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龟纹瓢虫人工饲养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纹瓢虫Propglaea japonica在鄂东地区是棉田瓢虫科的优势种群,对伏蚜、秋蚜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作者1978—1981年采取人工小型饲养,分期分批重点施放,在黄冈县堵城公社的白衣、刘家湾、江咀等三个大队5210亩棉田进行了大面积试验,试验过程每年只用了5—6人饲养,饲养瓢虫量60—80万头,施放面积240—310亩次,治蚜费用比原来未放瓢虫投资下降75—82%,大面积卷叶株率均控制在3%以下,并且有利于棉田中后期“综合防治”的开展,几年来,这三个大队的棉田,在8月份之前,基本上没有使用化学农药,现将其方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云南省中部高山峡谷地区,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的发生盛期随着当地温暖的气候转移而转移。春天气温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步回升,七星瓢虫的发生盛期由低海拔向高山头逐步推迟;秋天气温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逐步下降,七星瓢虫的发生盛期由山头向河谷逐步推迟。另一特点是当地蚜虫发生盛期比瓢虫发生盛期早一个月左右。我们利用这一特点,从1979年起,连续五年,春天从海拔1000米的马龙河谷,人工助迁七星瓢虫到海拔1900米妥甸大队防治小春作物蚜虫。1980年后,曾在妥甸、法裱、雨龙、大庄四个公社部分大队推广。在人工助迁的同时,实行保护七星  相似文献   

3.
棉蚜是棉苗期主要害虫。为了摸索保护利用自然天敌资源的途径,搞好棉蚜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我们于1979年在巴驿公社先锋大队,对瓢虫、草蛉与棉蚜的消长关系作了系统调查。该大队属丘陵地区,在岗地种植棉花。我们选择棉苗播期、移栽、长相(二类苗)及其它生态条件较一致的棉地,采用土农药、化学农药和对照三种  相似文献   

4.
1965年5至10月间,我们在江西临川县陀上公社枟溪大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同时,并投入了大队的生产运动。这一年,公社在防治水稻黑尾叶蝉方面,曾组织四次战役,均以打巧、打准、打狠为指导思想,用最少的药量,将叶蝉消于成灾以前。 第一次战役:6月24—26日,对象为早稻南特号,正处于孕穗阶段。该大队第四生产队,有一片低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红瓢虫防治吹绵蚧,在浙江黄岩及湖北宜都等地成功后,1955年,又在四川同样得到很好效果。近几年在四川各地吹绵蚧发生区域均获得优异结果,证明它确实有效,且生效相当迅速。大红瓢虫适应的温度范围较狭,在四川有效期是5—9月。它对寄主植物亦有选择。引移老熟幼虫、直接野外繁殖、早放虫,选蚧多、叶茂处集中发放等是成功的利用技术。人工越冬必须备足食料,注意温度不超过85%。人工饲料可以解决保种及越冬期食料供应不足的问题。利用大红瓢虫防治较化学防治优越。今后歼除吹绵蚧的工作,仍应采用天敌、化学药剂及检疫三者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6.
红瓢虫亚科昆虫捕食绵蚧,蚧等害虫,在生物防治上所建立的功勋是众所周知的。例如,Koebele于1888年从澳大利亚将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Mulsant)引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于1889年散放果园防治吹绵蚧Icerya purchasi(Maskell)取得惊人的成功;又如我国移殖大红瓢虫Rodolia rufopilosa Mulsant防治吹绵蚧,效果也十分理想;再如,美国引入美暗色瓢虫  相似文献   

7.
瓢虫的群聚越冬,是瓢虫科不少种类的一个独特习性。1981年2月10—11日,笔者在江西贵溪县泗沥公社(约为北纬28°24′,东经117°9′)考察瓢虫越冬时,发现稻红瓢虫Micraspis discolor在约2,000余亩稻田的南面山坡上,计群集越冬十一群,一般每群几十只,多达三百五十余只,多在长  相似文献   

8.
棉花枯萎病为害严重,是国内外重要的植物检疫对象。在新疆棉花枯萎病为害也很重,一般减产30%左右,吐鲁番五星公社五星大队九小队一块8763-依棉田和鄯善县东风公社一大队三小队一块新海棉棉田,由于枯萎病的严重为害,蕾铃脱落率分别为24.3%和30.5%,减少棉花收成分别为76.9%和68.3%,因病成片死苗的还未计算在内。1982年莎车县七公社十四大队,病株率高达69.57—74%,一公社二十一大队毁种160  相似文献   

9.
黄增麟 《植物保护》1965,3(6):239-240
试验方法 试验示范点设在田多劳力少、杂草为害比较严重的广东省高要县永安公社横槎大队桂溪片,土壤为潜育性水稻土,pH值5—6,有机质含量2.5—3.5%。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我县高空褐飞虱、白背飞虱迁飞规律并为测报、防治提供依据,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年在桃里公社建立高山捕虫网;宁州公社芦塘大队设置测报灯,并在该公社农科所和该大队定田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一、发病情况石家庄地区的棉花枯萎病发病历史已经相当长,早在五十年代就有零星发病。从全区来看,自发病以来总的情况是发展趋势。发病历史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6年—1958年。当时仅在正定县的兆通公社西庄屯大队、高邑县的河北村大队、藁城县北马、岗上大队等三个县的部分大队零星发生黄萎病。是由原河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引入石短5号时传入此病。第二阶级,1958  相似文献   

12.
《植物保护学报》1965,4(4):367-368
1962年,我們在福州市郊进行柑桔病害調查时,发現吳山公社六凤大队雪柑潰瘍病发生严重。因此决定在該队进行重点防治試驗和大面积防治。經过1963—1964两年防治結果,全大队好果率比1962年提高一倍多。现将防治情况簡介如下:  相似文献   

13.
纪桐云 《植物保护》1964,2(1):45-45
紫纹羽病(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以往文献记载多列为桑树病害,对其为害甘薯的严重性较少注意。近几年来,安徽有些地区由于此病的发生使甘薯受到相当损失。据1957—1958年调查,全省有25个县市发现这种病害,以后又有些地方陆续发现。1961年颖上县刘集公社苏义大队100多亩春甘薯有50%以上的面积发生了紫纹羽病;该县谢桥公社庙后大队160多亩甘薯,发生病害的面积占62%,一般病株率10—30%,严重的达66%,薯块在地里就烂毁。樅阳县在1961年调查,汤沟、长风等四个公社甘薯  相似文献   

14.
李福锁 《植物保护》1983,9(1):40-40
北京市门头沟区是京白梨主要产区。为防治京白梨的黑星病,于1958年在房山县坨里公社上万大队(原属京西矿区)用不同倍数的波尔多液进行试验,后又在妙峰公社丁家滩、担礼等生产京白梨的大队扩大示范,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用350-400倍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防治京白梨黑星病,既避免了药害又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5.
几年来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巷叶螟取得一定的成效,七七年试验要求:1、进一步观察赤眼蜂防治卷叶螟效果的稳定性;2、赤眼蜂和黑光灯结合的综合防治效果;3、当地蜂种和外引蜂种效果比较;4、几点技术的改进。现总结如下: 一、一九七七年防治效果情况: 今年放蜂防治稻纵卷叶螟582亩(其他90亩不计在内)在三个公社五个大队进行。试验证明,放蜂治虫效果基本稳定,如升山公社东方红大队共防治80亩,其中有26亩用药防治;塘甸公社大兴、和平大队灯蜂结合100亩,基本上未用农药;新溪公社农星、  相似文献   

16.
1981年和1982年奉新穗颈稻瘟病均属大发生年。1981年全县除个别公社早稻未发病外,其他八个有早稻的公社都有发生,发病严重面积一万亩以上,占早、中稻面积3.6%,损失稻谷130—150万斤。其中每亩损失300斤以上的面积有3400亩。会卜、砾下两个公社是重病区,如砾下公社龙洒大早稻2630亩,发病近2000亩,损失稻谷40余万斤,折合发病田平均每亩损失200斤。队会卜公社潭卜大队第二生  相似文献   

17.
稻秆蝇 Chorops oryzae(Matsum-ura)属双翅目黄潜蝇科,俗称钻心(?)。稻秆蝇在我县以往发生很少,七十年代末,特别是推广杂交水稻以后,危害有逐年加重趋势。1977年在高坪公社卷坛、青草大队调查,发生面积只有200亩左右,危害率为0.7%—2%。1978—1979年逐步扩大到高坪、营盘圩、代家埔、七岭、滁州等五个公社(纯  相似文献   

18.
孟氏隐唇瓢虫在广州等地定居,控制石栗粉蚧的危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5年底,在蒲蛰龙教授主持下,自国外引进了澳洲瓢虫 Rodolia cardinalis Mul-Sant 和孟氏隐唇瓢虫 Cryptolaemus montrouzieri Mulsant。澳洲瓢虫引进后随着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散放,1957—1959年相继取得长期控制吹绵蚧 Icerya purchasi Ma-skell 种群数量的明显效果,解决了广东等地木麻黄林和柑桔园的吹绵蚧问题。孟氏隐腐瓢虫于1955年—1964年在华南农学院和原中南昆虫研究所进行了大量繁殖,研究了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调查瓢虫的过程中,发现麦后大量七星瓢虫去向不明。给测报和利用带来了不少困难。为了摸清其去向,我们于1978—1979年对七星瓢虫在泰山的垂直分布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如下。两年来,在泰山区域共调查了不同高度的山头28个、山洞45个、杂草2772平米、各种树木395株、农作物41块。6—9月份,泰山上蚜虫少,开花杂草多。麦后部分七星瓢虫逐渐向泰山上转移。1979年7月4日在杂草上调查,在海拔300米以下,平均每平方米有七星瓢虫0.5头;300—600米平均0.7头;600—1500米平均3头。7—8月七星瓢虫在海拔300米以上的杂草及柞树叶背面越夏。1978年7月底8月初在杂草上调查,海拔300米以下为零,300以上平均每平方米0.6—4.6头。蚜虫较多的中天门一般每平方米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从1980年1月下旬至2月中旬,在全县9个公社15个大队(海拔700—2000公尺)的稻草堆、麦田、蚕豆田、田边地埂等场所进行了粘虫越冬调查,拾得幼虫1,172头,蛹2头。经室内饲养,最后得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