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解并有效利用印度鹰嘴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多样性,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综合D值评价等方法对181份印度鹰嘴豆资源的12个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水平进行分析,筛选可用于评价鹰嘴豆资源的农艺性状及综合表现良好的种质。结果表明:12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7.47%(播种至开花期天数)~85.26%(秕荚数),百粒重、分枝数、有效分枝数、实荚数、见花至开花期天数、产量、单株产量和秕荚数的变异系数均大30%,具有很好的改良潜力;Shannon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750 9(单株产量)~2.053 5(单荚粒数),平均值为1.930 2,单荚粒数、株高、有效枝数和播种至见花期天数的多样性指数均大于2.000 0,12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700 0,说明各性状的数量指标分布较为均匀;在欧式距离为3.41处,181份印度鹰嘴豆资源被分为9个类群,各类群资源数量不同,第Ⅰ~Ⅷ类群均具有一定的性状优势;筛选到4个可用于综合评价印度鹰嘴豆资源的主要表型性状,分别为实荚数、播种至开花期天数、株高、分枝数;利用综合D值评价筛选到31份综合表现较好的资源,为我国鹰嘴豆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优异的基础材料、亲本来源。  相似文献   

2.
鹰嘴豆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鹰嘴豆种质资源是鹰嘴豆育种的重要基础,开展鹰嘴豆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为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利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研究选择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106份鹰嘴豆种质资源,对其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1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鹰嘴豆资源各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较大,单株生物学产量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不同材料间变异系数存在很大差别,单株生物学产量、株高、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遗传变异系数较高,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聚类分析,将106份材料在欧氏距离5.5划分为4类,第Ⅰ类包含27份材料,第Ⅱ类包含72份材料,第Ⅲ类包含6份材料,第Ⅳ类包含1份材料.相关性分析表明,分别有15对和7对性状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偏相关,有7对和3对性状达到了极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负偏相关.6个数量性状主成分分析表明,前两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5.14;,第一主成分反应粒重,第二主成分反应产量.[结论]鹰嘴豆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评价41份非洲地区和我国湖北蚕豆种质资源的产量性状,筛选出产量性状综合表现优良的蚕豆种质资源,为蚕豆种质资源保护及其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非洲和我国湖北共收集41份蚕豆种质资源,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蚕豆10个产量性状进行综合鉴定及评价.[结果]41份蚕豆种质资源的10个产量性状变异系数均较高,从高到低排序为:单株实荚数(58.09%)>单株重(36.06%)>单株总荚数(33.82%)>百粒重(32.79%)>单果节荚数(31.60%)>荚宽(18.00%)>株高(16.75%)>单株分枝数(16.54%)>荚长(13.20%)>生育日数(2.1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百粒重与单株分枝数、荚宽和荚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单株总荚数与单株实荚数、单果节荚数和单株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荚宽和百粒重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P<0.05)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覆盖所有蚕豆资源产量性状,总贡献率达86.753%,综合前5个主成分对应的产量性状,在10个产量性状中,除荚宽外,其余9个产量性状均可作为蚕豆产量鉴定与评价的重要指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1份蚕豆种质资源可分为三大类群,其中第I类群以湖北蚕豆为主,包括12份湖北种质和1份埃塞俄比亚种质,占供试种质资源的31.71%;第Ⅱ类群包含8份苏丹种质、5份湖北种质、4份埃及种质和3份埃塞俄比亚种质,占供试种质资源的48.78%;第Ⅲ类群含7份种质包括3份苏丹种质、1份埃塞俄比亚种质和3份埃及种质,占供试种质资源的19.51%.[结论]非洲地区和我国湖北蚕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的高产种质资源CDAS106、CDSD102和P422823026可应用于高产蚕豆育种.  相似文献   

4.
为合理利用绿豆种质资源,以来自全国20份绿豆种质为试验材料,对其10个主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并且同时进行相关性、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主茎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9.21%,单荚粒数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表现最高,为1.956;相关性分析中,单株产量与百粒质量、单株荚数分别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把20份绿豆种质资源分成5大类群,其中第Ⅱ类群的单株产量、单株荚数表现最佳,可以作为选育高产量品种的优良亲本;主成分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指标集中在累积贡献率达79.193%的4个主成分中,其中第2主成分与单株产量、百粒质量密切相关,贡献率为18.94%。综上所述,20份绿豆种质材料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变异潜力较大。综合评价表明,横山大绿豆、龙博9号、中绿5号可以作为育种的优良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5.
邵千顺  杨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4):16-19,31
[目的]对鹰嘴豆种质资源进行筛选及多样性分析。[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通过5个产量相关因子研究鹰嘴豆遗传多样性并筛选优质种质资源。[结果]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百粒重,其次是粒型;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株型,其次是单株粒数。主成分分析表明,主要信息集中在6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4.48%;通过聚类分析将50份鹰嘴豆在欧氏距离1.059 2处划分为4类,第一类百粒重最大,即籽粒较大;第二类株高最高,产量居中;第三类各性状都相对居中;第四类株高最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最大。[结论]该研究为鹰嘴豆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了丰富陕北地区的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基于50份黑龙江大豆资源和随机区组试验,通过调查大豆全生育期的9个农艺性状,基于变异系数计算,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大豆资源。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荚粒数,百粒重和分枝数是评价50份大豆资源的优势指标;因子分析结果可知,9个农艺性状可归为5个主效因子,其中单株荚粒数是评价50份大豆资源的第一主效因子,百粒重为第二主效因子,分枝数、全生育期和节间长度分别为第三、四和五主效因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0份大豆资源聚为4个类群,其中第四类群和其他三个类群的差异较大,单株荚粒数具有显著优势,适宜在当地种植。研究通过对50份大豆资源进行9个农艺性状的调查及综合评价,总结当地大豆的生产特点,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大豆资源,为丰富当地的大豆多样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129份云南地方蔓生型普通菜豆种质资源进行了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云南地区的普通菜豆种质资源在形态学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10个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0.24,其中以单株荚数的变异度最大,达到0.61。平均多样性指数为2.04,各性状间数值差异不大。通过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法将10个变量降维获得4个公共因子,含义清晰且解释度较好。利用公共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分析,129份菜豆资源可分为2大类5个亚群。其特征是:亚群Ⅰ表现为分枝及结荚多,单荚粒数多,百粒重较小而单株产量高;亚群Ⅱ表现晚熟,荚小,百粒重和单株产量低;亚群Ⅲ表现长荚;亚群Ⅳ资源数量最多,表现分枝少,较早熟;亚群Ⅴ表现为早熟,结荚少,荚型短宽且单荚粒数少,百粒重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蚕豆的22个主要农艺性状和8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对"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收集到的57份江西省蚕豆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地方蚕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单株分枝数及单株总荚数与蚕豆籽粒的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农艺性状聚...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并有效利用印度鹰嘴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多样性,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综合D值评价等方法对181份印度鹰嘴豆资源的12个农艺性状的多样性水平进行分析,筛选可用于评价鹰嘴豆资源的农艺性状及综合表现良好的种质.结果 表明:12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7.47%(播种至开花期天数)~ 85.26%(...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190份蚕豆种质资源的17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灰色关联度、相关性、主成分等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筛选出适宜江苏省种植且具优良性状的蚕豆种质资源。结果表明,该批蚕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6.84%;变异系数最小的是播种至始荚期的天数,为0.73%。灰色关联度分析和相关性分析都表明,单株荚数和分枝数是影响单株粒重的主要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8.335%,较大程度上反映了蚕豆种质资源的表型特征。聚类分析将190份蚕豆种质资源在遗传距离4.9处划分为5类,第1类群适宜机械性收割,第2类群可作为早熟品种选育的基础,第3类群可作为鲜食蚕豆品种的亲本;第4类群属于高产型,籽粒适中,并且植株较高,有一定增产潜力;第5类群为大粒型,丰产性较差,但植株较高,在选育高秆大粒型时可加以关注。育种工作中可结合性状间的关系培育新品种与新品系,为蚕豆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大蒜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并对大蒜种质资源进行初步鉴定及综合评价,以期全面了解大蒜种质资源特性,对今后开展大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创新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184份大蒜种质资源的株高、假茎直径、叶长、叶宽和单头鳞茎重等12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计算其变异系数,并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84份大蒜种质资源的12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14.072%~67.993%,其中,假茎直径、叶长、叶片数和鳞茎盘厚的变异系数均大于40.000%。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蒜种质资源不同农艺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鳞茎高、鳞茎横茎、鳞茎盘直径、鳞芽背宽和鳞芽高是影响蒜头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大蒜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包含在前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6.226%,主要因子为鳞茎横径、株高、单头鳞茎重、鳞芽高、鳞茎高、鳞茎盘厚和叶片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84份大蒜种质资源在欧氏距离20.00处可聚为七大类群,其中第Ⅳ和Ⅴ类群种质的综合表现较好,且大部分为贵州本地资源。通过计算184份大蒜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综合得分,筛选出综合得分较高的21份种质,其中有20份种质来自贵州。【结论】184份大蒜种质资源遗传差异较大,其中贵州大蒜种质资源综合表现优异,是筛选优良大蒜种质资源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2.
国外引进亚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国外引进亚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栽培亚麻育种亲本选择和种质创新提供依据。【方法】 以144份亚麻种质为材料,利用24个农艺性状对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144份材料13个质量性状和11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在0.37~1.20和1.97~2.09,平均为0.83和2.03,表现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引进亚麻种质资源数量性状变异系数在6.22%~40.74%,其中蒴果数、千粒重、工艺长度的变异系数均较高,这些产量相关性状在亚麻育种中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各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中,“高度因子”与“分枝因子”、“种子大小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株高与蒴果数未呈显著相关性,兼用亚麻株高、工艺长度、分枝数、蒴果数均较高从而对株高和蒴果数相关性造成干扰。9个主成分(PC1-PC9)解释约73.57%的表型变异,前2个主成分约占32.31%。PC1代表“油用亚麻特征性状因子”,PC2代表“纤用亚麻特征性状因子”。利用24个农艺性状将144份亚麻材料聚为纤用和油用两个群体。【结论】 国外引进亚麻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形态学标记最先将纤用亚麻和油用亚麻区分开,亚麻驯化过程中产量相关性状受到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农艺性状分级对317份甘蔗种质资源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重要农艺性状快速分级的方法对甘蔗种质资源进行评价,为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精准评价和杂交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大田试验,在成熟期选择株高、茎径、有效茎、叶部病害程度(花叶病、锈病、褐条病等叶部病害田间自然发病的综合反映)和总体生势等5个重要农艺性状,对317份国内外甘蔗种质资源(2重复)进行分级评价。每个性状分为5级,其中株高以1级为最高,依次递减,5级最矮;同理,茎径以1级最粗,5级最细;有效茎以1级最多,5级最少;总体生势以1级最好,5级最差;叶部病害以1级为无或轻,5级最严重。各性状分级由分级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基于农艺性状分级数据,采用方差、广义遗传力、主成分、聚类和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对317份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筛选农艺性状表现优良的种质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一次旋光法,对筛选出的优良种质资源甘蔗糖分进行评价。【结果】方差和广义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317份甘蔗种质各个农艺性状指标分级数据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广义遗传力在0.61—0.72,其中广义遗传力最高为茎径(0.72),最低为株高(0.6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农艺性状可简化为1个主成分因子,即5个农艺性状的综合叠加,且此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占全部信息量的63.57%,特征根显著高于其他主成分的特征根之和。基于主成分结果,对317份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5类,第Ⅰ类包含20份种质,第Ⅱ类包含97份,第Ⅲ类包含82份,第Ⅳ类包含80份,第Ⅴ类包含38份;农艺性状表现以第Ⅰ类和第Ⅱ类的117份种质资源最优(占全部种质数的36.91%)。聚类结果的逐步判别分析显示,平均判对概率为95.85%。聚类结果充分体现了种质资源在田间试验中的实际表现。基于农艺性状聚类分析结果,对第Ⅰ类和第Ⅱ类共计117份种质的甘蔗糖分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17份种质11月至翌年3月平均蔗糖分在5.0%—17.10%,最高为云蔗09-1601(17.1%),最低为CP79-318(5.0%)。平均蔗糖分15.0%以上的种质有43份,其中有11份超过16.0%。【结论】株高、茎径、有效茎、叶部病害程度和总体生势等是反映甘蔗种质资源田间表现的重要农艺性状指标。基于重要农艺性状快速分级的方法可以作为大量甘蔗种质资源评价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多年田间试验及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100份抗旱性表现优异种质为参试材料,结合田间抗旱鉴定构建鹰嘴豆抗旱核心资源库,为鹰嘴豆抗旱种质利用提供基础材料.[方法]比较随机取样、位点优先取样、偏离度取样策略及取样比例,采用均值差异百分率、方差差异百分率、极差符合率以及变异系数变化率评价各核心子集农艺性状的变异保...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研究189份引进棉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新疆棉花育种及创新种质资源提供资源基础。 【方法】 选取引进的189份棉花种质资源的6个农艺性状和5个纤维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鉴定、筛选优良性状的棉花种质资源材料。【结果】 189份棉花种质在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上均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4.669%~11.877%,平均为8.712 %;5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369%~9.311%,平均为6.136%。各性状间表现出较为复杂的相关关系,同步改良棉花关键性状指标有难度;主成分分析将11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2.740%,各主成分反映生育期、株高等生物学特征与单铃重、衣分、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等经济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各性状协同配合有利于各性状的同步提高。将189份棉花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聚类,在遗传距离为10.0时所有材料被划分为 7个类群,各类群性状特征差异明显。【结果】 189份棉花种质资源第Ⅲ类群、第Ⅵ类群和第Ⅶ类群中马克隆值的均值分别为4.17、4.03和4.08,均达到A级标准。  相似文献   

16.
海岛棉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综合评价海岛棉的抗旱性,挖掘抗旱性强的种质资源。【方法】以203份海岛棉资源为材料,在大田对棉花花铃期进行干旱胁迫,研究与抗旱性相关的农艺性状,以抗旱系数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相结合,对海岛棉品种的抗旱水平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在两个点上,203份材料在农艺性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203份材料农艺性状指标的综合抗旱系数和抗旱性量度值(D 值) 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D值聚类分析203份海岛棉资源材料分为5大类。【结论】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抗旱系数评价分析,单株产量、单铃重和株高3个抗旱性评价指标,能直观、简单和可靠的评价棉花花铃期种质资源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优良的核心种质资源,为喀斯特地区生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我国不同省(区)的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为材料,2018—2019年连续2年在贵州进行10个主要农艺性状调查测定,采用遗传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Ward法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96份生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 96份生姜种质资源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77%~36.64%,以分枝数、茎叶重和根状茎重的变异系数较大,均大于20.00%;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935~2.099,以叶宽、叶长和根状茎长的H'较大,以分枝数的H'最小(1.935)。单株根状茎重与分枝数、茎叶重、根状茎长和根状茎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株高、主茎叶片数、主茎茎粗、叶长和叶宽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前3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63.48%,且3个主成分因子载荷在各性状间差异较明显,说明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生姜种质资源的变异。在遗传距离为10.5时将96份生姜种质资源分为6个类群,其中,类群Ⅰ、Ⅱ和Ⅴ的种质资源茎叶较重和根状茎产量较高,类群Ⅲ、Ⅳ和Ⅵ的种质资源分枝较少、茎叶较轻和根状茎产量偏低。贵州省内生姜种质群体与广西群体、湖北群体和四川群体的遗传背景较近。【结论】 96份生姜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分枝数和茎叶重是影响喀斯特地区生姜高产的主要性状,且广西、湖北和四川的生姜地方资源适宜在贵州生态区推广种植。从类群Ⅰ、Ⅱ和Ⅴ筛选出的14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种质可作为核心生姜种质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宁夏麦区小麦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优异种质资源,为拓宽宁夏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及挖掘育种骨干亲本提供基础材料。【方法】以来源于国内外的251份小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与品质性状进行变异、相关及聚类分析,并计算Shannon-Wiener遗传多样性指数(H')和隶属函数值,对供试小麦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51份小麦种质的10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15.01%~37.01%,9个品质性状变异系数为2.05%~12.56%;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17~2.30,平均为2.27。10个农艺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9个品质性状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251份小麦种质分为六大类群,类群Ⅰ~Ⅵ包括材料数分别为35、40、53、55、40和28份,其中,类群Ⅰ的平均出粉率(69.58%)和容重(797.74 g/L)均最高;类群Ⅱ的平均穗长(10.00 cm)、结实数(18.18个)、穗粒数(54.07粒)、穗粒重(2.30 g)、吸水率(62.82%)和硬度指数(72.59)均最高;类群Ⅲ的平均株高最矮(73.53 cm);类群Ⅳ的平均穗下茎长(41.94 cm)和湿面筋含量(33.95%)均最高,水分含量最低(11.76%);类群Ⅴ的平均千粒重(40.92 g)、经济系数(0.43)和降落值(356.74 s)均最高;类群Ⅵ的平均分蘖数(4.96个)、小穗数(19.01个)、粗蛋白含量(16.10%)和沉降值(43.12 mL)均最高,表明各类群中含不同的优异性状。基于隶属函数值可把251份小麦种质资源分为163个等次,其中,黄-3、甘育4号、鉴076、M6445、宁春55号、陇春34号、ND646、宁春40号、济麦20号、陇春39号、宁春33号、郑麦1308、甘春24号、陇春29号、陇春23号、掖丰315和武春4号等17份种质排名前12名。【结论】251份小麦种质资源的农艺和品质性状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其中综合评价优异的17份种质资源可用于宁夏小麦农艺与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9.
曹巍  轩正英 《新疆农业科学》2019,56(6):1072-1082
【目的】研究芜菁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为芜菁新品种选育,提高芜菁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30份芜菁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35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并进行Q型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种源地的芜菁农艺性状差异较大、类型丰富,其中株高极差为44.48 cm,变异系数达到24.91%,单株重极差为410.00 g,变异系数达37.55%;Q型聚类分析表明:30份材料可分为典型的三大类,6亚类,第Ⅰ类分为2个亚类,共计6个品种;第Ⅱ类分为2个亚类,共计15个品种;第Ⅲ类分为2个亚种,共计9品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重与株高、叶长、叶宽、根长、根宽、根皮厚呈极显著正相关,大多数的农艺性状之间都是呈相关性的,并且正相关和负相关都有。【结论】不同来源地的芜菁农艺性状差异较大,不同种源地的芜菁株高、单株重、叶形、根形等35个农艺性状指标进行Q型聚类分析,可分为三类,芜菁主要是绿皮白肉型品种,大多数的农艺性状之间都是呈现相关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