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朱红毛斑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红毛斑蛾(Phauda flammans Walker)(鳞翅目:斑蛾科)是榕树上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通过室内观察和野外调查,研究了朱红毛斑蛾的形态特征、年生活史及生活习性。结果表明,朱红毛斑蛾卵粒聚集排列成连续线状;幼虫共6龄;雌雄成虫可通过触角鞭节颜色、腹末有无毛须和腹部腹面体毛颜色加以区分。在广西1年发生2~3代,以第2代预蛹期幼虫及蛹和第3代低龄幼虫越冬。成虫羽化高峰为10:00-13:00;交配高峰期为13:00-18:00;产卵高峰期为11:00-15:00;幼虫仅为害榕属植物叶片,当食料缺乏时还会为害其枝条韧皮部;越冬幼虫喜欢在位于地表突出的根系附近或杂草丛下化蛹越冬,极少数在土壤表层0~10mm处做蛹室化蛹。自然条件下发现2种朱红毛斑蛾的寄生性天敌。  相似文献   

2.
苏云金杆菌SD—5菌剂防治大豆银纹夜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BtSD-5对银纹夜蛾幼虫具有高毒力、纯化晶体的毒力比孢昌混合物高,毒杀速度也较快;SD-5对银纹蛾化蛹和羽化均有明显影响;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表明SD-5 0.2×10^8、0.5×10^8、1×10^8活芽孢/mL6天的防效分别为90.1%、96.9%和97.8%;示范推广123.6hm^2,平均防效为91.85%;SD-5处理区天敌种类和数量明显高于化防区;SD-5田间喷施后第8天毒  相似文献   

3.
60C0对绿豆象的辐射遗传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采用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照绿豆象幼虫,蛹和成虫。用1.1,3.4,4.6,5.7,6.9万拉德辐照绿豆粒内高龄幼虫和蛹后,各处理幼虫,蛹,成虫的总死亡率分别为39.58%,84.62%,93.85%,97.18%和100%。并且残留的活成虫与正常成虫交配后,产卵量及F1代成虫数量大大降低。用0.5,1,2,3,4,6万拉德辐照成虫,成虫均无直接死亡并能正常交配,但能造成成虫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4.
美国白蛾于1995年在塘沽区发现。为了解美国白蛾在当地的发生规律,笔者从1995年秋季采蛹饲养开始,连续进行饲养观察和实地调查,基本掌握了此虫在本地的发生特点。   1)发生世代和时期。美国白蛾在塘沽地区每年发生3代。越冬蛹─般在 5月中旬羽化,第─代卵在 5月中、下旬始见, 5月末至 6月初出现第─代─龄幼虫, 6月下旬始见幼虫化蛹, 7月上旬始见第二代成虫羽化, 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化蛹, 8月底至9月初始见第三代成虫羽化,10月下旬至11月初第三代幼虫进入蛹期。1个世代大约需40 d。观察中发现由于生态环境及食物因素的影…  相似文献   

5.
采用9MeV X-射线辐照处理云杉小墨天牛45、龄幼虫和雌虫,结果表明,辐照能明显影响其发育和繁殖能力,导致幼虫期延长,幼虫不能化蛹或羽化1,00%阻止幼虫化蛹和羽化的最低吸收剂量分别为45~60Gy、35~40Gy;阻止田间雌虫繁殖F1代幼虫的不育剂量为140Gy,雌雄两性成虫同时辐照的不育剂量小于60Gy。为此,可分别采用60Gy和140Gy处理原木及木质包装中云杉小墨天牛幼虫和成虫,以防止其扩散和传播。  相似文献   

6.
核桃瘤蛾是北京市郊区核桃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在北京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以蛹在梯田石填墙縫及地面石块下结茧越冬。翌年5月下旬开始羽化至7月中旬結束。第一代幼虫发生于6月上旬至7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发生于8月上旬至9月下旬。室内药效测定結果表明,6%可湿性666(200倍液),50%可湿性DDT粉剂(300倍液),25%DDT乳剂(300倍液),砷酸鉛(200倍液),50%乐果乳剂(2000倍液),50%敌百虫乳剂(500倍液)对各龄幼虫的杀虫效果都很好。試驗表明,树干束革及树干周围开溝誘集丁树化蛹的幼虫效果更好,特别是在喷药有困难的山区,可以采用。  相似文献   

7.
江浙野桑蚕寄生性天敌调查及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野桑蚕是重要的桑树害虫。作者于1985—1990年在江浙主要蚕区,进行野外采集、室内饲养其卵、幼虫、蛹共达43万余个体的寄生性天敌调查。调查中共得6种原寄生灭敌,它们是:野蚕黑卵蜂、野蚕平腹小蜂、野蚕绒茧蜂、广大腿小蜂、野蚕黑瘤姬蜂和家蚕追寄蝇。卵块寄生率0—92.22%,卵粒寄生率0—56.73%,幼虫寄生率0—77.36%,蛹寄生率0—19.57%。各寄生天敌比较,以野蚕绒茧蜂和野蚕黑卵蜂最为重要,其中后者更有应用前景。此外,并对野桑蚕寄生天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相似性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棉红铃虫人工饲养研究Ⅰ.红铃虫浙江品系(CZ)的培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麦胚饲料饲养采自浙江上虞田间的红铃虫幼虫。经13代的连续选育,使幼虫历期从第1代的26.3天缩短到17天左右;化蛹率从28.5%提高到80%以上;第1代雌雄的蛹重分别为19.68±3.45和16.77±2.60毫克,第13代分别为24.21±3.88和20.03±2.41毫克;化蛹越来越集中,第10代自第13天开始化蛹,6天内化蛹率就达80%。上述结果表明,此红铃虫品系(CZ)性状已趋稳定,能适应麦胚饲料,为红铃虫的群养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新疆南部棉区麦蛾柔茧蜂对田间棉铃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在新疆阿克苏市进行了利用麦蛾柔茧蜂Habrobracon hebetor Say防治麦田第一代棉铃虫和棉田第二代棉铃虫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麦田按500头/亩的量释放麦蛾柔茧蜂,可使麦田棉铃虫幼虫的虫口减退57.7%;化蛹量较对照减少0.56头/m~2。在棉田按700头/亩的量释放麦蛾茧蜂,对棉铃虫幼虫的麻痹率是50.73%,对棉铃虫的防效达65.96%。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家蚕蛹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初步研究了利用家蚕蛹大量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可行性。观察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在家蚕蛹上的发育历期,子代蜂的寿命及飞行能力,认为繁蜂的最佳蜂蛹比为15~20〖DK1〗∶1; 4次接蜂结果显示,周氏啮小蜂可以利用家蚕蛹连续繁殖,单蛹出蜂量及单雌产卵量均较高;利用家蚕蛹繁殖的白蛾周氏啮小蜂对国槐尺蛾蛹寄生率为76.7%,表明利用家蚕蛹繁殖的子代蜂对其他寄主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