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题以空巢老人为主要群体,以地区和性别两个维度进行限定,通过对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现状的分析,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空巢老年女性群体的问题和需要,并提出社会互助养老的新思路。使农村空巢老年女性群体得到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农村女性作为民族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和影响者,其地位变迁问题长期缺少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的全面系统分析。从理论机理和作用路径两方面梳理民族旅游对农村女性地位影响的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研究主要基于社会性别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研究视角,旅游参与和"游客凝视"是影响农村女性地位的主要路径。从理论研究来看,多偏重于文化理论视角,系统分析成果甚少;从研究方法来看,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对女性性别角色变迁和社会地位影响的动因、路径缺少深层次的分析和细化,关于如何规避民族旅游发展对农村女性地位带来的负面影响、女性赋权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3.
按照社会性别意识状况,公共政策分为性别中性、性别平等、性别差异和社会性别意识政策等4大类,它们对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率的作用机制和效果各不相同.本研究通过采用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意识代理变量,首次将实证方法应用于其对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分析中,并得出农村女性劳动参与率随女性市场工资率增加而上升,随受教育程度增加而下降的结论,即在统计意义上,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意识对农村女性劳动参与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老年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使得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公共卫生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老年贫困发生率逐年增加。研究表明,农村老年贫困发生率高于城市贫困老人,使得农村老年贫困人口成为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农村老年贫困问题急需解决。通过对农村老年贫困文献的梳理,了解老年贫困类型、致贫原因以及贫困应对策略,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农村老年贫困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寻找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建立在传统婚居模式,养老和继承习俗,传统刻板的两性分工等父权制基础上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性别文化仍深嵌在农村社区和农民家庭日常生活及社会关系之中.在以“妇”字号基地为切入点推进农村妇女组织化的进程中,多角度介入社会性别运行机制各环节,对于弱化传统婚居模式对女性发展的影响,凸显女性价值和提升社会地位,挑战传统分工和社会对女性的评价体系产生重要影响,对推进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先进社会性别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村群众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权益保护、社会竞争力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处于弱势。以庞德的利益学说为视点.分析保护农村弱势群体的理论来源,对探索农民法律保护对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经济优先”原则的指导下,农村文化建设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只有用先进的文化教育农民,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武装农民,农村社会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文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321-16322,16325
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内涵、农民和政府的双重主体特征,指出社会主体应该是持有公共权力的国家,自然主体或实践主体则是在农村生产生活即支撑农村社会存在的农民。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双主体地位,其中政府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权力领域行使公权的主体,农民是新农村非公共权利领域行使私权的主体。概括和梳理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和政府双重主体的作用,剖析了政府和农民双重主体作用的关系:政府主导农村发展,在农村公共权力领域、社会大环境建设中,政府起主导和主体作用,农民是主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村非公共权力领域的建设中,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政府起引导和服务作用,政府和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协调一致,共同发挥作用,是建设好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针对政府在履行新农村建设职责过程中存在着行政观念落后和农民在执行和推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了转变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和发挥组织优势三大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村残疾人是社会中的特殊弱势群体,农村的贫困残疾人更是弱势中的弱势。因此,对农村的贫困残疾人进行扶贫帮助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难点。该文通过发挥互联网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探讨在此形势下研究农村残疾人实现就业的途径,达到快速、长久脱贫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城镇化的浪潮,征地已经逐渐成为了农村社会生活必须经历的事件,并深刻重塑了农村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新时期农村权力结构演变》从动态权力分析视角,以桥村的征地事件为例,探讨了在政治新常态的背景下,农村权力关系结构的变化,并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农村权力结构变化所反映的农村微观治理过程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依据美国学者米勒的公众科学素养指标体系并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方法,对湖北省咸宁市留守妇女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咸宁市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农村留守妇女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留守妇女获取科学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对现代信息传播工具认同度较低。信息获取能力不足、信息资源分配不均衡、信息服务性别敏感度低是造成农村留守妇女科学素养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有必要通过提高政策性别敏感度、拓宽科技信息获取渠道、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等方式,给予农村留守妇女必要的信息援助,改变其信息弱势地位,进而不断提升其科学素养水平,顺应当前农村劳动力女性化背景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2.
高校图书馆在农村留守学生“补偿教育”中的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学生在全社会同龄学生的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教育问题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突出难题之一,如不及时解决,他们的弱势地位还会持续下去,影响他们的一生甚至还会遗传下去。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阵地,必须突破现有的瓶颈,拓宽服务对象和范围,创新服务措施,对农村留守学生进行"补偿教育",从而在创建和谐社会中尽一份力。  相似文献   

13.
谢春林  彭麒 《农业考古》2006,(3):282-285
“三农“问题已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改善农村广电状况意义重大.目前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只能解决上级台在农村的覆盖率问题,不能真正满足农民的视听需求,不能根本改善农民在传播格局中的弱势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广电对农村社会的整合作用.农村广电的出路在于纳入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传统广电体制必须改革.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6年和2018年两期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和渠道分析法,实证分析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养老保险显著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人际交往,对社会适应具有明显的改善效应,在对内生偏误进行有效处理后,所得结论依然稳健;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改善效用具有性别、年龄和居住方式差异;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是社会养老保险影响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重要路径。因此,应提高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并建立稳定持续的增长模式、强化社会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并精准施策、积极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并重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婚姻市场中彩礼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农村的婚嫁习俗出发,首先分析了彩礼现象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基础,继而利用生男生女得益对彩礼与妇女地位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抑制农村彩礼现象会破坏女性发展的教育基础,不利于女性地位提高,最后通过博弈模型对彩礼的短期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认为短期内会存在彩礼金额上升的一段时期。  相似文献   

16.
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莎剧《一报还一报》中女主角伊莎贝拉所处的困境,指出剧中存在着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的性别对立,女性在其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伊莎贝拉在与安哲罗的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勇敢在公爵面前便黯然失色,这现实地反映了男权社会中的妇女地位。  相似文献   

17.
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女性参与养老所发挥的作用与其非主体身份极为不对称,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隐含的影响因素及运作机制,认为社会性别规范通过经济、制度和文化等3个层面对女性以主体身份平等参与养老发挥影响,且影响是连续的,其最终的解决不单靠政府的力量,还应从根本上重视社会性别作为一种文化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乡村旅游因其健康、时尚、亲近自然的旅游形式,受到了消费者们的广泛喜爱。农村女性作为参与乡村旅游的关键主体,对其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参与乡村旅游给农村女性带来了就业渠道拓宽、收入及社会地位提高,观念转变以及社会交往空间扩大、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等积极影响。考察农村女性在乡村旅游中的参与情况及所受影响,对深入了解乡村旅游发展及其发展背景下农村女性的生活状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石非 《甘肃农业》2009,(9):70-71
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它不仅关系着我国新生代劳动者文化素质的高低,而且还关系着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速度、深度和规模。鉴于目前一些地区的农村教育正在陷入严重的危机,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正确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对于我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医疗、保健、日常生活照料及合法权益等问题的产生与公共政策的缺失和社会性别意识的淡薄密切相关,只有将老龄工作纳入性别视角,制定老年妇女社会支持政策,建立为老服务系统,才能有助于上述农村老年妇女问题的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