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鉴定一株从健康辣椒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的菌株(编号FX81),研究其防治植物病害和促进植物生长的潜能,为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香蕉枯萎病生防制剂及生物有机肥提供材料.[方法]采用平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菌株FX81发酵液对13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及抑菌谱;将菌株FX81制成生物有机肥,利用菌剂根部穴施,评价其对香蕉植株的促生效果及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作用.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FX81的分类地位.[结果]平皿对峙试验结果显示,菌株FX81对13种供试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其中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带宽为13.1 mm;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显示,菌株FX81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率为81.7%,对其他病原菌的抑制率为62.7%~80.8%,表明菌株FX81的抑菌谱较广.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生防菌剂FX81对香蕉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81.05%.综合菌株FX81的生理生化特征、培养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FX81为灰锈赤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rubiginosus).[结论]灰锈赤链霉菌FX81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香蕉植株具有促生作用,在防治植物土传病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离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对菌株8N-10进行鉴定及测定抗菌活性。采用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对峙法分离拮抗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测定及建树分析确定其分类学地位。用平板对峙的方法测定菌株对9种香蕉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最后用盆栽试验的方法验证菌株8N-10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效。结果表明,共分离出10株拮抗放线菌,初步鉴定拮抗性最好的菌株8N-10为诺尔斯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noursei)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4号小种的抑菌带达(15.5±0.65)mm。菌株8N-10对所有供试病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拮抗活性,表现出良好的广谱抗菌特性。其中,菌株8N-10对香蕉叶缘枯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musae)、粉蕉叶枯病病原菌(Pestalogiopsis sp.)、香蕉长形斑病病原菌(Curvularia fallax)的抑菌带均达到10 mm以上,显示了较强的抑制活性。菌株8N-10发酵液对香蕉枯萎病的相对防治率达92.708%,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诺尔斯氏链霉菌8N-10对香蕉枯萎病的抑菌活性高,且其抑菌谱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发掘防治香蕉枯萎病的高效生防菌资源,为有效控制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福建省香蕉产区野生香蕉根际土壤中分离菌株,以香蕉枯萎病菌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法、代谢物抑菌试验、抑菌谱和耐毒素能力测定筛选具有拮抗活性的生防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和gyrA基因序列分析及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生防菌株的鉴定,并采用灌根法测定生防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从野生香蕉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95株细菌,以香蕉枯萎病菌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拮抗活性的细菌17株,其中菌株NJ-1和NJ-4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菌带宽度分别达12.67和11.67 mm;不同拮抗细菌菌株间的代谢物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存在差异,其中菌株NJ-1和NJ-4的抑菌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达89.06%和88.47%。菌株NJ-1和NJ-4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菌谱广,且对5%的香蕉枯萎病菌粗毒素具有一定的耐受性。经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鉴定,菌株NJ-1和NJ-4分别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NJ-1和NJ-4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其防治效果分别为71.69%和70.75%,且与对照药剂450 g/L咪鲜胺水乳剂1 000倍液处理相比,菌株NJ-1和NJ-4对促进香蕉苗株高、根长生长有显著优势。【结论】菌株NJ-1和NJ-4对香蕉枯萎病具有高效的生防潜力,而且对香蕉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美洲大蠊肠道筛选获得对烟草黑胫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拮抗菌株,明确拮抗菌株的分类地位、优化其发酵条件及测定其对烟草黑胫病的室内防治效果,为烟草黑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方法】以美洲大蠊肠道为材料,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及平板对峙法筛选对烟草黑胫病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16S rDNA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金银花叶片中筛选获得对金银花叶斑病病原菌具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旨在为金银花叶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合适的菌种资源,为金银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方法】以金银花叶片为材料,利用梯度稀释涂板法分离并纯化内生芽孢杆菌;采用牛津杯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对金银花叶斑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离心管温浴试验评估拮抗菌株对叶斑病菌形态的影响;通过牛津杯平板对峙试验检测拮抗菌株脂肽类抗生素粗提液对叶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评估拮抗菌株对金银花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利用平板对峙法测定拮抗菌株的抑菌谱。【结果】从金银花叶片中共分离得到120株内生芽孢杆菌,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获得4株对金银花叶斑病病原菌具有较好抑制效果的拮抗菌株,4株菌株对金银花叶斑病菌的拮抗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随机选取菌株HC-14开展后续研究。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菌株HC-14对金银花叶斑病菌具有良好的拮抗效果,其抑菌率为49.38%。离心管温浴试验结果,菌株HC-14的上清液对金银花叶斑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牛津杯平板对峙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得草莓根腐病病原菌新棒状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的拮抗菌,筛选出3株生防效果好的菌株: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17)、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en-27)和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Y1-7),进行室内目标病原菌的平板对峙试验和生防效果的广谱性验证试验,对抑菌圈边缘菌丝进行10×4倍和10×10倍的显微镜观察,检测3株生防菌的代谢产物中是否含有吲哚乙酸(indoleacetic acid,IAA)和铁载体等促生物质和脂肽活性类抗病物质,并设计盆栽和田间试验检测其防病、促生和增产效果。室内平板对峙试验显示,供试3株生防菌均对目标病原菌及草莓灰霉病等6种病原菌有拮抗效果,抑菌圈边缘菌丝出现变细、扭曲、分支增多等畸形现象。3株生防菌均产生促生物质IAA和铁载体,菌株胞外粗提物具有拮抗拟盘多毛孢的效果,以上结果初步证明3株生防菌均具有促生抗病潜力。盆栽试验表明,同一生防菌的防病效果优于抗病效果,复合菌的防病促生效果优于单一菌株,防治效果高达7368%。田间试验表明,复合菌处理防病增产效果较优,防治效果高达57.18%~66.00%,每公顷增产12.97%~37.99%。盆栽和田间试验印证了3株生防菌分别具有促生防病及增产效果,以3株生防菌复合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及开发出对马铃薯早疫病害具有防治效果的拮抗细菌菌株,旨在丰富该病的生防菌种资源。【方法】从马铃薯种植区早疫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拮抗菌株,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及16S rDNA与gyrB基因序列分析的多项分类法,对获得的拮抗菌株进行分类鉴定。通过测定拮抗菌株对马铃薯块茎切片的防病效果、抑菌广谱性及其生物学功能初步验证菌株的防效功能,并进一步设置盆栽试验印证供试拮抗菌株对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结果】通过初筛与复筛获得1株对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平板抑制率达89%的拮抗细菌WK-1菌株,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对马铃薯离体块茎切片的防治效果为88.39%,对马铃薯黑痣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小麦赤霉病菌以及水稻恶苗病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此外,有溶解无机磷以及产铁载体的能力,盆栽防治效果为74.49%,且经拮抗菌剂WK-1处理,土壤根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得到改善,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细菌的多样性上升。【结论】本研究筛选得到的对马铃薯早疫病菌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WK-1,可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离、鉴定香蕉内生细菌G9R-3并评价其拮抗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race 4,Foc4)活性,为开发利用该菌株防控香蕉枯萎病(Fusarium wilt)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及分子检测鉴定从桂蕉9号健康香蕉植株根部分离的一株香蕉内生细菌G9R-3菌株。分别运用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平板对扣法及杯苗灌根接种法,分析菌株G9R-3拮抗香蕉枯萎病菌的活性并综合评价其防效。【结果】菌株G9R-3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对香蕉枯萎病菌平板菌落的抑制率为83.05%;发酵上清液对Foc4菌丝生长抑制率为42.35%;挥发性气体对Foc4菌丝生长抑制率为58.64%。对盆栽香蕉枯萎病的防控结果表明,菌株G9R-3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拮抗活性,其中接种桂蕉1号的相对防效为65.00%,接种红研2号的相对防效为29.91%,接种万钟4号的相对防效为16.11%,接种桂蕉9号的相对防效为48.83%。【结论】G9R-3是一株对香蕉枯萎病菌具有拮抗活性的内生解淀粉芽孢杆菌,能提高盆栽抗、感病香蕉品种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杀菌剂和化肥对生防菌防病、促生作用的影响,为综合利用生防菌防治植物病害、促进植物生长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平板对峙法,测定生防菌Sc11、153和Fo47对尖镰孢萎蔫专化型的皿内拮抗作用及其发酵液的抑菌作用,通过盆栽试验测定生防菌与杀菌剂、化肥结合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棉株的促生作用。【结果】放线菌Sc11和153的发酵液对尖镰孢萎蔫专化型皿内抑制作用显著,抑制率分别为67.5%和55.0%;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生防菌与杀菌剂、化肥结合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效高于单因素处理,菌株Sc11和菌株Fo47分别与多菌灵溶液结合对棉花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佳,抑制率为64.99%和57.10%。【结论】杀菌剂、化肥与生防菌结合提高了生防菌的防病促生效果,体现了生防菌与杀菌剂、化肥结合应用防治植物病害的优越性,为植物病害有效防治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海洋细菌N-LY-1菌株的抑菌、促生作用及其促生机理,确定其分类学地位,为该菌株进一步开发为农用微生物制剂提供参考。【方法】以前期从江苏连云港海域鲈鱼肠道内分离获得的海洋细菌N-LY-1菌株为材料,采用平板对峙法、牛津杯法及室内盆栽试验测定N-LY-1菌株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及其对黄瓜的促生防病作用;通过测定N-LY-1菌株的解磷、解钾、固氮作用以及产吲哚乙酸(IAA)和铁载体能力,探明菌株的促生长作用机理;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种类鉴定。【结果】N-LY-1菌株及其无菌发酵液对供试的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带宽度均大于5.00 mm,均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其中,其无菌发酵液对苹果轮纹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草莓灰霉病菌、苹果腐烂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抑菌带宽度在16.00 mm以上;其发酵液能促进黄瓜幼苗生长,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最高达81.5%;该菌具有固氮和解有机磷作用,能产生IAA和铁载体。结合菌落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NLY-1菌株鉴定为海胆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echinoides)。【结论】N-LY-1菌株是一株具有较强抑菌、防病及促进植物生长作用的海胆鞘氨醇单胞菌;固氮、解有机磷及产IAA和铁载体是该菌株的促生作用机制。N-LY-1菌株具有进一步开发为农用微生物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对禾谷镰刀菌具有高拮抗活性的微生物菌株,探索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方法。【方法】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及平板对峙法从24份取自河南郑州近郊、信阳、新乡、商丘、开封等地区发生小麦赤霉病的田间土样中分离、筛选禾谷镰刀菌的拮抗菌株。【结果】从24份土样中分离纯化到65株菌株,对峙实验发现其中8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其中,菌株Jc-07的拮抗效果最佳。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Jc-07初步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抑菌实验表明,菌株Jc-07发酵滤液明显抑制禾谷镰刀菌的菌丝生长,使禾谷镰刀菌孢子萌发率显著降低。【结论】筛选得到的菌株Jc-07对禾谷镰刀菌具有较高的拮抗活性,具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获得对紫花苜蓿根腐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为紫花苜蓿根腐病生物防治提供菌株资源。【方法】以青藏高原的紫花苜蓿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紫花苜蓿根腐病5种病原菌为靶标,利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细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对苜蓿根腐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利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拮抗菌株对5种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活性;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拮抗菌株的分类地位;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拮抗菌株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从紫花苜蓿根际土壤中共分离纯化出92株细菌,从中筛选出16株对供试病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菌株LJ3-1的抑菌效果最强,且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对菌株LJ3-1发酵滤液的抑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其发酵滤液对供试病原菌的抑制率为44.9%~77.4%。结合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LJ3-1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菌株LJ3-1的发酵条件优化结果显示,其最适发酵培养基组分为3%葡萄糖、 1%酵母浸粉和0.5% NaCl;最适发酵条件为初始pH 6.5~7.0、培养温度35 ℃、 250 mL锥形瓶装液量80 mL、接种量3%、培养时间36 h、转速180 r/min。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条件下,菌株LJ3-1对燕麦镰刀菌 (Fusarium avenaceum)的抑菌活性由76.5%提高至89.3%。【结论】菌株LJ3-1对紫花苜蓿根腐病5种病原菌均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可作为研制苜蓿根腐病生物防治菌剂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不同入侵程度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根、茎和叶内生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并分析其对植物的防病促生活性,为互花米草入侵研究提供新思路,同时为后续的农业应用提供菌种资源。【方法】以不同入侵程度的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采用6种选择培养基,通过稀释涂布法分离内生细菌;利用16S rRNA序列相似性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确定内生细菌的分类地位。通过平板对峙法检测内生细菌拮抗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活性;通过功能培养基分析内生细菌产吲哚乙酸(IAA)、溶磷和固氮等促生活性。【结果】从互花米草的根、茎和叶中共分离出269株内生细菌,根据菌落形态和培养特征去重复后获得82株细菌;对内生细菌进行16S rRNA测序及比对分析,82株细菌分属于6纲16目19科31属,其中包括固氮细菌21株(占25.61%)、产IAA细菌21株(占25.61%)、溶磷菌11株(占13.41%),可拮抗香蕉枯萎病病原菌14株(占17.07%),并发现潜在新种13株(占15.85%)。互花米草入侵程度不同,内生细菌多样性也发生变化,随着入侵程度的增加,γ变形菌占据优势,而放线菌和芽孢杆菌多样性增加。【结论】互花米草内生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且多具有促生活性和生防功能,在未来农业生产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分离可拮抗樱桃叶斑病菌的细菌菌株,为樱桃叶斑病防治提供生防资源。【方法】利用稀释平板法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分离可培养细菌,以平板对峙法测定分离菌株对樱桃叶斑病菌杨柳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salicis)、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ria)和细极链格孢菌(A. tenuissima)的拮抗效果,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基于16S rDNA、GyrA和Gyr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拮抗菌株对靶标病原菌菌丝形态和孢子萌发的影响,选用樱桃离体叶片培养测定其对樱桃叶斑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结果】从枸杞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660株细菌,有10株细菌对供试靶标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效果,其中有4株细菌(QH-588、QH-668、QH-667和QH-664)的发酵液对靶标病原菌的抑制率超过50.00%,经鉴定,菌株QH-588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菌株QH-664、QH-667和QH-668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通过显微观察发现,萎缩芽孢杆菌菌株QH-588可明显抑制靶标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生防效果测定结果表明,菌株QH-588发酵液在樱桃离体叶片上对靶标病原菌具有预防和防治作用。【结论】萎缩芽孢杆菌菌株QH-588具有防治樱桃叶斑病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17个木霉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1号生理小种的抑菌效果,为利用木霉菌株防治香蕉枯萎病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先接病原菌后接木霉菌、先接木霉菌后接病原菌和同时接种木霉菌和病原菌的3种接种方式,进行木霉菌株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抑菌效果测定.[结果]3种接种方式下,木霉菌株0026 Ⅰ、00181Ⅱ①和0024Ⅱ对香蕉枯萎病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抑菌效果在90.00%以上;0023 Ⅰ②、0028Ⅱ②和0025Ⅱ次之,抑菌效果均在80.00%以上.[结论]木霉菌株0026Ⅰ、0024Ⅱ、0018Ⅱ①、0023Ⅰ②、0028Ⅱ②和0025Ⅱ均在香蕉枯萎病生物防治中加以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为防控小麦赤霉病及其毒素污染提供菌株资源。【方法】以小麦根际土壤为材料,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抑制禾谷镰刀菌生长的菌株;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对拮抗菌进行种类鉴定;通过PCR扩增抗菌脂肽基因、发酵条件试验、抑菌物质的抑菌特性分析探究拮抗菌的拮抗特性;通过接种小麦穗和小麦籽粒试验验证拮抗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稀醇(Deoxynivalenol,DON)的抑制作用。【结果】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出5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其中菌株XW-10的拮抗效果最好,经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具有合成伊枯草菌素、表面活性素和丰原素等抗菌脂肽的基因。菌株XW-10生长的最适条件为CM培养基中培养10~48 h,抑菌物质主要存在于发酵上清液中,使禾谷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使孢子萌发率下降,也使菌丝形态畸变;发酵无菌上清液在低于90℃下可保持高抗菌活性,中性pH时抑菌效果最好。菌株XW-10发酵无菌上清液中的有效成分为粗蛋白,但对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的作用不敏感。应用试验表明菌株XW-10发酵无菌上清液可促进小麦幼苗生长、通过抑制禾谷镰刀菌的生长降低小麦基质中DON毒素的含量和小麦穗赤霉病的发生率。【结论】筛选获得的菌株XW-10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作为小麦赤霉病生防菌的潜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具有拮抗甘蔗黑穗病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及促进植物生长特性的细菌,为甘蔗黑穗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株资源和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出现黑穗病甘蔗株的根际土壤,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分离纯化获得拮抗菌株,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明确拮抗菌株的分类地位并分析其促生长特性;采用桶栽试验,研究筛选获得的优良拮抗菌株对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分离纯化获得68株细菌菌株,其中7株(G1、G10、G12、G14、G20、G21和G23)对甘蔗黑穗病菌具有抑制效果。7株菌株具有产纤维素酶、产几丁质酶、分泌吲哚乙酸(IAA)、产1-氨基环丙烷-1-羧酸脱氨酶(ACC脱氨酶)、嗜铁能力、溶解有机磷、产蛋白酶及产氢氰酸(HCN)等不同程度的促进植物生长特性,特别是3株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菌株G1、G10和G23的综合效果更好。用拮抗能力较强的菌株G1、G10、G12和G23防治甘蔗黑穗病的桶栽试验结果表明,4株拮抗菌株处理均可有效抑制黑穗病的发生,提高甘蔗的出苗率和生物量,其中以菌株G23处理的综合效果最好。【结论】分离获得7株对甘蔗黑穗病菌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植物生长特性,其中以菌株G23的综合效果最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对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为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及指导。【方法】以海南发病槟榔园健康槟榔根组织及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匀浆法和平板稀释梯度培养法分别分离槟榔根内生细菌及根际土壤中的细菌,应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测定拮抗菌株菌液对3种槟榔根部病害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奇异根串珠霉菌 (Thielaviopsis paradoxa)和可可毛色二孢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盆栽试验初步验证拮抗菌株对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单因素变化试验等筛选拮抗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经平板对峙法筛选出5株拮抗作用较强的菌株,其中菌株wrj-2-5的抑菌率最高,为74.07%;菌株wrj-2-5菌液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尖刀镰刀菌和奇异根串珠霉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在70.00%以上。综合菌株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分析结果,将菌株wrj-2-5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wrj-2-5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病作用,对照组发病率为60.00%,试验组长势正常未发病。拮抗菌wrj-2-5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酵母浸粉1.5 g、葡萄糖1.5 g、 MgSO4·7H2O 0.2 g、水100 mL;最佳发酵条件为转速240 r/min、培养温度28 ℃、培养时间36 h、初始培养基pH 6、初始接种量8%。【结论】菌株wrj-2-5为铜绿假单胞菌,其对可可毛色二孢菌、尖孢镰刀菌和奇异根串珠霉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对由可可毛色二孢菌引起的槟榔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研制槟榔根腐病生防菌剂的候选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