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制震雷剑毫茶最佳工艺组合为杀青(6CST-40D型杀青机)、轻揉(6CR-35型揉捻机)、做形(6CLZ-60D型理条机)、摊晾、烘焙(JXY-6CTH-6.0型数控提香机).各工艺对震雷剑毫茶品质影响大小为杀青>烘焙>轻揉.  相似文献   

2.
潘佳 《农村百事通》2009,(5):116-116
工艺流程原料采摘→摊晾→滚筒杀青→风凉→热风二次杀青→揉捻→摊坯、摊凉→热风→干燥→成品→包装操作要点1.原料采摘:长度3~3.5cm,剪摘长度要求整齐度高。2.摊晾:将采摘的原料集中,摊开摊平在通风对流条件好的房间,一般用竹  相似文献   

3.
高档茶即名优茶,价格持续上扬。大众消费倾向于经济实惠、具有"汤清叶绿"的绿茶,市场占有空间大,感官掌握绿茶初制工艺要领,对提高绿茶的质量和效益至关重要。绿茶初制工艺包括杀青、揉捻、干躁。  相似文献   

4.
加工工艺对绿茶儿茶素组分和茶多酚保留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方式的杀青、揉捻、干燥等绿茶主要加工工艺对儿茶素组分和茶多酚保留率的影响,采用不同杀青工艺(滚筒杀青、微波杀青、蒸汽杀青)、不同揉捻工艺(轻压揉捻、重压揉捻、传统揉捻)、不同干燥工艺(烘干、炒干、烘炒干)分析绿茶产品中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等简单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等复杂儿茶素组分的含量及茶多酚含量。结果表明,微波杀青工艺、轻压揉捻工艺、烘炒干工艺较有利于提高EGCG、C、EGC、EC、ECG等儿茶素组分的保留率,而且简单儿茶素组分C在杀青、揉捻、干燥等绿茶主要加工工艺过程中不仅得到了保留,并且可能由于儿茶素在加工过程中的降解、氧化、异构化等作用,其含量反而得到了提高,增幅达34.02%。  相似文献   

5.
采摘桂红1号茶树新品系1芽2叶鲜叶,采用不同加工工艺制作绿茶,通过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桂红1号茶树新品系制绿茶最佳工艺为:萎凋6~8 h→滚筒杀青(适当老杀)→揉捻→解块→120℃毛火→摊晾均衡水分→90℃足火→成品茶。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加工工艺流程及参数条件对枇杷叶茶品质的影响,为提高枇杷叶茶品质提供技术参考。以新发芽的夏梢枇杷幼叶为材料,杀青后分别采用先揉后炒、先炒后揉再炒和先揉后炒再揉再炒3种工艺流程及不同参数加工枇杷叶茶,对叶茶主要功能成分和冲泡性状指标进行检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流程对枇杷叶茶的品质有较大影响,先揉后炒工艺所制叶茶的总黄酮、茶多酚及总三萜酸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先炒后揉再炒工艺,而先炒后揉再炒工艺的可溶性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先揉后炒工艺,3种工艺下所制枇杷叶茶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工艺流程、揉捻时间相同条件下,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茶中总黄酮、茶多酚及总三萜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游离氨基酸含量大多呈下降趋势。综合主成分分析及感官品质评价,以枇杷新梢幼叶为原料加工叶茶,采用蒸汽杀青75 s、揉捻5 min后再炒制25 min加工的叶茶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7.
提高烘青茶品质,原料是基础,工艺是关键,机具是保证,包装贮运也是重要条件。据调查了解,当前烘青绿茶初制加工工艺技术,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初制杀青叶投叶量过多,一般超出规定的50—70%,甚至超出一倍,致使炒出的茶叶不仅不绿,香气不高,而且生熟不匀。 2.揉捻时投叶量过多,压力过重,各干燥工序水分掌握不当,致使茶叶条形松、扁、片末多。 3.摊晾不够,一次干燥到底,致使茶叶条形弯曲,珠珠茶多。  相似文献   

8.
不同杀青与揉捻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不同杀青与揉捻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快速杀青(5.5 min)、慢速杀青(9.5 min)和轻揉捻、不揉捻组合处理。对茶样的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测定分析表明:慢速杀青过程中茶叶自身酶类的酶促作用较充分,杀青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糖含量分别为46.49%、3.92%、3.08%,均高于快速杀青叶的45.52%、3.77%、2.87%,而茶多酚含量25.44%,稍低于快速杀青叶的26.90%;轻揉捻茶样的酚氨比值平均下降4.61%,生化成分比例协调,感官品质优者总分达90.75分,因此,名优绿茶初制宜选用慢速杀青和轻揉捻工艺组合。  相似文献   

9.
绿茶初制中各在制品的摊放对成茶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绿茶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往往因人力、电力、机械紧张等原因,造成各工序的在制品有着不同程度的摊放。摊放时间的长短,气温的高低,摊放的厚度以及摊放的季节都直接影响到内含成分的变化及成茶的品质。前人对鲜叶的摊放已有过一些研究报道,但都只是在一般经验基础上的概括。本研究就绿茶初制加工的特点,着重对鲜叶、杀青叶、揉捻叶、炒二  相似文献   

10.
乌龙茶属青茶类,是半发酵茶.初制工艺比较复杂,技术要求也较高.前阶段用红茶工艺加工,经过晾青、晒青、摇青和做青4道工序.后阶段用烘青绿茶初制工艺加工,经过杀青、初揉、初烘(毛火)、复揉、复烘(足火)5道工序.  相似文献   

11.
根据茶树桂热1号品种的特性,对其加工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制定桂热1号优质绿茶的最佳生产工艺,优化后工艺关键技术为萎凋时间5h,摊叶厚度3 cm;热风杀青温度300℃,杀青时间4 min;揉捻加压9圈,揉捻20 min;直条形造型含水量40%,造型9 min.  相似文献   

12.
对鲜叶采摘标准、摊放、杀青、摊凉、揉捻、理条、初烘、复烘等工艺流程进行了多次试验 ,结果表明 :机制龙峰茶以 1芽 1叶或 1芽 2叶初展为原料 ;加工机械用 6CST -3 0型滚筒杀青机 ,6CR -3 0型揉捻机 ,6CLZ -60型往复振动理条机 ,6CHW -3型网式连续烘干机 ;采用高温适度杀青 ;短时轻—重—轻揉捻原则 ;理条时间不宜太长 ;高温薄摊快速初烘等工艺流程制出的龙峰茶品质优。试验表明 :只要工艺合理 ,正确控制好各项工艺参数 ,机制茶不仅能提高茶叶品质 ,而且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此外 ,采用机制名茶 ,有利于规模化生产和工艺规程的标准化 ,稳定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3.
绿茶的加工,可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3个步骤,其中的关键环节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杀青。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  相似文献   

14.
在银杏叶茶初制加工过程中,干燥工艺对银杏叶茶香、味的影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2002~2003年对春嫩叶和秋成叶的干燥工艺试验结果表明,“烘-摊晾-炒-趁热装袋-烘”的干燥方法,可提高银杏叶茶的香气,滋味更纯正。  相似文献   

15.
参照传统的武夷岩茶和清香型乌龙茶的加工工艺,设置做青叶的不同晾青环境和造型工艺2个因素,对不同处理的茗科1号清香型武夷岩茶毛茶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晾青环境不同对条形和卷曲形毛茶的感官品质影响不显著;造型工艺不同对空调环境晾青的毛茶感官品质影响显著,对自然环境晾青的毛茶感官品质影响极显著;揉捻造型有利于提高毛茶品质,其中以自然环境薄摊晾青后进行揉捻造型的毛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揉捻时间对鄂茶10号优质绿茶品质的影响,并优化鄂茶10号优质绿茶揉捻工艺,应用6CR-35型茶叶揉捻机,对鄂茶10号杀青叶进行不同时间(0、10、20、30、40 min)的揉捻处理,并对制得的绿茶进行了感官品质和理化品质分析。结果表明,10~20 min揉捻的绿茶具有干茶色泽尚翠绿润、显毫,汤色尚绿明亮、花香栗香较高、滋味鲜醇的感官品质,其酚氨比和儿茶素苦涩味指数较低,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较多,干茶和茶汤的绿色度较高,色泽较为协调。说明鄂茶10号优质绿茶加工揉捻时间以10~20 min为宜。  相似文献   

17.
选用岭头单丛茶和凤凰单丛茶鲜叶,以太阳光照晾青为对照,在阴雨天时采用人工光照机光照、室内抽湿机抽湿、室内自然吹风等方式晾青后,运用传统工艺进行做青、杀青、揉捻、烘焙制得毛茶.通过对不同晾青方式毛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等指标测定及感官评价,比较不同晾青方式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岭头单丛茶的阴雨天最佳晾青工艺为抽湿机抽湿,温度18℃、湿度85%、抽湿7h,凤凰单丛茶的阴雨天最佳晾青工艺为人工光照机光照温度20℃,湿度89%、光照2.5h.  相似文献   

18.
袋泡绿茶原料加工工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袋泡绿茶原料加工过程中揉捻和切碎工艺对品质的影响作了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揉捻的加重 ,原料末茶率增大 ,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一次浸出量增加 ,香味鲜爽度变低 ,色泽绿色度下降 ;在制品经过切碎后再干燥更有利于主要品质成分的有效浸出及滋味浓度提高 ,切碎工序宜在杀青后或初干后进行。  相似文献   

19.
蒸青针形名茶造型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蒸汽杀青叶的脱水方武、蒸青原料的揉捻造型工艺为重点.开展了蒸青针形名茶造型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蒸青针形名茶造型的技术关键为采用热风脱水方式脱水;初揉叶含水量(60±2)%,压力以轻-中-轻,中揉时间约10 min,总的揉捻时间约30 min;复揉叶含水量(50±2)%,压力以轻-中-轻,中揉时间约(10±2)min,总的揉捻时间约25 min.  相似文献   

20.
凌云县凌云白毫茶是广西名茶,用其作原料加工螺形茶-“凌螺茶”,深受人们喜爱,其技术工艺为;选特级鲜料,经摊青8-10h,200-260℃杀青3-4min,摊放,揉捻,100-120℃初烘至6-7成干,即可上双锅曲毫烘茶机分二次造型,至9成干,最后用烘干机80-90℃,提毫至足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