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南南湾自然保护区蝗虫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文忠  李艳红 《昆虫天敌》1996,18(3):131-138
海南南湾自然保护区共记录蝗虫5科23属26种,以隆X小车蝗Oedaleus abruptus(Thunberg)花胫绿纹蝗Aiolopus tamulus,疣蝗Trilophidae annulata,威廉剑角蝗Acrida willemsei Dirsh为优势种。当地一年四季都有蝗虫在活动,以夏季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南湾蝗虫可以分成三种主要群落类型,南湾蝗虫的Simpson指数  相似文献   

2.
海南南湾自然保护区蝗虫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南湾自然保护区共记录蝗虫5科23属26种.以隆x小车蝗Oedaleusabruptus(Thunberg)、花胫绿纹蝗Aiolopustamulus(Fabricius)、疣蝗Trilophidaeannulata(Thunberg)、威廉剑角蝗AcridawillemseiDirsh为优势种。当地一年四季都有蝗虫在活动,以夏季的种类和数量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南湾蝗虫可以分成三种主要群落类型,南湾蝗虫的Simpeon指数λ=0.089,PIE指数PIE=0.911,Shannon-Wiener指数H'=2.595,Pielou指数J=0.852,Whittaker指数Bws=4.15。  相似文献   

3.
牧场蝗虫复合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2-1993年,作者对甘肃农垦宝瓶河牧场冬春季草声蝗虫优势种华北雏Chorthippus brunneus huabeiensis Xia et Jin、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 (Pall)、青海痂Bry铮洌澹恚? miramae miramae B.-Bienko对牧草造成的为害程度及混合为害时的防治指标,即复合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华北雏蝗密度与牧草损失  相似文献   

4.
在新疆用微孢子虫对3种草原蝗虫进行室内感病性试验,结果不同种蝗虫的感病率差异很大,红胫戟纹蝗的感病率高达83.5%,而意大利蝗和西伯利亚蝗仅分别为34.5%和17.7%。用飞机在草原喷洒,微孢子虫饵剂每100克加50%马拉硫磷4ml和10ml,对意大利蝗和红胫戟纹蝗虫口减退率可增加到76.7%和76.0%,明显高于单用微孢子虫饵剂的杀虫效果。作者认为在一般蝗虫发生年份,单用微孢子虫饵剂可压低虫口到防治指标(10头/m2)以下,蝗虫发生量大的年份,采用加微量农药的微孢子虫饵剂,既可提高防效,也可比单用农药减少对环境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微孢子虫饵剂的不同配方对新疆草原蝗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疆用微孢子虫对3种草原蝗虫进行室内感病性试验,结果不同种蝗虫的感率差异很大,经胫戟纹蝗的感病率高达83.5%,而意大利蝗和西伯利蝗仅分别为34.5%和17.7%。用飞机在草原喷洒,微孢子虫饵剂每100克加50%马拉硫磷4ml和10ml,对意大利蝗和红胫戟纹蝗虫口减退率可增加到76.7%和76.0%,明显高于单用微孢子虫饵剂的杀虫效果。作者认为在一般蝗虫发生年份,单用微孢子虫饵剂可压低虫口到防治  相似文献   

6.
蝗虫微孢子虫疾病在青海草原蝗虫种群中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蝗虫微孢子虫病在青海草原蝗虫种群中的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小区应用微孢子虫后30d,蝗虫校正虫口减退率达56.45%,感病率为28%;蝗虫虫粪不能携带微孢子虫,牧草携带率从10d的100%下降到40d的33.3%。病害早发生的蝗虫种类对晚发生种类有较强的传播作用,其传播率达26.67%。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撩荒地生态系统飞蝗的持续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海南蝗区飞蝗每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发生为害时间长等特点,提出了应用蝗虫微孢子虫持续控制海南蝗区飞蝗灾害的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第2代飞蝗发生期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低、中密度蝗群和采用蝗虫微孢子虫与卡死克互补协调应用技术防治高密度蝗群,处理后5周,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达76.6%-97.2%和79.8%-88.3%;且存活蝗虫感病率分别达33.6%-95.0%和23.3%-26.7%。蝗虫微孢子虫防治第3代高密度蝻群,处理后2周,校正虫口减退率达50%左右,群居型蝗虫占整个蝻群的比例下降了90%以上,存活蝗虫感病率也在10%以上。1998年蝗虫微孢子虫处理地区,1999年蝗虫的虫口密度仍在防治指标以下,且存活蝗虫感病率达10.5%-31.3%。初步认为,在低、中密度下,每hm^2施用30个单位的微孢子虫,在高密度下,每hm^2施用45个单位的微孢子虫及卡死克(105ml/hm^2)与微孢子虫(60单元/hm^2)协调应用技术治理蝗群,均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8.
蝗虫种群密度对牧草生长与损失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贺兰山东麓天然草地,以黄胚小车edaleus infernalis Sauss为对象,进行了不同植物群落组成下不同蝗虫密度对牧草生长和损失影响的测定。田间笼养供试成虫,以实际取食日计取食时间,用目测法和收获法进行牧草生长量测定,用相关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蝗虫取食对牧草生长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在低密度时,有利于禾本科牧草的生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多,对禾本科牧草的过量取食,会导致杂草增长  相似文献   

9.
应用绿僵菜油剂防治内蒙草原蝗虫的效果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1999年在内蒙古草原进行了用绿僵菌油剂超低量喷雾防治蝗虫的试验。表明,对5种蝗虫(亚洲小车蝗、红翅皱膝蝗、毛足棒角蝗、白边痂蝗、轮纹异痂蝗)的防效显著。喷药后8天,对主要蝗虫亚洲小车蝗(占混合虫口的92.2%)的防盗和达48.0%,12天后增至88.1%。蝗虫死亡后2~3天,失水形成僵虫,7~10天虫尸上出现绿色粉 绿例题菌孢子。孢子的扩散有可能继续起着控制蝗虫虫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蝗虫微孢子虫Antonospora locustae是蝗虫生物防治过程中的重要病原微生物.本文主要讨论蝗虫微孢子虫基因组的研究进展,明确蝗虫微孢子虫基因组独特的压缩特征,了解蝗虫微孢子虫获取能量的途径.此外,本文对蝗虫微孢子虫在我国蝗虫的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的治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锐劲特及其飞机防治蝗虫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锐劲特(氟虫腈)飞机防治蝗虫技术及其在中国的试验和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资阳市蝗虫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张桂华四川省资阳市植保站近年来,我市蝗虫以生、危害逐年加重,部份地方暴发成灾,对农业生产带来了杉大威胁。现将我市蝗虫发生及其防治对策浅述于后。一、发生危害情况1、发生面据调查资料,我市80年代以前,就有蝗虫发生危害,但面极...  相似文献   

13.
岳城水库脱水地蝗虫发生概况李敬兰素萍朱颖艺(河南省汝州市植保站467500)岳城水库位于太行山东麓,山丘向平原区的过渡地段,是海河水系漳河上的一座大型水库,坝高55米,总库容量10.9亿立方米,最大淹没面积5000公顷。1960建成蓄水后逐渐形成水库...  相似文献   

14.
牧鸡治蝗是控制草原蝗虫的生物防治手段之一, 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理论依据。本文在新疆哈密地区, 采用样框法测定了不同时间、与防治中心点不同距离上蝗虫种群密度及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随着放牧时间延长, 草原蝗虫种群数量呈现逐渐降低趋势, 控制效果逐渐增加, 30 d后, 防效都达90%以上。但是, 距离鸡舍的远近不同, 蝗虫种群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随着距离的增加, 蝗虫种群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的趋势逐渐变缓。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防治面积因素, 1个放牧单元(1 600只牧鸡)治蝗的最优控制半径为1.5 km, 合理轮牧天数为15 d, 蝗虫的防治效果能达到85%以上。合理的牧鸡技术能够很好地控制蝗害的发生, 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一研究为合理开展草原牧鸡治蝗工作, 提高对草原蝗虫的防治效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植物医生》2005,18(4):15-15
2004年.非洲多个国家遭受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大军从天而降,吞噬完一切可供吞噬的东西后,留下满目的贫穷与饥饿。然而,在饱经蝗虫肆虐的非洲小国尼日尔,蝗虫成了人们的盘中餐。  相似文献   

16.
综合分析我国区域性环境因子中的气候、土质、植被、地形、水文等对蝗虫在我国的分布、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蝗虫对其生存环境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区域性环境因子对蝗虫生长发育的适宜性是蝗虫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则可根据蝗虫生长发育及分布的规律性依据区域性环境因子对蝗灾的形成进行预防。进一步分析得知:蝗虫的治理应重在预防,生态防治是重中之重,蝗灾形成后的治理已对农牧业造成了危害,并且在目前蝗虫的治理方法中,化学防治只能进行蝗灾治理的应急措施,物理防治、不危害生态的生物防治、生态改造是首选的防治方法,这样才能做到蝗虫的"不形成、不扩散、不成灾",达到生态治理蝗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肤须斑螟研究初报杨四美,陈卫民(新疆伊犁州农业学校伊宁835000)娄水清,何玉鲁(伊犁地区蝗虫测报站)肤须斑螟(PogonotnophustancreiSauber)1986年首次发现于新疆伊宁,此虫严重为害新疆主要牧草伏地肤[Kochiapros...  相似文献   

18.
印楝杀虫剂防治蝗虫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楝杀虫剂是公认的最优秀的生物农药之一,在环境中无残留,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对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黄脊竹蝗(Ceraoris kiangsu)、青脊竹蝗(Ceraoris nigricornis)、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血黑蝗(Melanoplus sanguinipes)和泣黑背蝗(Eyprepocnermis plorclnS)等多种蝗虫具有优异的杀虫活性,并具有独特的杀虫作用机理,是防治蝗虫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粉红椋鸟作为蝗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在控制新疆草原蝗虫灾害中的作用,分析了新疆实施“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治理蝗虫“生态工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研究利用粉红椋鸟生态控制蝗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类产碱假单胞菌防治草地蝗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株从内地黄脊竹蝗虫尸中分离到的类产碱假单胞菌致病菌,经室内的感染试验表明,对青海、四川草地的优势种蝗虫具有较好的感染致死作用。用10^10活菌体/mL剂量的菌剂处理玉米,喂饲以中华坳蝗为主的草地蝗虫,死亡率达8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