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实地调查古蔺县茶产业,采用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为研究手段,论证了古蔺县可利用其适宜的自然条件发展无公害茶产业的可行性,并针对无公害茶的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问题,提出了古蔺无公害茶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湖南唐代两大名窑兴衰考略湖南医科大学茶与健康实验室曹进,赵燕,刘箭卫台湾紫藤庐茶艺中心周渝,林慧峰唐代的岳州窑与长沙窑隔湘江相望,两窑当时相距仅10余公里,都以烧制青瓷见长,而且都衰败于五代,但烧制的器物风格存在很大差异,更重要的是,她们的兴衰史中有...  相似文献   

3.
天目兔毫砧青磁──浅谈古之茶碗浙江湖州罗家庆陆羽研究茶叶的时代,民间流行用碗盛茶水。所以《茶经》中专有一节论述茶碗,他写道:碗,越州窑的碗最好,鼎州窑的碗在其次,婺州窑的碗又其次,岳州窑的碗再次一等,寿州、洪州窑的碗更次一等。有人说:邢州窑的碗比越州...  相似文献   

4.
长得怪的羊     
古蔺马羊是在长期封闭环境下形成的一个独特珍贵的羊品种.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古蔺县境内。古蔺马羊的毛色有两种。一种是麻灰色,一种是茶褐色。它的背脊上都有一条黑色的毛带.这就是纯种马羊标记。古蔺马羊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头型,天生无角。应该长角的地方无毛是骨质层;它的两耳向前倾;  相似文献   

5.
茶瓶是宋代饮茶文化——"点茶"文化催生的特殊产物,瓷茶瓶因既容易得到又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而深得文人的推崇和人们的喜爱。现出土的宋代瓷茶瓶多见于定窑、耀州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四处,可以看出宋瓷茶瓶的造型特征在大小上存在着南北差异,造型具有相似性且有由大中型向小型演变的趋向。至于其成因,则是南北审美取向的不同使器型大小存在南北差异;人口迁徒使各窑造型具有相似性;而饮茶方式的转变导致茶瓶器型由大到小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茶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这是因为饮茶到了唐代才风行全国,饮茶方式已经定型。它与饮酒有很大区别,酒器已不能满足煮茶技艺的需要,必然要产生一整套独立使用的茶具。陆羽《茶经》的诞生就是中国茶具走向成熟的标志。《茶经.四之器》完整地记述了唐代煮茶技艺所需要的一整套茶具,对以后茶具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瓷器生产在唐代也高度发展,出现了几大名窑,纷纷生产茶具,如陆羽《茶经》中提到的越窑、邢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等。唐代饮茶用碗,故各地名窑都生产很多茶碗,有的还书写与茶…  相似文献   

7.
以古蔺烟区土壤为评价单元,共采集157个土壤样品。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度函数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等方法,通过对古蔺植烟区土壤肥力指标进行分析,明确古蔺植烟区土壤的养分丰缺及适宜性等级状况。结果表明,古蔺植烟区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锌含量整体适宜;土壤有效硫、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偏高;土壤速效钾、速效磷、水溶性氯含量偏低。古蔺植烟土壤肥力适宜性等级为中等水平之上,肥力较好,整体适宜烟草种植。土壤肥力适宜性指数(SFI值)介于0.54~0.65,平均值为0.62,肥力以Ⅱ和Ⅲ级为主,分别占53.50%和34.61%,合计占88.11%,Ⅰ和Ⅳ级分别占6.84%和5.05%,全县无Ⅴ级。  相似文献   

8.
为保护古蔺牛皮茶种质资源,通过采用资料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对古蔺牛皮茶种质资源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探明了古蔺牛皮茶的基本特征和生态环境,了解到茶树种质资源破坏严重、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野生、半野生的古蔺牛皮茶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对策,可为古蔺牛皮茶的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水窑和被灌溉地区之间的自然落差向田间灌水管网供水,不需要动力加压装置,使可进行自流供水,具有投资小,能耗低的特点,特别适于缺少动力设施或动力设施无法到达的旱山区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无公害茶加工厂的建设技术,包括加工厂外部环境、厂区环境、厂房、设备设施的建设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控制等方面,以期为无公害茶加工厂建设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
吴骥 《农业考古》2000,(4):311-312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多次描写吃茶养生的情节。“老君眉”茶是“老祖宗”贾母最爱吃的养生茶。每次贾母吃此茶时,都取梅花雪水冲泡,而且此茶色泽澄亮,香气郁爽,其味甘醇,既醒神养心又保健养生。《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翠栊庵》,有一段妙玉烹茶的故事:当贾母一行来到翠栊庵,妙玉捧着一个海棠式填金“云龙献寿”步茶盘,盘里端放着一个成窑小茶盅,盅内盛着色泽澄亮的茶水。妙玉清老祖宗饮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着,又问:“这是什么水冲泡的?”妙玉说:“是旧…  相似文献   

12.
茶道     
叙永产好茶,这大约和它的气候有关,俗话说:打不湿的古蔺晒不干的叙永,每逢雨天,整个县城便阴气横溢,这时体弱之人如到叙永,则必禁受不住,非伤风感冒不可,特别是叙永后山茶,本就罕见阳光,属阴柔之物,再加上这肥厚的阴气一喂,便越发将它养成珍中极品了,这也是叙永后山茶尤其名贵之缘故。我是茶中瘾君子,每日皆离不得此物,这次出差途经叙永,自然得带二斤回去。不巧的是到叙永后,一连几日都在下雨,直到临走的前一天也不见停,无奈,只得冒雨赶往茶市,但这等天气下茶市哪还有人,失望之余,刚想回转,却见前方雨帘中,有一戴笠者立于街沿,对噼  相似文献   

13.
1 设施简介 多功能烘干窑属混流式隧道烘干设施,由热风炉、窑体、主副风机系统、主风道、副风道、料车、烘盘、温控系统等组成.窑体可采用砖混结构或保温彩钢板拼装结构.操作方式为电气控制、间歇连续式作业.烘干窑窑体为热风干燥区,内有移动式料车和烘盘;热风炉和主副风机系统为烘房提供洁净热空气;温控系统主要控制烘干时的热风温度和及时排湿;主风道、副风道和管路主要进行热风输送.  相似文献   

14.
仲春时节,天津津沽大地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从南到北,设施农业建设正如火如茶地开展。  相似文献   

15.
谢文柏 《农业考古》2002,(2):178-180
长兴县顾渚山盛产紫笋茶 ,山下有著名的金沙泉 ,在唐代连续作贡 80余年而闻名于世。又因长兴与中国“陶都”宜兴毗邻 ,矿脉相连 ,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紫砂泥 (陶土 )。据长兴方志记载 ,紫砂茶具始于北宋 ,时有“南窑”、“北窑”之称 ;“南窑”在长兴缸窑 ,“北窑”在宜兴丁山。于是长兴的紫笋茶、金沙泉、紫砂壶 ,早被誉为“品茗三绝”。自晋、唐以来 ,民间饮茶之风盛行 ,城乡茶馆林立。长兴东临太湖 ,西倚天目 ,山水清远 ,属于江南水乡之地。正如杜牧在顾渚写的《茶山诗》中所盛赞的 :“山实东吴秀 ,茶称瑞草魁。”抗战爆发前 ,长兴人口有 2 …  相似文献   

16.
羊舍要背风向阳,冬暖夏凉。每只羊占地1平方米,羊舍外设运动场,面积为羊舍面积的3倍。运动场上设饲槽、草架、饮水槽等。羊舍附近建饲料库、青贮窑等设施。同时,要安装饲料加工机械及铡草机等设备,用于加工精粗饲料。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农村羊圈上的对联让人感受到内蒙古自治区畜牧业的变迁. 在达拉特旗恩格贝镇茶窑沟村的一个羊圈上,看到这样一副对联:林高草茂羊儿壮,山清水秀五谷丰.  相似文献   

18.
人生如茶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欲语还休的沉默;一种欲笑还颦的忧伤;一种"千红一杯,万艳同窑"热闹后的落寞.  相似文献   

19.
北方设施茶园无性系茶苗移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优选适宜北方设施茶园的茶品种,并明确其栽培模式和配套农艺措施,以从安徽、浙江、湖南、福建引进的20余个无性系茶树品种为试材,比较了整地栽培模式、种植时间、茶品种、引进地对茶苗成活率的影响,并对不同品种茶苗的抗寒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采用茶园深翻行间起垄栽培模式、春季茶苗假植后再进行移栽,栽植成活率高;移栽成活率在90%以上的茶树品种有金萱、安吉白茶、中茶108、毛头种茶、平阳特早5个品种;抗寒性强的品种有罗汉1号、农抗早、碧香早、元宝茶、毛头种茶、龙井43。金萱、安吉白茶、中茶108、毛头种茶、平阳特早、龙井长叶、元宝茶、乌牛早、浙农117、龙井43、白毫早适宜在北方设施茶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古蔺野生大茶树农艺性状多样性。[方法]以古蔺县的47份茶树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古蔺野生大茶树的叶色、叶形、叶长、叶宽、叶面积等17个叶片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古蔺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9.28%~48.21%,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48 6~1.402 1;主成分分析显示,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3.14%,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18.96%,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5.65%,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4.42%;17个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10.88处,可将47份古蔺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分为四大类群,桂花乡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在四大类群中均有分布,说明桂花乡野生大茶树种质资源种类较丰富,聚有较大的育种潜力。[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古蔺茶树优异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良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