植物配置模式、空间类型等指标选取6段样地进行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观测。结果表明:带状绿地有降温增湿的效果,最大降温幅度2.19℃~3.87℃,最大增湿幅度6.95%~11.25%;4种空间结构类型带状绿地降温增湿方面作用的大小顺序为:乔灌草>乔木广场>草坪>硬化广场;绿地内4种空间类型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体舒适度,且一天中相对最佳舒适度会在不同绿地空间中出现。结果可作为城市带状绿地生态效益评价的参考,为城市带状绿地的设计、改造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林分规模与结构对北京城市森林夏季温湿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进程加快引发了城市热岛效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城市森林的温湿效应能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是居民夏季户外活动舒适及健康的保障。以北京城市公园内17处片状林为研究对象,以林分面积和林内到林缘的距离(林内不同深度,L)作为林分规模的参数、以叶面积指数(LAI)作为表征林分结构的参数,对城市森林面积、L、LAI等参数与城市森林降温、增湿程度及温湿指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规模和林分结构对城市森林的温湿效应有显著影响:1)城市森林温湿效应随林分面积增大而增高,61.67%的相对降温程度(dT)、69.44%的相对增湿程度(dRH)、55.63%的相对温湿指数(dTHI)变化是由城市森林面积引起的;2)城市森林降温效应随LAI的增大而增高,城市森林的降温效应58.98%来自于LAI;3)林分面积和LAI对城市森林降温效应有显著的交互影响,随面积增加LAI对降温程度的影响逐渐下降;4)城市森林dT随L的加大而增高,L对dT的解释程度为57.26%。因此,在城市森林规划与建设中,重视大规模林地的建设并注重增加林分覆盖度才能发挥稳定的温湿效应,有效缓解热岛。   相似文献   

19.
刘辉  陈海奎 《农技服务》2012,29(9):1028-1030,1054
城市公园是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生态基础设施,公园植物景观在调节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突出城市景观特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菏泽市曹州牡丹园概况,实地调查公园植物景观现状,结合园林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基本理论,对公园中的植物种类选择、植物配置形式、植物空间类型、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的配合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曹州牡丹园的植物景观特点,指出了植物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对改善菏泽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园林绿地质量,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