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影响稻茬麦出苗的关键因子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稻茬是江苏省麦作的主要茬口类型,稻茬麦占小麦种植面积的3/4以上,目前全省小麦高产地区和大面积低产田均集中在稻茬麦地区,造成巨大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整地播种方式、播量大小和播后处理的不同.系统分析了播种方式和秸秆还田对稻茬麦出苗的影响,量化评价了播后镇压对稻茬麦全苗、匀苗、壮苗的促进效应,总结提出了基于稻草全量还田的稻茬麦高效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与播种方式对小麦田间出苗及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机械全量还田与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条播的出苗率显著低于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机械条播、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的出苗率分别为51.84%、90.89%和88.87%;人工撒播的出苗均匀性差于机械条播和机械匀播,3种播种方式的出苗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26和0.23。稻秸机械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处理的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都有所降低,其中机械条播的下降幅度较大,出苗率降低了36.54%。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无论稻秸是否还田,机械匀播的产量均高于其余两种播种方式,稻秸不还田和全量还田条件下的产量分别为6 091.34 kg/hm~2和6 476.20 kg/hm~2。因此,在稻茬小麦生产中,推荐采用机械匀播的播种方式,不仅能提高稻秸还田下小麦的田间出苗率,而且能保持较好的出苗均匀性,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3.
1稻茬麦生育特点 1.1出苗率低且不整齐 由于稻茬麦田的土壤为水稻土类型,质地一般较粘重,含水量高,土体坚实,适耕期短,不易耕整细碎,尤其是采取畜力或者动力小的机械耕耙作业,田间坷垃大,无论是应用机条播或人工撒播,都不容易使小麦种子分布均匀,出苗早迟很不一致,尤其是撒播麦田常表现为丛籽、深籽、露籽、土块压种和缺苗断垄的现象.稻茬麦不仅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而且田间易生杂草,迟生的麦苗与先生的麦苗植体素质差异较大.稻茬麦出苗率低,既浪费了种子,增加生产投入,又是导致以后苗穗数不足的一个基本原因.而出苗不整齐、是产生子孙穗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1稻茬麦生育特点 1.1出苗率低且不整齐 由于稻茬麦田的土壤为水稻土类型,质地一般较粘重,含水量高,土体坚实,适耕期短,不易耕整细碎,尤其是采取畜力或者动力小的机械耕耙作业,田间坷垃大,无论是应用机条播或人工撒播,都不容易使小麦种子分布均匀,出苗早迟很不一致,尤其是撒播麦田常表现为丛籽、深籽、露籽、土块压种和缺苗断垄的现象.稻茬麦不仅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而且田间易生杂草,迟生的麦苗与先生的麦苗植体素质差异较大.稻茬麦出苗率低,既浪费了种子,增加生产投入,又是导致以后苗穗数不足的一个基本原因.而出苗不整齐、是产生子孙穗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为给秸秆机械还田利用和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研究了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最高,达6480.0kg/hm2,其次是浅耕秸秆不还田处理,浅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混埋还田处理产量最低,为5524.5 kg/hm2。方差分析结果说明,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产量的影响不大,且两者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处理省工节本,效益较其他处理明显提高。综合来看,稻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适宜方式为免耕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覆盖还田。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稻秸全量还田与小麦丰产增效相协调的机械耕播方式.以镇麦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耕播、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3种机械耕播方式,研究其对稻茬麦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播相比,翻耕+旋耕复合耕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均能改善种床质量,提高出苗数和最终成穗数,同时二者也能延缓花后绿叶的衰老,提高剑叶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促进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其中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方式下小麦增产效果更好.另外,稻秸行间集覆宽窄行播种采用全秸秆茬地洁区旋耕智能施肥播种机一次性完成秸秆清分、条带施肥、宽窄行播种、对位镇压以及沟系配套等多道工序,能减少作业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显著提高稻茬小麦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由于2011年秋种以来受到极端气候的影响,田间麦苗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种是早茬早播小麦。由于播期早,墒情好,播量大,一播全苗;加之苗期气温偏高,造成麦苗旺长,群体过大:全省此类旺苗面积已超过26.67万hm^2.这类旺长麦苗在越冬期间由于抗寒能力减弱,已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对遭受冻害的麦苗,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春季管理,将对小麦产量产生严重影响。另一种是晚播稻茬麦。这类麦苗由于播期晚出苗迟,越冬期大部分在2~3叶时,有部分田块预计在春节后才能出齐苗。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前茬稻秸秆采用不同还田方式、小麦采用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本文作者在前茬稻秸秆全量切碎匀抛还田条件下,对犁翻旋耕灭茬人工穴播、犁翻旋耕灭茬机械条播、板茬田机械条播3种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犁翻旋耕灭茬后稻秸秆覆盖率最高,达83.35%。犁翻旋耕灭茬结合人工穴点播不仅成苗率高,对小麦苗体素质和最终产量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在同等基础条件及播种措施下,犁翻旋耕灭茬机条播基本苗12.8万/亩、成苗率92.7%;板茬田机条播基本苗12.5万/亩、成苗率61.9%,相比板茬田机条播提升30.8%。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犁翻旋耕灭茬机条播相比板茬田机条播每亩穗数和每穗粒数高,理论产量提高99.1 kg/亩,实际产量提高85.0 kg/亩,差异显著。综合比较,犁翻旋耕灭茬机条播更有利于稻麦轮作区小麦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9.
11月17日上午,东营北街农户唐建国电话咨询小麦是否用浇越冬水。18日上午,小宋楼村孙彦军又电话咨询麦苗黄尖问题。经询问和田间调查,确定为寒害所致。2011年鹿泉市冬小麦田大多为玉米秸秆还田、旋耕后趁墒播种。由于雨水及时,部分农户没有浇出苗水也没有采取播后镇压措施,致使土壤不实,麦苗悬根,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茬冬小麦不同播种方式试验于2009-2010年在江苏省农业科技综合展示基地(宿迁点)进行,共设计7种不同的播种方式.结果表明,播种方式和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田间出苗率、生长发育进程、群体动态、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抗逆性和产量均有较大影响.浅旋后播种的田间出苗率明显高于板茬播种和稻田套播,其中浅旋机械均匀撒播田间出苗最高;稻茬浅旋机械均匀撒播各生育阶段群体茎蘖总数和穗数均最多;稻田套播麦冬前抗冻性较强,浅旋后播种比板茬播种和稻田套播更能抗御干旱灾害;稻茬浅旋机条播每穗粒数最多,稻田套播千粒重最大,稻茬浅旋机条播产量最高,稻田套播产量最低,浅旋后播种的最终产量比稻田套播和板茬播种高.机械均匀撒播基本实现了冬小麦均匀播种、播量可控的目标,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了温、光、热等自然资源,可在稻茬冬小麦播种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秸秆的腐熟效果及对下茬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水稻秸秆原位还田的条件下,通过秸秆失重试验和田间调查,研究了两种微生物菌剂对水稻秸秆的腐熟效果及对后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每667 m~2增施"中鹰"牌土壤生物调节剂2 kg或"谷霖"牌有机物料腐熟剂2 kg均能加速水稻秸秆的腐解,降低秸秆拉力,增加秸秆失重率,并能促进稻茬小麦生长,提高小麦产量,较秸秆还田不增施微生物菌剂的产量分别增加5.8%和4.9%。  相似文献   

12.
正1秸秆还田耕层浅1.1症状玉米收获后秸秆还田不当,致使耕层不足20cm,有的还不配施氮肥,这样,便使田间部分小麦出苗后根系扎在疏松秸秆上,难以从土壤中吸收养分,造成秸秆腐熟与麦苗生长争水争肥。小麦黄化减产在所难免。1.2防止措施秸秆切碎后一定要镇压保墒,防止出现真空,直接影响小麦苗期的营养。要及时补施氮肥,最好在年前补施氮肥。2小麦播种过深2.1症状小麦的播种适宜深度为3~5cm,如果超过了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2016,(12)
正冬小麦苗期是指从小麦播种出苗到小麦起身拔节前,其生长特点是以长叶、长根、长蘖为主的营养生长。小麦苗期要经历一个严寒的冬季,常会因耕作质量差,管理不到位等造成一些异常苗的发生,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如果及早采取措施,仍能使其转化为正常麦苗。下面介绍几种异常苗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方法。深播苗因前茬秸秆较多,旋耕机在翻耕时切草不均匀,播后遇上大雨,在秸草较少或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因秸秆全量还田、天气条件、水稻让茬等障碍因素制约,安徽省肥东县稻茬麦秋播困难,冬前苗情差,春后分蘖少、成穗率低,产量和品质波动较大。为了打破肥东县稻茬麦生产的困境,从天气条件对稻茬麦生产的影响、播种期普遍推迟、秸秆处理和耕地质量较差、小麦种肥同播技术应用面积有限、小麦规模化生产程度低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剖析根源。提出了种植合适品种,培育新品种,优化小麦品种布局;开展试验示范,推广高产技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农机农艺融合,攻关播种薄弱环节,提高机械化水平;实现三产融合,发展规模化生产,提高小麦种植效益;加大政策扶持,增强种植信心,促进稻茬麦稳定发展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全县稻茬麦产量和生产效益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具有十分丰富的秸秆资源,农作物秸秆是宝贵的物资源,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是合理利用秸秆资源,提高耕地质量,有效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实验比较了秸秆全量还田方式和稻茬麦普遍采用的稻田套播方式对稻茬麦田间出苗率、生育进程、茎蘖动态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方式下的小麦田间出苗率、茎蘖动态、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正>1.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包括耕作整地,耕翻或旋耕后耙压,适宜墒情、前茬秸秆还田后特别重视浇水造墒或镇压踏实土壤,药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适期适量播种,保证播种质量,播后镇压等。适用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南方稻茬麦区规范化播种技术包括水稻收获前7~10天放水,收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近几年的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实验和田间示范工作,制定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大、小麦机械配套栽培技术规程的范围、定义、产量目标、基本要求和栽培管理技术等主要内容,对水稻秸秆还田的适宜方式,时间节点、数量、施氮量、粉碎程度、翻埋深度、土壤水分和防治大、小麦病虫害等作出了具体规定.为稻茬秸秆还田机械配套的大、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提供参考依据和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8.
根据利津县小麦生产现状对玉米秸秆还田后影响下茬小麦产量提升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深耕旋耕结合,加大镇压力度,施足基肥、搞好种子处理,进行冬灌等解决措施,使秸秆还田的优势得以最大发挥,在提升地力的同时,提高小麦的亩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9.
河南西峡属粳稻区。前些年,稻茬小麦产量低,主要原因是在稻区播种小麦时期,常遇阴雨连绵天气,推迟了水稻收割期,影响了小麦适期播种。小麦常常从11月上旬开始整地播种,到中、下旬结束;加之稻田地寒,地温又逐渐变低,在越冬期,播种较早的田块麦苗能长出了3叶,播种较晚田间麦苗仅是一叶越冬。开春温度回升时幼苗才缓慢生长。随着温度升高,春季分蘖多,造成田间荫蔽,病虫害严重,抽穗偏晚,灌浆时间短。导致小麦子粒瘦小,品质差,产量低。为克服稻区麦田晚播的缺陷,我们从2002年开始探索稻茬免耕播种法,至2004年累计推广161.3公顷,经调查麦田长势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快秸秆还田技术在颍上县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稻茬麦栽培技术,提高稻茬麦产量,特进行了稻茬麦免少耕秸秆覆盖种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稻茬麦免少耕秸秆覆盖种植提高了地温,前期出苗快,对杂草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后期表现有效分蘖增加,成穗率高,穗粒数增加,千粒重提高,较免耕露地种植的产量增加516kg/hm~2,增产率为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