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水产》2013,(6):35-35
4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成功实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4月28日,该项研究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验收,此突破对抢救保护我国这一特有濒危物种具有重要意义。此次用于人工繁殖的达氏鲟父、母本于2007年引自四川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是野生达氏鲟人工繁殖所得的子一代。经过长江水产研究所太湖试验场5年的精心培育,2012年这些达氏鲟陆续性成熟。2013年4月10日至28日,科研人员对子一代达氏鲟进行了2批次的催产和授精,获得受精卵11.1万粒,子二代初孵仔鱼4.5万尾。产后亲鱼各项体征正常,健康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2.
《水产养殖》2007,28(4):46-46
记者从四川省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了解到:今年春夏,该所又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水中大熊猫"达氏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首获成功,即用科研所自己人工繁殖的达氏鲟子一代作种鱼,成功繁殖出子二代达氏鲟鱼苗。这表明通过全人工繁殖技术,可以确保"水中大熊猫"达氏鲟(长江鲟)在自然水域以外不会被灭绝!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产》2012,(12):41-41
11月4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珍稀水生动物繁育与物种保护技术研究”课题1——“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及迁地保护技术研究”阶段性成果通过了农业部渔业局组织的验收。这标志着历经30年研究,中华鲟全人工繁殖获得了成功,中华鲟连续多代繁育将变为现实。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所就开始进行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并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近15年来,长江所利用养殖的280多尾成年中华鲟进行全人工繁殖研究,先后成功攻克了后备亲鱼人工驯养、性腺发育诱导、人工催产等技术难关,并于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10月28至30日,长江所对人工培育成熟的子一代中华鲟进行人工催产和授精,  相似文献   

4.
2002年9月15-16日由宜昌市天峡鲟业有限公司(原天峡特种渔业公司)自筹资金,自列项目完成的<鲟鱼人工繁殖及产业化集约养殖技术研究>成果在湖北省宜都市通过了由湖北省科技厅主持的验收与鉴定.验收及鉴定委员会认定:宜昌市天峡鲟业有限公司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在没有国家和银行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项目原定技术经济指标,并摸索出了一套鲟鱼集约化养殖技术;匙吻鲟全人工繁殖等多项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总体上居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建成了我国目前规模较大的鲟鱼养殖基地.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知化石”的鲟鱼,如今在高坝洲库区找到了自己的“乐园”。目前,这里人工养殖的鲟鱼已达17种。日前由宜昌市天峡鲟业有限公司主持的“鲟鱼人工繁殖及产业化集约养殖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省级验收。专家们认为,该技术成果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宜都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鲟鱼基地。鲟鱼最早生活在2.5亿年前。目前,全球尚存的鲟鱼仅27种,已全部被世界濒危动物贸易公约组织列为保护物种。分布在我国的鲟鱼有8种,其中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鲟鱼肉和卵均为高档营养食品,其中鲟鱼籽被称为“黑色黄金”,具…  相似文献   

6.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性腺发育并最终成熟是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养殖模式对促进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提前成熟以及实现雌雄同步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不同养殖模式(水温和营养调控)下对中华鲟性腺发育状况进行长期观测。结果显示,中华鲟在仿自然变温或恒温的养殖环境中,性腺均可发育至III期。采用配合饲料、饲料中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以及仅用鲜活鱼或冰鲜鱼饲喂,均能够使部分中华鲟性腺发育启动,但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组性腺发育启动的比例较高,其中,有3尾中华鲟性腺达IV期。成功对性腺发育至IV期的1尾雌鲟(12龄,体质量57 kg)和1尾雄鲟(14龄,体质量64 kg)实施了人工催产和授精,采获卵6.25万粒,精液2 850 mL,受精率为60.1%(36.3%~80.4%)。在(19.3±0.2)℃下经过约125 h,仔鱼大量孵出,获初孵仔鱼2.3万余尾。此次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有效尝试可为今后养殖中华鲟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一种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历史产卵场分布于长江上游,距离长江口2500-3000公里。1981年葛洲坝工程阻断了中华鲟洄游通道,随后天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人工繁殖放流补充工作从1983年开始。由于野生和人工繁殖中华鲟幼鱼有相似的洄游入海特征,因此通过在长江口水域捕获滞留的中华鲟幼鱼并区分人工繁殖个体和野生个体,可以评估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效果。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四倍体遗传的微卫星标记的亲子鉴定方法,并用全同胞家系、半同胞家系和非亲缘关系群体样本验证本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将该方法用于1999年度中华鲟人工繁殖效果评估案例中,评估人工繁殖个体在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群体中的比例。亲子鉴定方法结果显示,三个全同胞家系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43、0.44和0.44;半同胞家系的遗传距离居中(0.57);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是0.74。人工繁殖效果评估结果显示:在2000年度长江口幼鱼群体中,人工繁殖个体的比例较低(0~3.8%),中华鲟补充群体主要来源于自然繁殖,人工繁殖放流个体对中华鲟野生群体增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邸军  张书环  黄君  杜浩  周勇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18,42(1):120-130
为了确定中华鲟养殖基地一尾死亡子二代中华鲟的病原,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濒死的中华鲟肝脏、脾脏和腹水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EM,采用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进行鉴定,确定菌株EM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进一步对健康子二代达氏鲟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同时通过观察患病子二代中华鲟组织切片分析其病理特征;并对菌株EM进行药敏特性研究以期指导临床用药。结果显示,被感染子二代中华鲟肝脏、脾脏及肾脏组织中铁血黄素沉积、实质性细胞空泡变性,溶血严重。菌株EM人工感染健康子二代达氏鲟,发现其对达氏鲟具有致病性,且从人工感染患病的达氏鲟肝脏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中华鲟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对米诺环素、克林霉素、克拉霉素和麦迪霉素4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头孢噻肟和头孢西叮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其余28种药物不敏感,呈多重耐药性。本研究首次发现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可感染中华鲟,并对达氏鲟也具有致病性,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理特征和药物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毕仞千 《内陆水产》2002,27(10):4-4
2002年9月15~16日由宜昌市天峡鲟业有限公司(原天峡特种渔业公司)自筹资金,自列项目完成的《鲟鱼人工繁殖及产业化集约养殖技术研究》成果在湖北省宜都市通过了由湖北省科技厅主持的验收与鉴定。验收及鉴定委员会认定:宜昌市天峡鲟业有限公司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在没有国家和银行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项目原定技术经济指标,并模拟出了一套鲟鱼集约化养殖技术;匙吻鲟全人工繁殖多项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总体上居国内外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建成了我国目前最大的鲟鱼养殖基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鲟鱼养殖委员会主席、…  相似文献   

10.
<正>3月20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主持承担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淡水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903048)在武汉通过了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组织的验收。"淡水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项目在长江、珠江和黑龙江流域全面开展了青鱼、草鱼、鲢、鳙等重要经济鱼类,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等珍稀濒危鱼类和中华绒螯蟹共18种水生生物的增殖放流及效果评估工作。运用超声波遥测、科学回声仪探测、分子生物学及地理信息学等技术,建立了增殖放流苗种繁育和质量评价技术体系,解决了放流  相似文献   

11.
中华鲟的繁育特性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叙述了中华鲟的生物学特征和生理学特征,介绍了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和人工饲养技术,中会鲟的饲料和营养。  相似文献   

12.
<正>日前,南海水产研究所区又君研究员主持的"马鲅全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研究"项目在广东珠海通过了专家组的现场验收。马鲅俗称午笋、祭鱼、鲤后、午鱼等,是一种多脂肪的名贵鱼类,在我国南方地区很受欢迎。南海所项目组针对四指马鲅当前捕捞数量少且市场上较难买到等问题,在近年四指马鲅规模化人工繁殖成功的基础上,今年又进一步完成了全人工繁育过程,培育出全长3.0cm~6.0cm的子二代鱼苗约900万尾,在国内首次获得四指马鲅的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和育苗成功,并  相似文献   

13.
<正>鲟鱼是世界上现有淡水鱼中体型大、寿命长、古老的一种鱼类,迄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素有"水中熊猫"和"水中活化石"之称,系现存的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我国出产的品种有长江流域的中华鲟、白鲟和达氏鲟,黑龙江流域的史氏鲟和达氏鲟等。目前我国养殖品种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从欧洲(主要是从俄罗斯)引进的欧洲鲟鱼,以俄罗斯鲟、西伯利亚鲟、闪光鲟为代表;另一类是我国自有的种类,以黑龙江流域出产的史氏鲟、达氏鳇和史氏  相似文献   

14.
《水产养殖》2014,(12):33-33
<正>2014年10月27日,记者从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了解到,10月中旬启动的2014年度的中华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获重大技术突破:曾经参与过往年全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中华鲟雌鱼再次成熟并产卵出苗,这在中华鲟人工繁殖历史上尚属首次。据介绍,自2009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已6次成功实施中华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而2014年  相似文献   

15.
我国鲟类生物学概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曾龙 《淡水渔业》1999,29(7):20-22
我国鲟鱼类隶2科3属8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黑龙江水系和西北的新疆三个区域内。我国鲟鱼类主要为5种,即栖息在黑龙江水系的史氏鲟和达氏鳇,栖息在长江水系的中华鲟、白鲟和达氏鲟。其次是新疆地区的裸腹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珠江水系鲟鱼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比较长江中华鲟存在差异,常称其为西江中华鲟。本文就我国3种主要鲟类的生物学概要叙述如下,供参考。1达氏鳇HuSOdauricusGgorgi,17751.1形态与食性达氏鳇横切面显圆形,呈延长的锥体状,腹面扁平,吻呈三角型。性成熟个体全长为头长的3.55~6.…  相似文献   

16.
中华鲟、网箱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鲟属于鲟形目、鲟科鱼类,1983年被定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硬骨鱼类之一。为保护与延缓这一古老的自然资源,20世纪70年代重庆长寿湖水产研究所最早成功地进行了中华鲟的采卵孵化;1984年以来,湖北葛州坝中华鲟研究所每年都进行了中华鲟的人工繁殖。近年来,中华鲟的商  相似文献   

17.
科技信息     
全人工繁殖"水中大熊猫"首次获成功10月1日上午,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发布消息,被誉为"水中熊猫"的古老物种——中华鲟全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从此,中华鲟人工繁殖可以不再  相似文献   

18.
在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连续两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的情况下,2015年6月在江苏溆浦段发现15尾疑似中华鲟幼鱼。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15尾幼鲟进行鉴定。形态学度量结果显示,除1尾个体外,新发现的14尾幼鲟与历史记载的中华鲟野生幼鱼生物学性状完全一致,但其体长和体重低于历史同期出现在该区域的中华鲟。同时采用11个多态微卫星位点,对15尾幼鲟样本和分布于我国的3种鲟鱼,包括30尾中华鲟(A.sinensis)、39尾达氏鲟(A.dabryanus)和33尾施氏鲟(A.dabryanus)进行遗传分析,发现这15尾幼鲟与中华鲟的遗传距离最近(F_(st)=0.039,P0.05),其次为达氏鲟(F_(st)=0.108,P0.05),最远为施氏鲟(F_(st)=0.209,P0.05),从遗传和进化的角度判定该批幼鱼为中华鲟,该结果暗示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极有可能找到了新的产卵场,为中华鲟的繁殖群体和幼鱼的种群监测提供了依据。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该批鱼的遗传多样性(SW=1.998)略低于野生中华鲟(SW=1.886),暗示中华鲟幼鱼遗传多样性水平降低,野生亲本的数量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9.
<正>鲟科(Acipenseriformes)鱼类是比较古老的鱼类,世界现存的鲟科鱼类有28种,并有许多亚种和杂交种。鲟科鱼类是淡水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鱼类之一。黑龙江的鲟科鱼类有两种,分别为鲟属的施氏鲟和鳇属的达氏鳇。我国鲟科鱼类主要是长江水系的中华鲟、白鲟和达氏鲟,新疆区域内的裸腹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黑龙江水域内的施氏鲟和达氏鳇[1]。世界上鳇属鱼类只有两种,一种是栖息于欧洲的欧洲鳇(最大  相似文献   

20.
中华鲟人工蓄养和催情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长江葛洲坝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所以采取综合措施救护中华鲟资源,是亟待研究的问题。葛洲坝下鲟鱼人工繁殖试验是研究的项目之一。1981、1982年,在坝下江段进行了天然性成熟中华鲟的人工催产试验,均未获得成功。据调查,坝下性成熟亲鲟很少,尤其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