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试验采用一种路基围隔,模拟池塘参贝混养生态养殖模式,对海湾扇贝在参贝混养系统中的生态作用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混养海湾扇贝对水质指标、浮游生物、底栖硅藻、养殖生物的影响,以及混养海湾扇贝在不同条件下的生物沉积作用。试验研究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育珠蚌池塘中进行混养不同品种鱼的试验。结果表明:鱼蚌混养的珍珠生长速度都比单养蚌快,混养草鱼《混养鲫》混养鳙;混养鱼在育珠蚌伤口愈合后放养优于在伤口愈合前放养。  相似文献   

3.
青鱼主食螺蚬,河蚌育珠一般不宜混养青鱼。近年来,在珍珠行情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提倡鱼蚌混养,以养鱼的收益弥补育珠的亏损。为探讨鱼蚌混养新的养殖模式,笔者2008年利用12亩池塘进行了青鱼、三角帆蚌混养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稻田梭鱼与河蟹混养的试验初报①黄俊章贾学文李晓晴(营口市老边区水产局关键词:稻田梭鱼、河蟹混养为了充分利用稻田资源,进一步开发稻田生态渔业利用技术,1996年我局在2.69hm2水田进行了梭鱼与幼蟹混养试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很显著,现将试验情况报...  相似文献   

5.
对虾与文蛤混养及其有关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虾池内混养文蛤以及影响混养有关因子所进行试验和分析表明:文蛤和对虾混养效果较好;混养池以平台型和宽饵料台型的结构及合砂量在75%以上的底质,比较适宜文蛤与对虾的混养。  相似文献   

6.
崔彦卿 《河北渔业》2002,(2):24-24,14
<正> 自90年代初期,全国沿海地区暴发病毒性虾病以来,对虾养殖业一直在低谷徘徊。人们以改换养殖品种或实行虾鱼混养、虾蟹混养、虾贝混养来提高养殖效益。近年来,我们进行了对虾与缢蛏混养的试验,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池塘利用率和池塘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各地在池塘综合混养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但在池塘中混养鳖、鳙和南美白对虾的试验还未见报道,为此,我们于2005年在宁波市明凤渔业有限公司的养鳖池塘中进行了鳖、鳙鱼、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为今后有条件发展综合养殖的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站于1985年和1986年进行了鱼蟹混养试验。通过二年的试验,我们对鱼蟹混养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一些鱼蟹混养技术,现将掌握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池塘条件池塘一般选择在环境比较安静、背风向阳、进排水方便、又无污染的地方;也可利用  相似文献   

9.
<正>青虾、河蟹生态养殖作为芜湖县特色水产养殖产业,据统计至2013年全县青虾、河蟹生态混养面积达3.2万亩,已成为芜湖县水产养殖支柱产业。虾蟹生态养殖生产管理过程中,水质调控技术是虾蟹生态混养模式取得良好效益的关键技术之一,2013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在陶辛镇芮村虾蟹混养基地实施了虾蟹生态混养微孔管道增氧技术对比试验,通过一年的试验示范,为促进增产增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对比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2019年,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特色海产品创新团队虾蟹类岗位联合唐山试验站,根据唐山沿海海水池塘的不同水层及底泥特性,充分考虑养殖动物之间的生态依存关系,在唐山市曹妃甸区祥盛水产养殖场试验示范了四种池塘多品种生态混养,示范面积48hm^2,并开展了中国对虾与河鲀混养养殖对比试验,养殖面积13.33hm^2。虾鲀混养是河北省沿海地区对虾池塘主要的养殖模式之一。本试验在虾鲀混养的基础上混养了海蜇、硬壳蛤、日本对虾、梭子蟹等养殖品种,不仅模拟了生态环境,合理利用了养殖空间,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对虾与海参混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充分挖掘虾池本身生产潜力,彻底改变单一养虾模式,科学开发利用虾池养殖海珍品,从而提高虾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1999年,我们在辽宁省杨树房近海养殖开发公司进行150亩对虾与海参混养试验,为了证明混养优越性,同时进行150亩单养对虾对比试验,现将整个养殖过程总结如下。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池塘选择及整修 本试验项目混养池选择在虾场的12号池,对比养殖池选择在13号  相似文献   

12.
青虾金鱼混养技术初探传统的虾鱼混养是以青虾为主,搭配放养一些鲢、鳙、草鱼种。我们于1995年在江苏省吴县市阳澄湖镇东港村对青虾和金鱼的混养技术进行了探索性试验,取得了初步成功,现将试验情况简述如下。一、池塘的选择及清整1995年初,在东港村靠近外河处...  相似文献   

13.
我站于1985年至1986年进行了鱼蟹混养试验。通过试验,对鱼、蟹混养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一些鱼、蟹混养技术。现将掌握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池塘利用率和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研究在同一池塘鳖、鳙、南美白对虾混养中南美白对虾的放养密度、放养时间、投喂技术的最佳经济效益混养模式,为养殖企业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同模式混养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养殖试验。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不同养殖模式及光照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室内水泥池4种不同养殖模式(虾单养或混养不同鱼类)和2种光照(自然光和弱光)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产量和水质的影响开展了研究。试验共设6个试验组,2个对照组,每个组别共设3个重复:自然光虾单养组、弱光组对虾单养、自然光虾鳅混养、弱光虾鳅混养、自然光虾鲢混养、弱光组虾鲢混养、自然光虾鳅鲢混养、弱光虾鳅鲢混养,养殖70d。测定试验前后试验池虾规格、总质量、存活率及饵料系数和鱼的规格、总质量。每隔15~20d测定水质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单养组的虾自然光条件下规格显著大于其他组(P0.05),而弱光单养组的虾规格显著小于其他组(P0.05),其他组别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系数方面,单养组显著大于混养组(P0.05),存活率混养组显著高于单养组(P0.05),自然光组饵料系数和存活率显著高于弱光组(P0.05)。水质方面,养殖期间各组的硝态氮、亚硝态氮、氨氮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亚硝态氮质量浓度,虾单养组和虾鳅混养组均显著高于虾鲢混养组和虾鳅鲢混养组(P0.05),自然光组显著低于弱光组(P0.05),氨氮,虾单养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自然光组低于弱光组(P0.05)。试验结果显示,适当的光照是凡纳滨对虾生长的重要因素,泥鳅能大幅提高池塘经济效益节约成本,而鲢鳙鱼可有效地改善水质,当泥鳅以及鲢鳙鱼共同混养在虾池时,保证对虾池水质良好的同时,可提高对虾养殖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池塘利用率和池塘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各地在池塘综合混养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但在池塘中混养鳖、鳙和南美白对虾的试验还未见报道,为此,我们于2005年在宁波市明凤渔业有限公司的养鳖池塘中进行了鳖、鳙鱼、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为今后有条件发展综合养殖的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珍珠养殖池塘开展鱼蚌混养试验,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探索鱼蚌混养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在虾池中混养海蜇的可行性,2002年6月,日照市涛雒镇水产工作站选择了3个条件基本相同的海水虾池,分别进行了海蜇与梭子蟹、黑鲷、菲律宾蛤仔的混养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海水网箱单养及混养褐篮子鱼试验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cens)的养殖模式和网衣清洁作用,在4只传统网箱中进行了不同养殖模式的试验。试验采用单养与混养模式(与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混养),设置空白对照组、单养组、混养组Ⅰ和Ⅱ。5个多月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混养组中褐篮子鱼的日增重率高于单养组,养殖成活率均在95%左右,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通过2个月的养殖,单养组和混养组网箱附着的裂片石莼(Ulvafasciata Delile)均被褐篮子鱼摄食干净。由此表明,褐篮子鱼喜欢摄食网衣附着藻类,因此可以减少网箱清洗工作量,并在混养时可提高单位水体的鱼产量。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进行鲻鱼与凡纳滨对虾的混养试验,放养虾苗密度均为100尾/m2,设计了混养大、小规格鱼苗的处理组,混养密度分别为0、0.13、0.26、0.52、1.04、2.07尾/m2和0.13、0.26、0.52尾/m2。试验结果表明,对虾产量、规格和成活率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对虾产量、规格总体上表现出随混养鲻鱼的密度和规格的提高而呈下降的趋势;混养鲻鱼密度最高两组(2.07、0.52尾/m2)的对虾规格、产量均小于其他混养组;混养组对虾存活率高于对照组,混养鲻鱼密度最高两组对虾成活率最高,且其鱼虾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组,其他混养组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的饲料系数较对照组均略有降低,混养鲻鱼密度最大组合(2.07尾/m2)的饲料系数最低,饲料转化效率有随混养鲻鱼的密度提高而略有上升的趋势,但不同处理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整个试验期间不同处理间水温、盐度、溶氧、pH及生化耗氧量没有出现显著差异;氨氮含量前低后高,亚硝酸氮含量、硝酸氮含量在中后期明显升高,但未表现出与混养鲻鱼密度的明显关系。无机磷含量则在整个养殖期间较稳定,不同处理间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因此,混养合适密度和规格的鲻鱼不会对凡纳滨对虾产量产生负影响,可以提高对虾成活率,有利于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对水质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