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运用累加型LHM全要素生产率指标(additive luenberger-hicks-moorst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icator)测度2001—2016年我国30个省(市、区)食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工业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3个子产业TFP稳步提升,但增长不一;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变化差异不大;从区域上看,宏观经济及农业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食品工业的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TFP增长率呈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次降低的趋势,食品制造业TFP增长率表现为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地区,饮料制造业TFP增长率表现为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地区。因此,应加快食品工业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优化发展环境及立足资源禀赋协调区域发展,以实现我国食品工业高质量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995年以来广东省农业人力资本状况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以期在广东省资源、环境约束下寻找挖潜增效的途径,实现农业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科技支撑。【方法】应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通过人力资本对广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多年相关(1995~2010年)效应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农业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本变量HA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都产生了正向的推动作用,然而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HW却对这3个方面产生一定阻碍作用。【建议】应从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农业科研人员结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来不断减少或消除影响广东现代发展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同时要加强高学历、精通技术、懂经营管理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促进人力及科技资源的科学优化配置,由农业前沿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共同促进农业TFP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乡村振兴不仅是村庄的振兴,更是县域的全面振兴,探索构建适用于县域尺度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以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发展。【方法/过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构建了25个县域乡村振兴发展评价指标,基于福建省2015—2019年75个涉农县(市/区)的面板数据,应用熵值法和TOPSIS法对县域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福建省各县域的乡村振兴实施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各区域间仍存在较大的差异;整体上全省县域乡村振兴发展指数依然不高,各个方面的协调推进程度还有待提升。据此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定期进行实施水平评价、重视生态环境治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明中国农业用水效率的动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中国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0—2017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农业用水量、耕地灌溉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农业总产值和农作物受灾面积数据,建立超效率非合意SBM模型计算30个省(区、市)的农业用水效率,并计算农业用水效率Malmquist指数的各分解指数。【结果】30个省份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农业用水总效率值大于0.8,中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农业用水总效率值小于0.7,西部地区中重庆、贵州和陕西的农业用水总效率值大于1,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的农业用水总效率小于0.4。研究期内中国农业用水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5.7%,纯技术效率均值小于1,技术进步指数均值大于1,规模效率均值小于1。【结论】中国农业用水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最优,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内部较大差异;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低对农业用水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技术进步指数提升产生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加总数量框架,采用乘积完备的Hicks-Moorsteen指数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混合效率变化,要素投入结构变化通过改变混合效率,进而影响农业TFP增长。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中国农业TFP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要素投入结构变化的影响,在时空上存在较大差异,其对农业TFP增长的促进与抑制效应并存。从时间维度看,1994—2016年要素投入结构变化对农业TFP增长有促进作用。从空间维度看,东部地区要素投入结构变化是农业TFP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而中部地区仅在1994—2016年要素投入结构变化提高了农业TFP增长,西部地区仅在1978—1984年对农业TFP增长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优化海南省农业发展环境,明确地区性农业投资方向和重点,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海南省18个市(县)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特征及2011年统计数据,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海南省各市(县)域农业发展环境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海南省农业发展地域不均衡,18个市(县)中地处中部地区的市(县)农业发展环境评分较低,农业发展基础薄弱;而处于滨海平原地区的市(县)农业投资潜力较大,可以很好地支持农业发展。农业生产中的土地要素和资本要素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较大,农业产业结构、技术等内生要素对农业发展贡献普遍不大。【建议】应采取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依靠农业科技、推动农业发展,因地制宜,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等措施,以推进海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趋势:1978-2002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用基于线性规划的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农村改革以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动趋势,并把TFP的增长构成分解为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变化两个部分。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TFP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生产效率的下降对TFP的增长造成了不利影响。据此提出了基本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2008—2018年的时空变化,同时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手段(ESDA),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效率的空间关联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福建省县域全要素生产率在一定范围内呈波动变化,县域间的差异性则是先缩小后扩大.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其次是规模效率的提高.福建省县域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各县域之间经济发展关联性较强,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福建省各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而形成的产业方向、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源泉,为提高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我国283个地级市2001—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Metafrontier-Malmquist指数测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分解。【结果】(1)2001—2018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6.60%,其增长主要依靠农业技术进步拉动,农业技术效率的贡献较小,增长规律呈现出先波动上涨再波动下降的“倒U型”增长趋势。(2)优先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为6.00%、8.70%和10.01%。(3)优先发展区内的地级市农业技术效率较高,适度发展区内的地级市农业技术进步较快。【结论】改善农业技术效率,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和提高农业增长质量是提升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生产率指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度量了1982—2004年中国29个省份农业生产率水平及变动趋势,从地区角度进行了农业生产率的水平比较.结果显示:农业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增长比较快的地区或省份,技术变化对TFP的增长起到了主导作用,但一些不发达省份或地区生产效率的改进对TFP的增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从1982—2004年中国TFP变动趋势看,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率增长起到了主导作用,生产效率下降对TFP增长起到了负面效应,表明技术变化和相对应的效率变化总是向相反的方向变动.  相似文献   

11.
邓远建  超博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24):4879-4894
【目的】从灰水足迹视角评价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揭示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提升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政策建议。【方法】利用我国200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总体而言,农业灰水足迹呈下降趋势,但个别省(市、区)呈上升趋势。从灰水足迹由低到高的排名可以看出,处于前列(即灰水足迹较小)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农业产值占比较低;处于后列(即灰水足迹较高)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农业产值占比较高。(2)观测期内,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平稳,个别年份波动较大,各省(市、区)的均值差距明显且分布极不平衡。(3)经济发展水平、种植业结构、技术进步、财政支农、农业受灾率等因素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各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生活质量的双双提升,无论是农业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农业生态效率水平,但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污染也可能对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让实现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的愿望更加迫切,但农业发展往往面临着资源、劳动力等约束。合理测度农业生产效率是了解农业发展现状、挖掘和弥补发展轨迹中存在问题的前提。【方法/过程】以闽台为例,利用超效率DEA测度农业生产效率并进行比较,通过投影分析寻求生产投入与产出的改进方向。【结果/结论】整体上看,台湾在纯技术效率上具有比较优势,而福建省农业生产较为粗放,闽台农业合作存在优势互补的现实基础;目前闽台农业生产存在投入冗余,过度施肥现象尤为严重。未来,应努力强化质量兴农和技术创新、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以及有意识地积极深化闽台农业合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通过探讨影响四川省农业产值的主要因素,可为提升四川省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过程】以四川省2016年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收集整理四川省21个市(区)农业投入的相关数据,选取6个农业投入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线性回归模型对四川省农业产值及对应的农业指标投入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影响四川地区农业产值的因素主要有耕地面积、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并提出保证耕地数量与质量、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化肥使用效率、保证农村用电供应、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与乡村从业人数等相关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广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方法】采用二手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的方法,调查广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原功能定位及其发挥情况,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结果】广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存在设施设备老化、缺乏特色资源、资金投入不足、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建议】根据广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公益性质,可将其重新定位为以展示为主,以生产经营为辅,以生产经营收入反哺示范的公益性浓缩型科技成果集成展示园。提出了加强对农业技术和成果的引进、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等促进广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科技创新助推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通过研究福建省在农村扶贫开发中实施的精准扶贫战略,深入探究科技创新在扶贫开发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强化扶贫开发新模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方法/过程】通过文献资料查阅概述福建省科技创新助推精准扶贫的基本现状,总结福建省科技扶贫所取得的成效,并从科技扶贫的扶贫主体、对象、目标、方法等方面分析当前福建省科技创新助推精准扶贫所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从健全农村技术服务机构、实施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建立科技扶贫的长效机制、完善科技扶贫人员的激励机制共6个方面对新时期科技扶贫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媒体宣传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为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媒体宣传对香蕉组培苗推广、甘蔗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成果转化及南方葡萄一年两收栽培技术推广的影响。【结果】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加强利用媒体宣传,可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建议】科技宣传应以事实为基础,坚持报道的科学性,维护媒体公信力;科技新闻报道应做到通俗易懂,让农民易于接受;科技新闻应具有时效性,对最新的科技成果应及时进行报道,以体现科技成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冬  王欣  吕园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5):1414-1421
【目的】对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为把握省域林业发展差距和寻求平衡发展提供借鉴。【方法】基于2006—2018年我国省域林业数据,选取林业投入产出指标,采用DEA-Malmquist指数对省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构建普通面板模型、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2006—2018年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平稳,但2018、2010和2015年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受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生产率低于1.000。同时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说明省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在从收敛速度来看,绝对β收敛检验结果表明普通面板模型和半生命周期在加入空间因素后,收敛速度由0.0457变为0.0692(SEM模型)和0.0576(SAR模型);半生命周期由19.363变为13.541(SEM模型)和15.650(SAR模型)年,收敛速度明显加快,追赶的期限明显缩短,说明空间效应对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收敛起到促进作用。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表明,在加入4个变量系数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仍然存在收敛性,且收敛速度较之前均加快,半生命周期较之前也明显缩短,其中造林能力和林业保护能力系数较大,人力资本和外商投资系数较小,发挥作用不明显。可见,各地区林业发展基础水平及人力资本水平、外商投资、造林护林投入等因素均对区域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都具有促进作用。【建议】各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地理优势和区域特点,因地制宜,促进林业经济快速发展;加大人力资本和外商投资,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对外商投资的鼓励和监管并行;同时要打破区域限制,促使要素自由流动,进而实现林业经济与生态价值双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分析台湾休闲农业的演变、政策特征,有助于学习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为当前福建省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分析台湾当局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所呈现的政策特征及对福建乡村振兴的启示。【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台湾当局在制定法规、金融支农、组建农会、挖掘乡村产业发展链、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方面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健全规划建设的机制化和法制化、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构筑农业产业链、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等启示。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和演变趋势。【方法】基于2010~2018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法,测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及Markov链方法,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地区间差异、分布动态及长期转移趋势。【结果】(1)2010~2018年,东部和中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逐年上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6%、2.2%;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差异由2010年的0.113下降至2018年的0.093,年均下降率为3%。2018年,东-西地区间差异高达0.113。(2)东部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增速显著,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两极分化特点。(3)低水平(Ⅰ)、中等水平(Ⅱ)、中高等水平(Ⅲ)和高等水平(Ⅳ)地区的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自我锁定概率依次增高,分别为64.29%、71.25%、84.38%、97.73%,且向上级跃迁概率均大于降级概率,当达到稳态分布时,将出现在81.34%的高等水平(Ⅳ)地区。【结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总体差异化水平逐年增大,且存在一定的两极分化现象;东、中、西部地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