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雷丸 又称竹苓、雷实、雷矢、竹林子、竹铃芝(见图)。为真菌门担子菌纲白蘑科植物雷丸的干燥菌核。一般在秋季采挖,去其泥沙杂质,洗净,晒干备用。也可粉碎生用,但不能蒸煮或高温烤干,宜置阴凉干燥处保藏。野生的雷丸,尤其在南方可以春、秋、冬三季采挖,但要注意挖大留小,覆土还原。  相似文献   

2.
中药雷丸不同剂量驱杀鸡绦虫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丸,为多菌科植物寄生于竹根上的雷丸菌干燥核,我国西北、西南、华南等省均产,秋季采集后水洗、润透切片用,或干燥后研粉使用,各中药店均有销售.雷丸主要功效为杀虫消积,用于绦虫、钩虫、蛔虫等症.雷丸所含成份为蛋白酶,溶于水,不溶于乙醇、甲醇、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加热(60℃,30min)或置酸性溶媒则失效.在碱性溶媒中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3.
中药雷丸不同剂量驱杀鸡绦虫效果观察刘进新(山东省曲阜市畜牧兽医工作站)雷丸,为多孔菌科植物寄生于竹根上的雷丸菌干燥核。我国西北、西南、华南等省均产。秋季采集后水洗、润透切片用,或干燥后研粉使用。各中药店均有售。雷丸主要功效为杀虫消积,用于绦虫、钩虫、...  相似文献   

4.
猪苓 又称猪令、地乌桃、豕零、野猪粪(见图)。为真菌门担子菌纲多孔菌科植物猪苓的干燥菌核。北方常在春、秋两季采挖,南方可全年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杂质后干燥即得,置通风干燥处,用时捣碎。 形态特征:菌核埋生于地下,其大小形状类似于生姜,为不规则状  相似文献   

5.
笔者用中药治牛羊莫尼茨绦虫病效果满意。简报如下。一、方药南瓜子200—300g,槟榔80—120g,雷丸30—60g。以上系成年牛剂量,犊牛、山羊及绵羊酌减。将南瓜子、雷丸研细,槟榔水煎,混合;或共末,开水冲调。备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人工采挖和自然坡度对冬虫夏草数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对不同采挖强度 S1 (2 人/hm2 )、S2 (4 人/hm2 )和 S3 (6 人/hm2 )和产区自然坡度(G1,7°;G2,17°;G3,25°)下冬虫夏草幼虫数量和采挖数量进行调查,分析采挖强度和产区坡度对幼虫数量和冬虫夏草采挖量的影响。【结果】采挖强度和坡度与幼虫数量和冬虫夏草采挖数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 05);采挖强度和幼虫数量相关度高(r 2 =-0. 45,r 2 =-0. 58),坡度和冬虫夏草采挖数量相关度高(r 2 =-0. 74,r 2 =-0. 78),采挖强度和坡度互作对幼虫数量和采挖数量影响不显著(P>0. 05)。不同采挖强度下,幼虫数量和冬虫夏草采挖数量均为 CK=S1>S2>S3( P<0. 05);不同坡度下,幼虫数量和冬虫夏草采挖数量均为 CK=G1>G2> G3( P<0. 05);且在各个采挖强度下,随坡度的增加,幼虫数量和冬虫夏草采挖数量均呈显著降低趋势 (P<0. 05)。 此外 ,冬虫夏草采挖数量显著地受蝙蝠蛾幼虫数量的影响且呈正相关(P<0. 05)。 【结论】 S1采挖强度、G1小坡度适合幼虫数量的增长和冬虫夏草的采挖数量,且不影响翌年冬虫夏草的产量。然而,采挖活动有可能对草地的土壤、幼虫喜食性牧草、冬虫夏草真菌孢子的弹射等产生综合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会影响蝠蛾寄主幼虫的存活状态,冬虫夏草菌孢子的弹射量也会影响冬虫夏草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雷丸驱虫灵驱杀鸭胃肠道绦虫的临床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绦虫病是严重影响鸭生长和生产性能的一种肠道寄生虫病.常规的防治方法是采用吡喹酮类药物,但长期应用会产生一定抗药性,且易在动物产品中产生残留而影响人体健康.为此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门研制了一种纯中药绦虫驱虫药物-雷丸驱虫灵,以替代西药驱虫剂.  相似文献   

8.
抗寄生虫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抗寄生虫药物概述 (一)抗寄生虫药物发展历史回顾 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第一部本草《神农本草经》共列了30多种驱虫药物,常山治疟及楝实、雷丸、贯众等成为世界上最早记载驱(杀)虫药物.  相似文献   

9.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菘蓝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以根入药称板蓝根,以叶入药称大青叶。根及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和疮黄肿毒。  相似文献   

10.
通过正交试验法优选确定参贝补肺丸的制备工艺路线。在预试验的基础上,对参贝补肺丸的泛丸、成型工艺条件进行优选,对丸粒的光泽、圆整度进行观察对比,对溶散时限、水分、丸重差异、微生物、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泛丸工艺为生药细粉粉碎至100目,纯化水质量∶药粉质量为0.5∶1,丸粒大小约6.0 mm,60℃干燥10 h,成型丸剂符合规定。提示参贝补肺丸制备工艺切实可行,各项检测指标符合参贝补肺丸质量标准(草案)规定,适合批量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采挖期和采挖深度对人工甘草品质和产量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采挖期和采挖深度对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品质和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限、不同深度采挖,对人工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都达极显著水平,从品质、产量和单位面积年均纯收入综合测定,以4年期采挖最为适宜,采挖深度以40 cm为宜。  相似文献   

12.
黄芪,别名棉黄芪、箭芪、蒙芪、百药棉等,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和黑龙江等地。春秋两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根头,晒干,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相似文献   

13.
猪苓,别名野猪苓、野猪粪、野猪食、猪屎苓、地乌桃等。本品为多孔菌科寄生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栽培3~4年后,春、秋两季采挖黑色坚硬、生活力减退的菌核,除去泥沙,趁鲜切片,干燥。本品呈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校,长5~25厘米、直径2~6厘米。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对囊尾蚴病药物治疗研究,自1972年以来取得了相当的成效。治疗囊虫病的药物有化学药物:吡喹酮、丙硫咪唑、甲苯咪唑。中药:O.L.S注射液、千金丸、雷丸粉针剂等。但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化学药物丙硫咪唑和吡喹酮。1效果比较选择目前应用的三种化学药物(...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冬虫夏草采挖区与非采挖区的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本研究以青海省7个地区冬虫夏草生长地土壤样本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凯氏定氮法、碱熔法、碳酸氢钠浸提-比色法、酸溶法、1 mol·L-1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碱解-扩散法、邻菲啰啉比色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土壤样本的养分与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XH(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地区采挖区与非采挖区在全氮含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各地区采挖区与非采挖区在土壤各指标含量上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地区采挖区与非采挖区C∶N的范围是18.24~32.79,C∶P是155.53~562.78,N∶P是4.85~24.00,C∶K是4.51~11.52,K∶N是2.55~7.17,K∶P是31.44~81.86;采挖区与非采挖区的C∶P与N∶P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因此,本研究发现采挖冬虫夏草对其生长环境的土壤化学性质无显著性影响,为冬虫夏草采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万应散槟榔30g,大黄60g,皂角30g,苦楝根皮30g,黑丑30g,雷丸20g,沉香10g,木香15g。主治蛔虫病、姜片吸虫病、绦虫病。  相似文献   

17.
甘草种子人工繁育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野生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采用适宜的人工栽培技术,可在生长第5年进入种子生产期,产量达292.5 kg/hm2,种子质量及其栽培学性状都优于野生甘草种子.自繁甘草种子经育苗,用倾斜式方法移栽定植,密度15万株/hm2,于生长第3年秋冬时采挖,甘草产量达7 140kg/hm2,等级草比例达60%以上,甘草酸等有效成分含量均达到药用指标.不同采挖季节对甘草品质有显著影响,秋末冬初采挖时品质最好.不同栽植方式,施肥方法、灌水次数及生育年龄对甘草产量都有明显影响,多因素综合考虑,以移栽后第3年采挖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冬虫夏草采挖前后土壤化学性质与采挖行为的关系,通过比较采挖前后不同深度下土壤中pH、全钙、全磷、铁、铜含量变化,分析了采挖行为与土壤化学成分及牧草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冬虫夏草采挖后土壤0~5cm、5~10cm属弱酸性;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沃;土壤缺钙,不利于有机质分解和氮的固定;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中等,能满足牧草生长需要。试验地采挖前土壤0~5 cm平均铁含量高于采挖后,有可能是由于采挖前土壤和大气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减弱,牧草生长逐渐停止,土壤中铁的蓄积量加大。  相似文献   

19.
1药品简述白鲜皮为芸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鲜和狭叶白鲜的根皮。北方于春、秋季采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剥取根皮,切片,干燥。生用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功效。主要成分有根含白鲜碱、崖椒碱、茵芋碱、葫芦巴碱、胆碱、白鲜内酯、白鲜脑交酯、谷甾醇、  相似文献   

20.
<正>1抗寄生虫药物概述1.1抗寄生虫药物发展历史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第一部本草《神农本草经》共列了30多种驱虫药物。抗疟药常山及楝实、雷丸、贯众等成为世界上最早记载的驱虫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