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浙江省遂昌县是茶叶之乡。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县茶叶产量8488吨,产值5.09亿元,其中扁形绿茶占了30%以上。目前,遂昌扁形绿茶基本采用机械化制作,尤以长板式扁茶炒制机为主。针对遂昌扁形绿茶品质参差不齐,市场售价差异显著等状况,作者从市场上收集了5款不同类型的扁形茶炒制机,结合遂昌扁茶常规工艺技术参数,探讨了采用不同扁茶炒制机制作遂昌绿茶的工效高低和品质特色,拟为遂昌扁茶的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龙井茶是浙江省的主要名优绿茶,全省年产龙井茶约2万吨。其中一级以上的茶叶以手工炒制为主,中下档龙井茶用扁茶机炒制。由于龙井茶的采摘、炒制等技术精良,造就了其优异的品质。本文就龙井茶的采摘、炒制等工艺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锅式炒制机械,是采用半球形锅炒制茶叶的机械,用于杀青和炒干工序。早在公元13世纪我国改蒸青为炒青绿茶时,就利用铁锅炒制茶叶,因其品质优于蒸青,且当时农家取材方便,故一般都沿用现成炊事用锅炒制茶叶;其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机械设备应运而生,锅式制茶机械成为  相似文献   

4.
名优绿茶要求干色翠绿或嫩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顾客判断名优绿茶质量好坏的主要条件是翠绿、细嫩,翠绿是卖相好的重要标志,名优绿茶的竞争,首先是色泽竞争.但往往因炒制或贮藏不当,色泽深暗或黄暗,严重影响名优绿茶的品质和经济效益.因此,保持"三绿"是提高名优绿茶品质,促进名优绿茶生产的关键.根据笔者实践,  相似文献   

5.
杨颖 《福建茶叶》2009,31(2):27-28
我国名优绿茶生产历史悠久,名目繁多,誉满中外.名优绿茶创制以各种精湛的炒制技术,加之产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环境,便形成形质兼优,风格独特,色、香、味三者俱臻完美的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我国茶叶生产,以绿茶为最早。远在一千年以前的唐代,我国已采用蒸青方法加工绿茶。唐代绿茶制法,主要为蒸青团茶;到了宋代,进而改为蒸青散茶;到了明代,又进一步发明了炒青制法,利用干热来发挥茶叶的香味,从此绿茶品质有了更大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绿茶制法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炒制技术,由手工方式,逐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产量有了增加,品质有了提高,历史上名贵绿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还创造了不少优质名茶。  相似文献   

7.
福安是“中国茶叶之乡”,茶叶历来是福安重点扶持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而且种类较多,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茉莉花茶等。绿茶比重约占茶叶总数的50%,加工主要以电锅手工炒制和厂家精制为主。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沼气建设,福安70%的农村都已使用沼气,既清洁又环保且供应充足、节能省电。绿茶系列“仙山绿”也称“苦茶”,主要是由福安菜茶制作而成,福安市现有菜茶面积3370亩。城阳乡仙岭村“仙山绿”茶叶精制厂通过两年试验采用沼气炒制的“仙山绿”绿茶,茶叶品质好,经济效益佳,  相似文献   

8.
珠茶是我国特有的绿茶类型,自古以来珠茶加工依赖手工炒制,劳动强度大,工效低。珠茶炒干机的研制成功,使珠茶加工彻底摆脱了手工炒制的繁琐工序和繁重体力劳动,还提高了珠茶品质。本文介绍了我国国内首台获国家发明奖的茶机产品——珠茶炒干机的研制过程,以及由珠茶炒干机延伸出的曲毫形茶炒制机,及此类机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龙井茶游离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质是茶叶的品质成分之一,茶叶中脂质的差异及变化对品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茶叶在加工中的香气形成及在贮存中的陈味产生,都与茶叶中脂质的脂肪酸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对茶叶脂肪酸的研究已成为研究茶叶品质的重要内容之一。龙井茶是我国最著名的名茶,炒制工艺不同于一般大宗绿茶,在炒制过程中习惯使用油脂。因此对龙井茶脂质脂肪酸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本项研究,主要探讨龙井茶的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其在加工中的变化,不  相似文献   

10.
茶叶必需具有特别引人的香味,这是茶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绿茶那种清纯高雅的香气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否仅由炒制过程中具青草气的低沸点物质挥发,使具香气的高沸点物质显露?或是高温钝化酶活性后,仅由热效应引起的物理化学变化?根据当前茶香研究进展,结合作者研究结果,探讨了绿茶香气的形成机理,抛砖引玉,为提高我国绿茶品质提供参考。生物合成途径制约了茶  相似文献   

11.
尤溪主要以生产卷曲型绿茶为主,常见的有尤溪针螺、曲螺等。近年来,由于扁形茶特色明显,外形扁平,光滑匀直,锋苗显露,色泽黄绿,油润,滋味醇厚,香气浓郁,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受到了高端消费者的青睐。各地纷纷开始炒制扁形茶如尤溪扁针、金眉、香芽、七香玉针等。扁形绿茶炒制是凭一双手在一口特制铁锅中,不断变换手法炒制而成。炒制手式有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等号称"十大手法"。掌握了熟练技艺的制茶师,才能炒出色、香、味、形俱佳的扁形绿茶,其中色和形都主要取决于炒制工艺。  相似文献   

12.
刘祖生  胡月龄 《茶叶》1993,19(2):5-7
(五)茶叶加工在茶学中茶叶加工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长期处于经验阶段。本世纪50年代后,茶叶加工研究有了较大发展。近10余年来,由于新技术的引入,从而使加工研究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罗龙新(1992)综述了日本和前苏联在绿茶加工技术的新进展,主要包括鲜叶保鲜技术、高频杀青技术、负压揉捻技术、远红外和微波干燥技术,以及缺氧干燥技术等。据英国专利(1986)介绍,在缺氧条件下炒制绿茶,可长时间保持茶叶鲜度。赵正惠等(1990)创制的绿茶品质调控剂,能显著提高绿茶色、香、味品质。张堂恒等(1990)应用超滤与反渗透新技术,发明以鲜叶为原料,直接加工速溶绿茶、红茶、乌龙茶,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该项工  相似文献   

13.
松阳香茶是在原来高档炒青绿茶工艺的基础上改进,利用中低档鲜叶原料为主加工而成的条索卷曲、色泽绿明、风味清爽的一个绿茶新产品。松阳香茶的开发生产,对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特别是为夏秋季鲜叶原料寻找了一条新路子。本研究利用现有的香茶加工工艺对龙井43、迎霜和鸠坑群体种三个茶树品种进行品质研究,拟找出适合炒制松阳香茶的最佳茶树品种。  相似文献   

14.
胡兆康 《中国茶叶》2006,28(2):29-29
龙井茶是指以原产地域范围内采摘的茶树鲜叶。按传统工艺技术在原产地域范嗣内加工而成的一类扁形炒青绿茶。龙井茶按原产地分。可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和越州龙井;按感官品质分,可以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6个等级,其中特级龙井茶外形扁平光润、挺直尖削,干茶色泽嫩绿鲜润,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甘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匀齐。龙井茶优异品质的形成是独特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和精湛的加工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根据多年炒制龙井茶的实践经验,对龙井茶炒制技术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5.
扁形茶是浙江省重要的绿茶产品,年产量在4万吨以上。由于过去都以手工炒制为主,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功效低,而且产品的质量也不稳定,不少茶农纷纷采用机械炒制。根据当前市场状况做了单锅扁茶机和四锅连续扁茶机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阅有关绿茶保鲜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引起绿茶品质变化的因素及目前采用的绿茶保鲜方法,为研究绿茶保鲜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绿茶品质变化有关的因素主要为温度、水分、光照、氧气等,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绿茶品质变化。绿茶保鲜技术主要有物理保鲜、化学保鲜等,通过各种保鲜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减缓由以上四因素引起的绿茶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绿茶在国内外市场上销售十分活跃,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不少产茶国家和地区纷纷在改制绿茶,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饮用绿茶的范围在扩大,反映绿茶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矛盾。因此,搞好绿茶生产,提高绿茶品质,对满足国内外市场需要,巩固集体经济和支援四化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想就怎样提高炒青绿茶品质,结合我们湖南当前“湘绿”品质情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薄纱绿茶是海南白沙县新打造的品牌绿茶,具有“香高味浓”的品质特征。文章研究薄纱绿茶成品茶的感官品质、理化成分和香气成分,全面解析海南薄纱绿茶的品质特点,并探究薄纱绿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薄纱绿茶呈现出醇厚甘爽、清香、带板栗香的品质特征,具有海南绿茶典型地域特色;挥发性组分分析结果表明,4-萜品醇、芳樟醇、α-水芹烯、蒎烯、香叶醇等成分占比高,形成了其“清香、带板栗香”的品质特征。此外,除水浸出物外,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及儿茶素等茶叶品质成分在加工后均略有下降,以上成分经复杂的生化反应后,生成了与茶叶汤色、香气及滋味相关的丰富物质,形成了薄纱绿茶的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19.
从韩国和中国市场收集的炒青绿茶样品,通过感官品质审评、化学成分和茶汤色差分析,比较两国绿茶的品质特点和化学成分含量差异。结果显示,两国炒青绿茶的感官品质无显著差异;韩国市场销售的炒青绿茶样含水量和咖啡因含量低于中国绿茶,而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高于中国绿茶。韩国绿茶样品汤明度高于中国绿茶,但色度比中国绿茶样品低。  相似文献   

20.
高香凤 《福建茶叶》2011,33(6):7-10
从农艺措施方面综合分析了当前提高夏暑绿茶品质的相关途径,并对夏暑绿茶品质的形成特征及研究现状做了综述。提高夏暑绿茶品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本文旨在为今后提高夏暑绿茶品质的继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