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甜叶菊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含腐殖质较多的土地长势良好。前茬作物以选择大豆、花生、绿豆等为宜,不适合连作。土壤pH值以中性为佳,小于5.5或大于7.9均不适宜。栽种甜叶菊的地块要进行秋耕,翻耕得深些好,同时每亩施过磷酸钙20~25千克作基肥。繁殖方式以种子及育苗繁殖为主,也可用扦插、压条繁殖。  相似文献   

2.
一、选地、整地甜叶菊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疏松肥沃含腐殖质较多的土壤为好。甜叶菊不适合连作,土壤pH值小于5.5或大于7.9的土壤也不适合种植。栽培甜叶菊的地块要进行秋耕,翻耕的深浅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以深耕20厘米为好,翻耕时每667平方米(1亩)用过磷酸钙50公斤作基肥。二、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河西绿洲灌区甜叶菊品质,以甜叶菊品种谱星6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在氮、钾肥相同的基础上,比较了不同水平柠檬酸(15,30和45 kg·hm-2)与磷肥(45和90 kg·hm-2)互作后的土壤理化性状、甜叶菊产量和品质以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水平柠檬酸的施用对土壤pH影响的差异不显著。柠檬酸的施用能够有效降低土壤全盐量,且浓度越大影响越显著。有机质、全氮、有效磷以及微量元素铁、锰、铜、锌含量在柠檬酸与磷肥互作下显著提高。本试验条件下,速效钾含量随着柠檬酸的增施,整体呈现降低趋势。柠檬酸与磷肥互作,均能显著促进甜叶菊叶片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叶片干物质积累明显,产量显著增加,最高达5 367.60 kg·hm-2,相对增产49.9%,最高净收益为3.50万元·hm-2,较CK处理增收2.39万元·hm-2。适宜的柠檬酸与磷肥配比,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甜叶菊叶片中总苷以及各主要类别的糖苷含量的增加,总苷量最高可达13.78%。土壤全盐与甜叶菊产量和品质呈负相...  相似文献   

4.
甜叶菊属菊科草本植物,别名甜菊、糖草、甜草。原产于南美亚热带区域,是一种新型糖源作物。甜叶菊具有高甜度、低热能、易容解、耐热和稳定等特点,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安全糖料,可代替糖和糖精等化学合成的甜味剂,被称为“第三糖源”。我国自1977年引入试种成功以来,现已在20多个省市栽培。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甜叶菊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甜叶菊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发展甜叶菊生产已成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1甜叶菊生长发育习性1.1对土壤的要求甜叶菊对土壤类型和肥力要…  相似文献   

5.
<正>甜叶菊为菊科草本植物,从其叶片中提取的糖具有高甜度、低热量的特点,可应用于食品饮料、医药及制酒。一、特征特性甜叶菊适应性广,对土壤要求不严,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喜温、耐湿、怕旱。其根系较浅,栽培地块以选择肥沃潮湿且排灌方便的沙壤土为好。病虫害发生少。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生物有机肥缓解甜叶菊连作病害的作用机制,在发病高峰期对连作田甜叶菊叶斑病病情进行调查,分析增施有机肥对甜叶菊叶斑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连作加重生育中后期甜叶菊叶斑病的发生,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土壤连作年限增加而显著上升;增施有机肥显著降低甜叶菊植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其中生物有机肥效果好于普通有机肥,连作时间越长防治效果越显著。因此,有机肥尤其是生物有机肥能够显著减轻甜叶菊连作田病害的发生,生产中宜选择在首年种植时即施用生物有机肥,从而达到促生抑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甜叶菊根部土壤中分离到放线菌A01和A64菌株,生长繁殖速度快,抗污染能力强,抑菌效果好,为高效拮抗菌株.2个拮抗菌株的拮抗活性能稳定遗传.初步鉴定两菌株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Waksman and Henrici),A01为黄色类群的1个种,A64为蓝色类群的1个种,种名未定.喷施抗生菌剂,可有效降低斑枯病病情指数,平均防效为56.3%.A01和A64混合构成的抗生菌剂防治效果明显好于两个菌剂单用,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抗生菌剂可显著提高甜叶菊叶片产量.平均增产18.7%.尤其在连作小区,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孙艳玲 《农村科技》2013,(10):48-49
奇台农场自从引种甜叶菊以来,经过多年试验,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本地的栽培技术措施。一、土壤条件要求土层较为深厚,中等以上肥力,pH值7~8,含盐量0.25%以下,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氮0.06%以上,碱解氮60毫克/千克,速效磷20毫克/千克以上,速效钾80毫克/千克以上。土壤前作以豆类、绿肥茬为好,其次为棉花、玉米茬,甜叶菊不宜连作。二、选用良种优良甜叶菊品种要求A3甙含量高、抗倒伏、抗病性强、多分支等。本地主要栽培品种为守田3号。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甜叶菊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东北地区特别在黑龙江省,甜叶菊的育苗工作最好采用保护地栽培的方法;种子消毒、土壤消毒、预防传染关系到幼苗的健康程度及移栽后的发病情况;在幼苗出土期注意保持棚内适宜温度和湿度对于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至关重要;甜叶菊幼苗生长期最适温度为20-25℃;东北地区种植甜叶菊采取合理密植.及时去顶芽、加强预防疾病可以增加叶片产量;全株收割、合理晾晒保证叶片质量。  相似文献   

10.
184团自2013年开始种植甜叶菊,随着种植经验及技术的不断积累与总结,甜叶菊种植已经成为团场职工有效的增收渠道。为更好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广甜叶菊种植技术,本文根据184团甜叶菊高产种植实践,归纳总结出甜叶菊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甜叶菊作为一种新的糖料作物,它繁殖快,甜度高,热量低,用途广,收益高,是大有发展前途的经济作物,自1976年引入我国以来,已历时20多年,经栽培表明,甜叶菊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能种植。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善友镇为试验区,探究不同施肥水平下裸土壤、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裸土壤微生物及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碳、氮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施肥水平为70 kg/hm2时,最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生长,施肥水平为150 kg/hm2时,最有利于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繁殖生长;不施肥状态下,玉米田土壤微生物氮含量缺乏,且低于裸土壤微生物含量;裸土壤、玉米田土壤微生物含量随肥量增加均呈现先提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甜叶菊是天然甜味剂植物,以干叶为原料生产糖甙。近年来,江苏省东台市曹撇镇推广甜叶菊复种菠菜栽培模式.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一般亩产甜叶菊250公斤、菠菜2500公斤,亩效益8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4.
江甜1号是由东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自主选育的甜叶菊新品种,鉴定编号:苏鉴甜叶菊201201。该品种生长势强,株型直立,抗病性较强,顶端生长优势明显,易于人工脱叶,叶茎比较高,每亩干叶产量400 kg左右,糖苷含量高,总苷含量11%以上,R-A苷含量在75%以上。栽培技术上扦插繁殖,适期早栽,每亩栽培密度为10 000株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专家点拨     
甜叶菊怎么不“甜”了章学山东省是国内种植甜叶菊面积最大的省份,也是国内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而济宁市作为“中国甜叶菊之乡”,其甜叶菊种植面积和出口量约是全国的70%。多年来,甜菊糖因其价值高、出口销路好成为鲁西南出口的拳头产品。同时农民种植的甜叶菊几年...  相似文献   

16.
为扩大甜叶菊生产,以江西赣南地区2a种植甜叶菊品种守田3号为基础,归纳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的要点:早春插苗和移栽;夏季精细管理、重施基肥和追肥、2次留茬收获;秋末宿根留种;冬季盖膜安全越冬,以期为江西赣州甜叶菊种植提供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以玉米须为主要原料,决明子、甜叶菊、绿茶为辅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感官指标为评价标准,研制了玉米须决明茶,其最佳配方玉米须4g、甜叶菊0.07g、决明子0.6g.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5个甜叶菊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品种在内蒙古兴安盟地区的栽培试验情况,总结了甜叶菊在该地区的引种栽培技术,并且对甜叶菊引种后存在的问题、推广效益和发展对策与建议进行了分析展望,为当地农户大面积种植甜叶菊,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普新1号、天夫8号可作为主栽品种在兴安盟地区推广种植,也可作为品种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9.
正"江甜1号"是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的甜叶菊新品种,由于其产量高、品质好,深受菊农和甜菊糖加工企业的欢迎。但是,由于该品种种苗繁殖倍数低,采用常规方法扦插成苗率低,造成该品种常年供不应求,为此,笔者在对"江甜1号"甜叶菊品种特征、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连续几年对该品种的育苗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让更多的菊农从应用"江甜1号"甜叶菊品种中增加收入,令更多的企业从应用"江甜1号"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适宜赣南烟区穴施营养土配方,促进烟苗提前还苗、早生快发。[方法]选取甜叶菊渣有机肥、天德有机肥和腐殖酸有机肥与消毒土壤按不同比例配制新型营养土,研究不同配方营养土对烤烟云烟87产质量的影响。[结果]以甜叶菊渣含量5%的营养土配方和天德有机肥含量10%的营养土配方两者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最好,且两者产量和产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烟叶化学成分更协调。[结论]甜叶菊渣含量5%的营养土配方和天德有机肥含量10%的营养土均适宜赣南烟区烟叶培育及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