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鸭肝炎病毒A_(66)弱毒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肝炎病毒I型A_(66)鸡胚化弱毒株,对雏鸭安全、稳定.鸡胚混合毒滴度为10~(7.36-8.09)CELD50/0.1毫升.以1.8万DLD50/0.1毫升的强毒攻击,其半数免疫量为10~(6.16)MID50/0.1毫升;皮下注射的免疫产生期为接种后48小时.免疫持续期测至45天,全部保护.用本弱毒苗免疫雏鸭,可预防I型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以该弱毒苗高度免疫成年鸭或猪血制备的抗血清,对雏鸭能产生坚强的被动免疫力.  相似文献   

2.
应用SPF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连续传代培育出鸭副粘病毒弱毒疫苗株,并测定该弱毒株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该弱毒株已失去对无母源抗体番鸭的致病性,在雏番鸭体内连续肓传5代,未见毒力返强现象;对CEF的TCID50稳定在10-6.0~10-6.5·(0.1 mL)-1;无母源抗体的番鸭免疫不同代次弱毒后7 d攻击鸭副粘病毒强毒,保护率均在90%以上.结果表明该弱毒株安全性好、遗传性稳定、免疫原性强,可用于制备鸭副粘病毒病疫苗.  相似文献   

3.
为了构建鸭瘟鸡胚化弱毒株DEV(atten)的细菌人工染色体(BAC),将转移载体质粒pDEVgC-pHA2DNA和DEV(atten)DNA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进行重组,通过三轮挑斑纯化,以获得纯化的鸭瘟重组病毒。将纯化的鸭瘟重组病毒的DNA电转化到E.Coli DH10B中,对获得的克隆用酶切、PCR方法进行鉴定并测序。提取阳性克隆的DNA转染CEF,以拯救重组病毒。再通过将带有相同同源臂和UL44(糖蛋白质C,gC)基因的片段和阳性克隆的DNA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进行重组,以获得gC恢复病毒。采用0.01感染复数(MOI)感染CEF对亲本病毒、恢复病毒进行多步法生长曲线测定,比较其有无差异。结果显示:成功获得了DEV的mini-F重组病毒,命名为DEV(atten)-mini-F,获得2个阳性克隆S1、S2,将S1命名为pDEV(atten),应用pDEV(atten)拯救重组病毒获得gC恢复病毒DEV(atten)ΔgC-R,生长特性的结果显示亲本病毒与恢复病毒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成功构建的DEV(atten)的细菌人工染色体为全基因组的感染性克隆。  相似文献   

4.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人工感染新型鸭肝炎病毒雏鸭体内的病毒分布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不同时间,在肝脏、脾脏、胰脏、胸腺和法氏囊组织中均可检测到新型鸭肝炎病毒抗原,而肾脏、心脏、脑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病毒抗原。病毒抗原均位于阳性细胞的细胞质中。研究结果提示,感染雏鸭的肝脏和胰脏的组织病理变化与病毒的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5.
猪轮状病毒弱毒株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雏鸭感染鸭肝炎病毒后血清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I型鸭肝炎病毒标准毒株R85952 人工感染 3日龄雏鸭 ,于感染后 6、12、16、2 0、2 4、2 8、3 2和 3 6h分别采集感染组和对照组雏鸭的血液分离血清进行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血清中Na+ 、K+ 、Ca2 + 、Mg2 + 、Cl- 、P5+ 等无机盐离子浓度和BUN含量变化不明显 ,OSM的变化也不明显 ;ALT、AST和GGT均较对照组有极显著升高 (P <0 .0 1) ;GLU浓度在攻毒后 2 4~ 3 6h极显著下降 (P <0 .0 1) ;TG、CHOL和VLDL呈极显著升高 (P <0 .0 1) ,表明血糖下降和血脂升高。TBIL和DBIL分别从攻毒后 2 0和 12h开始较对照组有显著的升高 (P <0 .0 5 )。上述的试验结果提示 :雏鸭感染鸭肝炎病毒后肝脏受损最明显 ,呈现急性、坏死性肝炎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弱毒株感染雏番鸭后在体内的分布和排毒规律,本研究采用传代致弱的NDRV JDm10-150毒株接种1 d龄雏番鸭,对接毒后6 h~35 d雏番鸭的血液、脑、胸腺、心、肝、脾、肺、肾、胰腺、法氏囊、盲肠扁桃体、咽拭子和泄殖腔拭子采用qRT-PCR方法检测病毒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接6 h后,在各组织脏器及血清中可检到NDRV核酸,且肝和脾病毒含量最高。随后,各组织脏器及血清中NDRV核酸含量逐渐减少。接毒后9 d,各组织器官及血液均检测不到NDRV核酸或NDRV核酸检测为阴性(Ct>35)。接毒后第13~35 d,除脑和血清外,大部分的组织脏器中均又检测到NDRV核酸,且NDRV核酸含量基本稳定,其中脾脏和法氏囊组织中NDRV核酸含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对不同时间采集的咽拭子和泄殖腔拭子进行检测,发现雏番鸭在接毒后6 h开始向外界排毒,之后通过泄殖腔排毒,直至攻毒后28 d停止排毒。以上检测结果表明,NDRV JDm10弱毒株感染雏番鸭后快速侵入各组织脏器和血液,脾脏和法氏囊为主要侵染和定殖场所,主要通过泄殖腔分泌物向外界排毒。  相似文献   

8.
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1周龄雏鸭,分别对感染后12h、24h、48h、72h、96h、168h、336h的雏鸭血液、肝、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血清中SOD活性在24h极显著高于对照组,96h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肝组织SOD活性于感染后24h显著低于对照组,48h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脑组织中SOD活性无显著变化。肝组织中CAT活性48h开始下降.96h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结果说明自由基参与了雏鸭感染新型鸭肝炎病毒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用鸭肝炎病毒(DHV)感染雏鸭,在感染后的第一、二、三、四和五天分别采集对照组和攻毒组肝、肾、肌肉和脑组织,测定各组织的糖代谢酶己糖激酶(HK)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结果表明攻毒组在人工感染DHV后5 d内,肝、肾和肌肉组织的HK和MDH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脑组织的HK和MDH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了鸭肝炎病毒对肝、肾和肌肉组织有损伤作用,影响了糖代谢酶的活性,从而导致了机体内糖代谢发生异常。  相似文献   

10.
Ⅰ型鸭肝炎病毒鸡胚致弱毒MY株的培育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I型鸭肝炎分离株XC-1适应鸡胚,培育成1株毒力弱而稳定、免疫原性良好的鸭肝炎鸡胚化MY弱毒株.该毒株毒力为1011.40ELD50/0.1mL,1013.62TCID50/0.1mL;对雏鸭无致病性;在雏鸭体内连续盲传5代未见毒力返强;1日龄雏鸭用8,000 ELD)50/0.1mL的MY株致弱毒腿部肌注0.2ml免疫后3d强毒原液0.5mL/只攻击,可产生2/5的保护,第6d-21d产生完全保护,免疫后第3d、5d、6d、7d、9d、14d、21d抗DHV I的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10-1.38、10-1.55、10-1.64、10-1.65、10-1.68、10-1.8、10-1.89,表明MY是1株理想的鸡胚弱毒疫苗后备株;通过MY株的鸡胚的繁殖规律观察,确定该病毒的最佳收毒时间为接胚后的72h~84h,为疫苗生产条件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制鸭肝炎病毒的单克隆抗体。[方法]将DHV-W株的鸭胚尿囊液经冻融、氯仿处理和超速离心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探讨DHV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便快速的DHV抗原诊断方法。[结果]经间接ELISA筛选获得1株能稳定分泌DHV的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5G8。特性鉴定结果表明该株单抗ELISA效价较高且特异性好,中和特性稍差。杂交瘤细胞冻存6个月和12个月后复苏能稳定分泌特异性抗体。[结论]HDV的McAb成功制备为DHV的快速诊断、筛选特定基因探针等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鸭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天超  韦平  磨美兰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0):1366-1370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传染病,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疫病之一。该病虽然已出现和流行半个多世纪,但直到2006年才测定出该病病原的全基因组序列,而且关于该病原的蛋白功能、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致病机理和新型疫苗的研发等方面研究非常少。因此,研究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Ⅰ型鸭肝炎病毒(DHV-1)和新型DHV的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遗传进化和分子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从事该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3.
对江苏地区分离到的1株疑似鸭肝炎病毒毒株(JS株)进行传代繁殖、雏鸭回归试验和理化性能测定,结果表明,该毒株能在鸭胚上进行传代繁殖,E1~E6代鸭胚毒的ELD50为10438·02 mL-1 ~10617·02 mL-1;攻毒的雏鸭可产生与I型鸭肝炎病毒相同的症状和病变;3,7,14日龄易感雏鸭的LD50分别为1055·02 mL-1,10517·02 mL-1,10383·02 mL-1;病毒对氯仿、乙醚和胰酶不敏感,对酸(pH 30)稳定,对热不稳定。进一步进行交叉中和试验、交叉被动保护试验和VP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的抗原性与经典1型DHV差异显著;VP1序列与多株1型DHV的同源性在693%~933%;从进化关系来看,与韩国株的亲缘性最近。JS株属于我国流行的新型鸭肝炎病毒(命名为N\|DHV\|JS株)。  相似文献   

14.
番鸭呼肠孤病毒弱毒株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交替传代选育出适应CEF繁殖的番鸭呼肠孤病毒弱毒疫苗株。该弱毒株已失去对1日龄雏番鸭的致病性,对CEF的TCID50稳定在10-5~10-5.5;在雏番鸭体内连续盲传5代,未见毒力返强现象;1日龄雏番鸭免疫不同代次弱毒后7 d攻击番鸭呼肠孤病毒强毒,保护率均在88%以上,且不同代次弱毒的外源病毒检验结果均为阴性。上述结果表明该弱毒株无外源病毒污染、安全性好、遗传性稳定、免疫原性强,可用于制备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活疫苗。  相似文献   

15.
猪细小病毒弱毒株(PPVs—1A)及其疫苗的免疫效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PPVs-1A株弱毒肌肉接种后备母猪2头,每头注射1mL。接种后第8天的HI价为128 ̄256。以后抗体上升,攻毒前HI价平均为1280。对照母猪2头HI抗体均为阴性。4头母猪配种后,怀孕至38 ̄40d时攻毒,结果从接种母猪的血浆中没有分离到病毒,而对照母猪的血浆中则分离到病毒。攻毒40d后宰杀,接种母猪共怀25头胎猪,从它们的脏器中均没有分离到病毒,而对照母猪共怀23头胎猪,其中有10头的脏器  相似文献   

16.
烟草花叶病毒弱毒株的筛选及其交互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温、亚硝酸及两者的复合处理对烟草花叶病毒(TMV)强毒株进行诱变,均可有效提高突变频率,而且复合处理还有较好的协同效应,经生物学接种鉴定及血清学方法筛选,从中获得了TMV-017和TMV-1522个弱毒株,用正交设计法考察病毒接种浓度,接种间隔时间,接种部位以及普通烟生育期等因素对弱毒株交互保护作用的影响,发现以烟株生育期和接种间隔时间两因素影响最大,本试验结果表明,在烟草团棵期,弱毒株和强毒株接种间隔时间为17d时,交互保护作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检测雏鸭肝炎病毒的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微孔滤膜为抗原栽体,用酶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直接检测病死雏鸭组织和鸭胚(或鸡胚)尿囊液中的雏鸭肝炎病毒(DHV-1)。建立了抗原斑点试验(AST)。试验的最佳工作条件:以50%脱脂牛奶,37℃1小时封闭;酶标单抗浓度为1:1600;底物缓冲液为0.05mol/LpH7.6Tris-HCl。用该法检测了175份病料,并进行阻断试验、交叉试验、平行试验及重复性试验。结果证明,这是诊断雏鸭肝炎病毒的一种微量、简便、特异性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从济宁地区猪场采集表现有腹泻症状的病猪粪便 ,经胰蛋白酶 (2 0 μg/ml)处理 ,接种已长满单层的PK15细胞 ,培养至第 3代细胞边缘变模糊 ,细胞融合、堆积、变圆 ,最后细胞脱落。经过动物回归试验、电子显微镜观察、血清学等试验结果表明 ,分离获得的病毒为猪轮状病毒 (PRV) ,命名为SD2 2毒株。将分离的PRV经PK15细胞连续传 10 0代 ,获得 1株免疫原性好的弱毒株 ,免疫仔猪 ,强毒攻击保护率为 90 %。  相似文献   

19.
应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技术,结合Dot-ELISA试验,32P标记的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DNA探针进行斑点杂交试验,从DHBV阳性的的启东鸭血清中分离得到高纯度的DHBsAg颗粒,直径范围40-60nm,在CsCl溶液中的浮密度为1.15kg/L大多数呈10nm厚的密心结构,形态不规则,近似球形,部分颗粒表面有凹陷结构,少数颗粒表面出现缺刻。以纯化的DHBsAg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高度特  相似文献   

20.
鸭肝炎病毒E-85弱毒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ltis-DVH)是小鸭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养鸭场一旦流行本病,小鸭的死亡率常达80%以上,严重威胁着养鸭业的发展。但目前尚无实用的疫苗可以预防,为此我们以深圳引进的E52为始发毒株培育了E-85鸡胚化弱毒株,试验表明,该弱毒株对1日龄小鸭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材料和方法 1.试验用种毒  (1)E-85毒株:其始发毒为深圳动检所自国外引进转赠我所的E-52毒株,经我们以9日龄鸡胚连续传代育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