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垄作栽培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建松 《中国农学通报》2002,18(6):16-17,21
水稻垄作栽培是在稻田开沟起垄,垄上种稻,沟中保持一定水层,实行浸润灌溉的一项新的栽培耕作技术.广西区1986年开始引进,但由于对垄作栽培关键技术认识不足和推广工作的盲目、草率,部分农民在推广应用中没有得到实惠,对水稻垄作栽培产生质疑.为此,探索垄作栽培技术在广西区稻田上的应用效果,总结出一套适合广西区特点的垄作栽培技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索玉米/水稻地膜栽培的效果,于2004年再次在贞丰县龙场镇进行了玉米/水稻套种试验。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水稻不同栽培方式的效果,1999年进行了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品种 汕优631.2 供试地点马官镇号云田坝杨德祥的责任田,海拔1250m左右,年均气温15℃,年降雨量1239.1mm,无霜期285d,肥力中等,前作油菜,灌溉条件较好。1.3 试验设计试验设塑盘抛栽、塑盘抛寄、旱育稀植、旱育水寄秧和水育秧5个处理,以水育秧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13.34m2。各处理和重复间走道40cm,四周保护行1m以上,抛栽处理每小区抛400株。抛寄处理抛20万株/667m2,其余的4处理在移栽时的行穴距16.66cm×20cm,每小区插400穴,插…  相似文献   

4.
粤优938是江苏省农科院用不育系粤泰A与恢复系R938配组育成的杂交稻组合,2000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2004年通过河南省引种试验.2001年由信阳市种子管理站引入豫南地区,多年来在河南省豫南稻区试种、示范及大面积种植,表现优质、高产、抗病、熟期适中、稳定性好等特点,是目前豫南稻区利用品种中抗性、品质及产量等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品种之一,也是豫南地区主导水稻品种之一.现就在我区的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杂交水稻制种本田的高产栽培湖南省桃源县种子公司陶用力杂交水稻制种是一种特殊的间作栽培方式。为了协调好父母本共生关系,达到父母本双健,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是:1选择好行比、行向和插植方式早熟组合因父母本生育期均短,父本攻苗较难,往往花粉量不足而异交结实...  相似文献   

6.
水稻沼液浸种效果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沼液浸种对提高水稻产量的作用,从而全面指导沼液浸种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沼气综合利用迅速发展,2004年特进行了水稻沼液浸种试验。  相似文献   

7.
豫南冬小麦种植区位于黄淮平原冬麦区的南部边沿,与苏皖中南部冬麦区的气候条件相似。该区小麦生育期气候的特点,一是深秋及初冬时期的气候温暖,小麦营养体生长速度快,分蘖形成快,容易形成冬前旺长和后期倒伏的局势。二是入春以后气温回升快,到4—5月份气温高,且阴雨天较多,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小,不利于小麦的生殖发育,不利于灌浆成熟,造成种子饱满度差,产量低。三是中后期高温多湿,病虫害严重。  相似文献   

8.
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挖足其水稻增产潜力,试验设3种不同栽插方式,即三角丛植和宽行窄距窝栽1粒秧及宽行稀窝栽3粒谷秧。结果表明:3种不同栽插方式,以三角丛植栽培法产量最高达736.48kg/667m^2,较宽行稀窝栽3粒谷秧667m^2产730.92kg和宽行窄距窝栽1粒谷秧667m^2产710.91kg分别提高单产0.85%和3.59%。  相似文献   

9.
苏昌龙  王毅 《耕作与栽培》2006,(6):29-29,36
水稻是黄平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均居各作物之首,推广应用超级杂交稻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多年的试验示范证明水稻施用穗肥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但由于水稻中后期施肥技术要求较高,稍不注意,容易造成生长过旺,群体过大,倒伏等,长期以来黄平县农民不习惯施用穗肥.  相似文献   

10.
水稻旱育稀植丰产栽培措施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三都水族昌育稀植丰产栽培模式,应用农业系统的原理和方法,采用4因素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对水稻旱育稀植生育影响较大的可控因子播期,穗粒 到叶龄,移栽叶龄,密度为决策变是一,产量为目标函数,进行田间试验,建立了水稻旱育稀植717.316kg=667m^2以上的丰产农艺措施组合为:播种期4月7月 ̄4月10日,穗粒追肥到叶龄是倒3.296 ̄2.204叶,移栽叶是5.951-0.451叶,密度是1  相似文献   

11.
水稻强化栽培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在贵州中高海拔和低海拔稻区进行水稻强化栽培试验,探索强化栽培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应用前景,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贵州中高海拔稻区采用强化栽培可获得较高产量,并以软盘育秧方式增产效果更好;中低海拔稻区采用强化栽培管理与宽窄行移栽相结合提高产量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三穗县地处贵州省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北部,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耕地面积0.769万hm2,其中稻田0.542万hm2;总人口20.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48万人;农村劳动力10.93万个,其中外出务工人员近4万个。水稻是三穗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播面占全县粮食作物播面的41.3%,产量却占全县粮食总产的66.2%。因此,水稻生产状况与种植效益,对稳定提高全县粮食总产,  相似文献   

13.
水稻超高产栽培示范效果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稻超高产栽培示范是贵州省农科院主持的“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项目的内容之一,在兴义设示范点,黔西南州农推站参与实施,其目的是探索黔西南州实现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措施及途径,进一步反映要获得高产所必须的条件,为指导黔西南州水稻高产栽培,提供技术保障,为贵州的水稻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水稻抛秧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抛秧,入土浅,分蘖强,不误农事季节,能省工节能地获得较高产量,在我国的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全国农业部把此项技术列入“九五”期间的重点推广项目。为我县推广抛秧提供可靠的经验和科学的数据特安排本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1.1.1种子汕优631.1.2500穴塑料秧盘1.2试验处理抛秧试验设三个处理:①抛秧;②旱育浅植;③两段育秧(ck)。随机区组排列,三次重复,每小区长6.67m,宽sin,面积33.35m2(0.05亩)。1.3试验经过试验地选择在燎原镇花园村农户苏慎全的责任田中,海拔900m,土壤为冲积土,nH值6.7,肥力中…  相似文献   

15.
陈丽鹏 《种子科技》2020,(2):112-112,11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创新,人们的生活需求也逐渐随之提高,食品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绿色与优质成为了人们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因此,人们对水稻也是既要求优质又要求味美。基于此,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的产量差异,并对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简析,希望能为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的产量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正>1产量表现1.1试验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豫南稻区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580kg/hm2,比对照Ⅱ优838增产9.5%,极显著,居本组试验20个参试组合的第3位,8试点中全部增产。  相似文献   

18.
水稻免耕栽培(旱栽水管)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少免耕能改善土理化性状 ,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 ,增强生物和酶活性 ;能减少土壤侵蚀 ,蓄水保墒 ,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利用率 ;能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等作物生长环境。目前油菜免耕技术已在绥阳县大面积推广 ,在稻田免耕栽培油菜的基础上 ,为更进一步的探索完善稻田免耕栽培技术 ,特设置了水稻免耕栽培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点试验安排在绥阳县洋川镇石子垭村 ,海拔 85 0m ,平均气温 15 .6℃ ,试验地粉沙泥田 ,肥力中等 ,排灌方便 ,前作为油菜 (免耕栽培 )。1.2 供试材料供试水稻品种为菲优多系 1号 ,供试肥料为 2 5 %的N ,P…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新品种Y两优886在豫南稻区进行试种和小面积示范推广,综合性状表现优异,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全生育期145d左右,不同试验点的产量为10.50~10.71t/hm~2,平均有效穗259.5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90.6粒,结实率86.5%,千粒重29.8g。结合两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Y两优886在豫南稻区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武粳15是常州市武进稻麦育种场育成的超级常规粳稻新品种,2004年引进信阳市进行晚播栽培试种,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特性,适宜在信阳市进行栽培种植,可作为豫南稻区籼改粳的主栽品种之一。现将武粳15在豫南稻区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归纳如下:1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1.1产量表现2004年引进该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在播期较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平均产量仍达668.3kg/667m2,比豫粳6号平均增产27.1%;2005年继续品种比较试验,由于抽穗灌浆期受低温阴雨天气影响,产量为520.8kg/667m2,比豫粳6号减产2.38%。在2005、2006年的小面积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