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分析苜蓿(Medicago sativa)多叶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及多叶苜蓿和三叶苜蓿杂交F1代性状分离特性和群体结构特点,本试验以淮阴苜蓿和多叶苜蓿品系PL34HQ为亲本,人工杂交获得F1群体。对F1群体180株苜蓿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差异分析,并从分子水平上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F1群体春季多叶率达到91.11%,单株多叶率最高为93.33%,最低1.64%,平均为39.8%,春秋季节的群体多叶率高于夏冬季节;F1群体中紫色茎、绿色茎和紫绿色茎的植株出现的比例近乎1:1:1,株型的分离比接近9:7:2。SSR标记共检测到79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4.16个,19对引物的平均多态性比率是61.58%。群体结构分析将F1分为4个类群,类群2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是类群1和类群4,类群3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  相似文献   

2.
苜蓿(Medicago Sativa)是多年生豆科牧草,严格异花授粉,自交率非常低。这种特性给苜蓿育种带来极大的困难。在异交植物育种中的许多新成就苜蓿难以借鉴。苜蓿如能大面积采用扦插繁殖,就能使苜蓿育种和改良工作大大提高一步。例如:便于培育无性系;迅速扩大优良个体;充分利用不育系制种和组配杂交组合方便。苜蓿扦插还能使苜蓿的无性繁殖和种子繁殖在育种工作中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苜蓿现蕾前3个生育时期BC_1群体、正反交F_1群体的多叶率、株高、分枝数等农艺性状的变化,解析多叶性状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通过回交改良,苜蓿群体多叶率得到显著改善(P0.01),苜蓿BC_1、正反交F_1群体的平均单株多叶率分别为71.19%、26.65%、15.19%;以多叶苜蓿为母本,杂交F_1正交群体的单株多叶率显著高于反交群体(P0.05);苜蓿BC_1群体单株多叶率在现蕾前随生长期主要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主枝多叶率普遍表现为下降;主枝多叶率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多叶率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枝多叶率与单株多叶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苜蓿的多叶性状表现出细胞质遗传效应,在现蕾前的不同生长时期表现不同,初步判断苜蓿多叶率受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苜蓿雄性不育杂交制种在生产上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苜蓿雄性不育系杂交制种的基础上,以敖汉苜蓿对照,以加混苜蓿和抗蓟轮苜蓿为参谋品种,对杂交F1代的综合性状进行了测定,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杂种F1代的产量与对照组比平均增产25.2%,且综合性状也显著高于对照,表现了很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苜蓿属植物遗传资源分类整理探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通过野外考察、标本搜集、鉴定及文献检索统计,重新分析整理了中国苜蓿属种质资源野生种、引进种及人工培育新品种的基本状况,结果表明:中国是世界上苜蓿属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苜蓿属野生种达22种,包括亚种、变种共35种,由国外引进的遗传材料涉及到11个种,保存于国家牧草种质资源中期库的苜蓿遗传材料共825份.利用这些种质材料培育的人工新品种共60个.提出了苜蓿属具有分类价值的10个形态学指标,统计了苜蓿属多年生种数占中国全部苜蓿资源的比例,提出了新疆是中国苜蓿属植物遗传资源的分布中心和变异中心,分析了苜蓿多年生种的进化与新疆中心形成的联系,建议应用紫花苜蓿复合体概念处理苜蓿属部分种的分类混杂问题,并加强对紫花苜蓿复合体的搜集和评价,推进苜蓿栽培品种的杂交培育和经济利用.  相似文献   

6.
苜蓿引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来自国内外27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阴湿区、干旱区、盐碱地3个不同生态区域4年(2000-2003年)的试验观测,与固原当地苜蓿作对照,结果表明:美国杂交苜蓿、Dei、中苜1号3个品种适宜在固原盐碱地种植;Dei、阿卡西亚、美国杂交苜蓿、当地苜蓿4个品种适宜在固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种植;朝阳、皇后、美国杂交苜蓿3个品种适宜在固原阴湿半阴湿区种植.  相似文献   

7.
用人工低温胁迫的方法对肇东苜蓿(P_1)和WL323紫花苜蓿(P_2)杂交所得的190株F_2代幼苗进行24h和48h的4℃低温处理,研究F_2代群体SOD、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低温胁迫下的动态变化,并对其进行综合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肇东苜蓿SOD活性呈先快速升高后下降的趋势,WL323紫花苜蓿及F_2代SOD活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三者的POD活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3个指标在F_2代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总体接近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在聚类分析中,F_2群体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8.
<正> 近几年来,在苜蓿及其它异花授粉作物的选育中,建立复合杂交群体品种的有效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这种方法是以多系杂交圃中各选择品系的开放授粉为基础的。卡拉卡尔帕克农业科学研究所,为建立复合杂交群体选择的原始材料,特别注意植株的抗寒性、生长密度、干草和种子的产量、抗病性、以及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的含量。根据在原始材料圃中对经济性状和特性、以及配合力的研究,在开放授粉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肉用西门塔尔牛与和牛杂交群体的肉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对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进行肉质性状比较,以期为肉品质性状遗传机制剖析及优质肉牛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收集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肉质性状表型数据,包括眼肌面积、剪切力、系水力、pH、肉色、脂肪颜色和大理石花纹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从而综合评价两群体的肉品质。结果显示,两群体的脂肪颜色、系水力及剪切力呈现两两正相关;肉色与脂肪颜色、pH呈正相关,且肉色与pH呈显著相关(P < 0.05),而系水力与pH、肉色和大理石花纹呈负相关。在两试验群体间,和牛杂交群体的大理石花纹、眼肌面积、pH性状表现为极显著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P < 0.01)。从性别比较来看,肉用西门塔尔牛母牛在大理石花纹、pH、剪切力等性状上极显著或显著优于公牛(P < 0.01;P < 0.05);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的肉色和剪切力性状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公牛(P < 0.05;P < 0.01)。总体而言,和牛杂交群体的肉质性能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内比较表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优于公牛,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低于公牛。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近20年的研究,已选育出遗传性稳定的苜蓿雄性不育系Ms-4,该不育系属于完全不育的类型,适合于制种利用;已寻找确定出强优势的杂交组合--Ms-4×新疆大叶苜蓿,该组合小面积试验比对照增产58.4%,可供杂交制种之用;已开始小面积的杂交制种试验,并已获得杂交种种子,现在正在进行品比、区试和生产试验,预计到2000年我国自己制种出来的第一个杂交苜蓿即可投入生产上推广,该项成果可望成为21世纪我国苜蓿大幅度增产的先进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以多叶苜蓿为轮回亲本、以淮阴苜蓿为父本,构建回交群体,通过回交育种获得符合需求的育种材料。对回交一代(BC1)群体的农艺性状与杂交F1群体进行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并从分子水平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BC1群体的农艺性状较F1群体更接近亲本性状,且性状多样性丰富。25对SSR分子标记共检测到148个等位变异,25对引物的平均多态性比率是82.16%。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当K=4时ΔK最大,将BC1群体分为4个类群,其中84.27%的单株遗传组分相对比较单一,而15.73%的单株遗传背景比较复杂。多叶苜蓿BC1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群体结构的划分与亲缘关系不完全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对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进行肉质性状比较,以期为肉品质性状遗传机制剖析及优质肉牛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收集肉用西门塔尔牛与杂交和牛两试验群体肉质性状表型数据,包括眼肌面积、剪切力、系水力、pH、肉色、脂肪颜色和大理石花纹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从而综合评价两群体的肉品质。结果显示,两群体的脂肪颜色、系水力及剪切力呈现两两正相关;肉色与脂肪颜色、pH呈正相关,且肉色与pH呈显著相关(P0.05),而系水力与pH、肉色和大理石花纹呈负相关。在两试验群体间,和牛杂交群体的大理石花纹、眼肌面积、pH性状表现为极显著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P0.01)。从性别比较来看,肉用西门塔尔牛母牛在大理石花纹、pH、剪切力等性状上极显著或显著优于公牛(P0.01;P0.05);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的肉色和剪切力性状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公牛(P0.05;P0.01)。总体而言,和牛杂交群体的肉质性能优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内比较表明,肉用西门塔尔牛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优于公牛,而和牛杂交群体母牛肉质性能低于公牛。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肉牛生产中普遍存在父本品种多、杂交无序的问题,部分杂交生产群甚至出现退化现象。针对现存的问题,文章深入探讨杂种优势持续利用方式,以期稳定提高杂交群体和培育群体的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14.
针对苜蓿种植者过多关注苜蓿的地上部分,而往往忽略地下世界变化的现象,阐明苜蓿的生长关键在于根,苜蓿根系的健康问题决定着地上的产量。并从苜蓿种子“萌动-发芽-出苗-发育-生长”的生长周期进行介绍,阐述不同播种深度、土壤类型对出苗率的影响,苜蓿的“自疏作用”以及苜蓿种子在发芽前所面临的各种危害。提出种子包衣技术对根系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起到综合防治苜蓿病虫危害、抗旱防寒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保证一次播种保全苗,并促进苜蓿的发芽生长,培育壮苗,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苜蓿干草替代豆饼喂饲杂交公牛进行了试验,结果能够降低饲料成本,增加养牛的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龙牧808紫花苜蓿新品种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牧808紫花苜蓿是在龙牧803苜蓿的原始群体中,通过单株选择选优去劣,将优选单株进行无性扦插繁殖,建立无性株系材料圃;实行开放授粉,多元杂交,选出新品系;经过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历经14年的系统混合选育而成的新品种.结果表明:龙牧808紫花苜蓿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寒、抗旱、耐盐碱能力强,产草量高,品质好,是东北寒冷地区建立人工草地的优良苜蓿品种.  相似文献   

17.
加拿大肉牛繁育水平高:设立三级繁育体系和种公牛三级选择制度;种牛选择极为重视其重要经济价值的性状特征和对群体改进的影响。广泛采用杂交繁育的经验和科技成果。在肉牛综合系的培育和配套应用方面取得成功,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居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8.
遗传杂交技术是开展遗传研究的基本工具,也是研究基因功能的必要手段之一。虽然对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的研究愈来愈多,但其遗传杂交技术因难度较高而只被研究蒺藜苜蓿比较悠久的科研团体掌握。为了便于更多实验室能够掌握该项技术,本文在已报道的蒺藜苜蓿杂交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杂交技术。研究内容包括蒺藜苜蓿的花果发育周期、花解剖结构、不同发育时期花的花药发育、遗传杂交程序、母本花的选择标准以及杂交鉴定等。本研究所提出的蒺藜苜蓿杂交方法与已有其它杂交方法相比,具有操作难度低、杂交后无需特殊护理措施、杂交成功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苜6号紫花苜蓿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牧草遗传育种室培育的苜蓿新品种。该品种来源于丰产型的“保定苜蓿”和“自选苜蓿”两个亲本材料,经选择优株杂交,进行多代混合轮回选育而成。该品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形直立紧凑、分枝多且斜生为主,平均株高比对照品种高10%以上、枝叶繁茂、长势旺盛、刈割后再生迅速,持久性好,  相似文献   

20.
OAC明托苜蓿     
<正> OAC明托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圭尔夫大学农学系培育的苜蓿新品种。培育过程中得到了安大略省农业和粮食部的支持。该品种在1983年1月28日由加拿大农业部批准登记。育种材料的来源和育种方法 1973年5月在Elor试验站种植苜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