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足七溪岭林场林业生产实际,分析林场中幼龄林抚育间伐的现实情况及存在问题和原因,阐明中幼龄林抚育间伐对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作用和地位,提出林场今后森林经营的对策和中幼龄林抚育间伐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幼龄林抚育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中幼龄林抚育的问题与对策王春峰中幼龄林是我国重要的后备森林资源。开展中幼龄林抚育,对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加快后备森林资源培育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大力发展造林绿化的同时,中幼龄林抚育间伐有所加强,部分地区成效显著。但就全...  相似文献   

3.
武冈林场第二代人工杉木中幼林抚育间伐强度试验表明:a.杉木中幼龄林抚育间伐能促进林分胸径、树高、材积的增长,能使林分的速生期延长1-2年,能有效地提高林分产量,提高木材质量;b.不同的抚育间伐强度类型对林分生长因子的影响效果不同,以株数间伐强度30-40%效果最佳;c.对培育大径材的杉木林分,可实施三次间伐,第一次在9-11年,第二次在14-16年,第三次在19-22年;第三次间伐能明显促进后期林分胸径生长。  相似文献   

4.
成活、成林、成材是培育森林的三个过程。对郁闭的中幼龄林,适时、适度、适法地进行抚育间伐,是早出材、出大材、出优材,提高森林经营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改革当前有关经济管理方法,加速抚育间伐步伐,是当前林业工作的一项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在营林工作中抚育代的工作量很大。抚育代作业在现代的技术水平下应该用机械的方法来进行。本文从营林和抚育伐的工艺组织方面分析一下抚育代机械化的可能性。根据苏联某林业研究所的研究,幼龄林从集约抚育起就应该开始抚育伐。透光伐和除伐应进行1~2次,对高地位级混交幼龄林可进行3~4次。幼龄林抚育伐现在还没有通用的机械化方法。在这方面只解决了某些方何性的技术问题。例如,采用带状造林;为了天然幼林抚育,除伐时要建立林间走廊,以便间伐和生长伐的时候采用机器操作。间伐和生长伐目的在于抚育森林,同时也是木材的一个来源。近15年来,国内外的  相似文献   

6.
从1992年到1996年,我区着重抓好宣传、工程项目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幼林抚育间伐取得可喜成绩:完成中幼龄林抚育间伐面积269.2万亩、蓄积379.6万立方米,出商品材187.万立方米,按当年销售间伐材统计,共销售122.4万立方米,总产值43亿元,扣除投入1.6亿元,上交各种税费1.4亿元外,纯收入1.3亿元。抚育间伐试验标准地证明:抚育间伐比不抚育间伐的林分,胸径、蓄积都有明显的增加。宣传发动。区林业厅转发了林业部《关于加强中幼龄林抚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各地认真学习贯彻,并在全州、龙胜、融安等县召开全区营林工作会议,参观…  相似文献   

7.
满归林业局在企业经营中,认真抓好天然幼、中龄林的抚育间伐生产,加速培育后备森林资源。目前已抚育间伐2.4万多公顷,占应抚育间伐面积的53%。满归林业局是1966年投产开发的林业企业,经营的幼、中龄林面积占用材林面积的42%,抚育间伐任务相当繁重。1968年,这个局就开始了抚育间伐生产,但由于人力、物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抚育间伐生产的速  相似文献   

8.
大虎岭林场通过4组的抚育样地调查,对抚育样地与未抚育样地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抚育样地与未抚育样地之间的林木蓄积量、林木胸径、树高生长均表现差异显著,林木的蓄积量、胸径、树高生长明显增加,改善了林分质量。从实验结果看:可根据需培育的林分的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间伐强度,抚育间伐强度在15%~20%之间,林木蓄积量增长率达90%~110.9%左右,而间伐强度在20%~30%之间,林木蓄积量增长率达50%~98.36%左右,通过5年对比试验抚育样地比未抚育样地蓄积量平均增长率为31.18%。因此,在中幼龄林抚育前期、中期,以培育中小径材为主的林分,则间伐强度应在15%~20%,若到中期以后,需培养大径材的林分,则间伐强度应在20%~30%之间。  相似文献   

9.
如何提高森林总生产量,达到本世纪末林业产值翻两番的目标,是当前我国林业建设、也是林业调查规划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有人认为通过抚育间伐可达到此目的;也有人认为适度的抚育间伐能够提高木材形质,缩短培育大径材的轮伐期,但不能大幅度增加单位面积木材总净生产量。我们将陆续选登几篇论点不尽一致的文章供大家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森林抚育经营技术与措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加强森林抚育经营是新时期我国林业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分类指导的要求,用材林主要采取幼龄林、中龄林、大径材培育和珍稀树种培育等抚育经营技术;生态公益林以不破坏原生植物群落为前提,进行必要的抚育和阔叶化改造.要使森林抚育经营工作高质量如期完成,必须有相应的组织、科技和资金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我省抚育间伐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速中、幼龄林抚育间伐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论林木抚育间伐及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抚育间伐是从幼龄林郁闭起到成熟林采伐前整个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培育措施。面对森林资源还不十分富裕,木材供需矛盾仍较突出的现实,加强人工中、幼龄林管理,及时进行抚育间伐,是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林地生产力,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岭县培育了大量的森林资源,为了使得中幼林密度适中,提高林分综合效能,并且一定程度上防治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本文研究了关岭县的森林资源,提出了中幼龄林的抚育模式。其最终的抚育模式确定为在郁闭度在0.8以上的国有中龄林进行抚育间伐,共有15公顷;灌、草总盖度在40%以上,目标树受到萌芽条、非目的树、灌木、杂草压制严重幼龄林林,进行割灌除草,面积为655公顷。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不同培育目标,对辽东山区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次生林进行抚育间伐试验。结果表明:2013年蒙古栎林中度区林分平均胸径总生长量和平均生长率最大。抚育间伐对蒙古栎林蓄积生长作用明显,抚育间伐能提高蒙古栎林分蓄积总生长量、平均生长率和林分收获量,各指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中度间伐效果最好。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蒙古栎林分小径木蓄积比例逐渐减少,中、大径材蓄积比例逐渐增大(弱度间伐除外);抚育间伐能有效的减少林木枯损量,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的生长。中度间伐最有利于提高林分生产力,可培育小径材,既林分径阶为14cm,林木保留密度以972株/hm~2左右为宜。若想培育中、大径材,可加大间伐强度,极强度间伐效果最好,既林分径阶为18cm,林木保留密度以670株/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5.
<正> 抚育间伐是培育森林的重要手段之一,经过近三十年来广大林业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对很多与抚育间伐有关问题研究出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随着科学技术和林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依据间伐作业的长期实践,把间伐技术,尤其是间伐强度的技术归纳为定性间伐体系和定量间伐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定性间伐是以林木分级为基础,依据间伐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在间伐木的选择上,并进而划分间伐木与保留木,间接地确定间伐  相似文献   

16.
森林培育过程中的森林抚育间伐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金柱 《绿色科技》2019,(3):168-169
指出了森林培育工作作为植树造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林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森林培育工作的效率,不仅能够进一步增加森林植被的覆盖率,还能够提升森林树木的经济价值。森林抚育间伐措施就是森林培育工作中重要的科学培育手段,通过抚育间伐能够使森林结构更加合理。基于此,针对森林培育中的抚育间伐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森林抚育间伐问题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在培育森林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抚育间伐工作的开展,有效地开展抚育间伐工作在增加林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促进育林的效果。但是在现阶段的森林培育工作中,抚育间伐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不利于我国森林培育的质量。基于此背景,结合实际工作,介绍了森林抚育间伐的重要作用,阐述了当前森林抚育间伐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相应改善建议,以期为我国的森林抚育间伐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抚育间伐是森林培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也是衡量森林经营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是抚育间伐检查中的核心问题。根据辽宁省林分抚育间伐检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根径与胸径回归的方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新的林分密度控制图,是遵从生物生态学原理,引导抚育间伐对象的林分向理想林分发展的森林经营管理图。主要是用于林分各生长阶段的抚育间伐,以达到培育良材和高产等多种预期目的。林分密度控制图作为一种集约经营的重要工具,在日本、美国和我国,都已开始应用于定量间伐和产量预估等方面。过往编制的密度控制图,是根据吉良龙  相似文献   

20.
我省林业和治沙贴息贷款使用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省农林厅林业局钟伟宏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社会性公益事业。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发展林业的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营造速生丰产林,搞好中幼龄林抚育,加快培育森林资源,把林业搞上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