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探明套作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 L)后连作蕉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及对香蕉枯萎病发病率的影响,在连作蕉园中套作白三叶草,设置单作香蕉和套作白三叶草处理,并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单作香蕉处理相比,套作白三叶草处理将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降低了13...  相似文献   

2.
桂林市已有20多年的黑皮冬瓜种植历史。近年来,桂林市资源县农户利用当地气候优势,夏植黑皮冬瓜,并在黑皮冬瓜架下套种红薯,增加了收益。笔者对这一种植模式做了总结,从品种选择、茬口安排、育苗、定植、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黑皮冬瓜、甘薯的栽培技术,以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香蕉套种韭菜和配施生物有机肥对香蕉生长、香蕉枯萎病、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蕉套种韭菜及配施生物有机肥均对香蕉枯萎病有显著的防病效果,以有机肥+香蕉单作(A1B1)处理的防病效果为0,有机肥+香蕉与韭菜套作(A1B2)、生物有机肥+香蕉单作(A2B1)和生物有机肥+香蕉与韭菜套作(A2B2)处理的防病效果分别达到13.6%、18.7%和45.2%;香蕉套种韭菜及配施生物有机肥均对香蕉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A2B2对香蕉生长促进效果最佳,香蕉移栽240d后,株高、叶宽、茎围和产量比A1B1分别提高了20.0%、6.6%、10.6%和55.6%。施用生物有机肥后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增加、真菌和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减少达到了显著水平;香蕉套种韭菜处理的土壤细菌含量显著增加,放线菌、真菌和尖孢镰刀菌含量显著降低。香蕉套种韭菜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香蕉单作,配施生物有机肥后土壤酶活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4.
生物有机肥对冬瓜枯萎病及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生物有机肥对冬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土壤微生物菌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生防菌剂与腐熟有机肥按比例混合制成生物有机肥(BOF),通过盆栽试验对生物有机肥防治冬瓜枯萎病的效果进行验证.【结果和结论】生物有机肥可以降低枯萎病的发生率,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效果越显著.将不施肥加病原菌处理(CPC)的防效指定为0时,施用生物有机肥的3个处理(BOF1、BOF2、BOF3)防效分别是42.27%、52.92%和70.15%,均高于防效为31.91%的有机肥处理(OF);在有效养分相同的情况下,BOF2处理的植株株高、茎粗、叶宽和鲜质量均高于OF处理,达到显著水平,表现出明显的促生效果;施用生物有机肥后,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增加,真菌和尖孢镰刀菌(病原菌)的数量减少,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均高于不施肥不加病原菌(CK)和CPC处理.表明生物有机肥能提高土壤酶活性、调节土壤微生物菌落结构、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同时减少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宿根连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变化,为深入研究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宿根连作抗性增强的作用机制及利用生防微生物进行香蕉枯萎病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宝岛蕉为试验材料,在枯萎病发病严重土壤上宿根连续种植3造:组培苗第一代(第1造)、宿根第一代(第2造)和宿根第二代(第3造),调查各造枯萎病发病率,四分法采集各造土壤样本并测定土壤化学性质;采集第1造健康和发病植株、第2和第3造健康植株的根际土壤样本,分别编号为S1、V、S2和S3,重复3次,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12个土壤样本的细菌16Sr RNA和真菌ITS区进行测序分析;采用样本复杂度(Alpha多样性指数)、主坐标(PCoA)和UPGMA聚类分析土壤样本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门和属水平上的群落构成及相对丰度差异;通过Spearman分析优势微生物群落与镰刀菌属的相关性。【结果】抗枯萎病香蕉品种宝岛蕉连续种植3造根际土壤化学性质未发生明显改变,种植第3造的香蕉枯萎病发病率显著低于第1和第2造(P<0.05)。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整体...  相似文献   

6.
生物有机肥施用期对香蕉枯萎病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生物有机肥施用期对香蕉枯萎病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肥期(BOF1)和营养生长期(BOF2)施用生物有机肥对香蕉生长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移栽后第270 d,BOF1和BOF2处理的茎围、叶宽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BOF2处理小区平均产量高达288kg,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处理。在香蕉营养生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延迟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时间,显著降低香蕉植株的发病程度。移栽后第270 d,BOF2处理的病情指数比施化肥处理(CF)低54%,将CF处理防效指定为0,防病效果达到52.5%。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真菌数量,其中以BOF2处理效果最为明显。从移栽后第90 d开始,BOF2处理的细菌数量为26.67×106 cfu·g-1,到第270 d时数量达到64×106 cfu·g-1,始终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在移栽后第180 d时,BOF2处理的放线菌数量比施有机肥处理(OF)增加了95.6%,第270 d时BOF2放线菌数量最高,为23.15×103cfu·g-1。施用生物有机肥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病情指数与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真菌呈显著正相关。在香蕉营养生长期施用生物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提高土壤酶活性,延缓和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提高香蕉产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稀释分离法研究木霉菌在土壤中的定殖动态及木霉制剂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情况.结果显示:在含有基质的情况下,木霉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木霉菌在灭菌土中的存活量明显高于自然土.蕉园施入木霉制剂后,香蕉根围土壤中真菌的数量显著提高,枯萎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处理区最高防效达63.5%.  相似文献   

8.
香蕉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壤室内培养的方法,以香蕉秸秆不同还田模式为试验唯一变量因素,设置3个处理(无秸秆还田CK;将香蕉秸秆覆盖到土壤表层,作为秸秆自然还田处理F;将土壤与香蕉秸秆彻底混合,作为秸秆掩埋还田处理T),分析香蕉秸秆不同还田模式下的微生物群落差异,以期揭示香蕉秸秆的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 表明:T、F处理与CK...  相似文献   

9.
陈培党 《现代农业科技》2014,(5):113-113,115
地膜覆盖对黑皮冬瓜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区单果重比非地膜覆盖区增加1.3 kg,单蔓重增加0.3 kg,说明地膜覆盖栽培能起到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复合微生物肥料对香蕉枯萎病防控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以枯草芽孢杆菌BLG010和淡紫拟青霉E16这2株防控香蕉枯萎病的专利菌株制备的3种复合微生物肥料(CMF1、CMF2和CMF3)对香蕉枯萎病发病率、香蕉生长指标、病原尖孢镰刀菌FOC和生防菌株BLG010和E16在香蕉根际定殖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CMF1、CMF2和CMF3均明显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分别降至60.00%,44.44%,26.67%;(2)与对照相比,CMF1、CMF2和CMF3处理能够显著提高香蕉生物量,株高、茎围、地下部和地上部鲜重,分别提高24.46%~44.80%,40.17%~101.43%,18.78%~47.06%,75.88%~109.11%;FOC数量下降11.57%~49.07%,BLG010和E16在根际中的定殖量分别提高27.55%和32.80%;(3)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根际中尖孢镰刀菌荧光强度减弱,体积缩小;(4)相关性分析表明,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与尖孢镰刀菌FOC数量呈正相关,E16菌株数量与BLG010菌株数量呈正相关。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不仅提高了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而且促进香蕉生长和提高根际的生防菌株数量,具有较大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1.
冬瓜、葫芦瓜棚下套种竹荪栽培技术模式每667m2产值达4.0万以上,该文总结其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碱性肥料和生防菌制剂配合施用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碱性肥料与生防放线菌制剂配合施用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为大田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酸性土壤和微碱性滩涂土壤为试验对象,每种土壤设置常规肥料(CCF,CK)、碱性肥料(AF)、常规肥料+放线菌制剂(CCF+Act)、碱性肥料+放线菌制剂(AF+Act)4个处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香蕉生物量、土壤pH、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与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①酸性土壤和微碱性滩涂土壤中均以常规肥料处理(CCF,CK)的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最高,碱性肥料和放线菌制剂配施 (AF+Act)的病情指数最低,分别较CCF(CK)降低了46.71%和33.21%,且碱性肥料和放线菌制剂配施能显著促进香蕉株高的增长和地上部、根系干质量的积累。②在酸性土壤中,AF+Act处理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较CCF(CK)分别增加了114.9%和153.9% (P<0.05),真菌数量减少了42.3% (P<0.05),细菌、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比分别增加了2.72和3.37倍;在微碱性土壤中,AF+Act处理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CCF(CK)增加了37.0%和13.0% (P<0.05),真菌数量减少了57.7% (P<0.05),细菌、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比分别增加了2.90和2.24倍。③在酸性土壤中,AF+Act处理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较CCF(CK)分别增加了31.56%,38.79%,6.88%和37.52% (P<0.05);在微碱性土壤中,AF+Act处理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较CCF(CK)分别增加了20.02%,44.35%,6.63%和163.33% (P<0.05)。④无论在酸性土壤还是微碱性滩涂土壤中,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与细菌/真菌值、放线菌/真菌值、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碱性肥料和放线菌制剂配施可以优化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香蕉生长,增强香蕉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生防菌解淀粉芽孢种菌XP1对香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揭示生防菌防治香蕉枯萎病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为利用生防菌防控香蕉枯萎病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3个处理:CK,健康蕉园+每株0.5 L灭菌PDA培养基灌根+每株0.5 L灭菌LB培养基灌根;DI,健康蕉园+香蕉枯萎病菌(菌液浓度1×109个/mL,接种量0.5 L/株)+每株0.5 L灭菌LB培养基;TR,健康蕉园+香蕉枯萎病菌(菌液浓度1×109个/mL,接种量0.5 L/株)+生防菌(菌液浓度1×109个/mL,接种量0.5 L/株).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3个处理香蕉植株的根际土壤分别提取总DNA并构建16S rDNA基因文库,进而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生防菌XP1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效试验结果显示,CK处理香蕉植株无发病现象;DI处理在接种香蕉枯萎病菌后蕉园的发病率达95.0%,病情指数为68.3;TR处理接种生防菌后蕉园的发病率为13.3%,病情指数降低至10.8,防治效果达84.2%.共测序获得886890个有效序列,在97%的相似水平下聚类后获得61660个OTUs,归属于40个细菌门.3个处理的OTUs数量表现为CK>DI>TR.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OD1、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是3个处理共有的菌门,其中变形菌门是CK、DI和TR处理的优势菌门,分别占各自相对丰度≥1%物种的32.21%、28.94%和53.78%.TR处理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低于CK和DI处理(P<0.05,下同),Dominance指数显著大于CK和DI处理,Chao1指数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大于DI处理、小于CK处理;接种生防菌后,TR处理的Chao1指数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较DI处理分别提高7.3%和0.7%.[结论]接种生防菌XP1能有效防控大田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提高香蕉根际土壤细菌物种丰富度和有益菌比例,促进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向健康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方向演替,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幼龄胶园间种香蕉、葛藤后胶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微生物作用进行对比研究,为充分利用幼龄胶园林下资源、科学管理胶园土壤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海南省儋州市橡胶主栽区两个相邻的幼龄橡胶林段,分别在其胶行中间种香蕉、葛藤,同时设无间种作对照.按季共分7次采集胶园土壤样品,对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作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相比无间种处理,幼龄胶园间种处理均能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促进土壤硝化作用,间种葛藤能促进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间种香蕉促进土壤微生物氨化作用最明显,其他微生物作用各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结论]幼龄胶园间种能改善胶园土壤微环境,可大力发展幼龄胶园间种农作物或其他经济作物.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香蕉枯萎病菌对香蕉苗期生长的影响,袁模拟3种病菌侵染途径(带菌土壤、带菌香蕉苗、带菌土壤与带菌香蕉苗),及中低高3种带菌浓度(10、10³、106 CFU/mL)监测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OC 4)对香蕉苗期茎围、株高、叶片长宽等生长指标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接种后第64 d,所有处理香蕉苗的茎围、株高、叶片长宽增长均与空白对照差异显著;在一定范围内,接菌浓度越大,香蕉苗的茎围、株高、叶片长宽生长就越慢,甚至停止生长;接菌浓度低至10 CFU/mL(带菌香蕉苗)依然能使蕉苗发生香蕉枯萎病;90%香蕉苗被香蕉枯萎病菌侵染后叶片出现畸形。  相似文献   

16.
利用鉴别寄主法对40个新疆棉花枯萎病菌菌系进行了生理小种测定,同时采用nit硝酸还原酶缺陷型突变体技术对棉花枯萎病菌菌系进行了营养亲和性测定。结果表明,28个供试菌系高度侵染海岛棉、陆地棉及K102,属典型的7号生理小种,其余12个菌系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与7号生理小种略有差异;供试菌系属于一个营养亲合群,且与7号生理小种的标准菌系相亲和,与3号、8号小种的标准菌系不相亲和;新疆棉花枯萎病菌依旧以7号生理小种为主。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新疆棉花枯萎病菌的群体组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7.
烟草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对烟株生长危害严重,为探究烟株发病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生物学调控机制,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ZCTR(常规施肥,健康烟株的根际土壤)、ZCSW(施加1.2 t·hm-2生物炭,健康烟株的根际土壤)、QKTR(常规施肥,青枯病烟株的根际土壤)和QKSW(施加1.2 t·hm-2生物炭,青枯病烟株的根际土壤)4个处理,研究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 表明,生物炭施用后细菌α多样性升高,但差异不显著,细菌群落丰富度和菌群结构均有所改变.相同施肥条件下,青枯病烟株的根际土壤细菌α多样性和群落丰富度均小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未添加生物炭的青枯病烟株根际土壤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相比,芽单胞菌门、酸杆菌门的丰度增加0.26、1.27个百分点,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的丰度降低1.08、0.14个百分点.施用生物炭后烟株的株高、叶长、叶宽、茎围分别较未添加生物炭处理增加了11.83%、16.88%、6.70%、10.80%,同时降低了烟株的病害指数,施加生物炭处理青枯病的发病率较未施加生物炭处理低9.1个百分点.研究表明,生物炭的施用会缓解青枯病带来的细菌丰富度下降,减少致病性细菌门类的相对丰度,并驱动功能促生性细菌(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增加,从而降低青枯病发病率.研究初步明确了生物炭对植烟土壤青枯病微生态调控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晓  张敏 《西南农业学报》2008,21(2):384-389
本试验对被有机磷农药不同污染程度的土壤进行了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运用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进行鉴定,并从菌落总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相对多度等方面分析了有机磷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磷农药污染重的土壤苗落总数最少,为6.1×106/g,并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有机磷农药污染轻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最低.其丰富度和均匀度分别为0.775和0.218,与其它处理差异性显著;在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重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中,真菌、细菌及放线菌的优势种群分别为头孢霉属、芽孢菌属、链霉菌属.其相对物种多度分别为0.311、0.291、0.565,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因此,头孢零、芽孢菌、链霉菌可能为有机磷农药的耐受菌或降解菌.  相似文献   

19.
《农业科学学报》2019,18(6):1360-1368
Saline area is an important reserve resource of arable land, however, the effects of soil microorganisms on the soil fertility in saline coastal ecosystem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The salinity effects on soil microorganisms, nutrient availabili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ere studied in soils along a salinity gradient. A total of 80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16 sites at four salinity levels(non-saline soil, salt content1 g kg–1; low salinity soil, salt content=1–2 g kg–1; middle salinity soil, salt content=2–4 g kg–1; high salinity soil, salt content4 g kg–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linity increased soil pH and exchangeable Na percent, but decreased soil organic matter, soil exchangeable K, an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Both the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soil bacteria and fungi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non-saline and the saline soils. The predominant genera of soil bacteria(Planctomyces and Archangium, positive for carbon fixation) and fungi(Hydropisphaera, efficient in lignin degradation) changed with the increasing soil salinity and the decreasing soil organic matter. In summary, soil salinity changed the abundances of soil bacterial, fungal, and arbuscular mycorrhizal communities and, subsequently, affected their function in saline coastal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