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造景对于丰富物种多样性、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一个城市的绿色生态和农村村庄绿化、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植物造景研究现状的分析,阐述如何科学地进行植物造景,营造植物景观,提高景观质量,最终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植物造景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介绍了城市居住小区植物造景应遵循的七大原则,提出小区绿化的植物选择应形成季相变化、尊重居民喜好、以乔木为绿化骨干及选择保健植物等,小区绿化的植物配置应处理好常绿和落叶树种的关系、乔木与灌木的关系、建筑区与植物造景的关系及地被植物的利用,最后提出了城市居住小区绿化植物造景的七大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王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717-10718,10887
以当前建设生态水利系统为切入点,指出水利绿化建设是生态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植物造景对生态水利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以近几年徐州地区水利绿化建设现状为例,指出徐州地区水利绿化建设工程中在植物造景时所呈现出来的典型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要进行科学、艺术的植物造景,并探讨植物造景的原则,以期为水利绿化建设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绿化植物造景是园林景观建造工程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而绿化植物配置对园林绿化植物造景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以我国新疆地区为例,介绍园林绿化植物造景的方式,并从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两个方面对园林植物配置的策略进行分析,以期为西部地区园林绿化植物造景工程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贵州美丽乡村绿化建设中大量运用的绿化植物种类和植物造景模式与城市趋同,使得乡村植物景观逐步失去了田园野趣风貌。乡村特色植物景观的构建关键是对其现状风貌的认知与解析,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乡村特色景观营造的主要着手点和方法,提炼乡村仿自然植物景观营造模式。运用此研究思路,以贵州省10个精品型和12个普及型美丽乡村示范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5个主要空间节点植物景观风貌现状进行分析,提炼各个空间节点的植物景观特色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根据美丽乡村不同空间节点的植物景观特色选择不同的绿化植物和植物配置模式,营造出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田园野趣景观。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校园环境意蕴。【方法】对广西区委党校的各功能区植物造景现状进行实地调查。并对绿化现状、植物种类、植物配置进行等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分区的植物造景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植物造景特色有坚持环形、带状、多层的绿化理念,立意高;绿化率高;注重植物造景与建筑风格融合;植物造景存在绿化养护质量有待提高,植物配植不够科学,植物造景立体层次欠缺,植物造景文化内涵不够突出等问题【对策】优化绿化队伍结构,提高养护水平;合理配种植物,营造立体植物景观;突出校园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园林景观绿化中,设计者们一般都很重视植物造景技术的应用,以营造出主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季节感明显的园林景观。本文简单分析了植物造景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应用原则,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植物造景技术在园林景观绿化中的应用,包括结合不同植物类型科学配置、采取多元化的造景技术、注重园林植物四季的更替等,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解雪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17-10519,10522
介绍了棕榈科植物的观赏价值及应用现状,并从孤植、对植、丛植、列植、群植、盆植等方面,分析了棕榈科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配置方式。探讨了棕榈科植物在道路绿化、庭院环境绿化、校园环境绿化、公园与广场环境绿化、专类园设计、滨水及湿地绿化中的应用。基于对海南棕榈科植物景观的观察研究,探讨了棕榈科植物在海南的主要应用方式及配置类型,指出棕榈科植物在海南植物造景中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棕榈科植物的造景功能。  相似文献   

9.
校园绿化与植物造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运成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33-5234
分析了校园绿化中植物造景对学校建设各方面的综合作用,提出了校园绿化中植物造景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校园绿化中植物品种具体的选择和配置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植物景观入手,通过明确高速公路景观的重要性,结合生态学原理,分析高速公路布局的形式和植物栽植的方式以及如何利用植物造景来达到生态、环保、绿化的效果等方面来开展研究,简述了植物造景的必要性和特点,进而以淮盐高速公路为例,简述了高速公路植物造景的手法。  相似文献   

11.
城市屋顶绿化植物配置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造景植物作为园林绿化的主体在城市绿化中得到广泛应用。根据屋顶绿化的特点,着重阐述造景植物的配置形式,以期为更好建设屋顶花园、提高城市的绿化覆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毕春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111-114
校园绿化不仅有营造校园气氛、美化校园的作用,而且绿化植物通过它们特殊的功能改善学校环境;校园绿化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品味以及校园环境的优美程度,影响师生员工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该文通过对盐城5所学校绿化植物种类、植物配植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指出校园植物造景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就校园植物造景提出自己的看法,供校园绿化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城市园林绿化中植物造景的特色,提出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相似文献   

14.
吴汶珍  滕健  庞春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0):4445-4447,4457
通过调查广西大学的校园绿化植物种类、频度以及配置形式,从校园不同功能分区的植物造景进行实例分析,总结出广西大学植物造景的特色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造景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许志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586-1588
概述了国内外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发展历程与概况,解析了我国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总体规划忽视园林绿地设计师的参与,忽视植物空间布局与造景,破坏了原有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缺乏地方风格与设计个性,人工植物群落设计简单,工程效果图与实际效果严重不符。指出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应遵循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因地制宜、经济适用,以植物造景为主,以及以人为本,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对策与措施,强调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人员的参与,提倡以人为本,营造富于创造性的地方特色景观,加强设计人员与施工方的沟通,注重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建立种质资源的种苗繁育与引种驯化,强化园林的施工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浅析生态原则在植物造景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生态学为指导,以植物为主体,建立一个完善的、多功能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是当今世界保护环境的必然趋势。植物不仅在创造优美的景观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生态学原理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探讨满足植物生态要求的造景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城市住宅小区植物造景的总体状况,以及居民对植物造景的态度,运用使用后(POE)评价法和五点取样法,对信阳市住宅小区植物造景现状和居民对造景意见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信阳市住宅小区植物绿化造景绿化率为31.7%,符合国家规定标准;造景植物配置方式多种多样;多数小区造景植物季相景观四季分明,少部分小区植物造景存在热情过度的绿色沙漠;造景植物种类多种多样,分布于25科38属56种;大部分住宅小区造景植物养护较好,个别小区造景植物存在管理跟不上、先造再毁等情形。从植物造景种类布局、方式布局、后续管理等方面冷静思考、着眼未来,最大限度发挥造景植物的美化功能和生态功能,满足广大居民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8.
苏浩  于娜 《农业与技术》2013,(10):156-15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进步,人们对城市的绿化要求提高,城市不但要绿得起来,更要美观舒适,故绿化植物配置那就是显得十分重要。现在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比较单一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已超出环境承载力,生态恶化,人类的健康生存受到威胁,针对这个问题最直接解决途径:城市生态园林的可持续性发展。园林绿化植物科学配置是园林可持续发展基础,以植物造景为主,对园林植物配置进行调整,利用植物的生态功能改造和更新城市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居住区植物造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军 《甘肃农业》2005,(12):123-123
居住区是人居环境最直接的空间,其环境的建设应以改善和维护小区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笔者系定西市安定区园林局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城市及小区园林绿化工作多年,通过多年的工作感受和对定西市现有住宅小区绿化现状、景观现状、功能要求、人文环境的综合分析,对住宅小区绿化及植物造景作一浅析, 并提出一些居住区绿化可供参考的植物造景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生态理念,在高校中的出现的校园绿化与植物造景的现象十分普遍。而校园植物造景的数量多少,施工的质量高低会影响到师生们的正常生活。因此,本文主要从校园绿化与植物造景中的现状以及应对策略进行分析,从而为关注这一个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